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抓住特殊机遇 撬动国内旅游需求增量

唐遥 来源: 2020.09.14 14:47:07

 

 

 

目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已经取得决定性成果,如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形势下促进经济工作,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是全社会的当务之急。基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危中寻机和化危为机的理念,我国积极开展经济发展“内循环”工作。各地应系统性地投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重点完善针对自驾游、乡村旅游的配套设施,把中高收入人群出国旅游的需求转化为国内旅游需求,撬动规模可达万亿元人民币的内需增量。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可以兼顾多方面经济社会目标,除了拉动内需、强化国内经济大循环,还可以巩固精准扶贫成果、振兴乡村和提振就业,稳定经常项目下的贸易顺差。

 

把出国旅游需求转化为国内旅游消费

 

从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来看,需求的恢复落后于生产的恢复,进一步提振内需是迫切的需求。上半年GDP同比下降1.6%,其中二季度增长3.2%,实现了强反弹,然而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4%,二季度仍然下降3.9%

在国际防疫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国内疫情控制相对稳定,旅游业获得了特殊的发展机遇,如果能把出境游需求转化为国内旅游需求,可以拉动万亿级别的内需。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数据,属于服务业的旅游业贸易逆差(中国人境外旅游花费—外国人在中国旅游花费)高达2188亿美元,约150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中国GDP1.5%

在疫情影响下,今年居民出入境旅游基本清零,由于多国疫情仍然处于失控状态、且疫苗的研制和普遍应用还需要一段时间,出境游在2021年也难有恢复。对于中国的国内旅游业,这是一个危中之机,文化和旅游部等部委以及各地政府应当大力采取措施,努力把过往出境游的消费,转化为境内的旅游消费支出。如果能把一半的出境游逆差转化为国内消费,规模将达7500亿之多,相当于2019GDP0.75%,如果措施得当,亦有可能实现万亿级的消费增量。要撬动这万亿级别的旅游消费,需要通过有效的投资来完善地方的旅游业基础设施。

 

有效增强新的旅游基础设施投资

 

中国极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具有吸引出国旅游人群增加境内旅游消费的潜力。要释放这一潜力,需要有针对性的旅游基础设施投资。过去一段时间,各地纷纷斥资规划和兴建、扩建大型景区,通过提供景区内的交通、游览、餐饮、娱乐和住宿等“一条龙服务”来收回投资。这种谁投资、谁受益的“圈地收费”模式,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但是,随着居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景区为核心的旅游模式的吸引力逐步下降。偏好出国的旅游者更加重视全方位的旅游体验,包括核心景点、美食体验、文化浸入、自驾自助等多样化模式。游览的景点可以是免费的特色地点,美食可能是网红的深巷小吃,文化体验来自于和本地人的自主交流,自驾则提供了多样体验的可能。这些类型的需求都难以被精确规划到封闭的景区中去,许多国内大型景区建设了民俗体验、购物休闲、餐饮服务、精品住宿等功能,但却往往事倍功半,原因是游客体验的“套路感”太强、特色不足,导致游客停留时间不长,游览的“粘度”不高。为了使游客深度体验国内丰富多样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需要把投资用到真正产生新效益的地方。

相比起“高大上”的封闭景区建设,我们需要进行新的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应注重提升旅游目的地城乡开放空间中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促进游客的渗透式体验。

针对自助式、强调体验的新一代游客,应做好以下方面的设施建设:第一,系统地建设省级线上和线下旅游信息引导系统,线上系统方便游客在出行前进行路线规划,下沉到市县乡级的线下旅游信息服务点为游客出行提供面对面的、个性化的指引;第二,依托现有加油站、旅游服务中心等设施,改造国道沿线的停车、加油、充电、卫生和便利购物设施,提高自助游的体验;第三,疫情后,游客进一步偏好自然体验,露营或者使用宿营车的受欢迎程度上升,相关部门应制定露营设施、宿营车停泊地的建设标准,培养这类新兴的细分旅游市场;最后,很多旅游设施的建设,并不能通过收费直接实现收入,而是通过改善整体旅游环境来取得区域性的经济效益。因此,此类投资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这意味着改善个别县区的旅游环境对自助游的体验帮助不大,而对相关旅游线路上的多个县区进行整体协同改造则有望收到较好的效果。所以,相关的投资需要在更高层面进行统筹建设,如在省市一级进行规划和实施。

更重要的是,文旅部和地方相关部门需要深入调研游客的需求。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经营境外游的旅行社以及互联网平台,对典型的出境游游客进行深度调查,了解其在出境游和境内旅游体验方面存在的核心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此外,政府部门也应调研旅游业经营者的专业意见,解决旅游企业在转型时遇到的困难,帮助企业推出出境游的替代产品。

 

在扶贫、就业、振兴乡村中发挥长期作用

 

除了拉动内需、做大国内经济循环之外,旅游业对于巩固精准扶贫成果、稳定就业和振兴乡村都可以发挥长期作用。首先,根据央视2020727日援引文化和旅游部的统计数据,乡村旅游总人次占全国旅游总人次的一半,乡村旅游年总收入1.8万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3。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监测点检测显示,通过乡村旅游实现脱贫的人数达到总脱贫人数的33.3%,监测点乡村旅游对贫困人口的就业贡献度达30.6%

其次,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仅服务于旅游业,更是提升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品质,普遍增加了经济发展带来的获得感。

 

减小服务业贸易的逆差

 

改善国内旅游设施条件、丰富文化内涵,可以扭转我国的服务业贸易长期存在逆差的不利局面,稳定中国经常项目的收支状况。在2019年,中国经常项目的顺差是1413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是4253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是2611亿美元(包括旅游业的逆差2188亿美元);资本项目的顺差是567亿美元。从表面上看,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是“双顺差”的良好局面,合计1981亿美元。然而根据国际收支恒等式,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余额之和应该为0,出现“双顺差”意味着我国的国际收支的净误差和遗漏项下有高达1981亿美元的流出。虽然这一金额不一定全是资本外逃,但我国仍然要对国际收支中的风险保持警惕。通过发展国内旅游业来减小服务业贸易逆差,可以有效降低我国面临的国际金融风险。

                         (编辑  季节)



* 唐遥,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