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应对疫情后全球价值链重构中的“去中国化”倾向

胡正塬 来源: 2020.09.14 14:55:59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重创了全球价值链、供应链,冲击了全球贸易和投资,逆全球化呈现加速趋势。各国基于抗疫供给安全、减少对其他国家依赖的考虑,将可能采取重振制造业、将海外投资转至国内等措施,从而引发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重大变化。逆全球化思潮下的价值链重构势必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应主动发挥中国制造业大国和全球产业链中间地位优势,保持稳健的定力和适度的张力,夯实引领新型全球化的基础,全面深化“一带一路”建设。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重创全球经济,催生全球化的逆潮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尚没有明显减缓迹象,各国为控制疫情采取的封锁措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全球经济贸易发展。今年3月初,OECD发布《中期经济展望报告》指出,在中国疫情于第一季度达到高峰,且假定其他国家疫情受到遏制的情况下,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下降约0.5个百分点;疫情持续蔓延,全球经济增速可能会减半至1.5%。根据WTO 4月初的预测,2020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下降13%32%,萎缩程度远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12.5%。跨国公司及其境外子公司延迟资本支出,推迟或搁置现有投资计划,导致停工停产和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最新评估显示,疫情带来的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危机,可能会导致全球新增约2500万失业人口。疫情蔓延造成的全球经济贸易衰退,正严重打击生产者、消费者的信心。

近几十年,全球化进程带来各国经贸联系和产业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当前全球供应链占贸易比重为28%,占全球工业生产比重高达46.7%;比较优势下的国际分工促使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迅速发展,提高了各国劳动专业化程度和效率,但同时,国际分工也带来了巨大的脆弱性。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各国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采取停工停产措施,直接冲击着东亚、欧洲和北美全球三大生产网络,单一来源的供应商或专门生产特定产品的区域,可能在危机时期暴露出意想不到的脆弱性,使得高度依赖进口的国家和地区出现物资供应危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近两年,特朗普推行的“美国优先”和单边主义,进一步催生逆全球化趋势。疫情促使各国反思国际分工的代价,基于国家安全的目标,一些国家和地区将加快政策转向,强调内向发展和自主发展。

 

积极应对,加快布局新型经济全球化

 

疫情不一定导致全球化逆转

正如贸易保护主义始终伴随着贸易自由化过程,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也是相辅相成的。19世纪以来,多次全球化浪潮都曾因危机导致短暂倒退,危机之后则是更加强劲的全球化进程。

全球化本质上源于资本的驱动性。当一国资源、市场满足不了资本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润的要求,资本就会超越国界,到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去寻找新投资机会,不断地在世界各地流动,经济全球化的源动力就不会消失。

当前的全球化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上世纪末期,全球价值链尚未形成。在本世纪,全球价值链紧密结合,创造了一个复杂的、相互依存的经济系统。跨国公司产品零部件经常由全球数十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由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控制其经济所需的所有商品和组件,这种高度的专业化生产使得替代变得非常困难。由此,疫情之后,尽管各国力图将生产集中在本国,但企业也会选择供应链的多样化,引入更多参与方。

全球格局的大调整或迎来新型全球化

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化进程基本是由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推动的。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发生了较大变化,过去10年间,以中国为代表的金砖国家迅速崛起,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在美国之外,陆续出现了多个力量中心,改变了长期由欧美主导世界经济的格局。美国感到自己从全球化中获得的好处,远不能抵偿本国制造业的衰落和中产阶级的损失。基于这种认识,特朗普上台后不断干扰全球产业链正常运行,谋求全球化利益的重新分配。

但是,美国未必能够轻而易举地退出全球化。一方面,美国国内支持全球化的利益集团仍具有较大影响力,全球化对美国安全和繁荣至关重要;另一方面,美国对世界的依赖程度在过去20年间大幅提升,无法真正地退出全球化实现自我孤立。现在美国更多地是通过综合优势地位,改变自认为对其不利的国际经贸规则,实现全球化利益的再分配,外在则表现为特朗普政府的反全球化倾向。

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贸易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以及以中俄印巴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开始偏离美国与西方设计的轨道。美国和西方国家纷纷转向贸易保护主义,社会分裂日趋严重,保守主义、孤立主义呼声四起的同时,中国和新兴经济体开始成为全球化的推动者。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由于中国较早地控制了疫情并恢复生产,对西方国家的刺激更甚。在此背景下,由美国主导并创建的全球化体制困难重重,疫情之后,我们将迎来新型的全球化。

 

提前布局全球政治经济新格局

 

逆全球化思潮将对中国经济贸易产生重大影响

改革开放和加入全球化,为中国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激发了中国经济的活力。2003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在全球占比仅为6.8%2017年已经提升至23.9%;其间对外贸易额增长了约6倍;电子、机械和设备领域的产出占全球份额的38%-42%2019年中国是全球120多个经济体的最大贸易伙伴。

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以极大的代价基本控制了国内疫情,开始复工生产、复苏经济。但因上述种种因素带来贸易保护主义回潮,原国际经贸秩序和全球生产网络受到极大干扰,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趋于严峻,并影响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全球主要经济体可能调整全球产业布局;一些海外加工企业转移或回流,将可能降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也将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极大压力。

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逆全球化趋势将增加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不确定性。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已经对沿线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政治形势复杂的国家带来严重影响,逆全球化将会使这些沿线国家雪上加霜。近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较复杂,中美关系趋于恶化也会给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带来更多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增速如放缓,将给周边国家产生较大影响,对东盟的影响尤为突出。相关机构预测,若中国经济增幅下降1.0%,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将下降约2.8%,直接造成东盟经济损失约24-34亿美元,占东盟国内生产总值的0.07-0.11%

全球政治经济格局调整也是提升我国影响力的机遇

充分发挥制造业大国优势地位作用,通过协助全球抗疫提升影响力。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一制造大国,201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高达28%,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疫情蔓延时期,中国积极向全球提供抗疫和维护社会正常运作的物资,协助全球抗疫,充分发挥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作用。

从全球产业链中的相互关系看,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逐步减弱,而同时国际市场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不断提升。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分析数据,按照贸易、技术和资本的依存度指数看,2000年时,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指数为0.4,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为0.82012年时这两个数据分别为0.70.9,到2017年时则分别为1.20.6。面对全球新冠疫情的冲击,中国基于基本控制本国疫情的现实,可充分利用自身在全球产业链的重要地位,坚持开放,尽力维护全球供应链,化解某些经济体的“脱钩”倾向。

抵制全球价值链重构中的“去中国化”倾向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与美国逐渐接近,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已就遏制中国的发展形成共识,并借口疫情“甩锅”中国,加紧营造中美间的紧张局势。美国已经在科技和知识产权领域推动与中国的“脱钩”,特朗普政府出台了“由国家全包成本费令美国企业从中国撤回”计划。在美国的推动下,欧洲和日本也开始强调自给自足、重视区域市场。虽然在短期内“脱钩”有较大难度,但假以时日,美欧将可能各自建立相对独立的合作圈,对中国外向型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加上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加工型外资企业正加快向东南亚转移,如果国内产业调整升级步伐跟不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可低估。

美国打压中国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阻断中欧间的经贸合作。从全球经济版图看,各区域间的经济贸易联系日益密切,但各区域贸易占全球总贸易的比重存在较大差异。1995-2007年间,全球发达经济体消费了81%的全球商品,而在2017-2030年间,预计发达国家在全球消费总额中的比重将下降到49%。与此对应,发展中经济体的占比将由19%提升到51%,其中,中国将由10%提升到16%。全球化让世界各区域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对美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如果亚太地区和欧洲地区紧密结合,将使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地区成为真正的孤岛。

强化区域性合作

当前,中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端位置,前端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严重,后端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人力的依赖不断提升。我们需要从价值链两端着手,应对美国推行的“去中国化”企图。

强化与欧日的经贸合作与联系。美国强迫其欧日盟友一起与中国“脱钩”,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之。虽然中国对美国的高科技有很大的依赖,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与欧日合作进行替代。首先,加快推进自2013年就已经启动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判,争取尽快签订协议,进而启动中欧FTA(自贸)谈判,以强化中欧双边经贸合作的基础。其次,在欧洲寻找新的具有价值的自由贸易协定签署伙伴,深化中国与欧洲的经贸关系。英国脱欧已近完成,其加强与其他国家经贸合作的意愿强烈。其三,加快推进中日韩FTA谈判进程,基于签署的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完成谈判的RCEP法律文本,尽快签署中日韩FTA,筑牢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

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程,巩固全球价值链下游的需求。首先,深化与RCEP签署国的经贸合作。目前RCEP文本谈判已经完成,16国中仅印度没有加入,应进一步巩固与东亚、南亚、东南亚的经贸联系。其次,探讨推进中蒙俄FTA谈判,强势构筑以周边国家和地区为主的自由贸易区网络。第三,通过“一带一路”的经济走廊建设,将东南亚地区与欧洲紧密连接,构筑庞大的亚洲经济板块,共同应对逆全球化的挑战。

发挥建设性作用,进一步推动多边主义发展

推动多边主义发展形成新型全球化,符合中国的利益。在以WTO为代表的多边主义面临困境之际,中国应该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多边主义发展,首先应推动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改革和谈判。

WTO体制所遭遇的困境,不仅源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也源于其自身的规则缺陷。目前美国特普朗政府孤立主义倾向日益鲜明,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极大危机,而中国在WTO中的影响力不断上升。我国应主动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建设性方案。在现有框架内探寻渐进式改革路径,通过程序性、技术性改进,推动多边贸易体制走上正轨。

以“一带一路”为平台推动构建新型全球经贸规则体系。“一带一路”倡议与WTO基本原则是相互吻合的,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不仅遭到一些西方国家的质疑,也由于缺少通行规则,其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加大。规则的构建应尽量符合已有国际经贸规则,再加上沿线国家基本都是WTO成员,WTO有资格成为“一带一路”规则构建的借鉴对象。WTO改革和谈判陷入困境之际,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相关规则的构建,正可充当WTO改革中国方案的规则试行平台,进而推动构建新型全球经贸规则体系。这不仅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经贸规则中的话语权,也有助于推动多边主义发展。

                               (编辑  高梁)



* 胡正塬,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国家智库专家兼国家创推委创新总监/区域规划委员会主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