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西藏:从“一国两制”到“一国一制”(二)

萧武 来源:《经济导刊》2015年10月 2015.10.20 21:57:19
1904年,英军入侵西藏,最终占领了拉萨,达赖出逃,留下的西藏噶厦被迫与英军签订了城下之盟《印藏条约》。按照这个条约的规定,西藏实际上脱离了中国,只是名义上属于中国而已;和日本与中国达成关于朝鲜“独立”的协议几乎相同,但本质上的目的是由英国控制西藏,将西藏变成其殖民地。

西藏的双重现代化任务

1904年,英军入侵西藏,最终占领了拉萨,达赖出逃,留下的西藏噶厦被迫与英军签订了城下之盟《印藏条约》。按照这个条约的规定,西藏实际上脱离了中国,只是名义上属于中国而已;和日本与中国达成关于朝鲜“独立”的协议几乎相同,但本质上的目的是由英国控制西藏,将西藏变成其殖民地。

实际上,这时英国认为,中国对西藏事务并没有完全的控制力,要打开西藏的大门,应该与西藏直接打交道。但从国际法上说,西藏仍然是清朝的一部分,因此即使英国与西藏达成协定,也必须得到清朝中央政府的画押认可才能有效。时任驻藏大臣有泰虽然抱定了“只有西藏吃了亏才能听中央话”的信念而来,但当他拿着《印藏条约》向中央请示时,清廷表示断然拒绝,明确指出,西藏地方政府无权与任何外国达成任何协定,必须由中央政府与英国重新谈判,重新签署协定。英国应允,谈判地点设在印度。

清廷派出了代表唐绍仪,梁士诒与张荫棠为参赞。当他们与英国谈判代表会面后发现,英国想要的只是中央政府在之前英国与西藏地方政府达成的《印藏条约》上签字画押而已,根本没有重新谈判的意思。于是,谈判陷入僵局。不久后,唐绍仪奉调回朝,张荫棠奉命留下,继续与英方谈判。谈判并无进展,但张荫棠在与英方接触中发现英国的真实意图是逐步吞并西藏,将西藏变为其势力范围;而且西藏的政治、社会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故此,张向朝廷提出了刷新藏政的建议。受到朝廷重视。

1906年,西藏问题谈判改在北京继续进行。唐绍仪仍为中方代表,张荫棠奉命回京参与谈判,最终达成了一个折中的协定。虽然最后并未能撤销非法的《印藏条约》,但最终迫使英方承诺不吞并西藏、不干涉西藏内政等条件,为西藏和中国夺回了不少权益。由此,张荫棠无论在西藏,还是在全国,都获得了很高的声誉。1907年,张荫棠奉命赴西藏查办事件,受到当地群众夹道焚香的欢迎礼遇。

张荫棠主导的西藏改革

入藏之前,张荫棠就向清廷提出任命贵胄总制全藏、派兵入藏、收回治权的治藏方略。在藏期间,他的主要任务是查办驻藏大臣有泰等满汉藏族贪污官员。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西藏改革计划。张荫棠首先制订《善后问题二十四条》草稿,并交由西藏头人、噶厦(西藏政府)官员以及寺庙喇嘛广泛讨论,按意见补充修订为《治藏刍议十九款》,上报外务部,建议对西藏的官制、办事机构、经济建设、教育文化、贸易等方面实行根本性的革新 。

在《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一书中,作者吕昭义教授将张荫棠的改革措施归纳为六个方面,包括:

一、革除神权政治,收回治权。加封达赖、班禅,优给厚糈,使其专理宗教事务;裁撤驻藏大臣,另设西藏行部大臣,特简亲贵任之,达赖、班禅均归其节制,“以重事权而定主国名义”。行部大臣署内设财政、督练、交涉、学务、巡警、裁判、农工商、路矿、盐茶九局,优给噶伦等西藏文武官员月薪,在行部大臣节制下,办理九局事务。

二、广设学堂,推广教育。在西藏先举办小学堂(拟设小学堂数目前后不同,最后定为50所),普及教育,教授汉语文。数年之后再设中学堂,教授英印语文及各种科学。选择优等生到四川、南北洋高等学校学习。

三、训练汉藏新军,加强武备。裁撤原驻藏汉军,另练新军6000驻防要隘;西藏地方每年筹款24万,训练藏兵3000;由汉族官员任教习及军官,驻守边防。

四、改善交通邮电,发展经济。修筑巴塘至拉萨,拉萨至江孜牛车道路;架设巴塘至拉萨及拉萨至江孜、阿里电报线;除封禁神山外,准汉藏人民集股开采矿产;利用西藏畜牧、药材资源,兴办加工业;准茶种入藏,教藏民种茶,降低茶价,抵制廉价印茶;度支部总银行在打箭炉、拉萨、江孜、印度加尔各答设立支店,经营西藏的俸饷汇兑,使中国钱币流通西藏,与西藏所铸铜元相辅而行。

五、讲求卫生,繁衍人口。乾隆年间,西藏有人口170万,至今只有100万,百年间减少70万。喇嘛教盛行,缺医少药,不讲卫生,导致生齿不繁。必须缓解喇嘛嫁娶的禁令,听民自便。当务之急为设卫生局及医院,派北洋医学堂毕业生入藏,赠施医药,设医学堂教藏族子弟西医之法。

六、改良风俗。张荫棠颁布的《训俗浅言》、《藏俗改良》,主要为儒家伦理道德,其中也有不少倡导文明进步,培植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的内容。1

显然,这是一个全面的现代化改革方案。这个改革同时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方面,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此前一直只有名义上的主权而不掌握治权。因此,张荫棠提出的“简派亲贵大臣总制全藏”的方案,实际上相当于内地的总督权限,要将达赖与班禅都置于管辖之下,逐步推动西藏从政教合一的神权政治走向政教分离的现代政治。在此基础上,西藏与清朝中央政府的关系便可以从传统的宗藩关系,逐步过渡到现代国家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这可谓西藏与中央政府关系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西藏内部的改革必须马上开始。包括改革政治、发展文化教育、改良社会风俗、增加人口、发展经济等。这是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现代化。

所以说,对西藏而言,这个改革是双重改革。这两层改革又是相互依托的。政治改革是前提,一方面要改变西藏与内地关系的现状,使西藏能够与内地同步发展。另一方面,只有得到内地的大力支持,派兵入藏,保卫边防,西藏才能有一个和平安定的外部环境,从容地进行改革。

西藏与中央政府关系的现代化遭遇失败

西藏与中央政府关系的现代化,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政教分离,达赖不能继续充当西藏最高政教领袖,否则很难使西藏地方政府系统和国内其它地区一体化,也就是改土归流。二是西藏的边防应当由中央政府派军队担任,而不能再由西藏地方政府负责。在当时的情况下,需要派一部分外省军队进入西藏,同时也要在西藏当地招募兵员,进行训练。三是由中央政府派任的亲贵总制全藏,包括达赖和班禅,都必须听其节制,从而使权力集中起来,以便于统一管理西藏事务。

当时,在清廷上也出现了“西藏建省”的声音。尤其是在新疆建省成功之后,改土归流在大多数地方进展顺利,西藏建省之议自然也被一些人提出。1904年英军入侵西藏之后,改革的压力更为紧迫。在此背景下,尽管张荫棠的旨在迅速建省的改革方案显得有些“激进”,但实际上也是必然之路。清廷最后选择了起来不那么“激进”的联豫(时任驻藏大臣)的方案,而这一方案未能阻止西藏问题的继续恶化,以致后来达赖出逃印度,西藏与中央政府陷入完全对立的局面。

经历了英国的两次入侵后,西藏上层精英也和张荫棠一样,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西藏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必须进行社会化改革。也就是说,不论中央支持与否,改革势在必行。改革要么由清朝中央政府主导,要么由西藏地方政府主导。如果由西藏地方政府主导,由于西藏当时各方面水平所限,改革不可能独立进行,必须依赖外部支持。

能够提供这种支持的,在当时主要是三方面:清朝中央政府、俄国和英国。1907年,俄国与英国就波斯、阿富汗和西藏问题达成势力范围瓜分协议,俄国承诺放弃争夺西藏控制权。英国当时的考虑是,如果俄国将新疆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那么西藏就成为俄国势力与英国最大殖民地印度之间的最后一道防线,印度则被英国视为其核心利益。所以英国竭力阻止俄国势力伸进西藏,这就是英国当时流行的西藏“缓冲带”论。在此背景下,西藏剩下的选择只有清朝中央政府和英国。

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改革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中央主导的“张荫棠方案”,一种是西藏地方政府与清朝中央达成妥协,中央政府支持,西藏地方政府主导改革。达赖出逃之后,驻藏大臣联豫按照前一种方案进行改革,但最后归于失败。

按照吕昭义教授的分析,张荫棠的改革是以中央政府主导,但在具体操作上,主要由中央派驻西藏的官员在争取西藏民众的支持后,发动社会精英与普通民众共同参与,一方面加强中央对西藏的控制力,西藏民众也将会从改革中获益。而联豫的操作手段则简单粗暴得多,只是为了加强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的统治,而对藏族精英和民众则采取完全不信任的对立态度。1在联豫的领导下,西藏的现代化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辛亥革命之后,西藏形势经过纷繁复杂的演变,这一改革路径就被堵死。而张荫棠的方案需要有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相互信任为前提;而在辛亥革命之后,双方刀兵相向,乃至西藏引入英国为奥援,自然不可能达成任何信任,改革便无从谈起。

英国借机插手西藏事务

那么西藏剩下的可能就是倒向英国。当然,倒向英国也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完全依附于英国,像印度那样,西藏变成英国殖民地;一种是仍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但争取英国的支持。对当时的英国来说,它需要的是西藏能够成为一个不由中国控制、也不由俄国控制的“缓冲带”。按照英国与俄国在1907年达成的秘密协定,俄国承诺不介入西藏,英国也承诺不谋求直接控制西藏,以免威胁俄国在新疆的利益。因此,达赖于1912年返回西藏后,即在英国支持下着手准备对西藏进行现代化改革。

如前文所述,西藏的现代化包括两重任务,第一重就是重新界定西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不过,达赖回国没多久,西藏就发生了与川滇两省的战争,西藏完全处于劣势。达赖出于无奈,只好向英国求援,英国当然不会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所以迅速行动,插手西藏事务,向北洋政府施加外交压力。在英国的压力之下,北洋政府被迫同意与西藏地方政府进行谈判,重新界定西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这样,西藏这个“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的根基就发生了动摇。

在西姆拉会议上,西藏与中央政府、英国三方代表参会,主要由西藏与中央政府代表谈判,英国则以表面中立的第三方面目参与“调停”。在会谈期间,英国与西藏地方政府私下约定,如果英国能够迫使中央政府接受西藏“自治”,则西藏将承认英国对藏南地区的占领。2在会议上,虽然英国百般施压,中央政府代表只是草签了一个将西藏划为近藏与远藏,中央承认远藏“自治”的协定。而且,这个协定在发回到北京后,立刻引起国人强烈反对。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北洋政府并未承认这个协定。

之后,英国虽然想尽办法,希望得到中国中央政府的认可,将《西姆拉协议》合法化,甚至不惜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但由于西姆拉会议之后不久,袁世凯的皇帝梦就在国人的一片唾骂声中破碎,袁世凯本人不久后也病逝,英国的目的未能达成。袁世凯过世之后,中国政治陷入长期战乱,但历届北洋政府始终未敢承认《西姆拉协议》,此后也未能得到中国任何一届政府的承认,从法律上说,这是一个非法协议。但英国事实上仍然占领着藏南地区,之后虽然西藏地方政府多次谈判,却未能将其讨还。就国际法意义来说,英国对藏南地区的占领始终是非法的。后来英国撤退,印度独立,藏南问题也成为横亘在中印关系之间的一块巨石,至今未能解决。

达赖主导的西藏现代化改革

中国内地陷入长期战乱之后,无论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都无力对西藏采取更进一步的措施,也就无法完全收回西藏主权。1911-1951年,西藏处于实质性的独立状态。这样,达赖主导的西藏现代化改革,实际上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在近现代史上多见的“富国强兵”色彩。整个改革的目标就是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以应对来自外部的威胁;而非真正地提高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

达赖在西藏内部进行的改革内容与前面提到的张荫棠计划相近,主要是尝试建立现代工商业、发展经济、设立学校、派贵族子弟出国留学等。最主要的内容则是建立现代军警体系。当然,这一切都是在英国的支持下进行的——建立工厂所需要的机器来自英国,留学生也主要派往英国,军队编组和训练由英国提供教官进行指导。最终,西藏建立起了一支一万人左右的军队,相比于之前的藏军,战斗力大幅提高。在之后与四川军阀的多次战争中,西藏的军队都能够处于上风。

在改革的同时,西藏上层精英内部通过分化重组,逐渐分裂为三种立场,分别是亲中国、亲英国和“自立派”。1达赖则在这三种立场之间,根据情势的发展不断变换其立场。但总体而言,达赖并不认为西藏能够完全变成一个独立国家,而且他对英国的帝国主义殖民政策极为反感。2因此,他对英国的态度始终是实用主义的,即利用英国帮助进行改革和建设。对中央政府,达赖始终寄予较大希望,认为只要中国重新完成统一,西藏仍然要回到中国。所以,达赖不断派人和历届中央政府进行联系,先是和北洋政府联系,国民政府北伐完成全国基本统一后则是国民政府。

但达赖主导的改革不希望、也不可能完全改变西藏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其改革的主要目的仍然是加强自己在西藏的统治,同时进行社会经济政策上的调整。即便如此,他的改革仍然在西藏上层精英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尤其是三大寺为代表的宗教集团,成为反对改革最主要的保守势力。1而年轻一代的精英分子,尤其是那些留学生和军队的中下级军官,都希望改革能够更加彻底,使西藏变得更加强大。世俗贵族们则希望更多地依靠英国,制衡中央政府。这三种力量之间的冲突,不久就开始逐步积累加剧,到1920年代之后愈演愈烈,导致了多次政治事变。在多重压力下,达赖不得不在1920年代中期之后逐步妥协,乃至最终放弃改革。1933年,十三世达赖圆寂,由他主导的改革也完全结束。这之后,西藏社会的改革基本陷入停滞。2

过渡期间的混乱局面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无力加强对西藏的控制,无法对西藏进行有效的管治,更谈不上改革。唯一值得一提的是,抗战期间由于大片国土沦丧,交通运输线被日军占领,国民政府曾考虑修筑一条通过西藏的运输线,将援华物资运进中国。为此,国民政府向西藏派出了一个考察团,对地理情况进行了勘察。但受到西藏地方政府强烈抵制,最终未能付诸实施。

十三世达赖去世后,担任摄政的热振活佛倾向于亲中央政府,并在达赖灵童转世的问题上得到了国民政府的支持。即使如此,西藏地方政府与国民政府的关系并未得到进一步发展,其间还发生过达赖坐床、西藏设立外交局、国民政府在拉萨设立驻藏办事处等纠纷。蒋介石一度陈兵西藏周边,试图派马步芳率军进入西藏,但由于西藏地方政府及时妥协,也未成行。1940年,热振迫于西藏内部压力辞职,由他的师傅达扎活佛代替他担任摄政,达扎活佛主持下的西藏地方政府在政策上更加倾向于亲英,而与国民政府对峙。

1947年,英国从印度撤退,并将其在印度的整个政府机构都移交给了印度政府,其中,原来的英国驻藏办事处摇身一变成了印度驻藏办事处。在理论上,由于英国在二战期间受到重大损失,被迫退出在南亚长达二百多年的殖民统治,这应该是中国政府完全收回西藏主权与治权的最佳时机。但抗战刚一结束,国共内战就宣告开始,此时的国民政府无心也无力解决西藏问题,只能在一些外交场合尽可能地向国际社会声明,西藏主权属于中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独立国家。

英国从印度退出后,失去支持的西藏地方政府也感到形势危急。虽然中国内地的大规模内战无论谁输谁赢,中国都将重新统一,对西藏的现状不可能不闻不问。因此,自英国撤退后,西藏就试图向美国寻求支持。但此时的美国作为一个新的世界性霸权,对西藏的战略重要性显然不如英国理解的那样深刻。更重要的原因,美国在印度并无根基,缺乏英国那种和俄国争夺地缘政治利益的切身感受。而且,美国对蒋介石政权的态度在解放战争期间也在逐步发生变化,从原来的坚决支持变为逐步放弃。因此,美国没有对西藏表现出太多的兴趣,西藏地方政府派往美国的所谓“商务考察团”最终无功而返。

总之,近代以来,由于中国长期内乱造成的帝国主义势力干预中国内政的形势正在发生变化,西藏原来的那种依靠英国的支持才维护下来的“高度自治”已经不可能再持续下去了。老一代世界霸权英国走了,新一代世界霸权美国还不完全清楚西藏究竟重要到什么程度。而最重要的是,共产党要来西藏了。

(编辑丁凡)


[1]独立学人,《经略》网刊编委。

1 吕昭义:《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19111947)》,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6页。

1吕昭义:《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19111947)》,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640页。

2吕昭义:《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19111947)》,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061页。

1关于三种政治势力的博弈情况,详参李志农:《民国时期西藏政治格局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2 1930年,国民政府派往西藏的特使刘曼卿在离开拉萨前,达赖与其会谈。达赖在会谈中对英国统治下的印度人民深表同情, “印度人民近来因反对英国受极度之压迫,有难言之痛苦。”根据刘曼卿记述,达赖讲这番话时,“态度异常沉痛”。详参吕昭义:《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19111947)》,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2页。

3详参牙含章:《达赖喇嘛传》,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206页。

4对达赖所主持的改革,《现代西藏的诞生》、《喇嘛王国的覆灭》、《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19111947)》等书皆有详细论述,不赘。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

2023年10期

总期号:2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