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国企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王升生 来源:《经济导刊》2015年7月 2015.07.07 08:37:17
中国的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决不仅限于提供公共产品或自然垄断产品,它应当成为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进步的骨干力量,成为抗衡欧美发达资本主义的骨干力量,成为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矛盾的骨干力量。在以往的国企改革实践中,党的领导曾一度被边缘化。特别是在国有企业层面,党委在企业经营发展等重大决策的影响力呈明显下降趋势,国企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倾向也因此越来越突出。因此,要坚持和完善党对国企改革的领导,保障党委在企业制度建设、股权改革、行业重组等重大决策中发挥应有的引领方向的作用。

201565,中央深改组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这是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会议指出:党的领导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要坚持党的建设与国有企业改革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及工作机构同步设置,实现体制对接、机制对接、制度对接、工作对接,从而使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国企改革中落到实处。选人用人要实现党管人才和市场选才有机结合。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国有企业中的各级党组织要承担好从严管党治党的责任。这为坚持和完善党对国企改革的领导确立了行动的指南。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微观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国有企业也经历了持久的改革历程。通过改革,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它们不仅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而且也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骨干力量。另一方面,国企改革仍处在进行时,仍有大量问题急需通过进一步改革予以破解,这包括国企制度与机制问题、国有经济布局问题、国资监管问题等。

必须看到,这些问题不仅仅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留产物,也有不少问题是改革过程中盲目市场化改革的消极后果。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领导,才能将国企打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格主体,才能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中国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旨在完成对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矛盾的历史扬弃,这赋予了国家职能和国有经济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使命。中国的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决不仅限于提供公共产品或自然垄断产品,它应当成为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进步的骨干力量,成为抗衡欧美发达资本主义的骨干力量,成为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矛盾的骨干力量。

依据上述功能定位,中国国企改革的战略目标应包含以下三重内容。第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不仅包括国企本身的技术进步与创新,而且也包括先进技术的推广,带动整个中国企业界技术水平和效率的提升。第二,推进产业升级。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不是“温室实验”,欧美垄断资本集团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是我们实践的外部大环境,这种“中心-外围”体系成为阻碍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瓶颈。要求优化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加快国有企业向产业链高端的升级,进而带动整体经济实现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地带。第三,协调社会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众多的非公有制经济及相应的按要素分配方式,这是不同阶层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收入差距过大引起积累和消费的失衡,阻碍经济稳定发展,也对社会政治的稳定带来消极影响。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导力量,国企改革必须注重提升劳动者地位及收入水平,通过股权融合和示范效应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保护劳动者权益,推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形成比较合理的结构。

我们的改革从根本上是服务于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它应当是协调劳动者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创造性探索过程。国企改革的领导者必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必须能够代表广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

我们的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来自于非公有制的竞争,特别是来自于欧美垄断资本集团的竞争,使得改革过程充满风险、挑战和困难。改革的成功,需要有效协调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引发的竞争与矛盾,特别是需要抵御新自由主义的私有化倾向。

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利益协调是中国国企改革的三重战略目标,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国有企业要实现技术进步,需要超越短期利润最大化的行为,需要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西方技术垄断。国有企业要实现产业升级,需要根据动态的比较优势条件优化产业布局,需要通过产业整合做大做强。国有企业要实现利益协调,需要兼顾劳动者的短期和长期利益,需要引导非公有制资本与劳动者的关系。

显然,这些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长远规划、整体布局和有力调控。因此,指导国企改革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必须具有改革定力和全局领导力。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长期斗争中积累了宝贵的治国理政经验,具有改革定力和的卓越的领导力。要保证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要实现国企改革的多重目标,就必须牢固树立党对国企改革的领导地位。

在以往的国企改革实践中,党的领导曾一度被边缘化。特别是在国有企业层面,党委在企业经营发展等重大决策的影响力呈明显下降趋势,国企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倾向也因此越来越突出。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就必须依照其历史属性和战略目标,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因此,要坚持和完善党对国企改革的领导,保障党委在企业制度建设、股权改革、行业重组等重大决策中发挥应有的引领方向的作用。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