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理性看待当前机床工业的结构性矛盾

陈惠仁 来源:《经济导刊》2015年10月 2015.10.20 21:10:09
机床工业的困难表面上看是需求严重不足,实际上是低端过剩和高端不足的结构性矛盾,是国内市场需求结构的快速升级与机床行业不能适应和满足这种需求的矛盾。现在,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已经到了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是否能从这轮严酷的调整中走出来,关键取决于企业资源的投向以及企业家,而国家产业政策思路的适当调整也十分必要。

无论是中国机床产业还是中国制造业,如今都处在一个时间窗口,既是一个结束,又在期待开始;既是敏感和关键的时间点,也是总结过去、思考未来的契机。

这个时间窗口有着许多标志性事件:国家推出“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展开下一轮“走出去”宏伟蓝图,亚投行的成立为亚洲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金融支持;国务院推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智能制造成为下一轮政策导向的主攻方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上述一系列重要机遇和挑战成为中国工业由大变强的背景。

机床是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母机”,机床工业作为基础产业关系着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不仅战略性特质明显,而且关联性强,与上下游产业联系密切。通过对机床行业发展现状的了解,有助于从一个侧面深入探察中国工业的共性问题。

结构性矛盾导致持续下行

中国经济从2011年下半年起已告别了过去近十年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回落到7%左右的年增长率,宏观上呈现出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国内机床工具市场也经历了一个持续的跌落过程,至今整整持续了4年时间。行业下行的直接原因是国内机床消费市场发生了显著且持续的变化,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需求总量明显减少,另一方面则是需求结构显著升级。

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统计数据,与开始下行的2011年相比,2014年国内机床市场消费总额下降了 18.6%。值得关注的是,市场需求总量下降是结构性的,即低档通用型产品的需求下降最为突出,属于大幅下降,甚至称为“断崖式”下跌也不为过。而这一类产品的市场恰恰是我国机床产业过去实现高速增长的主要依托,我们在这一领域长期占据绝对主导的市场份额,该类市场需求的大幅下降给大部分国内机床工具制造企业带来极大的冲击。四年来,行业企业一直承受着巨大的下行压力,并且从目前情况看,这种下行压力还在进一步加大。

根据协会重点联系网络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金属加工机床新增订单同比下降6.3%,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6.4%,机床产量同比下降15.3%,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9.9%,其中金切机床领域的利润总额更是同比下降207.1%。今年上半年,全行业亏损企业已占近四成(39.4%),其中金切机床领域企业亏损面接近一半(48.6%)。由此可见,上半年除出口指标(同比增长2.3%)外,主要行业指标全部呈下降走势。在持续下行的压力下,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困难,少数企业已处于半停产甚至停产状态。

然而,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和经营困难的现状,并不能代表行业现状的全貌。要全面准确地判断行业形势,必须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观察和分析。在刚刚结束的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理事长工作会议上,我们对行业现状提出了四点基本判断,并对今明两年的行业走势做出了四点基本判断。

对现状的基本判断是:第一,行业主体仍然处于下行区间,并且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第二,需求总量明显减少,需求结构显著升级的基本特征日益明显;第三,多方面的行业结构分化开始显现;第四,行业转型调整过程中已经呈现积极变化。

对今明两年的基本判断是:第一,中国机床市场诸多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将更加明显;第二,行业运行还将承受更大的下行压力;第三,市场格局、企业竞争的结构性分化将进一步显现;第四,政府和企业的积极作为将有效对冲下行压力。

在经历了十年高速增长之后,机床行业陷入了四年持续下滑的逆境,还是在能够承受的上下波动区间,但我们需要关注市场的底部在哪儿。实际上,我们对当前困难形势的认识应该保持理性客观,还不足以称之为“危机”,叫调整更合适。因为这是经济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一个必然阶段,从长期来看,调整是正常的甚至是必须的,历史发展的逻辑不会是一条直线,经济增长的调整和变化是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机床工具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机床行业不可能拥有我们如此多数量的机床企业。以日本为例,和二三十年前相比,日本机床厂的数量减少了一半。按照这个发展趋势,中国机床企业在结构调整中将经历一轮严苛的优胜劣汰。目前这一调整正在随着形势变化而展开。

在调整之初的201110月,我们做出如下判断:行业已经开始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企业的分化和重组。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发展的角度看,这样一个淘汰的过程迟早要经历,绕不过去,也不会舒舒服服地进行调整。而当前经济环境的变化,就是一种外在推动力,推动行业结构进行深度调整。

行业调整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和困难,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表面上看是需求严重不足,实际上还是低端过剩和高端不足的结构性矛盾,是国内市场需求结构的快速升级与机床行业不能适应和满足这种需求的矛盾。

机床工业出现结构性缺陷的原因:一是过去多年来,尤其是最近十年来,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倾向于追求量的扩张,这样一个大的经济环境对机床行业影响很大,单纯追求量,而忽视了质的发展;二是机床企业多年来的战略趋同现象,造成了企业无论大小轻重,几乎都是以“做大做强”为战略追求,这导致低端产品的同质化竞争;三是多年来制造业的发展生态存在不健康因素,突出特征就是浮躁,静不下去、稳不下来、风风火火,奢望一日暴富,例如看到重型机床好卖,就一窝蜂去搞重型,弄得重型机床很快就严重过剩。

我们正处在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

中国机床行业一次次咽下了结构性缺陷的苦果,现在外部经济环境也在倒逼行业调整升级。其实,“高端失守,低端混战”之痛早已是行业痼疾,大家不是没有认识,也不是没有努力,但为何且败且战、又且战且败呢?

正如2011年底我们在协会常务理事扩大会上指出的,不可否认,市场环境的显著变化是导致目前行业面临困难局面的直接原因,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行业过去十余年的高速发展进程中,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大环境的驱动,以及行业发展的阶段性限制,发展方式转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对于规模增长的巨大成就而言,结构调整明显滞后。这是不容回避的又一重要原因,也可以说是更具根本性的原因。

四年之后的现实境况,起码从两个方面印证了当时的判断。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的结构性失衡愈加严重,由于发展方式转变缓慢,宏观经济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经济资源的脱实向虚,经济体征的实冷虚热。另一个方面是许多企业受累于前期规模扩张过猛,产能过剩,效益下滑更甚。

可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企业结构调整升级,是根本性的问题。前者具有外部的、客观的属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后者则具有内部的、主观的属性,是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而改变的。这正是行业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

现在,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已经到了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是否能从这轮严酷的调整中走出来,关键取决于企业资源的投向以及企业家,而首要的是企业家对问题和出路的认识。一是关于硬问题和软问题。技术设备、营销手段、竞争条件、优秀人才等是硬问题,花钱是可以解决的;而企业制度、文化、机制、氛围是软问题,靠花钱解决不了。而软问题又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问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起来需要时间和精力,但它又是非解决不可的。

二是关于同质化和差异化。通常我们认为,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升级是解决生存发展的路径,其实关键问题并不止于此。比起低端化,同质化才是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更本质的差距。事实上低端产品也能够依仗差异化获得生存空间,差异化生存才是健康的产业生态。即使做高端产品,也要避免一哄而上、盲目跟风。

三是关于广度与深度。千山万水、千家万户的市场策略,是在广度上做文章;而个性化订制、为用户提供全套解决方案等,是在深度上下功夫。目前一些企业已经在规模上适当收缩,因为仅仅有广度无助于企业的升级,还是在走量的扩张的老路。

四是颠覆性创新和持续性改善。相对于百年难遇的颠覆性创新,制造业是一个需要扎实基本功的行业,持续性改善也许更行之有效。很多欧洲、日本制造业的百年企业都在谈改善、积累,积小胜而大胜的持续性改善正是这些优秀制造企业的灵魂。而我们常说弯道超车,喜欢毕其功于一役,喜欢“颠覆”,做了许多的夹生饭,欲速则不达。

五是从“能做”到“做好”。做高端产品,一要能做,二要做好。“能做”固然重要,而“做好”尤其不易,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做好”上,不能熊瞎子掰苞米,满足于显示科研成果,便不再向“做好”努力了。

调整国家产业政策的建议

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数控机床产业的发展,多年来各级政府都对数控机床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时至今日,我国数控机床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综合差距,尤其是在高档产品和核心技术方面差距巨大,国家许多重点产业领域所需的高档机床装备还严重依赖进口。造成这种被动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产业自身继续做出全面努力,但国家产业政策的适当调整也是十分必要的。

众所周知,我国数控机床产业早已是一个充分竞争的产业,数控机床市场也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甚至对许多高档产品的进口还给予了减免税收的政策优惠。不可否认,上述政策对于我国数控机床产业开拓视野、扩大交流、主动融入全球产业合作和竞争,并在合作与竞争中发展进步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相当程度的负面效果,最突出的负面效果是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国产高档数控机床产品的进步和发展。

除了少数企业的少数品种,目前我们在高档产品和核心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仍然差距巨大,无法与国外强手在充分市场化的环境下同台竞争,在国外强手的巨大优势面前,我们在自家市场上几乎被压得抬不起头来。

因此,在高档产品和核心技术领域,当前阶段还不适宜采取完全市场化的政策方针,国家应给予适当的产业保护,以减缓国产高档产品和核心技术的市场压力,使其在适当的保护中逐步形成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此外,以往国家政策多着眼于财政补贴手段,而西方发达国家更长于采取税收手段提供支持,在这方面,我国政府可考虑适当借鉴。目前,协会正在编制《中国机床工具2020》,为企业制定“十三五”规划提供参考,并向政府提供制定产业政策建议,其中的重要一条就是建议采取相应的降低增值税等鼓励政策。


[1] 陈惠仁,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