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抓好经济工作,各地方、各行业、各企业集团、各单位在贯彻执行中央方针意图的过程中,需要深刻领会,中央指导下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牢牢抓住作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结构问题。其实质要求,是对自己所处的特定地区、特定行业、特定市场领域,形成尽可能高水平的定制化解决方案。需要认清与本地区、本行业、本企业、本单位相关的结构性失衡与偏差,有针对性地加以校正,促进高质量升级发展和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率的提高。这就要求实事求是地形成定制化、可操作的创新发展方案,避免形式主义的、贴标签式的简单思维产生的种种偏差。
形式主义出现了新的变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制定和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开始,全党上下纠正“四风”取得重大成效,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显性问题明显减少,但仍然面临反弹回潮压力;特别是形式主义问题顽固不化,出现了新的变种。一个时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发文,启动整治“四风”的工作,其中针对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克服经济工作方针执行层面的形式主义问题。特别是2019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强调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更好地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鼓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
形式主义可称是实际生活中的痼疾顽症,种种不务实、不干事、“口号喊得震天响、行动起来轻飘飘”的现象,人们已多有诟病。
在经济工作中,形式主义不单单是以往的文山会海,念稿子照抄照搬,拉足架势讲套话、空话,讲“没有错也没有用的话”,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讲创新却不讲如何创新、不讲试错,不讲如何真正落实中央“允许改革犯错误,但不允许不改革”的指导精神。这种形式主义是“为官不为”的代名词,很值得深刻分析。在具体经济工作中,要重视防范其带来的不良后果。
“没有差别就没有政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是实事求是的真谛。而形式主义则往往表现为,只是基于“政治正确”考虑和速求政绩的功利目的,极端化和“一刀切”地执行政策,以形式主义的“合规严管”束缚基层创新的手脚,以严防风险为名,取代中央“创新发展与防范系统性风险”相结合的精神实质,一人干事多人监管,改革创新动辄得咎。数不清的检查督查考核审检,层层叠叠,过多过频地挑毛病、找瑕疵,给一线工作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打击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特别是当下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大环境,为抵御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带来的不良冲击和化解不确定性风险,亟需扩大内需。而形式主义工作作风对激发和释放经济潜力与活力、缓解就业压力、扩大有效投资等等是极其不利的。强调扩大内需要以消费为重点,而消费要以投资等经济活动作为支撑,才是可持续的。这个具有活力和良好预期所支撑的消费增长,必须基于我们在经济基本面方面把工作做足,避免犯某些低级错误,比如经济管理中的“一刀切”。党和国家的方针与决策在执行中必然有弹性,有“相机抉择”的空间和必要性,还应有人文关怀的匹配。如果只知望文生义,看领导眼色“雷厉风行”地以“火线立功”粗暴方式来追求速报政绩,缺乏对“以人民为中心”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深刻理解认识,不进行因地制宜的独立思考,就非常容易搞花架子、走过场,更容易违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以及“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优良传统,在执行中偏离正确的原则和方向。
铲除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
反对经济工作方针执行中的形式主义,除了从一般思想作风来考虑,还需要从深化改革、优化制度安排的角度来考虑,在制度层面深化改革,才能破解和消除形式主义的根源。从只看领导眼色、只对上级负责,转化为在执行领导决策方针中自觉考虑全局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建设性地加以贯彻落实。要通过制度改革,让人人起而负责,人人在负责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并配之以有效的奖惩问责机制,把中央精神落实为可操作的高水平解决方案,才能从根源上避免出现形式主义的严重偏差、消除其痼疾。
对于来自基层、民众以及网络的信息与多种诉求,一线工作人员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必然有所接触和体会。不排除底层的“自下而上”的某些信息带有情绪化、片面性特征,甚至会有人故意制造混乱。但就总体而言,还是可以看出人心向背和需要沟通及加以引导的重点。
在一线政府部门工作的干部,要特别注意倾听民间的声音,充分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并及时进行必要的下情上达,以促进科学决策。只知高唱“主旋律”,不注重针对实际工作中的缺点或缺失之处加以克服与补救,就不能有担当地做好上下沟通。这是“尸位素餐”的形式主义,只会贻误现实工作,万万要不得。
(编辑 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