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新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林毅夫 来源: 2018.10.09 13:29:50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1978年,中国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当时人均GDP只有156美元。中国当时也是一个内向型发展的国家,出口占GDP的比重只有4.1%,进口只占GDP5.6%,在出口产品结构中,75%以上是农产品或农产加工品。在这样薄弱的基础上,中国40年来保持了年均9.5%GDP增长和14.5%的贸易增长率。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

2017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8640美元,成为一个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主席在中共十九大上宣布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有很多层面,我想强调其中的四个方面:

    第一,改革永远在路上。

    第二,中国仍然拥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第三,中美之间的经济结构互补,美中经贸关系是双赢的。

    第四,中国需要为世界的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

 

改革永远在路上

 

过去4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所以能够避免像前苏联、东欧等其他转型中国家的经济崩溃、停滞、危机不断,是因为中国采取了一个务实、渐进的双轨制转型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对于传统的大规模的资本密集型国有企业提供了转型期的保护补贴,以维持经济的稳定。同时,对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放开了准入,并以经济特区、工业园、出口加工区等解决了软硬基础设施的限制,迅速变成竞争优势,经济快速增长。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也为渐进双轨的改革付出了一些代价,包括收入差距扩大和腐败现象的出现。在改革的初期,中国是一个收入水平低、资本短缺的国家,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企业由缺乏自生能力变为具有自生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必须把双轨制遗留下来的保护补贴以及市场干预扭曲消除掉,才能根除腐败和收入分配扩大的难题。正因如此,在2013年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决定全面深化改革,消除各种对市场的干预扭曲,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自2013年以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经推出了数百项改革举措,以求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这些举措的落实当然需要时间,但是,即使这些举措都落实到位,随着中国的发展,各种新的问题仍然会不断涌现,结构性问题会是一个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问题。正因如此,中国必须有改革永远在路上的态度和思想准备。

 

中国仍然拥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即使过去40年来中国取得了年均9.5%的高速增长,中国仍然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因为中国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还大有可为。发达国家技术和产业已经处于世界前沿,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仅能靠自己发明,投入大风险高,百多年来年均增长维持在3%-3.5%之间。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上具有后来者优势。在未来,中国是否还有潜力维持快速增长?答案在于中国还存在多少后来者优势,这取决于中国和高收入国家总体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差距,这个差距可以由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来反映。根据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2008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人均GDP是美国人均GDP21%,这是1951年日本、1967年新加坡、1971年中国台湾、1977年韩国和美国差距的水平。这些东亚经济体恰恰是利用了和美国收入水平差距所代表的后来者优势,实现了连续20年的8%-9%的年均GDP增长率。他们能实现就代表中国有可能,因此,从2008年开始中国还有20年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的潜力。

另外,这些年出现的工业革命4.0的新产业部门,其产品和技术的研发一般周期比较短,12个月、18个月就有新一代的产品和技术,这些产品技术的开发以人力资本的投入为主,中国作为一个13.9亿人口的大国,拥有巨大的人力资本供给,同时,中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和完整的产业配套能力,在新经济上具有比较优势。

从上述两个角度来说,我认为中国未来仍然还具有巨大的高速增长潜力,对此我是有信心的。但是,这种潜力反映的仅仅是供给侧的技术可能性,到底多大程度上能够得到实现?这取决于国际经济的外部需求形势,也取决于中国是不是能够进一步深化国内改革,同时,还取决于中国政府是否能够克服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时必然存在的外部性和协调相应软硬基础设施完善的市场失灵问题。中国政府制定“中国制造2025”就是为了克服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所存在的市场失灵所做的一项努力,这和德国的“工业4.0”、印度的“印度制造”,以及美国克林顿政府的“信息高速公路”和美国现政府的“让美国再次伟大”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作用相同。

中国充分利用增长潜力,固然不会是过去接近二位数那么高的经济增长,但应该有可能在未来几年保持6%以上的速度。这样的增长速度有利于中国实现其发展目标,目前,国际经济尚未完全从2008年的危机中复苏,中国保持稳定和快速增长对全球其它国家也是一个利好消息。

 

中美经济相互补,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双赢的

 

2017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8640美元,美国的人均GDP则高达6万美元。根据市场价格来衡量,中国的人均GDP只是美国人均GDP15%。用PPP来衡量,中国的人均GDP也只有美国的25%。中国的产业生产的主要是中低端、低附加值的产品,美国的产业则在高附加值的部门。贸易意味着中国可以向美国的消费者提供廉价的商品以及向生产者提供较低成本的中间品。中国也可以为美国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巨大的市场。所以,中美贸易应是双赢。

即使未来中国的收入水平达到了日本、韩国、德国的水平,中国和美国的贸易仍然是双赢的。这是因为贸易取决于比较优势,在收入水平差距大时,比较优势取决于要素禀赋结构不同所造成的要素价格的差异,收入较低的国家在劳动力较为密集的产业有比较优势,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有比较优势。当两个国家的发展水平相当时,比较优势则转为专业化生产所形成的规模经济,不同的国家会在不同的产业形成专业化,各自形成比较优势。只要各自拥有比较优势,贸易就会有共赢。不管是中国人民或是美国人民,大家希望的都是有更好的生活,公司、企业希望的都是有更高的利润。中美之间不管现在或是未来都会各有比较优势,两国的贸易往来都会是互利双赢。希望能够经由交流沟通,消除误解和不信任,使得有利于两国人民的经济理性成为两国互动贸易往来的基础。

 

中国需要为全球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

 

目前中国是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有可能在2025年左右跨过人均GDP12700美元的门槛,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像其他高收入国家一样,中国需要向全世界做出贡献,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增长、消除贫困。

二战以后,OECD(经合组织)的高收入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超过3万亿美元的发展援助。援助的金额不可谓不多,但是,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仍然深陷贫困之中。当中国加入援助国的俱乐部时,中国需要思考能不能更好地帮助其它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减少贫困。根据我担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任上开始倡导的新结构经济学来看,经济发展是一个结构变迁的过程。从低附加值的农业转型到制造业,不断向上攀登制造业的阶梯,最后迈向高附加值的服务业,这样一个经济结构转型过程。在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少数几个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向高收入转型的经济体,都抓住了国际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窗口机遇期,实现了现代化和工业化。比如,二战后的日本、20世纪6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以及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中等偏高收入国家,不远的将来也会成为高收入的国家,现在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会失去比较优势,给其它尚未成功转型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窗口机遇期。中国现有制造业的雇佣人数为1.24亿人,其中劳动密集型产业雇佣的人数达8500万人。这8500万个就业机会的释放几乎可以让南亚、中亚、非洲收入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要抓住这个机遇,则这些国家需要克服基础设施的瓶颈,才能使其劳动力多的比较优势变成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目前他们发展的最主要瓶颈就是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有这样的认识以后,就能够了解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国际发展合作主要内容的精神实质,它的“五通”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抓手,在刚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也强调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中非合作的重点工程。

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中国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一个主要合作方式要发挥良好的作用,需要在项目设计、实施、管理上有良政,透明度、高标准,还要与其他国家和国际发展机构通力合作。当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对世界承当起更多责任时,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可能像中国过去四十年改革开放一样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消除贫困的时代。中国新的时代不仅仅意味着中国的复兴,也会意味着所有国家的共同繁荣。

                                     (编辑  季节)



*  林毅夫,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研究院院长。曾担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本文是作者在2018924日至26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摘编。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

2023年10期

总期号:2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