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

首页 | 

装备制造领域形势复杂化 需高度关注
原文刊登于 《经济导刊》2015年5月号

近年来,装备工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为国防安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也为我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新常态下,我国装备工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极为深刻而重大的变化。从国际看,新一轮工业革命和科技变革正在孕育,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后纷纷推行“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以巩固其在高端工业技术领域的主导权。发展中国家利用低成本优势,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争夺抢占我国现有的国际市场份额,我国装备工业在国际竞争新趋势下受到“双重挤压”。从国内看,2012年以来,全国工业增速从多年保持的两位数增长回落到个位数增长。2014年以来,工业整体呈现生产增速下行、企业效益下滑的态势,工业运行宏观环境趋紧。转型升级的任务艰巨繁重。从长远看,装备工业做强任务艰巨,建设制造强国任重道远。大国重器——中国装备工业的发展瓶颈究竟在何处?

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研究部门资深专家,召开了“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情况与对策座谈会”,共同分析行业态势,商讨解决之道。

到会的企业领导均来自国内装备领域的一流企业的董事长。他们有重型设备领域的一重(吴生富)、中信重工(任沁新);生产高端机床的沈阳机床(关锡友)、秦川机床(龙兴元)、济南二机床(张志刚);生产大型石化装置的沈鼓(苏永强),生产重型设备配套件的杭州齿轮公司(茅建荣)。

上述企业,都位于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要工业领域。多年来,他们怀着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团结广大干部职工,一道苦练内功、锐意改革,不仅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在市场竞争的风浪中增长了才干,而且大力投入技术研发,开发新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有的跻身行业领先地位。他们发展轨迹,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国有企业的地位、潜力和运行特点的理解。我们将对有关企业进行系列报道。

近3年来,我国工业处于下行通道。今年1季度,工业经济无论环比还是同比均创近年来的新低。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装备工业备感压力,据反映,一些大路产品的价格和3年前相比已经“腰斩”,情况之严峻可见一斑。

装备工业是为各经济部门提供“工具”的行业,在我国工业领域具有重要地位。这个行业的特点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和劳动力密集,子行业多、服务面广、产业链长且关联度高、相互替代性弱。我国装备工业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很高,国有、民营、外资合资企业三分天下,互有长短,属于充分竞争性行业。

装备制造业的增长速度对整体经济增速敏感。由于它的增长取决于投资需求的增长,而经济的高涨和低迷都极大地影响投资者的预期,这样装备工业就有所谓“加速效应”,它的增幅波动总是大于整体经济的波动幅度。经济处于低迷时,装备工业界的“供大于求、过度竞争”现象尤其明显。进一步说,我国的装备市场已经是高度国际化的市场,当今全球经济萧条时期,很多跨国装备企业从自己的生存考虑,依仗自己强大的技术能力和跨国营销能力,加强了在华的布局,这使得本国装备企业的竞争压力倍增。

这是不是说,我们要听任我们的装备制造业在“优胜劣汰”法则中自生自灭?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方面,装备制造具有高度的竞争性,我们只有坚持开放、参与国际竞争,才能学到人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另一方面,装备制造业的核心部分是“国之重器”,是国民经济未来产业升级的阵地、也是国防安全所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处理好竞争性和战略性的关系,是我们装备制造业政策思路的关键。

装备工业是工业体系的核心,综合国力的根基。发达国家(或称工业化国家)通常都是装备制造领域的强国,他们在这一领域处于技术进步的引领地位,有很强的品牌效应,这是西方之所以能保持全球产业链顶端地位的根本。任何大国也不会放弃对本国核心装备企业的控制和关照。不可能想象美国会放弃通用、德国会放弃西门子、日本会放弃三菱等等。而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追上世界强国,也必须在装备制造领域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

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时,就高度重视发展装备工业,因而使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就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但由于我国工业底子薄,加之体制机制的束缚,技术研发和产品更新能力差。改革开放以来,以国有企业为主题的装备制造企业经过大量淘汰,至今仍处于国有系列的各子行业骨干企业,已经过了“脱胎换骨”的竞争锤炼,并在管理经验水平、技术研发能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本世纪初“黄金10年”中,一大批各行业骨干企业抓住机遇,升级拓展,打造出不少国际一流产品,生产条件有较大改观,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涌现出众多世界第一。有些企业适时启动经营模式转型,在实现机械和电子通讯技术结合的基础上,发展了成套装置设计能力并大力开展终端客户服务业务,有效地增强了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但另一方面,因不同行业情况各异,很多企业并未及时实现有效转型。一旦市场出现“断崖式”跌落,这些企业背负的成本和产能压力便愈显沉重。

综合到会企业领导人反映的情况,目前国内装备企业面临市场环境是严峻的。一方面,行业“供大于需”矛盾尖锐,价格竞争激烈,一些具有实力的国际巨头企业甚至使出亏本倾销的手段,装备产品价格的下跌速度大于原料降价速度。另一方面,从企业经营成本看,国内资本类市场畸形发展、银行利率高,使得贷款难、贷款贵的矛盾不得缓解;工资水平上涨,国企税负过高,地方税费加码。两边挤压,许多企业处于困境已是不争的现实。

同时还有一个值得高度正视的现象。位于国际竞争一线的企业家们反映:美欧数年来实施的“制造业回归”方针,在一系列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已经开始初见成效。当西方已经意识到实体经济----制造业的重要时,我们不能放松工业现代化的努力,不能片面强调“虚拟经济”的作用。

当前,国内投资市场的低迷并非绝对量的萎缩,装备工业应该还有不少市场机会。但是当前国际装备业巨头加紧在华布局竞争,“国内用户偏向进口装备”、“国产首台首套装备没人用”的老问题就尖锐地凸显出来。这就再次提出了一个讨论多年的老问题:是否要明确“政府采购优先考虑本国装备”政策、是否要对以装备为核心的制造业骨干企业以各方面的政策支持的问题?特别是我们的重点骨干企业,不能任其在低迷的市场环境、白热化的竞争中倒下。从长远看,要敦促和支持他们增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眼前要通过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给以支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