经济导刊
分享:

中西会通 促进跨文化融合发展

来源: 2018.08.07 10:12:39

 

 

中联重科是一个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的企业。26年来,中联重科变化很大,主营业务从工程机械占100%,变为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装备制造和金融服务联动发展的格局。员工和管理团队,由100%的中国人变为有50个国籍员工融合的大家庭。我们从零起步学习经营,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石,探索商道的原则和路径。企业管理从最初的“拿来主义”,逐步过渡到具有自身管理和文化特点的体系。我们把企业的价值理念浓缩为八个字“至诚无息,博厚悠远”。这八个字来源于《中庸》,我们相信从儒家思想中能寻得企业的长远之道,并将所悟所得与经营管理实践相结合,以“诚信、执着、包容、担当”作为企业文化体系构建的核心支点。

随着企业国际化的加速,我们与国外企业的交流越来越多,尤其是近十年来,中联重科先后进行了5起跨国并购,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中西方企业管理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有母体文化的差异,也有价值观念的差异,还有管理实践的差异。

结合企业发展的实践,我将从中西方企业管理思想差异的来源、表现、会通三个方面谈如何在中西方不同的管理思想之间求同存异、化异为新,融合发展。

 

中西方企业管理思想差异的来源

 

中国的管理思想其实和中国的历史一样悠久,但企业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学科则滥觞于西方。由于中西方管理思想受母文化影响的不同,起点和脉络不同,二者必然存在差异。差异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看。

属性的来源决定差异

中国的企业管理思想源于传统文化中的治国安邦之道。尤其是儒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着眼于经世济民,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深具家国情怀。中国企业无论是近代的发端,还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快速发展,都身负实业报国的理想责任;现在无论是公有还是私营,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企业。此外,儒商也是受到中国社会高度认同和尊崇的。所以,中国的企业管理思想一开始就具有更强烈的社会属性。

西方的企业管理思想更多产生于近代的社会化大生产,是在相对较强的逐利发展过程中,对企业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升。无论是“科学管理之父”泰勒、“过程管理之父”法约尔还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自身都是企业管理者,其管理理论源自企业,服务企业。因此,西方的企业管理思想一开始就更具强烈的经济属性。

人性的认知决定差异

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对人性认知的不同,也决定着管理思想的差异。儒家思想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具有代表性的“性善论”也成为中国人对人性的主流认识。比如孟子讲: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也就是说,人性中“仁、义、礼、智”这些善的品质都是与生俱来的。

在西方文化中,对人性的认识是多元化的,但对基督教的信奉,使“原罪说”成了普遍认识,以奥古斯丁、路德、加尔文为代表的性恶论占据主流地位。他们把人的欲望说成人的本性,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必须加以限制和改造。因此,中西方对人性本源的认知不同,直接决定了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差异。

 

中西方企业管理思想差异的表现

 

德鲁克曾经说“管理以文化为转移”。不一样的文化土壤必然会培育出不一样的管理模式。管理者都要顺应这种文化基因来进行管理,否则就达不到管理目的,甚至遭遇失败。西方企业的管理思想,源于古希腊文明,在近现代逐步形成科学的管理理论,注重逻辑、崇尚实证,追求标准化、制度化。中国的企业管理思想,源于中华传统文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更关注人的因素。中西方企业管理思想差异的表现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管理机制上,西方企业重视外在制约,中国企业更强调内在自律。西方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都隐含着“人性本恶”的假设。因此,在管理机制上,主要通过相互制约,把权力限制在制度和流程的框架内。

相对而言,中国的“人性本善”论,使得企业更强调自律,注重道德的示范和引领,强调先“修己”,再“安人”,通过教化和修身来达成管理目标。比如,中联重科整体实行同样的“信任管理”,但中西有别。在收购的西方企业如意大利CIFA公司,是基于对其流程化、标准化的信任。收购10年,总部没有向该企业派驻中方人员,但CIFA公司能够做到运行顺畅规范、有效协同。而在国内,信任管理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之上,明确责、权、利,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强化员工的责任感。公司每年都要组织高中层管理干部进行封闭式学习约2周,谈的是思想,谈的是人生观、价值观、个人行为准则,我们称之为“淬炼”。通过淬炼,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其次,在管理路径上,西方企业强调对事,中国企业强调对人。西方企业所蕴含的管理思想更重视制度、规章和流程,重视对事进行规划、执行、考核和奖惩,更强调“对事不对人”。而中国企业更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往往强调“先做人、后做事”,因才器使,然后授权赋能。比如,中联重科特别强调人的作用,在传承、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元、二维、三公、四德、五常、六勤、七能、八品”的文化价值体系。其中“二维”就是“德”和“才”,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识人用人原则。

第三,在管理基础上,西方企业强调契约精神,中国企业更注重和谐。契约精神根植于西方传统商业之中,也是西方法治、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西方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坚守契约精神,契约不仅确立了人与人、人与企业、人与社会的相互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清晰划出相互关系的边界。契约高于人际关系,形成牢固的相互依存又彼此独立的市场关系。

和谐既是事业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在管理的基础上,中国企业更注重和谐。和谐关系在企业管理中居于重要地位。中国企业往往有“家”的文化,这个家既是小家,也是国家,都以“和谐”为终极指向,实现企业整体进步、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在管理战略上,西方企业注重长远建构,中国企业更注重顺应时势。相对而言,西方企业眼光长远、重视积淀、遵循程序、执行标准,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声誉。企业的长期稳定又让企业哲学、企业文化得以传承。欧洲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家族企业,虽然增长不快,但很多都是行业的隐形冠军。

“审时度势、待时而动”则是中国企业普遍追求的成功之道。中国企业往往有强烈的创新动力,主动营造和抓取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机遇,并针对外部形势变化,迅速调整经营管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紧跟国家政策、紧抓市场机遇,迅速成长,从中国走向世界。

 

中西方企业管理思想的会通

 

管理,从来都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固定模式;管理思想也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在中国企业国际化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我们需要正视中西差异,让不同的管理思想在吸引与碰撞中相互渗透,以实现会通,进而指导企业发展的实践。中联重科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心得体会。

哲学+科学——道与术的并举

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特别是儒家思想“开放包容、实事求是、经世致用、与时俱进”的四大特质,明确地告诉我们,企业应当遵从什么样的原则、担当什么样的使命、追求什么样的境界、拥有什么样的胸怀。这应当是中国企业从儒家思想中汲取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另一方面看,现代企业要在市场中生存发展,要提高效率和效益,不仅需要道德水平和思想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也需要管理科学、管理工具的支撑。

因此,中西方企业管理思想的会通,首先在于把中国的传统哲学与西方的管理科学相结合,实现“道”与“术”的并举,完成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转化。

伦理+市场——义与利的兼顾

在市场中追求利润是企业的天性。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社会伦理也需要得到全面建立和维护。总体来看,西方企业更适应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自我调节,相信市场会自动趋向和谐、有序、均衡的状态。然而,市场会常常失灵,周期性经济危机不可避免,我们看到的现实是经济利益和社会伦理不可能通过市场的自然发展得以协调处理。

相对而言,中国儒家思想更强调伦理道德,反对投机取巧、为富不仁,提倡“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当利益与伦理道义发生冲突时,甚至要舍利取义。中国社会一直推崇的儒商,其价值在于传承了儒家思想,平衡了企业的义利关系。

因此,中西方企业管理思想的会通,在于伦理与市场的会通,使得企业管理者既顺应市场规律,让市场“无形的手”自我调节,又符合社会伦理要求。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管理者不但要创造效益,更有责任和义务培养造就有思想、有情义、有担当的人,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伦理体系的建造者和守护者。

忠恕+制度——仁与法的贯通

儒家仁学一以贯之的践行之道即是忠恕。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之道蕴含了个人的道德标准、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人与人如何在精神层面沟通以及世界多样性的解释,是传统文化的“富矿”。

对于企业而言,“忠恕”之道即是企业的管理要成为各方普遍认可的合理行为,因此企业利益要符合国家和社会利益,要善待员工,重视人际关系的协调,追求各利益相关方的和谐。这对于现代社会生态平衡机制十分重要。

相对而言,中国还需要补上“制度治企”这一课。而这正是西方企业管理思想的核心优势之一。让西方企业崇尚的法治、契约精神与中国企业的人本、忠恕之道会通,实现仁与法的贯通,以形成中西结合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方法。

今天的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企业从未如此受到世界关注,中西方企业管理思想的融合会通是大势所趋。我们看到,无论是同仁堂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还是海尔的“真诚到永远”、华为的“奋斗者”文化、联想的“以产业报国为己任”,都深刻地打上了中国儒家文化的烙印,也正吸纳世界优秀的管理思想,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因此,我们不应只是儒家主流思想的传承者,更应该拥有一颗不断向世界学习的进取之心,来实现跨文化融合发展。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让中国主流文化伴随着中国产能、技术、品牌一起走出去,与世界和谐互动交流,以进一步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让世界更全面地认识一个进入新时代的中国。

                               (编辑  杨利红)



* 詹纯新,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