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运营趋势观察

林竹 来源: 2020.10.28 10:56:42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成为2019年年底至今影响最为深远的“黑天鹅”事件,目前全球确诊病例超过3000万人次且仍在蔓延。世界银行最新预测显示,2020年全球经济预计将负增长5.2%,公共卫生危机正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近期全球主要经济体谋求重启经济,但是各国的疫情走势并不同步,尤其中美博弈带给全球经济复苏和产业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增大。在上述大背景下,中国的城市和都市圈运营或将呈现以下六个值得关注的趋势:

趋势一:都市圈集聚进程加快

城镇化初期,在虹吸效应和集聚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人才、资本等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都市圈已经成为中国城镇化的新趋势。疫情的发生是对大城市和都市圈的一次“暴力检验”,相对于乡村或者小城镇,大城市资源更为集中,运行效率更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更强,在疫情中展现出了更强的吸引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2月,全国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跌超过80%,但是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改善速度显著高于二、三线城市。截至7月底,一线城市新建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3.6%5.7%,涨幅相对于上月扩大0.30.5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1%2%,涨幅相对于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和保持不变。三线城市新建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5%1.8%,涨幅比上月分别回落0.10.2个百分点,连续16个月保持不变或者回落。疫情过后,随着未来城市建设的不断完善,大城市和都市圈将会获得更多动能。

都市圈郊区化日渐明显并成为大都市圈集聚加快的重要特征。从都市圈内部结构看,人口过分集中于核心城市,居民普遍受到交通出行、住房价格、环境恶化、物价高企等问题的困扰,且在疫情期间容易产生群体性感染,更加影响了居民的生活体验。

58同城和安居客3月份发布的《疫情期间楼市报告》数据显示,超过50%的受访购房者表示,受疫情影响更加倾向于购买人口密度低、社区环境好的小区住宅,48.4%的购房者更加倾向于购买郊区住宅。疫情过后,居民对住宅的偏好发生改变,对物流条件好的社区、中大户型的产品更加青睐。在疫情后通货膨胀的预期下,大部分高净值人群仍将不动产购置作为对抗通胀的有效投资途径,更加推升了别墅的需求。

趋势二:城市交通出行方式回归保守

疫情期间,为减少人员出行,各地纷纷降低公共交通满载率;大量居民居家办公,各类学校停课,居民出行需求进一步下降。如图1所示,2020年上半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轨道交通客运量同比分别下降58.45%41.85%43.08%38.45%。日均客运量同样有较大幅度下降。随着疫情的稳定,轨道交通载客量有所恢复,但是相对于2019年仍有较大差距。

 

1 2020年上半年北上广深轨道交通客运量对比(单位:万人次)

 

从公共汽电车运营的角度看,其趋势与轨道交通基本一致,北上广深四地公共汽电车客运量相对于2019年都出现了明显下降。以疫情最为严重的2月份为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公共汽电车月度客运总量同比分别下降77.88%81.19%79.34%84.58%。在疫情趋于稳定的6月份,四地客运量仍未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

2  2020上半年北上广深公共汽电车客运量对比(单位:万人次)

 

疫情期间,通过高速免费、暂停单双号限行等方式鼓励私家车出行,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汽车消费。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受新冠疫情影响,1月份中国汽车销量同比下降18%。但据中汽协在5000多户家庭中开展的汽车消费调查显示,居民购车需求实际上并未减少,只是由于疫情影响导致短期需求受到抑制。考虑到“开车外出减少感染机会”等因素,新冠疫情反而激发了部分潜在消费者的购车意愿。另据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20.1万辆和211.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2.3%16.8%。其中高端SUV零售销量大增,以奔驰GLC为例,1月份销量达到1.64万辆,同比上升32.4%,疫情对汽车消费的激励效果逐步显现。需要注意的是,与不断增长的购车需求和汽车保有量不相适应的是,国内停车位与停车需求量之间的缺口在不断扩大(见图3)。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数据显示,中国城市汽车与停车位的平均比例为1:0.8,远低于发达国家1:1.3的水平。与此同时,ETCP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停车场空置率达到44.6%,全国城市超过九成的停车位使用率低于50%。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停车信息不畅,解决之道就在于智慧停车的发展。

3  2015-2020年国内停车位与需求量对比

 

趋势三:互联网+新兴产业脱颖而出

远程办公模式

新冠疫情期间,为降低人员集中和交叉感染风险,以阿里、腾讯为代表的大批互联网公司开启了远程办公模式,并研发了相应的远程办公软件,腾讯会议、钉钉等APP注册用户量激增。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效率办公类APP数量环比涨幅超过72%,而2019年环比涨幅只有不到6%,日均独立设备数从1月份的700万台跃升至目前的3000万台。从横向对比看,中国远程办公软件服务渗透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据阿里云、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机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各行业远程办公软件服务渗透率不足11%,同期美国的渗透率超过30%。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企业数字化的重要性被充分显现,远程通信、在线办公等软件服务渗透率将有机会进一步提升。

线上购物模式

疫情暴发前,线上消费已经不断挤占线下消费市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3月份,中国网络购物用户已经达到7.1亿户,同比增长16.4%,占网民整体规模的78.6%。随着新冠疫情的暴发,传统的线下消费转到线上,扩大了电商平台用户规模,提升了线上购物的渗透率,使得线上消费对线下消费的替代加速。与此相对应的是,即时物流行业订单规模不断激增。如图4所示,中国即时物流行业订单规模从2013年的9.5亿单激增到2020年的超过240亿单。其中,中国外卖O2O市场交易规模从2014年的97.4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接近8000亿元。巨大的市场为快递公司带来了巨额的利润,2019年,顺丰、中通、韵达、圆通和申通的利润分别达到了57.97亿元、52.92亿元、26.47亿元、16.68亿元和14.08亿元,股价也出现了大幅度上涨。

4  2013-2020年中国即时物流行业订单规模(单位:亿元)

趋势四:城市公共卫生医疗体系面临重大变革

新冠疫情对各国医疗体系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疫情暴发初期,医疗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被无限放大。据《2019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和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整体看,我国医疗费用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6.6%,而同期美国医疗费用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经接近15%。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更是从2005年的接近21万人减少到目前的不到19万人。从质量来看,中国ICU床位占总床位的比例接近5%,而同期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15%,其中美国达到了18%

5 全国部分大中城市医疗资源分布情况

 

如图5所示,中国大量的医疗资源集中分布于特大城市。在全国773家三甲医院中,北京、上海和广州占据了其中的206家,占比超过26%,但是上述三市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4.2%。相比而言,部分中小城市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以湖北黄冈为例,其新冠确诊病例仅次于武汉,但只拥有2家三甲医院,无法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即使拥有36家三甲医院和34684位专业医生的武汉市,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其医疗资源依然无法满足救治需求。据不完全统计,疫情期间,全国超过340支医疗队、4.26万人支援武汉,助力新冠患者救治。随着新冠疫情趋于稳定,国家势必加速补齐医疗资源在总量及分布上的短板。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医疗卫生领域将会出现重大变革,“重治轻防”的思路将得到扭转,预防医学和健康产业将获得大发展。

趋势五:城市大数据技术助力疫情防控

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城市大数据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健康码”为例,出于疫情防控的需求,29日,杭州市余杭区首先推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健康码”。22日,武汉市“健康码”上线,随后全国各地都相继上线各自的“健康码”,逐步实现以最小接触实现数据实时更新,克服了手工登记信息的不便。331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升级“防疫健康信息码”,关联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防疫“健康码”,实现全国防疫信息共享和互通互认,“健康码”真正成为居民出行的有效数字通行证,有力助推了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除了“健康码”之外,其他城市大数据技术也在本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电信大数据记录分析用户位置及轨迹数据,有效跟踪统计重点人群人员流动情况,服务疫情趋势预判和精准防治。通过电力、自来水、燃气等大数据的细微变化分析,精准判断所辖区域人员流动和分布,对居家隔离人员进行实时监测,助力社区精准排查。受本次新冠疫情影响,城市大数据引发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其数据有效收集、储存和应用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内的发展重点。

趋势六:“AI+城市运营”全面助推“新基建”落地

2018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概念。早在2018年,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和华晟基金联合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城市白皮书》指出,智慧城市是综合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区块链、量子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实时感知、高效传输、自主控制、自主学习等特征的高度智能化城市,新基建内容已经被涵盖其中。

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智能基础设施包括了数据收集、传输、存储和处理等,数据收集阶段主要依赖于传感器实现,大量的传感器放置于智慧城市的各个角落,不断以各种形式收集各个类型的数据。传感器信息有利于城市运营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及时获得信息并做出正确决策。高速网络通讯是实现信息传输的重要保障,5G等新一代传输技术的应用对于处理智慧城市的海量数据至关重要。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大容量数据存储,确保数据存储达到足够的时限,支撑智慧城市日常运营和未来战略的制定。实现海量数据快速处理,从中获得洞察力是智慧城市运营的关键,进而通过手工或者机器实现快速响应。物联网执行器是智能基础设施的一部分,用以自动执行部分行动以响应智慧城市环境变化,提升城市回应度。

2020年两会期间,新基建和医疗健康成为关注的重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出现。疫情稳定之后,为加速重启经济,我国加大新基建领域投资势在必行,并将以此为契机,促进数字化转型。从各地专项债发行情况看,截至7月底,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大直辖市分别发行专项债871亿元、385亿元、715亿元和674亿元,其中新基建项目发债额度占比分别为14.92%74.99%18.85%1.79%。可以发现,四大直辖市的新基建投资占比都较低(上海的新基建专项债全部为轨道交通项目),大量投资仍然投向传统基建项目。新基建项目短期有助于扩大有效需求,长期有助于增加有效供给,将进一步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

结语(二级标题)

后疫情时代,伴随着各国经济重启和中美之间的全方位博弈,未来全球政治经济发展充满不确定性。从中国国内看,新冠疫情的影响在短期内不会完全消除,部分行业领域的发展轨迹已经被扭转或改变。中国城镇化路径、居民出行方式、办公方式、商业模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以城市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的智慧城市运营将是必然趋势;在外贸受阻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内循环将促使中国城市产业供应链重构,其中开放度更高的沿海城市更加明显。中国的城市与都市圈运营,如能在本质上把握本次新冠危机叠加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文明,必将在全球多元博弈的格局中,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领导地位,最终支撑并主导全球城市产业供应链的重构与重建。

                                          (编辑  宋斌斌)

 



* 林竹,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中信城市运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华晟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

2023年10期

总期号:2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