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贯彻新时代战略布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梁 来源:《经济导刊》2017年11期 2017.11.20 11:10:11

 

 

经济成就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生命力

十九大报告第一部分,列举了5年来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也包括政治,社会,党建,外交等方面的进展。

本世纪初,我国加入WTO时,很多人担心国内很多产业会被冲垮,变成依附型的经济。当时我国出口的50%-60%都是外资企业产品。但很快国内企业,包括国有和民营企业也加速成长,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外国高科技产品在市场曾经占绝对优势,我们的科技事业的发展一度滞后。2006年,中央推行自主创新战略,经过十几年后,我国自主研制的各种高技术产品在各领域广泛应用。我国的高铁和核电从西方引进技术后迅速加以消化再创新,已成为“走出去”的名片,国际市场也承认这是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中国人的学习创造能力如此突出,让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刮目相看。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而西方经济始终在低位徘徊。我们依托巨大的国内市场,发掘内生经济动力,在全球低迷时期保持了6%左右的增长率,提前实现了“小康”目标,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这一成就来自何方,有几种解读。市场化和开放当然是重要因素,但我们对外开放中保持了独立性,这是更关键的。这正是得益于毛泽东时代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也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国力的增强,有了这样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国家调控有力,经营环境良好,企业才有条件回应外部挑战并发展壮大。正如报告中所说,中国的经验,为既要发展又保持自己独立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样本。

十九大报告中列举了很多科技成就,很多是在国家规划的安排下长期努力的成果。应该说民营企业的技术竞争力进步很快,但在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领域,国有经济还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并存,国家强有力的调控能力,党的核心领导作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要素。它在实践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阶段,这是非常重要的判断。我们的党和国家正处在蓬勃向上的历史时期。所谓国运,领袖的作用非常重要,人心所向则是根本。我们这5年在反腐方面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党风得以很快扭转。尽管少数人不高兴,但没有人支持他们。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活了60多年,对社会平等、公平、正义,对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深蒂固认同的。人们对官僚主义、对腐败深恶痛绝。这5年党中央做了大量工作,最得民心的,一是反腐,二是民生,三是有理有节地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主权。

在民生方面,这些年国家为减少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都是人民群众亲身体验到的。我8月份回到当年插队的地方,那里地处吉林和内蒙的边界,非常偏僻。10年前回乡下看,那时除了通了电之外,农村基本还是土路土房,没多大变化。这次去完全变样了,农民的土房全部换成砖房,院墙也是砖墙,一般农民家里的装修已经类似城市住宅,比较穷的农户也大都如此。他们说,这么大的变化也就是最近3年的事情。前几年自治区政府花了很大力气,在全区农村推行路、水、电、房、通信全覆盖,村卫生所、商店都解决了。我们在推行城乡一体化和扶贫方面成绩是伟大的,而且将来会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

5年前,十八大报告第一次讲到“四个自信”,不少人内心可能还没这个“底气”,这5年实践的伟大成果,实实在在说明了我们道路和制度的优越性,这也应该归功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

报告指出,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增强党的领导、组织水平,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这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最重要的政治保证。

关于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

新发展观理念,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正确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为了实现“两步走”目标,文件中提出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概念,这应该是经济领域重点研究的课题。这里面包括几个要点:一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二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就是科技创新驱动和产业优化升级,三是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这里还特别指出,我们处于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关口,构建现代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战略需求。

我们过去比较强调低成本比较优势,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现在人均收入接近1万美元,必须向产业链的中高端挺进。但产业链的中高端基本是西方跨国公司的地盘,竞争能力不是简单靠招商引资就能提升的,要求我们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全球营销服务能力等等方面,直面西方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到国际高端市场占地盘。目前我们除少数优秀企业外,多数还不具备这个能力,所以这确实不是敲锣打鼓的事情。在经济领域,我们同样面临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斗争,也要有克服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思想准备。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报告开头指出,5年来我们在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这是对当前经济改革的基本判断。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现在看,这一目标正在接近实现。关于改革,应该把握两点原则:

一是经济改革目标服从于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即“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完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治理”则对正确发挥党和政府的作用提出了高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方面的管理体制还有不少不如人意的地方,要通过改革破除发展的体制障碍。但研究具体各项体制改革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分清各类问题的性质,弄清楚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不要把改革当成“筐”;更要防止一些人借改革之名,把我们的基本体制框架改掉的做法。

二是经济改革必须为新时代“建设现代经济体系”这一战略目标服务。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总结了30年改革主要经验和原则,即: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经济体制改革是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

社会上对经济改革关注的热点是国资国企改革、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两方面。按照十九大报告和历次党关于经济改革文件的精神,国资国企改革的目的,是要把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而非越做越小);国企产权多元既包括国企引进非公资本,也包括国企互相持股,也包括国有资本向非公企业参股,这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本意,也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的主要途径。

目前我们的中央国企,是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各领域中骨干,也是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主力和中坚力量,一些地方国企也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挺进国际产业链的中高端,一方面要建设健全的公平竞争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新的发展阶段,政府在以下领域尤其要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建设企业为创新主体,官产学研用全面协作的灵活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增强整体经济创新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推进绿色发展,加强技术创新推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强化二次分配功能,改善民生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脱贫攻坚,等等。这就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出了紧迫的要求。

 



*  高梁,《经济导刊》杂志社总编辑。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

2023年10期

总期号:2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