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

首页 | 

“没有健康,哪有小康—全面深化中国医改”研讨会在京召开
2015.07.13

3月1日下午,中信学人茶叙在北京召开“没有健康哪有小康——全面深化中国医改”研讨会。多名医改专家和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领域的专家参加,会议由北京大学教授李玲主持,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郭克彤参加会议。

会议综术如下:

医改处在关键时刻,要坚持正确方向

与会者认为,“非典”以来特别是2009年以来的六年,我国医改已经取得重大成就,医疗保障从少数人的专利变为全民享有的福利,基层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得到加强,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但是“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还没有缓解,恶性事件频发。2012年以来,个人承担医疗费用的绝对额和比例都逐年上升,据有的研究机构调查,三种医疗保险的实际平均报销比例只有40%左右。有17.6%的家庭曾经因为看病而向外筹措资金,25%的应住院患者未住院,其中65%是因为经济原因。在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和“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凝聚共识,坚持正确方向,把医改推向深入。

与会者认为,继续深化医改要坚持正确方向,就是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和“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基本医保、医疗服务、药品保障供应、基本公共卫生四大体系,构成医改的总体布局。不能偏离和违背这个总体布局,什么问题热就一股脑研究什么问题。当前经济增速下降,要避免把经济改革的经验照搬到医改中,避免地方政府把医疗卫生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把医疗卫生服务当成经济增长点。有的地方对社会办医,无条件、无限制、无门槛,甚至直接给财政补贴,将来很难收场。反过来,如果降低老百姓的看病负担,解除后顾之忧,就能对拉动消费起到积极作用。

有专家强调,要从保障老百姓的健康权的角度认识医疗改革。医改,改好了得民心,改不好失民心。自古以来,幼有所养、老有所终,就是中国老百姓最关心的事,医疗和教育关系每个人的尊严和平等,这两件事如果办不好,就会影响民心。医疗和教育是越来越均等还是越来越不均等,是追求“高端”、“一流”还是追求“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决定民心向背。不能在大多数人还吃窝头咸菜的时候,就把精力放在给少数人吃海参鲍鱼上。

公立医院改革是全面医改的“牛鼻子”

2008年以来,我国年门诊量从42亿增加到76亿,住院量从7000万增加到2亿,人均门诊和住院量均已超过美国。当前主要矛盾不是资源不足,而是公立医院逐利机制造成的过度服务、价格虚高。当前,绝大多数地方公立医院仍在逐利的旧机制下运行,其根源在于把经济改革的办法简单移植到卫生领域,导致医务人员和老百姓之间利益直接对立。

专家认为,公立医院改革是一切改革的重中之重,是牛鼻子,只要把公立医院创收机制打破,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有专家认为,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是筹资和医务人员薪酬制度两个问题。在筹资上,主要是落实和规范财政和医保的投入责任,调整服务价格并不是关键的手段,也容易造成过度服务、扩大服务量的问题,依然是扭曲的机制。在薪酬制度上,要按照三中全会决定建立符合医务人员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让医务人员收入水平有尊严,收入来源也要有尊严,不能逼着他们收红包、拿回扣。

有专家建议学习欧洲经验,欧洲集体工资谈判以医生薪酬为标杆,教师、公务员工资都在医生工资标准上下降一定比例。有专家建议通过医院信息公开,把费用、质量、管理、满意度等指标向全社会公开,引导患者选择,倒逼公立医院改革。

社会办医要明确目标

有专家介绍,当前对民营医院信任度低,据调查,有76.6%居民更信任公立医院,3.4%的居民更信任民营医院。

有专家认为,不能把社会办医和公立医院改革混为一谈,一些人认为社会办医可以倒逼公立医院改革,这种看法不成立。公立医院必须改革,但公立医院的问题主要是激励约束机制、投资方向出了问题,如果投资、激励约束机制不变,有没有社会办医都存在这个问题。相反,鼓励社会办医还有可能增加医疗体制的逐利性。

有专家指出,这两年社会办医越来越热,许多其他行业和专业投资者进入这个行业。这和2009年医改方案以及三中全会决定是有偏差的,社会办医优先鼓励非营利医院,但现在进入的大量社会资本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且出现了“非营利股份制医院”、公立医院参加混合所有制医院等荒唐的现象。股权最主要的就是资产处置权和剩余索取权,非营利医院根本不应该有这两种权利。

加强领导力,打破利益格局

有专家认为,医改的目标和原则是好的,但是领导力和执行力要加强。当前在干部配备上仍然过于重视经济领域。一段时间来,从省到市县,不少地方把卫生工作放到相对次要的地位,没有派得力的干部来分管,推动医改的动力和能力不足,同医改这项全局性复杂改革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一些改革取得突破的地方,都是地方主要领导亲自关注医改的地方。省委书记、医改办主任和卫生厅长都要是明白人。全面改革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整体性、协调性、综合性,要做好顶层设计、强力推进。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中,自选动作过多,想怎么做怎么做,规定动作太少。一些成功的经验也没有及时总结推广。

有专家认为,要利用反腐败的契机,把药品流通领域的利益链打破,在此基础上把新的制度建立起来,先破后立。

做一些立竿见影的事

有专家建议,要做一些立竿见影、惠及老百姓的事。比如,整合医保、生育保险和农村妇女分娩补贴的费用,再增加一些投入,直接实现全国妇女免费分娩,同时也能降低剖宫产率。再比如,我国有大量乙肝携带者,其中能用上好药的10%都不到。如果政府能够出面,以全国用药规模和外企谈判,薄利多销,以1/10甚至更低的价格大量采购,企业不受损失,老百姓也能得利。

吸取历史经验,加强理论建设

专家们认为,要加强理论建设,改变照搬照抄经济改革的经验。要原原本本研究国际经验,避免有选择性地借鉴造成误导。

专家们强调,要吸取历史经验,看到医改和经济发展的长期关系。从医疗保障发展的历史来看,国际上几次医疗保障建设的高峰期,都是社会经历危机、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社会危机,反过来阻碍经济增长,这时如果能解决好社会保障的问题,就能启动新的经济增长。国内外都呈现出这种周期性规律。当前,我国经济增速下降,一方面是由于产能过剩,企业不断压低工人工资和福利,工人人力资本难以提高,阻碍创新。另一方面是社会保障不完善导致内需不足。只有降低医疗费用、恢复医疗卫生公益性,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搞医疗市场化产业化,只会导致经济困难更严重。要认识到这个历史趋势,把医改作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动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