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爱国者从来无怨无悔

2018.12.13 09:07:17

 

 

2015116日清晨,北京迎来了第一场冬雪,由丝路规划研究中心、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等合办的首届“丝路论坛”在北京昆仑饭店开幕。那天我陪刘廼强老师与会,望着窗外雪花纷纷飘下,一片银妆素裹,刘老师突然感慨地说,年轻时很多问题都还参不透,如今能够看得更为通透了,可惜体力却跟不上。他虽然语调不高,但是那股壮志未酬之情,却令我至今难以忘怀。

在我们这帮弟子眼中,刘老师平日里总是乐观、爽朗、随和,但是在那一刹那,我却不经意地察觉到他内心深处的那一丝惆怅与苦涩。这绝非出于个人对于生命的眷恋,而是多么希望上天能够给他多一点时间来为国家多做一些事情。从2006年意外发现身患顽疾之后,他深知为国效劳时间有限,一直争分夺秒地做事。

20187月中旬的一天,刘老师唤我进办公室,告知他即将入院再次接受手术的消息,我的心顿时揪紧了。过去十多年他已历经近十次大手术,一直顽强地与病魔搏斗,但是这一次毕竟与前不同,他已经年过七十,体力不断下降,身体较为虚弱。看到我一脸愁容,他轻拍我的肩膀说,你知道我是学佛的,对生死早已彻悟,但是我有两件事情始终放不下,一是我的太太,这些年我很少陪她,对她充满歉疚,二是我们的事业,还须要不断发展壮大。

1121日黄昏时分,刘老师累了,在香港安详辞世。次日上午,我到老师家探望师母,师母拿出笔记本,把在医院记下的老师遗言读给我听。原来,老师曾几次让家人唤我过去,希望对事业发展作最后的嘱托:“有战斗力”、“认真去战斗”。

老师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依然是爱国事业,是战斗,而不是家人,不是私情,这是何等无私高尚的精神与胸怀!

 

                            以笔为剑的战士

 

“爱祖国爱香港血气勇发三十载  不信邪不怕鬼胸中笔端十万兵”,全国港澳研究会创会会长、前国务院港澳办常务副主任陈佐洱这幅挽联准确地概括了刘老师一生,横批“真正的战士”更是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是的,刘老师首先是一名真正的战士,以笔为剑的战士,他为正义而战,为真理而战,为国家而战,为香港而战。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刘老师先后担任过很多公职,既有香港的,如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委员、特区政府策略发展委员会委员等,也有国家级的,如连续四届的全国政协委员、从2007年连任至今的全国人大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委员等,但是更为人所熟知的是他极具个性的专栏文章。《信报》老一辈的读者或许不知道谁是刘廼强,却肯定知道“艾凡”这个名字——刘老师当年的笔名。

我是先结识老师的公子,再有幸慕名拜见老师,其实早在见面之前的十多年间,一直在追读老师于《信报》的“大陆与港”专栏。老师在专栏中针砭香港时弊,评点香港政坛各路人马,笔锋犀利,剑气逼人。对香港反对派、外部势力,他的文章是投枪、匕首,往往一针见血,直捣要害。他在2004年《美国干预实录》一文中揭露香港民主党创党主席李柱铭与美国“新美国世界计划”(PNAC)成员过从甚密,讥讽自称民主派的香港反对派只配称为出卖民主派,简称奴派。对香港垄断性的地产财团,刘老师骂的最多,他独创“财外联盟”一词以概括财团与外部势力的勾结。对于个别不争气的香港建制派人物,他同样毫不留情,直斥其非。刘老师去世后,仍有一些人以缅怀为名,阴阳怪气地重提刘老师多年前的批评,却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他们是何等介怀。

2012年年初,这个写了长达二三十年的专栏突遭《信报》编辑部以一封电邮狙击。显然有人要封他的笔,堵他的口,老师甚为愤怒。愤怒归愤怒,刘老师当时深感网络媒体影响力之巨大,而且不受资本和政治力量所控制,遂转战新媒体,不断试鲜,在一众后生之中,他“玩”Facebook(脸书)尤为娴熟。

2015年冬天,刘老师开始推出《刘氏常识课》,每天一则短文,在香港的脸书群组、专页和内地的微信群组、朋友圈中广为流传。在这个网络专栏中,刘老师的文字更为短促有力,笔锋更为老辣,依旧不变的是那种仗义执言的正气,那种快意恩仇的直率,令人读来大呼过瘾,不少朋友日日翘首以待。这些文字往往能够见人之未能见,言人之未能言,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却不能不认同他思考的角度尤为独特。

刘老师关心的当然不仅仅是香港政局。从中英谈判到香港回归,在香江报界诸多时政专栏中,“大陆与港”少有地长期持续北望神州,高度关注内地的发展进步。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很早即在专栏中推崇“北京共识”、“中国模式”,更专门介绍潘维老师全面阐述“中国模式”的大作,称赞此书“格局雄伟,思路严谨,颇具大师风范”。

刘老师当年的战友、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名誉高级研究员王卓祺以“中华民族复兴大好友”来概括刘老师,相当精准。其实,他更是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大好友。在病重期间,他与朋友私下聊起眼下的中美贸易摩擦和中美交锋,满怀感慨地指出,中国人应该感恩习大大,如果不是他一上任就雷厉风行打击腐败,让国家真正强身健体,面对美国发动的攻击,我们将会不堪一击,局面真的不敢想象。

“大陆与港”也好,“刘氏常识课”也好,一样胸怀天下,视野开阔,剖析全球大势。老师时常引以为傲的是,早在2008年之前,他就在《大陆与港》专栏中预警美国房地产泡沫即将爆破并会引发金融危机。

不足三年时间,他写就998刘氏常识课短评,中间几无中断。我辈弟子有时见他太过劳累,出言相劝,望他多休息,他随即顽皮地答曰:写文章就是我最大的消遣。直至今夏入院接受治疗,他方于714日依依不舍地向读者告假一个月,还不忘叮嘱友好不用牵挂。一个月后的817日,他又恢复写作,依旧一日一篇。其实,那段时间他身体非常虚弱,进食艰难,却依旧每日构思新观点,再坐到电脑前一字一字键入。现在回头来看,最后50多篇刘氏常识课,是他对香港管治、祖国统一、中美交锋、世界格局等等做了系统的深思,还对企业管理、生命意义有了更为透彻的感悟,更专门把这些篇目发给我辈弟子,提醒我们多加省悟。

108日,立法会九龙西议席补选正酣,他得悉戴耀廷在报端大放厥词鼓吹所谓清洁香港选举运动,阅毕材料,奋而执笔,不出一个小时即成檄文,投书香港《文汇报》,痛数戴妖其非,喝令他要自清门户,“先戒掉恶习”,不要再“抱外国人的大腿!”

就在这段时间,他最后一次参加全国人大香港基本法委工作会议,以抱病之躯坚持就香港近期涉法问题建言,提交书面报告,因为他深深忧虑,围绕打击“港独”的司法较量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政治震荡。

数日后,他写下《谁主香港沉浮》一文,不改脾性,痛指“香港的政治纠结,……实际上是内部财富分配之争:谁分得更大一块饼?再加上在背后推波助澜的外部势力,想利用香港作为进入大陆的前沿基地,情况便十分复杂”。文末,他表示,“月盈即亏,本系列短文将于一千篇之前,在此结束。但且慢高兴,从十一月开始,我还会继续大声思考,以扰清听”。

这才是真正的战士,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他始终不愿挥别阵地。这篇文稿即成绝笔,可惜的是,那个名为《丝语》的新系列,我们在人世间再也无法读到。

 

                         硬骨头的先行者

 

刘老师是出名的硬骨头。几十年来,他与香港反对派政客多次笔战,李柱铭、何俊仁等等香港民主党头目都是他的论敌,不少反对派写手也都围攻过他。在香港,话语权长期掌握在反对派阵营手中,话语霸凌是常有之事,敢于与对方笔战,没有几分胆气也是绝对不行的,刘老师就是有这种不信邪、不怕鬼的胆气,在重大议题上每每仗义执言。他胸中笔端雄兵十万,令反对派闻风丧胆,令他们痛,让他们怕。先生去世后,反对派不少政客、时事评论员仍然纠缠不放,反而衬托出他们对刘先生深深的敬畏。他左手写中文评论,右手写英文评论,中英文一样出彩,《南华早报》政论人Alex Lo在评述刘先生时不仅肯定他的才华,更强调,无论是否认同他的观点,但是他肯定是一位有信念的人。《大公报》评论员关昭更赞扬,港人社会需要的是如刘廼强那样具有一定政治水平、真才实学而又不怕公开表达观点和勇于争论的君子和能人

他不唯上,不唯书,坚持独立思考,常常独排众议,即使是中央涉港部门、特区政府的决定,他觉得有所不当,一样照批不误,不怕得罪任何人,因为他从来出于公心。2016年港媒热炒时任特首梁振英女儿的“行李门事件”,围攻梁振英使用特权,是他站出来说了句公道话:梁本来有权用贵宾室的,却偏偏让女儿走普通旅客通道,这恰恰反映了梁的高风亮节。2017港独学生大闹大专院校,刘老师在媒体上、在内部会议上都充满忧虑地疾呼:香港本地十万大专学生,竟无一人公开反港独!去世前,《施政报告》提出的“明日大屿”填海方案成为社会争议焦点,香港反对派以此狙击特区政府,但他依旧直言不讳,“最新《施政报告》力推填海,……为何永远都是画饼充饥?”

过去十多年,病魔是他的另一个对手,但即使是到了弥留之际,我们没有听他喊过一个痛字,没有见他为此落过一滴泪。在我们面前,他永远是乐观向上。每当有友人小心翼翼地问及他的身体,他总是痛快地说,“还死不了”!随即爆出招牌式的爽朗大笑。他就是这样无所畏惧。

纵观刘老师的一生,他偏偏选择了一条最为艰难的路,但他从来无怨无悔,“虽千万人吾往矣”。刘老师硬、强,但是他绝非一介莽夫,正如当年“汇点”战友所形容的,他其实“是一位出色的谋略家,思路精密,言人所不能”。他看得深、看得远,总是站在民族、国家的立场思考问题。八十年代风云际会,刘老师与香港一众知识分子成立论政团体“汇点”,网罗了那一代的有心人,主张“民主回归”,迎接历史契机,拥护祖国统一。从香港后过渡期至回归,历时超过三十多年,当年“汇点”的同行者依然在香港政坛、学界甚至宗教界身居要位,影响力可以想见。

2014年、2015年间,刘老师高度关注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思索香港在其中的作为,多次请来各方高人进行头脑风暴。外界多关注香港在金融、法律、物流服务方面的特长,而刘老师则独辟蹊径,更为关注香港在世界话语权中所具备的独特战略价值。他反复强调,香港是亚洲信息中心,汇聚大量英文人才,擅于按照西方人惯常理解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应该在世界秩序重整中把握机会,树立中国的世界话语权。因此,他倡议在香港设立民间英文平台。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一个多达15000人的跨国界、跨种族群组很快组成,涵盖70多个国家,包括外交官、学者、评论员和商人,每天热议各种国际话题,并在这个基础上,大家开始筹备一个英文网站。

如何保持香港长治久安,乃刘老师战略思考的重心所在。早在2012年前后,他已经在内部提出一国两制”2.0版的建议,倡议在香港落实中央主导的行政主导制。2015年初夏,违法占中失败、政改方案被反对派捆绑否决之后,香港政局显得更为险峻,分离势力也开始甚嚣尘上,一时间波诡云谲。刘老师满怀忧患,不仅在香港舆论场公开呼吁,也主动联系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孔丹先生,向中央主管领导提交两份建议报告,从短中期为破解香港困境求谋。在报告中,他不仅力陈中央要管政治,要恢复香港的行政主导,更从如何保障国家安全、推行国民教育、强化国家主权象征、加强舆论工作等十个方面提出可执行性的具体建议,谋划尤为慎密。与此同时,他警觉“本土组织”浊浪翻滚,洞察反对派正从“泛民主派”向“泛本土派”演变,遂同时提出打击分离势力的两手策略,一方面建议依法打击“泛本土派”首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阻吓,另一方面建议从“三业”(学业、就业、创业)问题入手,积极帮助香港青年人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成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受益者,从而真正削弱“泛本土派”的社会基础,发挥釜底抽薪之效。

经过各界志士数年的共同努力,香港政局渐渐稳中趋好,正气正在上扬,“港独”已如过街之鼠,而青年“三业”问题也日益受到两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回头来看,刘老师那些判断与识见无疑都闪烁着睿智之光,对香港社会和政局的认识十分通透、准确。

 

                          扶掖后辈的仁翁

 

2016年初冬,我陪同刘老师主持一场爱国社团的培训活动。在答问环节,有位青年朋友问了一个非常个人的问题:刘老师好,我们读您的文章,都觉得观点非常犀利,特别有战斗性,但是想不到见到您本人,是这样的和蔼可亲。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刘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在公共事务上,他嫉恶如仇,仗义执言,刚正不阿。在日常生活中,他宅心仁厚,关爱贫瘠,扶掖后进,从来不予余力。

刘老师素来宽人严己。他设立爱国企业,希望栽培更多的青年后进,把事业发扬光大。他从未在公司拿过一分薪水,却四处为公司筹措募款;初创阶段,他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只能在会议室办公,也从不以之为苦;他和年轻人一起天天挤地铁上下班,出差从来都是只坐经济舱。他把节省下来的资源用在青年人身上,却从来不会把他们视为公司的资产、个人的资产,年轻人一旦有机会高飞,他不仅会乐见其成,还一定会助上一臂之力。在立法会、区议会乃至智库机构,有不少爱国青年政治人才都受过他不同程度的教诲。

刘老师对于西方那套管理学理论颇不以为然,他认为那是把人当作工作的奴隶,而中国“管理自由人的方法与西方管理奴隶和士兵那一套方法完全不一样”。他特别强调,“我国的管理理念是把企业单位看作是家的延伸,官、吏、差/上司、下属等与其说是垂直的层级,不如说是家族成员尊卑和亲疏有别的模拟。他晚年致力思考中西管理学的比较,独创性著作《中国与西方管理学的比较》在他辞世前夕由中信出版社出版面世。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始终视同事为家人。他重视志同道合,重视三观一致。“老关,你先谈谈天下大势”,每周的工作例会都是从此开始的,而每个周二下午风雨不改的学习会,也都是从时事分析入手,让“一家老小”开窍。他以极大的热忱和使命感投身于爱国爱港事业,并以自己的理想和乐观精神感染、影响了一大批人。春风化雨,他是这么带队伍,这么栽培后进的。

刘先生是一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爱国志士,他是一位敢于与黑暗势力斗争的勇士,是永远的硬骨头,他是一位心思慎密、善于谋划的智者。他以赤诚为国之心、乐观向上之精神,投身爱国事业,联系健康力量,共同为国家、为香港设谋,有一分光发一分光,有一分热发一分热,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他永远保持顽强的斗志、乐观的精神。他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他是我们的好楷模。

哲人其萎,我辈同仁没有时间悲伤,唯有继承遗志,继续砥砺前行。对战士最好的纪念,就是继续战斗。

                                      (编辑 季节)

 



[1] 陈少波,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青年委员,香港致远文化服务有限公司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