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中信:使命与担当

来源: 2020.09.14 14:49:56

 

 编者的话:中信出版集团最近出版的《艰难的辉煌2》一书,在采访众多亲历者的基础上,翔实记录了中信集团近10年的奋斗史,全方位展现了中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践行国家战略、推动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改革发展的不平凡历程,为发挥国有企业“六种力量”提供了生动具体的解读。本刊选编其中部分内容,聚焦中信上下在履行国家使命中勇于担当,积极“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艰辛探索与实践,集中反映了国有企业对国家建设、发展和对外开放做出的重要贡献。

 

2019101日。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20余万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欢庆共和国70华诞。阅兵开始的前一分钟,中央电视台的转播镜头从北京的上空掠过,在10月的蓝天下,一座巍峨的大厦拔地而起、直冲云霄,令人瞩目。它的高度远高于其他建筑,亚金色的外观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造型与古老而现代的北京遥相呼应。它就是“中信大厦”,京城的百姓更习惯称之为“中国尊”——北京第一高楼。

何为“尊”?这是中国古代的礼器,意为敬奉,双手捧尊奉至顶,行顶天立地之势。

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红五月,荣毅仁向中信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发问:“我们怎样把我们的一切献给国家,让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问卷。在过去的40年中,中信始终把国家的使命敬奉于顶,几代中信人以自己的人生、以40年不懈的努力、以中信的荣耀与骄傲,书写着这份庄严的答卷。

1979117日那个必将载入中国改革开放史册的“五老火锅宴”,开启了荣毅仁一生最值得铭记和感怀的岁月,也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扇窗口。中信从这里走向时代的最前沿,走向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征程。

201642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纪念荣毅仁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在讲话中深情回顾了荣毅仁传奇的一生,深切缅怀他为党、为人民、为国家建立的光辉业绩,追思和学习他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和始终不渝的奋斗精神。

讲话中所叙述的荣毅仁的生命之光,在经历了岁月的沉淀之后,愈加深邃而隽永,这样的光点联结起来,形成了一条起起伏伏的生命轨迹。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深深地交融在一起。同样,中信的发展轨迹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也是这般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对荣毅仁和今天20多万中信员工来说,那是何等的荣耀!

那一天,时任中信集团董事长常振明、总经理王炯都参加了此次座谈会,他们感叹于中央领导对荣毅仁、对中信的成长发展之路有如此清晰透彻的了解;他们更感佩于老董事长荣毅仁为中信所留下的无价的财富。

2019年,中信迎来了成立 40周年。

有一组数据令每一位中信人引以为傲:

成立之初,国家为中信初始投资资金为2.4亿元。

截至 2019年末——中信集团总资产7.5万亿元,较成立初期增长3.1万倍;净资产3620亿元,较成立初期增长近1500倍;2019年实现营收5176亿元,较成立初期增长3.7万倍;实现利润总额842亿元,较成立初期增长2.8万倍。中信 40年累计为国家创造税收4450亿元,上缴分红555亿元。

自成立以来,中信总资产和净资产的年复合增长率均大大高于国家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复合增长率。

中信40年的历史徐徐铺陈开来,犹如一首时代的交响乐,仔细聆听,我们可以从中强烈地感受到中信对于国家的忠诚、勇敢与担当,感受到40载中信人的奋斗和探索。

做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

 

1983 6 27日,中信公司召开第四次董事会,荣毅仁在报告中明确强调了中信的目标和任务:

公司既然是经济实体,就有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问题,必须自负盈亏有利可得,但这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为国家经济建设筹措外资、引进技术,为四化服务。因此公司在选择投资项目以及开展各项业务的时候,必须首先考虑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考虑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不能因强调自负盈亏而背离这一基本原则。

平实的语言、崇高的境界,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荣毅仁的许多讲话和文章,还都能从中感受到他内心滚烫的激情和对国家事业的忠诚。他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任何情况、任何条件下始终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大业,才创造出了中信今天的辉煌,才奠定了中信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

2015 3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访华时曾经向常振明感叹,从他 1971年第一次访华到现在,中国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中国的改革发展状况超越了人类 的极限梦想”。常振明用一组数字为基辛格的感叹做了注释:“中国的 GDP 1979 年的 4100.5亿元增长到 2014年的 64万亿元,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常振明说,“毫无疑问,国有企业为实现这个‘超越人类极限的梦想’做出了巨大贡献” 。

那一年,中国国有企业有16.7万家,资产总额达到140.7 万亿元,企业营业收入达到 44.9万亿元,利润总额达到 2.5万亿元,中国进入世界 500强的企业有 110家,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国有企业有 83家。

当今中国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我们党对国有企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016 10 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了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在会上,他深刻论述了国有企业的发展规 律,深入回答了国企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给予中国国有企业以新的历史定位和特殊的使命:

——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

——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力量;

——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

——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的重要力量;

——成为壮大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

——成为我们党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胜利的重要力量。

如此定位不同凡响,党和国家的政治命运与经济命运系于国企之身,责任大如天,使命重如山。

其实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国有企业都是校正市场失灵、推行国家干预政策的载体。没有国有企业提供的宏观经济外部性,国民经济就将失控甚至出现混乱。

也正因为如此,国有企业就天然兼有公共性和企业属性,成了政治和经济功能的混合体,是国家与政府借以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国家目标的重要手段。 因此它确定运行的出发点和最高目标绝非简单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要服从国家与社会的公共利益。

2019年,常振明在中信集团党建工作暨纪检工作会议上回顾了中信 40年的发展历程,他说:“中信从成立起,就是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排头兵。多年来,从‘三个引进’到‘仪征模式’,从率先‘走出去’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信始 终根据党和国家战略调整前进方向,围绕中心工作,在党和国家的宏伟大业中实现自身发展”。

 

为国分忧,义不容辞

 

中信的历史上,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担当”二字。

一次次被逼到悬崖边,那么艰难的选择,没有后路,中信自己斩断了后路,没有犹豫,没有彷徨,只能继续向前。

 

40年来每一位走过来的中信人都亲身参与并亲眼见证了这样一条轨迹,它发轫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原点,它从世纪伟人邓小平手中获得了尚方宝剑——“勇于创新  多作贡献”。中信始终以国家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以国家使命为终身使命,为此他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他们选择了难以跋涉的道路,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1979年的中信,用常振明的话说,“既无市场化运作的经验,也无雄厚的资金支持,却有着对历史机遇的洞察,以及只可成功不能失败的决心……从建立之初,中信就把‘创新’和‘敢想敢为’深深地刻在了基因里”。

1979年,荣毅仁郑重接受了邓小平的嘱托,选择了一条布满荆棘的路,在铁板一块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创立了“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中信公司,随之那个铁板注定要被松动,要被改变,要被推向市场。

上世纪 80年代中期开始,中信开始了中国第一笔在海外的直接投资,为此他们顶住了各种压力,成为中国最早“走出去”的企业。

80年代末,就在西方对中国实行制裁,全世界都在困惑,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是不是能够继续走下去的时候,荣毅仁以其特有的感召力,以中信的影响力,向全球知名企业家、银行家发出邀请,邀请他们在中信公司成立 10周年的时候,到北京参加由中信公司举办的中外经济合作研讨会。1989年之棋局,中信公司率先走活了一步。如此使命,唯有中信方能担当。

“中信只有为国分忧的使命,绝无向上伸手的权利。”这是中信从上到下、始终如一的自律。

2008年直至今天,面对澳大利亚中信澳矿前所未有的负累——这是100多亿美元的重负——中信完全可以选择放弃,以放弃而止损。但是中信顶着巨大的压力,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调集自己的队伍在一片片废墟上重新建设。今天的澳矿已经开始为中信集团贡献利润,不仅在 2019年全球铁矿石价格高企的时候成为平抑矿价的重要砝码,更赢得了所在国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评价,赢得了国际矿业巨头们的尊敬。

2009年,中信进入了它的生命周期的第四个10年。

这是怎样的10年?

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开端,中国经济逐渐进入了拐点。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经济形势做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判断,为中国制定此后一个时期的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5年,中央适时地提出了中国已经进入“新常态”的判断。投资增长乏力,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地区和行业走势分化,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金融等领域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使得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风险进一步显现,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未来经济的驱动力必须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经济学家预计的全球经济复苏并未在 2017年之后如期到来,总需求疲弱却连续数年发生并成为常态,全球经济长期陷入危机阴影;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地缘政治格局正在裂变,中美贸易摩擦更是趋于长期化和复杂化。中国自加入 WTO(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具有的近 20年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或发生根本改变。

而此时的中信,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曾经的窗口和开路先锋,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以其更大的勇气、更加理性的精神,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布局和创新。

2014年,中信再次选择了一条常人难以理解的路径——整体上市。中央明确提出“将加快大型国有企业母公司层面的股份制改革,实现产权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强化国有资本在战略性领域的控制力、带动力和影响力,抑制在一般性领域的盲目扩张”。整体上市是中信集团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出的历史性选择。那一年,中信将上市所募集资金500亿元上交财政部,从而在共和国历史上首次成功实现了国家通过国际资本市场减持国企股份的变现。

当中国实体经济中存在严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增速持续萎靡、发展动力严重不足的时候,中信调整了企业发展战略,将实业的创新发展作为整体战略的重要一环,鼓励创新、加大新旧动能转换,不仅始终保持了部分实体企业在各自领域的领先地位,而且以更大的力度收购兼并,释放了更多微观主体的创新潜力,不断创造佳绩。

2014年之后,中信遵照国家发展理念,进入了农业、环境、高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动能,再一次彰显了一家负责任的国企的影响力。

中信是“一带一路”倡议积极的践行者,因为中信早已在“一带一路”沿线进行了重要的布局,从能源到资源——中信有油田、煤矿、铁矿、铝矿、铜矿等;从农业到工程承包——中信在海外的农业布局从种植业到深加工业,中信建设的工程承包遍布亚洲、非洲、欧洲和拉丁美洲;从制造业到金融业——中信戴卡的铝车轮厂建到了美国本土和北非,中信重工的水泥厂在南亚、中亚、东南亚和非洲屡接新单,中信国际电讯在“一带一路”区域形成广泛覆盖,中信澳矿的选矿厂全球规模第一,中信银行收购并布局了“一带一路”沿线第一家商业银行……

2018年,中信与缅甸签署了皎漂经济特区深水港项目建设框架协议,这对于缅甸的未来发展、对于中国大西南的对外开放,无疑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行动。但是,就企业层面来看,如此布局意味着中信将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只有付出,难有收获。国际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给皎漂这片土地带来各种变数,什么时候开工、什么时候通航、什么时候招商、什么时候收益?这或许是10年、20年,甚至更加久远的事情,有哪一家企业能够等得起如此时光?

在国家利益面前,中信的选择从来都是义不容辞。

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需要什么样的担当?

勇气、牺牲、坚忍、毅力、包容……

如果说40年前,历史选择了中信,那么今天,中信同样可以无愧地说,中信没有辜负历史,没有辜负党中央和历届中央领导的信任和期待,也没有辜负荣毅仁“实业报国”的信念和追求。

 

“走出去”的探路者

 

1986年在澳大利亚利用杠杆融资进入波特兰铝厂开始算起,中信在海外的战略布局、在全球资源能源领域的投资已经进行了整整34年。那一年,中国的GDP总量约3000亿美元,人均GDP尚不到300美元,201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GDP14.14万亿美元,人均突破1万美元。

真的很难想象,在中国的经济规模还那么微不足道的时候,在中国对资源能源的市场需求还尚未显现的时候,中信竟然从那时候起就开始了它的全球资源布局。

中信的“走出去”首先源自党中央在1982年做出的重要战略规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利用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打开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学会两套本领——组织国内建设的本领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本领。

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势必要进行海外投资。那时期的中国百废待兴,虽然“引进外资”成为主打戏,而“资本输出”还被视为“帝国主义的特征”。

对这一战略当时应者寥寥。第一个吃螃蟹的当然还是中信。

在这条路上还完全看不到曙色的时候,中信就第一个出发了。

19842月,荣毅仁向国务院呈送了关于开创国际工作新局面的报告,报告提出:中信要抓住国际市场的有利时机,到海外进行投资,以进口原材料工业作为海外业务的主营方向,要利用国外的资金开拓经营,以弥补国内短缺的资源。

中信的报告写道:

中国人口众多,资源不足,尤其是某些基础材料将长期短缺。因此,必须开拓和利用国外资源,为国家建设服务;

选择好的项目,倚赖中信在国际市场的良好信誉,尽量筹集到无追索贷款,不要总公司担保,更不用国家担保;

和第一流的大公司合作,请第一流的律师和会计师;

属地化经营,按当地法律、法规并充分利用当地高级人才和管理经验去经营,而不是什么都自己管。

几十年来,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路上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究其过往,大都能找到上述报告中严肃警醒的问题——没有注意项目的甄选、没有搭建合理的融资结构、没有与第一流的公司、律师、会计师合作,忘记了属地化经营原则,忽视当地的法律法规,关起门来搞项目……

直至今天,上述问题依然困扰着许许多多正在“走出去”、正在融入世界的中国企业,中国企业为这一系列的问题支付了高昂的“学费”。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上,时任国资委主任肖亚庆有一段发言:

不用怀疑,国有资本不仅要做,而且还要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但这个过程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则。国企出去并购也不一定要100%控股,关键是一定要按照国际规则和国际通行办法进行。合资的路、开放的路、市场化的路要继续完善并走下去。

荣毅仁在36年前为中信制定的规则今天依然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金科玉律。

30多年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被反复提及,但是“两套本领”却似乎被忽略了。

“两套本领”只能在实践中获得。中信矿业国际董事长张极井说:“中信贡献更多的是经验,海外投资经营的‘试错’过程本身就是宝贵的学习过程”。

因为更早一步出发,中信创造了诸多的“第一次”。

1986年,中信投资澳大利亚波特兰铝厂,这是当时中国第一个境外直接投资项目;

1995年,中信与伊朗签署德黑兰地铁12 号线工程总承包合同,总金额3.28亿美元,这是中国公司第一次按照国际惯例实施的海外工程,也是第一次以总承包的方式带动国内企业和产品“走出去”;

中信澳矿是中国在海外第一家,目前也是唯一一家100%权益的铁矿;

中信银行收购的哈萨克斯坦阿尔金银行是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的第一家银行;

……

今天,中信的战略版图已经遍及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毋庸讳言,30多年里,中信为这样的布局、“试错”和“第一次”同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行者无疆

 

中信作为“走出去”的先行者,践行国家战略的使命绝不比当年轻松,甚至责任更重。因为此时此刻的“走出去”,不仅仅是到海外去开拓市场、寻找资源,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它承诺将对世界有着更大的贡献和更大的责任。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成为全球经济的拐点。世界经济进入了缓慢增长的时代,中国当然没有例外。无论是资源禀赋还是环境禀赋都不允许中国按照既有的高速发展模式持续下去。

历史的关头,党中央再次有了高瞻远瞩的决策。

20139月、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建立一个自东向西横跨亚洲、直达非洲和欧洲的地区发展合作框架,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沿线国家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这一构想再次昭显了中国在新时期全方位开放的博大胸怀,推动了新型全球化和新型全球治理的合作与实践,它还是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

如此宏大事业,中信怎会缺席?

常振明在丝路论坛上发表演讲: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决策,对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地区及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既是国有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国有企业把握国际化机遇、推进国际化战略、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王炯在2018 年的工作会议上强调,中信集团要“以独特综合优势践行国家战略”:

产融并举的综合业务格局是集团践行国家战略的独特优势和重要基础。

要把助推“一带一路”建设作为集团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重要途径,认真总结经验,贯彻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落实“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要求,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以投资带动贸易和产业发展。

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实现互利双赢。

发挥中信品牌优势,加强与国内行业领先企业合作,坚持“联合舰队”模式抱团出海,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带动中国产品、技术、装备、标准和服务“走出去”。

践行国家战略和助力民族复兴是中信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中信集团新使命的核心内容。

中信从未敢忘记自己的使命。

在丝路论坛上,常振明回顾了自习近平主席在2013 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信集团积极响应,主动作为,充分利用在“走出去”中积累的资源和优势,全力参与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1.加强战略布局,以中信股份为平台推进跨境经济合作。2014 8 月,中信股份在香港整体上市,为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搭建了平台。

2.发挥中信银行的金融助推器作用,提供综合融资服务。中信银行联合中信旗下其他子公司,储备有需求、有共识、符合国家战略布局的“一带一路”投融资项目近300个,总投融资规模近7000亿元人民币。

3.发挥中信建设在国际工程承包领域的“领头羊”作用,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中信建设通过联合国内其他企业组建“联合舰队”,以工程总承包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带动中国产品、技术和标准“走出去”,共同谋求中国企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与“多资源、欠技术”的欠发达国家实现互补共赢。

4.发挥中信重工等企业在装备制造领域的创新引领作用,推动国内高端装备制造“走出去”。

5.拓展资源能源开采与贸易业务,以资源能源项目带动其他业务,扩大在沿线有关国家的投资,深化互利合作。

6.履行好社会责任,推动人文交流合作。

……

从“走出去”到“一带一路”,中信为中国40年的对外开放、融入世界,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特殊意义的道路,这里不仅有学习、融入并深度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法则,更有中国特色义利观的探索和实践。

肩负着国家的使命,秉承从荣毅仁时代就牢牢确立的“有利可图,但决不唯利是图”的义利观,如此价值理念引导着中信一路走到今天。

                         (编辑  宋斌斌)

 



¨ 本文摘编自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艰难的辉煌2》开篇“中信之谜”和第三部“国家使命”,由中信出版集团授权刊登。,杨林摘编。

* 王伟群,记者、作家、资深媒体人。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

2023年10期

总期号:2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