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谁是中国页岩气事业真正的创新者

——中国页岩气开发的实践效应
杜建国 来源:《经济导刊》2015年2期 2015.02.11 10:51:24
近年来,围绕页岩气的开发,一些国内媒体与专家学者营造了如下“舆论共识”:美国的“页岩气革命”是依赖中小私有企业取得突破的;中国掌握油气探矿权的传统垄断国企是低效的,只有学习美国,破除低效国企的垄断,充分放开市场,让富有活力与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即私企)积极参与页岩气的开发,才能在中国“复制”美国的页岩气革命。

近年来,围绕页岩气的开发,一些国内媒体与专家学者营造了如下“舆论共识”:美国的“页岩气革命”是依赖中小私有企业取得突破的;中国掌握油气探矿权的传统垄断国企是低效的,只有学习美国,破除低效国企的垄断,充分放开市场,让富有活力与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即私企)积极参与页岩气的开发,才能在中国“复制”美国的页岩气革命。

2009年起步,中国页岩气事业开展已有5年了,上述“共识”实践效应如何?下面将予以分析。

被夸大的垄断

多年来,只要一提起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某些媒体就习惯于将其跟垄断等同起来。不过,很少有人去深入解释三家油气央企到底在哪些环节、在何种程度上实施了垄断。

1998年我国发布的《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规定,只有拥有石油、天然气探矿权的企业,才有资质进行油气勘查与开发。目前只有四大油企——即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3家央企,以及延长油矿这家大型地方国企(俗称“三桶半油”),拥有该项探矿开采权。从这个角度来说,称“四大企业是政策性垄断企业”是有道理的。据报道,目前全国已登记的油气资源勘查开发区域中,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控制的比例达到95%以上。

政府对油气开发设置政策门槛,主要是因为油气不仅是一种战略性的、事关国计民生的资源,而且其储量还很少。在多数国家都对油气开发领域实行专营制。

而整个石油石化行业,拥有上下游多个环节。实际上除了上游探矿开采权之外,真正具有政策性限制门槛的环节并不多。在具体采油过程中,四大油企与相关私企(如油服公司)可以进行充分合作。而油气进口已经逐步放开,截止201410月,已有23家私企拥有油气进口权。至于炼油与化工环节,私营炼油厂与化工厂在国内早已是遍地开花,可见这一领域的垄断无从谈起。油气销售环节也早就放开看,中石油与中石化下属的加油站数量只占全国数量的40%多一点,另外一半多则由其他国企、私企、外企的加油站构成。在管网方面,主干管道多数由中石油掌握,非主干管道有多种类型的企业参与。这种局面大致是自然形成的。

如上所述,尽管在油气领域的极少数环节实行了政策性垄断,尽管日韩等国家的石油石化行业垄断程度要高过中国,但是媒体却总是以偏概全,夸大它们的垄断程度。

被低估的技术水平

四大油企的垄断程度被高估的同时,技术水平则被严重低估。

石油石化行业是中国工业的传统强项。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石油石化行业就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实力,其中勘探、开采、炼油这三个环节已达到了较高水平。大致说来,当时的石油行业做到了在别人找不到油的地方找到了油,在别人不愿采的情况下采出了油,在原油品质差的情况下完善了炼油工艺。从毛泽东时代的著名口号“工业学大庆”中,不难看出石油石化行业当时在整个中国工业体系中的地位。

相对而言,化工领域当时稍显落后。尼克松访华后,中国立即开始与西方进行大规模经济交流,重点之一就是引进西方的化工技术。目前中国的乙烯、PX生产都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像中石化镇海炼化厂,它的技术与管理水平已位居全球最高效的炼化厂之一,该厂职工目前只有6000多人,但一年纳税超过200亿元。中国在海洋油气开采方面起步较晚,不过从最近中海油在南海的油气开发活动来看,其技术也是过硬的。

2010年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40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高效勘探开发技术,2012年中石化的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及工业化应用,分别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像高含硫油气田开采,一直是全球范围的行业难题,这一问题解决不了,储量巨大的高含硫油气资源就成了废物。中石化在四川普光气田的开发中,第一个攻克了这一难关,变废为宝,其意义可想而知。

中国的油企在国外也广受好评,不管是安哥拉、苏丹、沙特、伊拉克,还是土库曼、乌兹别克、委内瑞拉;不管是勘探开采,还是承建成套项目,都有很强的实力。比如中石化与沙特国家石油公司合资建立的沙特延布炼油厂,就是投资近百亿美元的超大型现代化炼油厂。几大油企离开了国内的“垄断”,在国外照样广泛拓展业务,说明它们是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

中石化引领页岩气技术“大跃进”

中国开始全力投入全球能源的“页岩气革命”

近年来,中国页岩气开发项目启动,国内舆论一致呼吁放开页岩气的探矿权,让四大油企之外的国企、私企都参与进来。政府顺应了这种呼吁,四大油企之外的国有企业自2011年开始获得页岩气的探矿权。2012年起,私企也开始获得页岩气探矿权。市场放开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结果如何呢?传统石油企业继续在页岩气开发中处在行业领先地位,尤其是中石化,更是一马当先。

对美国引领的“页岩气革命”,中国政府的反应是较为迅速的。2009年,中美两国签署了两国非常规能源合作协议,国土资源部也部署了国内页岩气资源评估等工作。此后数年,中石油、中石化、延长石油相继在长宁、威远、昭通、涪陵、延长等地取得了突破。中石化的进展尤为突出,它首先在川渝盆地海相地层页岩气勘查取得重大进展,进而在重庆涪陵实现了我国首个大型页岩气田的商业规模开发。目前,美国赖以实现“页岩气革命”的水力压裂与水平钻井这两项关键技术,中石化都已经掌握;包括从地表的压裂车到地下的桥塞等重大或核心页岩气开采设备,也全都实现了国产化[1]。美国在“页岩气革命”领域所积累的技术优势,中石化大都已经赶上。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较大规模地对页岩气进行研发,2006年以后快速发展,达至技术成熟阶段,用了将近30年时间。从2009年算起,中石化等中国企业大致用了5年时间就基本消化了美国企业30年获得的技术成果[2]

2014617日,《21世纪经济报道》刊文《中石化涪陵项目遭质疑:以页岩气名义获巨额补贴》,称中石化存在以传统天然气冒充页岩气并骗取国家补贴的嫌疑。而据717日媒体报道,经国土资源部评审,中石化涪陵页岩气田被认定为典型的优质海相页岩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067.5亿立方米。这意味着中国首个大型页岩气田正式诞生,同时也打消了此前对涪陵气田的质疑。

笔者在此并不想对“页岩气革命”的意义进行评估,但以页岩气开采为视角,我们能看到美国企业在页岩气技术方面能做到的,中石化现在也基本能做到。中石化等国企带头完成了中国页岩气技术的跃进,这些“垄断”油企,不仅不是低效无能的,反而拥有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私企难堪页岩气开发大任

近年来,媒体一直宣扬,美国中小企业在开启“页岩气革命”阶段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要想尽快推进页岩气开发,就必须师法美国,打破四大油企对探矿权的垄断,让中小企业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20117月,国土部进行了第一轮页岩气招标。该轮招标采用了邀请制,受邀企业除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延长石油四家传统油企,还有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这两家过去没有油气探矿权的国企。最终,4个区块中有两块中标,中标者为中石化和河南煤层气。

2011年底,国务院批准页岩气为传统油气之外的独立矿种,奠定了各类所有制企业都可以参与第二轮页岩气招标的法律基础。

2012910日,国土资源部在官方网站发布第二轮页岩气区块招标公告,向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公开招标出让页岩气探矿权,招标共推出20个区块,总面积为20002平方公里。根据公告,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注册资本金在人民币3亿元以上,具有石油天然气或气体矿产勘查资质、或与已具有资质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的内资企业和中方控股的中外合资企业,均可投标。共有83家公司参加了投标,主要来自油气、煤炭、电力等领域,其中私企占三分之一。126日,国土资源部公布第二轮招标结果,19个区块排名第一的中标者中,并没有传统四大油气企业的身影,非油央企、地方国企与私企大获全胜。其中,永泰能源属下的华瀛山西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和北京泰坦通源天然气资源技术有限公司两家私企,分别中标贵州凤冈页岩气二区块与贵州凤冈页岩气三区块。

中标结果揭晓后,反响很强烈:“公平竞争点燃页岩气之‘火’”,“通过页岩气区块的招标,大批非油气企业、特别是民企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堂堂正正的进入油气领域了”,“此次招标已经翻开了中国能源历史新的一页,它注定会被载入史册的。新的变革已经开始了”……类似的感慨充斥着媒体。

两年过去了,这个所谓的“被载入史册的新变革”有何具体的进展呢?

20144月,《21世纪经济报道》刊文《页岩气迷局:中标后的尴尬》,报道了页岩气市场放开后的具体进展。该文直言,“中标的很多业主却至今迟迟未能开始相关的勘探开发运作。……当时参与招标的绝大部分企业都是没有一点勘探开发经验的,招标时大家都不惜代价竞标,谋求中央开放油气领域的政策利好,但是一旦中标后,却发现勘探开发远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简单,所以等待观望,甚至谋划退标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该文指出,与先前舆论的预判相反,最后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一边是民企面临的进退不得与开发窘境,一边是以中石化为代表的央企已实现的大规模开发场景。”

2014625日,《证券日报》刊文《页岩气探矿权将再启招标 部分企业生退意》,该文报道:“有消息称第二轮中标企业全未展开勘探,部分企业甚至萌生退意。业内人士表示,页岩气开采前期成本投入高,回报周期较长。而且我国地貌、地下构造等地质特征复杂,勘探难度较大。即使是对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来说,探矿权也已经成为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2014722日,《每日经济新闻》刊文《页岩气第三轮招标启动 权力或下放地方》指出,“前两轮页岩气招标结束后,各区块的开发并不顺利,而多方在新招标区块上存在的意见分歧,或许是国土部迟迟没有进行第三轮招标的原因。”该报道借四川宏华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邓学军之口指出,“民企更多要从商业角度来考虑问题。页岩气开发成本实在太高了,除非区块质量优秀,可以让公司看到回报,否则公司不会轻易进入页岩气领域进行开发。……即便加大了补贴,公司也仍然会综合考虑补贴与收益,因为页岩气开发中动辄上亿的投入对于民营公司来说负担太重。事实上,目前中标的不少企业大多面临地质调查困难、技术储备、资金以及人才等各方面的问题。由于投资与回报不成正比,企业多处于进退两难的窘境。”

中国页岩气的地质储存条件要比美国差得多,这一点也成为中标企业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美国的页岩气主要储存在浅表地层,中国的页岩气储藏则更深,而且比较靠近地震带,地质结构比较复杂。不少专家认为,中国页岩气开发开采成本可能是美国的2-4倍。

就在“中标后的尴尬”持续进行的时候,2014724日,永泰能源发布了《关于公司所属贵州永泰能源页岩气开发有限公司页岩气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公告》。该公告称:“经承担本次勘查任务的江苏长江地质勘查院初步估算,勘查区域内页岩气储量约为2000亿立方米左右。目前,贵州地区页岩气收储价格为2.78/立方米,国家相关补贴为0.40/立方米。根据上述估算,本项目将对公司的资产增值产生较大影响,并成为公司未来的效益增长点。”

消息一出,当日永泰能源股的股票开盘即涨停。不过,随即有媒体与专家对此消息的可靠性表示了怀疑。917日,国土资源部召开页岩气勘查开发进展新闻发布会,地质勘查司彭司长称,“通过两轮招标方式出让21个页岩气区块,引入的除石油公司以外的17家投资主体,经过1年半的探索,……多数区块完成二维地震、少数区块施工探井,重庆南川、城口,贵州岑巩等中标区块探井均显示良好含气性。”而永泰能源所勘查的贵州凤冈页岩气二区块并没有出现在“显示良好含气性”的区块之列。

20148月,某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称,中国页岩气市场放开后,私企甚至壳牌这样的跨国巨头依旧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目前的“产权保护”还做得不够[3]。而实际上,私企老板们都认为自己实力不济才是主因。

2014年以来,有消息称壳牌公司可能中断在中国与中石油合作的页岩气勘查业务,一位专家称,这是因为“体制上的原因”,因为中国市场的“不确定性”。可是,壳牌石油公司首席财务官Simon Henry此前在纽约向投资者解释时,却称这里面没有“体制上的原因”,而在于具体的技术因素:“四川页岩气项目的进展一直比我们先前的预期更加缓慢而且更加困难,部分在于地质原因,部分是在人口高度密集农区经营方面的挑战,这一项目规模很可能会比先前预想要小。”

摒弃“新教条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

重庆与中石化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促进页岩气就地综合利用

中国的页岩气开发,先期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且回报不确定,风险极大。目前即使技术较为成熟了,打一口井的成本也在5000万元以上,而且打下几口井,还未必有一口能出气。可见,页岩气开发真正要取得进展,最终依赖的是实力,即资金、人力以及技术水平。企业“活力”也是需要的,但“活力”代替不了实力。一家企业,不管是国企还是私企,如果没有资金、技术、投入,那就不可能在该领域取得进展。

美国引领了“页岩气革命”,国内舆论纷纷将其归功于私有产权与完善的市场体制。但实际情况是,美国政府对开发页岩气的推动功不可没,不能笼统地归功于“市场自发”。而且倘若离开了美国企业的实力,“页岩气革命”也是难以实现的。跟美国拥有相同体制的国家,在世界上不可胜数,但唯独美国在页岩气领域实现了突破。据报道,波兰页岩气储量也很大,而油气又一直依赖进口,为什么波兰不仅没有引领“页岩气革命”,而且在页岩气开发方面至今仍没有太大的进展呢?恰恰是中国,主要依靠“垄断央企”而成为目前唯一一个能够做到“复制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国家。

同理,目前世界上能制造大型客机的目前只有美国与欧盟,这也是实力的结果,绝不简单地归结所谓体制的自然产物。空中客车公司就是一家由法德英等国组建的超级国企。而在中国,只有商飞一家国企涉足中型以上客机的研发与生产,这一“垄断”现状并不是政策性的结果,而是除了商飞之外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包括私企)有实力参与干线客机的总体设计制造领域。某些经济学家宣扬,只要建立了以私企为主的市场机制,从铅笔到大飞机的所有需求就能得到满足,这样的口号根本经不起事实检验。

再拿深海油气开采来说,这也是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的行业。目前,在南海进行深海油气开发的中国企业,只有中海油一家。按照某些舆论宣传的逻辑,只要破除垄断放开市场,让私人资本与其它资本积极参与,深海油气开发就会迅猛发展。这种观点貌似有理,其实不然。即使全面放开这一市场,也不会立即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毕竟存在行业门槛。目前除了中海油,尚没有其它任何中国企业掌握了深海采油的技术。光有政策,没有实力,是成不了事的。

不只是能源、客机领域,其他所谓的“垄断”领域,也存在类似的现象。

再如四川正在筹资兴建的川南铁路,因为没有暴利,没有私人资本愿意投资,四川政府只好再请求铁总来投资。有媒体、专家就此评论,只有政府提高客货运价格并允许进行“多种开发”(如将铁路周边地段给投资者进行地产开发),即只有靠经营铁路获取暴利,私人资本才会参与投资。可见,只要铁路建设的高投资、高门槛、低利润的行业现状不发生重大改变,即使完全放开让私人资本来投资,它们也未必投资。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舆论和媒体沉溺于“华盛顿共识”的教条,热衷于从意识形态、从所有制对比出发,来解读经济现象、提出政策建议。其中典型的观点就是“国企必然低效、缺乏创新精神,私企必然高效、富有创新精神”之类的观点。中国的页岩气开发事业,也被这种理论所笼罩着。不过,当理论还在陶醉于“自说自话”的时候,实践已经悄悄地给出了别样的答案:页岩气市场放开后,“垄断央企”不仅没有被超越,反而依旧成为行业创新的领头羊。

从实际出发,让思想冲破牢笼,这应当成为当前中国媒体与专家的评判起点。迫切需要从实际出发,决不能作茧自缚、画地为牢,时时处处从所谓的“主流经济学”教条、从“华盛顿共识”出发来对中国进行错误解读。


* 杜建国,自由撰稿人。

[1]《页岩气开发核心技术装备全部实现国产化》,人民日报,20141015日头版

[2]该说法援引2014917日国土资源部页岩气勘查开发进展新闻发布会。

[3]林伯强:《页岩气发展需要引入民间资本》。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