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人民币国际化与“一带一路”

曹远征 来源:《经济导刊》2016年03期 2016.06.10 14:06:09
金融安排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们应讨论关注“一带一路”有什么样的金融特点,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金融安排。

“一带一路”地区的金融特点

“一带一路”区域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经济特征:首先,它是出口导向型的地区,对外贸易的需求非常之强烈;第二,这个地区是重要的外资流入地区,对外资的依赖度几乎是全球最高的。这个地区还有其特殊的问题,在金融安排上存在“金融的原罪”,具体表现为三个错配:

第一,货币错配。这个地区对外资和出口的依赖度是很高的,但是每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都需要采用第三国货币结算,如果所需要的货币出了问题,这个地区65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就没法进行了。其实,当年亚洲金融危机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就是货币错配,那次金融危机主要是美元出了问题,所以对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伤害,而货币错配就是其中很大的问题之一。

第二,期限错配。“一带一路”区域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需要资本,特别是长期资本的支持。但是,目前流入“一带一路”地区的资本基本上都是短期资本,短期资本时进时出,很不稳定,导致资本不能支持长期发展。短期资本如何支持长期发展?短期资本的快进快出也会造成该国宏观经济的不稳定。目前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在试图解决这个地区长期资本的错配问题。这个区域的项目基本需要更长的建设周期,特别是在基础设施领域更需要长期的资本来支持,相应地就需要特殊的资本安排。而这种资本安排的需求已经超出了传统的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所能提供的模式。这也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产生的背景之一。

第三,结构错配。这个地区缺乏金融基础设施。即缺乏有深度的市场。“一带一路”地区的储蓄率是很高的,但是当地的储蓄基本被海外所控制,这些储蓄流到海外再反过来投到这个地区,形成本地储蓄不能被本地使用,反而被海外吸走再反投到这个区域来,这就形成了结构错配。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人民币国际化并不是由中国推动的,而是国际上的需求,是由“错配”所造成的需求。中国银行多年来一直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其核心意义就是纠正货币的错配。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的发展既存在机遇,也存在挑战。挑战之一就是中国的资本项目开放,人民币国际化必须实现货币自由化,必须实现人民币可兑换,由此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下,中国的金融改革正在提速,比其他国家的发展步伐都快得多。

国际国币有三个主要功能:第一是贸易结算、计价;第二是投融资;第三是储备货币。从贸易结算来看,目前中国进出口贸易的20%是人民币结算,因此人民币现在是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贸易货币。在投融资方面,特别是对华投资,2014年有78%是用人民币安排的。第三作为储备货币,现在很多国家把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从200972日实行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开始,人民币国际化这几年的进展远远超出了当时参与者、设计者的想象。但是,人民币国际化目前只是走过了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说把“双边”使用进行到了一定规模。2015121日,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宣布,人民币于2016101日加入SDR(特别提款权)。各国银行都要被动配置人民币做储备。现在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使用人民币,但是大部分还是周边化阶段。比如,中国人现在跟泰国做生意是用人民币结算,什么时候泰国人跟韩国做生意也用人民币,这才叫做实现了真正的国际化。因此,人民币的国际化一定要实现多边安排,目前这一步还没有完全实现。

在人民币国际业务的推广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第一,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意味着要对世界发展承担一定的义务。人民币的国际使用给中国带来的挑战要远远大于其给中国带来的好处。举例来说,人民币国际化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就要担负国际性中央银行的责任,换言之,它不仅要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负起责任,还要对全球的宏观经济负责。届时人民币一定会面临跟美元一样的困境。目前美元是国际货币,美联储就要承担起全球中央银行的职责,但是与此同时,美联储还是美国的中央银行,然而国内宏观政策往往与国际宏观政策有矛盾的地方。未来如果人民币国际化了,中国人民银行就会面临同样的境地,也就是承担国际义务的问题。货币国际化就是向全球提供公共产品,人民币国际化本身是公共产品,所以承担义务在一定程度上更为重要。

第二,“一带一路”的倡议体现了治理观念上的变化。目前全球经济秩序都是二战结束以后形成的,还在沿用“基本发达”与“不发达”的分类格局。而如果单纯从GDP的含义上来看,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几乎在同一水平线上,在此分类格局上所建立的所有治理体系都失灵了,那么就需要在国家治理上产生新的理念。而“一带一路”就可以被视为新的治理理念,它跟西方的治理理念不一致。虽然经常有人把“一带一路”跟马歇尔计划做一个类比,其实“一带一路”跟马歇尔计划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方面,“一带一路”是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的,通过给对方提供资金、提供流动性,从而提供支付。马歇尔计划最后是形成一个“欧洲美元”。另一方面,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最核心的原则是利益共同体,是“和为贵”。为什么“一带一路”在海外做这么多事情人家都可以接受呢?正是因为“丝路”,也就是通商、友好,有什么事大家可以谈,形成共赢的利益格局。它反映了市场经济更深层次的一个真理,这跟中国农村的农贸市场是一样的,农民家里养了几只鸡,这个鸡屁股就是他的银行,可以拿两个鸡蛋去换针头线脑。“一带一路”的生意怎么做呢?有钱固然就好,没钱咱们就借贷,现在没钱将来再还,这是促进交易,市场经济所有的原则不就是“交易为上”吗?

第三,“一带一路”对于金融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比如说高铁项目。泰国的高铁项目,假如说金融机构给泰国政府提供贷款,最后泰国政府的还款是实物大米,银行必须把大米卖掉才是还款来源,这就是“金融创新”,这跟过去我们用钱来做是不一样的。将来“一带一路”上很可能是钱换物资,金融机构能不能消化这些物资就是新问题。比如泰国的高铁换大米,卖大米就变成一件很重要的事,大米能不能卖掉?这就跟农民的利益密切相关,牵扯到很多政策利益的协调方式,需要进行一些新的思考。这是真正的金融创新,这也需要有多渠道、多元化、混合型的融资安排。这种融资安排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多币种的问题,还将涉及到多种物资的安排问题,真正把“一带一路”推行下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带一路”对金融是很大的挑战,就要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

人民币国际化的下一步发展面临三个非常明显的挑战:

第一,人民币可不可以实现可兑换。因为可兑换货币尽管不一定是国际货币,但作为国际货币一定是可兑换的,否则无法通用。

第二,人民币的利差问题,也就是中国逆差稳定的形成机制。如果人民币没有国际收益,其他国家就没法使用人民币。

第三,中国发达的金融市场。这是人民币稳定成为国际货币的重要条件。未来即便中国人民银行愿意承担起国际责任,也要有赖于中国资本市场的高度发展,否则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就没有办法执行下去。美国的货币政策的执行就要依赖美国的国债市场,各国都在购买美国国债。美联储的政策会影响美国国债市场,也就相应地影响了全球市场,因此美国的货币政策可以推向全世界。而目前中国的市场非常之小,固定收益非常薄,如果央行想推进自己的货币政策去影响国际市场,并没有适当的工具可以用。

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与“一带一路”相辅相成

“一带一路”地区的金融安排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本币化竞争。而在这个地区的所有的合作空间,大家不约而同地都采取本币化的策略。如果以各种货币对比来看,人民币相对比较稳定、比较强劲,于是人民币成为本币化的首选,这也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可以说,人民币国际化首先应用的地区就是“一带一路”地区。在这个地区的贸易项目上,人民币国际化在纠正货币错配问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纠正货币错配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一带一路”实质上是投资活动,它也需要解决期限错配的问题,那么就需要跨国的金融合作,而且是本币国际化的跨境金融合作,这就给中国金融机构提供了新的合作机会。比如,在亚洲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所出现的互联互通的大项目,在关键节点上的大项目,都需要有特殊融资机制进行长期的资金安排,这是中国金融机构面临的新挑战之一。

随着未来的经济发展,结构错配可以得到调整,也就是未来本地区储蓄能够为本地区所用,不断扩大投资,要求本币要有金融中心。其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就与此高度相关——如果本地区的自有货币是人民币,上海就成为人民币的本币中心,那么自然而然也就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在这种情况下,从事人民币业务就是从事国际金融业务。这是中国金融今后的一个发展机会。所以治理结构中包括金融制度上的重新安排,这个安排是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核心的新框架。

在“一带一路”的愿景中,以下几个问题特别值得关注:

第一,要关注东盟银行联合体、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私募基金以及与此相关的多边、双边的金融安排。过去在东盟与中国的“10+1”合作机制中所制定的“清迈机制”要重新进行讨论和安排。我们建议把清迈机制扩大化、合理化,在上合组织之间建立央行协调机制,特别是在流动性方面做出更多考虑,比如用本币来控制,从而防范更大的金融风险。

第二,如果是中国的金融机构来支持“一带一路”、特别在投融资方面提供支持,其核心问题就是要落实长期资本的投融资金融机构。例如国家开发银行。国开行发行的债券时间可以跨越二、三十年,而其他银行的资金来源都是短期资金,因此支持长期项目非常困难。那么,这就引出一个问题:中国要发展深度资本市场,只有出现长期债务,特别是债权的出现才能获得长期资本支持,短期资本顶多能开展一些信贷或者流动资金的安排,提供长期支持是有困难的。

在“十三五”规划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比如在上海市场、境外市场鼓励各国发行“熊猫债”、发行人民币债权,并把人民币债权融入“一带一路”的发展之中。金融机构可以由此获得长期资金来支持各类建设的长期项目。金融市场深度化过程中,或者说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就成为支持“一带一路”的重要举措安排。由此可见,国内的金融市场发展与“一带一路”是相辅相向而行的,金融的改革开放就变得更加重要。

金融的改革开放其实无外乎三件事:利率市场化;由于利率实现市场化,基于货币与利率的平价关系,货币应该自由化;而当如果货币真正自由化以后,人民币资本项目应该就实现全面可兑换化。

上海自贸区就是连接境外和境内金融市场的一种安排。201510月,《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简称上海“金改40条”)正式出台。上海自贸区是在建设一座桥梁,而国内的金融市场建设就是在支持“一带一路”。大家都在密切关注,尤其关注人民币市场在境外,也就是离岸市场和境内的开放之间的关系。我预计,中国大概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在人民币资本项上实现全面可兑换化。

国内企业在投融资安排上,不能仅考虑一个负债问题,要全方位考虑筹措资本,不只是占用资本,还有股本资本;不仅要学会如何利用中国的货币,还要学习利用多国的货币;不仅要利用中国的资金,还要利用海外的资金。也就是说,在多边合作、双边合作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所谓“银行联合”的重要性。在企业的融资活动中,一定要考虑银团的安排,也就是国际银团的组织,而不是单靠一国或者某一家银行来解决全部问题,一定要考虑具有全球性业务布局的银团。

在“一带一路”国家从事金融活动,也会有一些特殊的要求、特殊的问题。比如在“一带一路”沿线上很多都是伊斯兰国家,这些国家的银行原则跟一般国家的银行原则是有区别的,业内称之为“伊斯兰国家银行原则”。比如伊斯兰国家的银行是不能收利息的,它的理念是大家一起投资、合伙做生意,但是还没赚到钱就要收利息,这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由此可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定要融入当地,一定要做到心心相通,一定要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习俗,这样企业的融资活动才能做得更好,才能在“一带一路”上走得更远。

(编辑杨利红)



* 本文是中国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在丝路规划研究中心、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主办的“丝路论坛:一带一路与共同体建设”论坛上的发言摘编。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