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习近平国际战略思想开创新时代中国对外合作新局面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战略思想研讨会”综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总体安全观、全球治理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重大国际合作倡议和合作理念,系统地回答了中国外交的基本方略、人类的前途命运、世界秩序和国际治理等一系列重大时代命题。习主席的国际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指明了方向,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孔丹理事长强调,要深入研究理解习近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理论内涵。一是要准确把握和理解新时代的特征。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已有五年的基础,形成理论体系,取得重大成就。我们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思想,把握、理解新时代的特征。二是要开展分领域、分专题的深入研讨。从党的十九大以后,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就组织以各种形式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各个领域进行学习和研讨。三是要准确定位,深耕厚作,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

 

 “一带一路”倡议是国际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国际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伊始,就具有公开透明、平等开放、普惠包容的特点,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通过五年来的推动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取得一大批初步收获和积极成果,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广泛支持和响应。

“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中国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合作观,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反映了大多数国家求和平、谋发展的愿望,不仅开创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新时代,促进了中国对外战略的大发展,而且有利于克服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有利于完善世界经济治理,有利于沿线国家的发展和繁荣,有利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一项造福沿线各国人民的伟大倡议,必将对未来世界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同时我们也要正视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如“一带一路”建设与西方大国战略利益可能的冲撞等理论和现实问题。

国家进出口银行原行长李若谷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在世界经济发展遇到诸多严重困难的背景下提出的。二战后确立的一系列国际经济治理机制,以及诸如欧盟等地区组织,确实曾为世界经济和各地区的发展做出过较好贡献。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现有的这些机制看来都存在问题,并且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一些不利影响。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开放性、包容性和普惠性不足。“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恰好弥补了现有机制的不足。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开放性。最初包括沿线64个国家,但并没有限制,实际上参与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一些拉美国家、澳大利亚都已逐渐地包括在内。第二是包容性。“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是和其他国家的不同发展战略相互融合的。像“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的概念,它和蒙古的“草原之路”、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俄罗斯等国的“欧亚联盟”、欧洲的“容克投资计划”等等都是相容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第三是普惠性。“一带一路”倡议惠及所有沿线国家,不是说只有哪一个国家受惠,也不是只有64个国家受惠,而是所有参与的国家都能从中受益,所以它是普惠性的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对现有制度的完善、修改和补充,并不是颠覆。此外,“一带一路”建设并不像西方描绘的那样,好像中国要搞势力范围、搞霸权或者搞掠夺式经济。中国是真心实意地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像国家进出口银行在埃塞俄比亚、斯里兰卡等国的投资项目,都对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从文明互鉴的角度阐述“一带一路”建设对伊斯兰世界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李教授认为,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有一半以上是穆斯林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将穿过伊斯兰世界东部到达其西部,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经过东南亚和印度洋的穆斯林国家,到达伊斯兰世界的中心阿拉伯国家,又可由此进入北非、中非的穆斯林国家。随着马达加斯加的加入,“一带一路”还可以继续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扩展。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将对改变伊斯兰世界的落后面貌发挥很积极的作用。同时,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保持密切友好关系,确保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处,对于“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长久成功,与保持伊斯兰世界的和平稳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重视维护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间的包容互鉴、和谐共生。

“一带一路”倡议是世界上最大的文明交流互鉴工程。中国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扩大与沿线伊伊斯兰国家的直接交流,促进亚洲各国重新发掘亚洲价值;通过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穆斯林世界的相互理解和认识,让伊斯兰世界也能够借鉴中国的发展模式和中国特色的现代性,而不必盯着西方来寻找现代和发展的样板。

上海科学院东亚研究所副所长钟焰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庞大系统工程,是我们过去从未经历过的伟大实践,因此必须做好科学设计和组织实施,并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中国应当做“一带一路”建设的资源组织者,而不是单纯的投入者。“一带一路”项目建设耗时长、投入大、回收慢,单独靠中国的资源投入是不够的。因此必须组织调动全球的资源,包括金融资源和其他的技术性资源共同纳入到整个“一带一路”建设中来。这里应充分发挥全球华侨的力量,把他们的资源整合到“一带一路”项目建设中来。因为港澳台在全球有很强的商业网络,我们的华侨也有很强的商业网络。同时应把相关项目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相结合,形成稳定的经济资源良性循环过程,促进“一带一路”建设顺利发展。

第二,中国应当成为“一带一路”整个产业体系的积极运筹者,而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接受者。我们应与沿线国家一道,以“一带一路”通道体系建设为主干,以支点建设为依托,全面进行网络化建设,通过网络化建设来化解支点上的风险。要加强产业体系的网络化建设,在各区域形成新的产业网络和产业体系。

第三,中国应当与各国共同努力,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安保体系的建设,有效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国际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习主席倡导的总体安全观充满中国智慧,是中国参与国际治理的根本遵循,也是完善国际治理的黄金法则。它将中国的成功经验与全球治理的现实相结合,主张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和可持续的安全,不仅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国际安全理论,也为完善国际治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给出了中国方案,指明了前行方向。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院长陆忠伟认为, 习近平国际战略思想中的新安全观和全球治理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共同”:倡导共同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致力于消除和平发展治理的“三大赤字”。这“三个共同”凸显了习主席对人类安全面临挑战的精准把脉,也是对共商、共建、共享这个全球治理黄金法则的精辟阐释,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基础,也是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一个方向盘。

习主席的战略思想体现了中国安全利益与全球治理互相契合,中国和平发展和国际安全互为依存,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与维护自身安全互为促进的深邃哲理。新安全观和国际治理观有十大亮点:一是发挥元首外交的引领作用,从人类安全课题中寻求大国关系发展新动力;二是结伴而不结盟,不排他,不搞势力范围,不求填补真空、不干预别国的外交选择、不针对第三方;三是把地缘毗邻和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守望相助的安全依存优势,使周边国家更友善、更认同、更亲近、更支持;四是坚持法制精神,创新治理方式,提升执法能力,完善国际执法体系,深化政治安全合作;五是加强海外安保能力,重点经营“一带一路”沿线的安全网,提高反海盗、反恐怖国际合作水平;六是以底线思维追求高线目标,明确警戒线、临界点,补短板、重管控,力争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颠覆性的国家安全风险;七是从亚太战略场、欧亚大棋局的高度摆布力量,将对大国和对友邻外交一盘棋推进;八是推进互联网治理体系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倡导各国共其道、共其工、共其力,协商制定网络空间的国际规则;九是致力于全球海洋治理,启动全球性的涉海基础设施投资,构建世界海洋新秩序;十是从治理高度推进核安全,使之与军事安全、国土安全、科技安全相并列,遏制核军备竞赛。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王湘穗认为,20145月习主席提出并全面阐释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实际上是中国首次提出当代的国际安全观。

第一,新安全观是中国新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的观念里,国际社会是一个丛林社会。这是西方的世界观,其核心观念是他人即地狱,他国即对手。中国世界观的核心是他人是朋友,他国是伙伴,与西方的世界观完全不同。新安全观恰恰是中国新世界观的一种体现。

第二,新安全观对摆脱当前世界安全困局指明了道路。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失序的世界,全面失序、礼崩乐坏、没有秩序。大国之间是恐怖的平衡,对于恐怖主义也是越反越恐。这是由于追求绝对安全导致的普遍不安全。人类发展了拥有互相摧毁的暴力和能力,但是却没有建立起约束这种暴力的手段和秩序。这就是现在的安全困境。中国提出的新安全观追求的是共同的安全、合作的安全,要求是综合的安全、可持续的安全。

第三,新安全观的提出在实践上具有很多方法论的意义。一是它从历史智慧的积淀中得来,具有历史性。像大家都知晓的同舟共济、守望相助、讲信修睦、谐和万邦、多予少取、厚往薄来,这都是古代中国在治理天下的时候,对周边国家推行的政策,包括像孟子说的“小国治、大国仁”,就是一种东方的智慧。二是它具有实践性。新型安全观是现实可行的,是实际可以应用的。这一点在我们的亚信机制、上合组织中已经得到很好体现。三是它具有创新性。在西方的传统地缘政治理论中,都有均势论,就是欧洲几个小国之间要形成均势。而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陷阱论。这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了。到现在又出现帝国稳定论,必须有一个大国输出公共产品来维持,来提供安全保护。如果这个大国衰落了,这个世界就不行了。这些观念实际上都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或者说是过时的安全观。而我们现在提出的新安全观隐含的方法论意义在于,我们要建立合作伙伴稳定论、共同安全稳定论。这不是要解决谁吃谁的问题,而是要建立一个共同安全的环境。这与西方那种豺狼虎豹式的安全观相比,有很大的创新意义。四是方法上的适应性。新安全观体现出对新问题的新方法,是能够适应变化的。同时它不强加于人,多是隐而不发,这一点在上合组织等方面都有充分体现。

第四,新安全观为解决当代全球治理难题提供了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我们正处在向多元共生的新时代转变过渡。在这个时代,如何获得安全与和平,新安全观为世界提供了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只有在这种新安全观的指导下,这个世界才能够走向和平,才能够走向共同发展。这值得每一位做安全工作的人把它具体地实践化,也值得做宣传工作的人更多地向世界去传播中国的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了人类普遍追求,引领世界和平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核心内容,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的根本利益相结合,不仅占领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而且引领时代发展潮流,体现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道义担当、博大胸怀和价值追求,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积极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得世界民心,如何有效传播中国的价值观和外交理念、提升国际话语权、处理好国家发展与全球利益的辩证关系、构建国际统一战线、重塑国际金融和能源格局等现实问题都是现在需要重点关注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冲破了西方霸权秩序的樊篱,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进步。全国人大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关越强认为,过去300500年的世界秩序是在西方宗教的一神教、军事上的扩张、金融的控制垄断和民族国家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最近三、五十年,新自由主义盛行,笃信很多问题都可以靠市场来解决。但现在这种方法也已经走到尽头,很多问题无法通过市场来解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解决人类面临很多共同问题的唯一出路,也是重大的历史进步。

北京大学教授潘维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充满新意和进步性,它不再用全球阶级斗争的眼光看世界,不再用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国家的划分看世界,不再用“三个世界”的眼光看世界,不再用贫困的南方和富裕的北方这种对抗性的观点看世界,也不是用西方的民主和专制国家区分来看世界,而是将整个世界看成是一个共生共存的共同体,一个平等合作的大家庭,从而占领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从三个方面体现出它的进步性:第一是强调国家间要彼此开放包容;第二是强调国家间关系应是非对抗性关系,各国都是合作的伙伴;第三是强调世界各国应该摈弃零和游戏的想法,通过合作实现共赢。潘维教授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建立各方共同遵守的国际规则:一是不能把本国的价值观排序强加给别的国家,维护世界和平;二是要与欠发达国家合作,共同修建跨国基础设施,保障21世纪的经济繁荣与和平发展;三是合理规范资本的跨国流动,保障各国的社会稳定。

上海科学院黄仁伟教授从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和“一带一路”三个概念关系入手,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这三个概念是习近平国际战略思想的核心概念。党的十九大把“一带一路”写入党章,把人类命运共同体写进国家宪法,体现了中国的党、国家和人民的意志,体现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人类命运的统一。

在全球化的世界里,人类第一次发现有这么多的共同机遇、共同发展环境,也第一次发现有这么多的共同挑战、共同危机和这么多的共同合作、共同治理,发现人类承载着共同的命运。全球化的时代也是全球治理的时代,它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全球化是世界范围的经济基础,全球治理是世界范围的上层建筑。世界范围的经济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世界范围的上层建筑还是西方主导的旧体系。西方要把自己老的治理体系——也就是美国治下的和平维持下去,就和全球化的世界潮流相背离。所以它们要倒退,要退出全球化。而全球化和全球治理这两个概念却与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具有一致的方向,所以成为中国国际战略的核心内容,然后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把它概括起来。在当今时代,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被多数国家接受,因为它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许多伟大理想,包含着人类历史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型国际关系实际上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战略构想,它包含着新型大国关系、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义利观等一些大的概念,都可以容纳到新型国际关系里去。新型国际关系体系的核心特征很简单,就是平等互利、合作共赢,也就是去霸权化。

中国银监会特约顾问杨凯生认为,中国制定的百年目标将有力推动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但百年目标的实现,本身也是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目标的组成部分。中国政府实施风险防控、脱贫攻坚和污染防治行动,以及其他方面问题的解决,既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全球治理的责任担当,更是对世界和平发展的积极贡献。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原秘书长丁奎松认为,习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具有突出的中国特色,其基本内容及核心要义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这八个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既是中国的国际战略目标,同时也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更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大目标,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国际主义情怀和开放主义精神。我们应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目标与中国的建设发展相融合,实现内部治理与国际治理的平衡,妥善应对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郝叶力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以四块基石为依托构成其坚实基础,可以简要概括为“四个观”。第一是共生的价值观。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世界日益变小,地球村成为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人类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有共同的价值观。第二是共和的安全观。我们今天同处一个地球村,应对挑战再不能高悬威慑大棒,不能天天动武,应该改变我们应对挑战的方式,携手、和平、协商来解决问题。第三是共商的治理观。国与国之间、各利益攸关方之间不应彼此瞄准、相互为敌,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协商解决问题、应对威胁。第四是共赢的发展观。实现发展是各国乃至所有个人共同的普遍追求,但发展不应是损人利已的发展,不应损害别国利益,应该谋求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实现共赢。

华语智库理事长彭光谦认为,习主席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中国的国际战略都有很多重大建树。习近平国际战略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战略文化的高度统一,实现了国家的核心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高度统一,实现了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与反对冷战同盟体系的高度统一。

习近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突出特点:一是着眼全局,善于在世界大棋盘上下棋。二是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占领道义制高点。但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是有层次的,在不同领域、不同范围内有它不同的适用性。三是习主席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以中国“两个一百年”的长周期进行战略布局,对中国的发展具有纲领性意义。四是习主席的战略思想超越了传统上陆海对立的地缘战略局限,确立了陆海一体的全新战略观。我们的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就是把海陆有机地结合起来。五是习主席的国际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我们主动塑造、共同构建国际新秩序的高度自觉。六是习近平国际战略思想坚定、全方位地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

(编辑  杨利红)



¨ 本文是2018324日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召开的“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战略思想研讨会”综述。刘文斌执笔。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