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中国宝武:勇立潮头40年(下)

来源: 2018.10.09 13:48:58

 

在联合重组中进行调整

实施供给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1542万吨。2016年,中国宝武去产能997万吨,2017年压减产能545万吨,两年共压减产能1542万吨,减少了重复建设,节省了上百亿投资。除此之外,联合重组促进了两家取长补短,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和财务成本。在产品研发和渠道整合方面,集中研发优势,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重点围绕高端产品做精做优,结合采购销售优势,整合渠道,深度挖掘协同效应。2016年,中国宝武实现降本增效119亿元;2017年实现降本增效124亿元,联合重组产生了极大的降本效应。

瘦身健体,借治压东风提质增效。压减工作既是经济任务,又是政治任务。中国宝武将压减工作与扭亏增盈、治僵脱困、整合融合、企业改制等相结合,坚持“企业不消灭亏损,就消灭亏损企业”的原则,全面、全力、全体系推进。2017年,中国宝武亏损子公司户数同比下降61户,累计完成33户僵尸和特困企业的处置,压减、关闭和处置180户低效和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法人,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发展新业务腾挪了空间、减轻了负担,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

整合融合,协同效应逐渐释放。联合重组一年来,整合融合“1+12”的协同效应充分体现,业务整合协同成效显著。钢铁产业成绩斐然,通过首日计划、百日计划和年度计划,宝钢股份共完成1150项任务、335个里程碑和53个项目,以信息化建设倒逼业务整合,职能业务管理全面覆盖武汉青山基地,实现了研发、销售采购部分业务集中管理、协同运作;组建铁区、炼钢、热轧、冷轧技术管理推进委员会,建立整合融合推进落实工作机制,体系能力大幅提升;按照“两角一带一边”空间布局,持续推进钢铁板块结构调整。同时,按照“专业化、市场化、平台化”的原则,充分挖掘内部资源,建设专业化发展平台,选择有实力走向全国、做大做强的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非钢业务跨单元协同整合也持续突破,为后续深度融合奠定了扎实基础。

进行从工厂化管理到集团化运营、国际化经营的重组改革

1.建立“集中一贯”的工厂化管理模式,创造世界一流的劳动生产率。

要创造世界一流的劳动效率,必须有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管理。宝钢一期工程投产后,当时尚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宝钢,根据主生产线设备大型化、生产连续化、操作自动化的特点,改变了我国钢铁企业分级管理、分散经营的旧模式,借鉴日本经验,通过不断实践,确定了“集中一贯、统一经营、主要管理权力集中在公司”的原则,实现企业管理层级的扁平化和面向业务流程的全过程管理。所谓“集中”,是指纵向生产管理功能的高度集中,即企业的主要管理权力和管理业务集中在公司,实行统一指挥、统一经营。宝钢的各项专业管理,包括计划、销售、生产、技术、物资、运输、财务、人事、劳动工资、安全环保、设备、能源、信息、备品备件管理等,均由各职能部处负责。这一点与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二级管理的传统做法明显不同。生产厂厂长的工作只负责带好队伍、管好生产和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信息三件事,其他事统统不管。所谓“一贯”,是指前后工序的有机衔接,即企业从接到合同开始到完成合同为止的管理业务,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为止的所有工序,统一由公司生产管理部门实行一以贯之的管理。

“集中一贯”管理模式的实行,大大精简了机构,减少了管理层级,减少了人员,减少了扯皮,减轻了基层的负担,使主生产线保持高效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公司的整体效率。

2.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宝钢在国有企业中率先提出了“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改变了传统企业以产品生产为中心的工厂化管理体制,把财务管理提升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中心地位。财务管理由“核算型”转变为“经营型”,建立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全面预算制度。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宝钢经营思想的具体体现,在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宝钢形成了以经营规划为导向,年度预算为控制目标,滚动执行预算为控制手段,覆盖生产、销售、投资、研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预算管理促进了财务管理中心地位的确立,使企业的财务管理与计划管理形成合力,通过预算编制、执行监控、结果衡量、差异分析、绩效评价、考核激励和改进完善的闭环管理,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运行。在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和全过程控制的全面预算管理中,公司从投资、采购、生产到销售等每一环节都处于预算控制之下,实现了战略、规划、预算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实现了柔性控制与刚性控制的结合以及预算与标准的结合。

建立标准成本管理制度。宝钢是高度自动化、连续化的钢铁生产企业。由于钢种繁多,规格尺寸不一,制造过程不同,发生的成本亦不一样,一般的分步或分批成本管理制度很难适用。标准成本制度通过对成本中心各项成本指标及其成本动因的细化分析,寻找规律并设定相应的成本标准及预算因子,运用标准与实际对比揭示差异并加以分析的方法,实施对成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控制,通过成本中心的成本绩效衡量,着力于成本改善,并运用成本标准服务于经营决策的成本管理体系。运用标准成本的原理,通过对生产技术指标的收集,结合市场行情,建立按品种、规格、牌号为明细对象的产品标准成本及小时边际贡献排序模型,利用产品小时边际贡献排序指导组织生产,引导市场定价,支持营销决策。

通过现金流量监控强化资金管理。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管理的好坏是衡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宝钢把实现现金回笼作为最重要的目标。通过融资权、调度权、运作权的高度集中,保证了资金运用的集约高效。以现金流量为“控制元”,通过对现金流向的监控,使各项业务活动的发生符合公司经营目标的要求;通过对现金流速的监控,促使各项活动按计划节点进行;通过对现金流量的监控,保证业务发生量的合理性、有效性。

突出以经营贡献衡量企业经营业绩。企业要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形成自我发展的机制,必须有一个科学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指标。宝钢在国内首创经营贡献制,以这一综合指标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引导和规范企业行为。经营贡献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税收部分,二是社会公益费,三是企业资金净流量,包括税后利润、折旧基金、大修基金、技术开发费等,是企业用于发展的资金,这代表了企业真正的实力。资金净流量的增加就是国有资产的增值,并且预示着企业对国家的贡献更大。

宝钢在实践中全面追求经营贡献的增长,形成了科学的“出资人—企业—员工”利益驱动长效机制,极大地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有效地避免了企业行为的短期化。

3.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由企业化管理体制向集团化管理体制转型。

在跻身于国际先进钢铁企业行列的同时,宝钢践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规范的大集团治理结构。

实施了宝钢与上海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经国务院批准,19981117日,以宝山钢铁(集团)公司为主体,吸收上海冶金控股(集团)公司、上海梅山(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作为国家授权投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试点企业,负责经营管理国务院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对有关企业的有关国有资产依法行使出资人权力,并相应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

宝钢股份成功上市,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提高管理透明度。200023日,宝钢股份正式创立,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抓紧进行改制和改革。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体制为宝钢股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200012月,宝钢股份A 股成功发行。

加快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全力推动董事会试点的有益探索。2005年,作为首批七家试点国企之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宝钢率先开展规范董事会试点,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探索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治理模式,为中央企业乃至全国国有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宝钢始终坚持规范化、制度化的董事会运作模式,厘清党委和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等其它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建立不同决策主体的决策清单;策划推进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优化,发挥股东作用,强化子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的作用,使子公司法人治理跟上产权多元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步伐。

4.实施宝武联合重组,全面深化改革,大胆探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体制机制。

作为首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企业,中国宝武积极探索投资公司“以管理资本为主”的运作模式。

深化改革,打造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核心动力。中国宝武加强改革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制订出台改革治理的相关文件,明确了改革总体架构。结合联合重组、改革创新、转型发展实际,形成了《中国宝武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框架方案》并获得国资委批复,中国宝武正按照框架方案所列的改革举措稳步推进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试点。

积极推进总部变革,着力强化总部能力建设。深化改革总部先行,中国宝武集团总部成立了钢铁业发展中心、服务业发展中心、产业金融发展中心、城市新产业发展中心等四大业务中心,定位更加清晰,业务流程不断优化。按照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定位要求,优化总部机构设置,精简人员配备,突出“分类管控、投资运营、整合协同、服务创新”核心功能,集团总部从管资产向管资本、从战略管控型向价值创造型转变,着力强化“投、融、管、退”等能力建设。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宝武联合重组以来,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的统一部署,深入推进“瘦身健体”工作。通过把“瘦身健体”与钢铁去产能相结合,与专业化整合相结合,与扭亏增盈、治僵脱困相结合,与转型发展相结合,为企业转型发展腾挪空间。

中国宝武将劳动效率提升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强化人力资源统筹配置和人员招聘源头把控,分类提升子公司劳动效率,1842名员工从钢铁板块转岗到非钢板块。两年来,上海地区403名员工成功转型从事社区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政企协作推动员工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同时,中国宝武在一级子公司层面全面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宝钢股份和宝信软件相继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欧冶云商实施第一轮股权开放计划。下一阶段,中国宝武将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为契机,在新业务、新产业的新建企业设立伊始,就联合各种市场主体,以多元化的方式推进混合所有制,实现共建共享。

5.坚持扩大开放,加快走出去步伐。

坚持每年10%的产品出口,接受国外最挑剔用户的检验。上世纪90年代初,宝钢就作出了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合作的决定,对标世界一流进行企业发展的顶层设计。198510月,宝钢焦化厂生产的化工产品首次出口。1990年起,宝钢坚持每年拿出10%的产品出口到海外发达国家,接受国外最挑剔用户的检验,与世界先进企业同台竞争找差距。宝钢的高精产品以稳定的高质量与优质的服务在用户中获得了良好的声誉。2016年,宝武重组以来,扩大钢材供应与技术服务的国际合作,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战略用户的开发与服务支撑。2017年,集团出口钢材411万吨,其中,钢铁产业核心企业宝钢股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216万吨,同比增长8.5%

合资开发海外铁矿,确保资源稳定供应。宝钢90%左右的铁矿需从澳大利亚、巴西等国进口。为确保资源的稳定供应,宝钢积极探索与世界三大铁矿公司的合作,除每年签订铁矿石长期供应协议外,还通过直接投资海外铁矿锁定部分优质资源。20018月,宝钢与巴西CVRD合资组建宝华瑞,取得了600万吨/年铁矿资源的稳定供应。2002年6月,宝钢组建宝澳矿业,与澳大利亚哈默斯利合资开发宝瑞吉项目,取得了1000万吨/年铁矿资源的稳定供应。这两个合资铁矿项目获取了良好的投资回报,与国外铁矿公司实现了双赢。同时,有力地支持宝钢打破了资源垄断,提高了配矿能力。

向海外延伸供应链,形成国内外一体化营销服务体系。从上世纪90年代起,宝钢率先在海外设立了四类公司,一是以销售钢材为主要业务的贸易公司,二是以原材料采购为主的贸易公司,三是承担海外原材料运输的航运公司,四是与铁矿公司合资设立的矿业公司。此外,还在海外设立了服务于下游用户的钢材剪切加工服务中心,与海外贸易公司一起构建起完整的海外营销服务网络,包括宝新、宝欧、宝美、宝和四个区域总部以及20个营销网点,为提升全球竞争力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宝武重组后,宝钢和武钢的海外经营业务逐步整合,中国宝武“走出去”的实力更加强大。

双向开放,协同共享,引领钢铁行业发展。中国宝武通过双向开放,更好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方面引入国外资本助力中国钢铁业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另一方面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加自信的姿态扩大海外业务,提升公司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配置能力和竞争地位,为成为世界钢铁业的引领者夯实基础。

为推动钢铁行业“去产能”,中国宝武发挥产业龙头的行业优势,联合美国WL罗斯公司、中美绿色基金、招商局集团三家具有各自优势的合作伙伴,共同组建中国第一支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基金——四源合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基金。致力于通过全球化资源嫁接,有效释放行业存量资产资源并高效优化配置,有效支撑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宝武灵活运用多种融资方式,加强境内外资金联动,拓展低成本融资渠道。公司利用设立在上海自贸区和香港的外汇集中管理平台,打通境内外资金融通渠道,降低了整体融资成本。

中国宝武大力拓展多元化产业的海外业务:实业方面,宝钢包装公司在越南建立了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制罐企业,旗下越南平阳公司2017年产销量达到6.3亿罐,越南顺化公司产销量达到5.2亿罐,意大利公司实现销售收入9730万元,均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效益。中国宝武还在伊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新兴市场大力开拓工程承包业务,在印度积极开拓工业信息化技术的国际合作。物流方面,“宝武班列”于2015123日从乌鲁木齐始发,终点站为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图,开创了新疆出口班列先河。在互联网领域,中国宝武旗下跨境电商平台欧冶国际2017年实现交易流量200万吨,并大力布局海外仓,海外仓布点总数已达到21家,分布在四大洲十个“一带一路”沿岸国家。

坚持绿色低碳制造,走出一条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

宝钢从创建开始就按世界一流的目标,对节能和环境保护高度重视,改变传统企业“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以争创世界一流环境为目标,以严格完善的环境管理为基础,以生产工程治理和绿化工程治理相结合为综合防治对策,和各利益方紧密互动、开放共享,开创了一条建设、生产和节能环保同步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创新发展能源环保工艺技术与装备。

坚持能源环保工艺技术与装备建设高起点。宝钢在建设过程中同步引进了先进的能源环保工艺技术与装备,如干法熄焦(CDQ)、高炉炉顶余压发电(TRT)、转炉配置煤气回收(OG)、转炉烟道余热蒸汽和煤气干法回收(LT)等。对几乎所有易于造成环境污染的生产设备,宝钢都设计安装了国际先进的环保装置。宝钢一、二、三期环保相关设施总投资达43.4亿元,约占工程总投资的5%。当主体生产设备投产时,环保设施也同时投入运行,有效控制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缩小了我国钢铁企业在节能环保领域与国外的差距,为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打下了良好基础。

坚持节能环保工艺技术与装备的创新发展。宝钢在做好对引进的节能环保设备“消化、吸收、用好、管好”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开发制造了一批具有宝钢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节能环保工艺技术与装备,确保宝钢在钢铁节能环保领域始终处于世界先进、国内领先,成为国内钢铁企业节能环保领域的“领头羊”。宝钢将在国内最先“吃螃蟹”并成功应用的许多节能环保工艺技术,向国内钢铁企业敞开参观、交流、学习的大门,并在我国钢铁行业得到重点推广和普及应用,有的甚至成为新建钢厂的技术门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钢铁行业节能环保的技术进步。

在研究和实践中,宝钢通过提高转炉煤气回收率、降低电耗等,在国内第一个实现了“负能炼钢”,为国内钢铁企业大力开展转炉煤气回收利用技术起到了积极作用;为解决高炉煤气富余问题,宝钢与国外ABB 公司、三菱公司、川崎重工联合开发、建设了世界第一台150兆瓦单烧低热值高炉煤气的燃气轮机,大幅度降低了高炉煤气放散率,也为国内钢铁企业有效利用副产煤气开辟了新途径;改造能源中心集散监控装置技术,为优化能源系统平衡、高效合理使用能源介质做出了贡献,成为冶金企业和全国能源管理信息化的样板;此外,高炉热风炉余热回收技术、高炉富氧大喷吹技术、连铸坯热送热装技术、各类加热炉加热制度的优化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研究等等,都为宝钢进一步降低能耗、改善环境提供了新途径。

2015年,湛江钢铁1号高炉点火,这家立志成为世界效率最高的绿色碳钢薄板生产基地顺利投产。湛江钢铁采用了海水淡化等116项先进成熟的节能环保技术,环保投入资金达80亿元。同时通过产业链设计、公用工程、物料传输、环境保护四个“一体化”,与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合作,建立钢铁、石化基地共享的配套产业和循环经济园区,将湛江东海岛打造成为生产清洁、资源节约、低碳发展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中国宝武成立后,继续加大环保工艺技术和装备的研究。韶关钢铁通过烧结脱硫废水重金属处理技术改造,废水经处理后含铊量小于5μg/L,不仅解决了重金属废水处理难题,也为处理同类废水提供了经验,成为国内钢铁行业第一个成功案例。宝钢节能承担的《焦炉荒煤气显热回收技术研究与开发》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顺利通过了中国炼焦行业协会专家鉴定,标志着对破解焦炉荒煤气余热回收这一世界难题提供了新路径。

2.创新建设能源环保管理体系。

坚持能源环保管理高标准、严要求。宝钢把实现世界一流节能环保目标作为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内容,以高于社会标准的企业标准为依据,实现从工厂设计、施工管理、生产试运行、达标验收、纳入正常管理的一条龙管理,严格项目环评制度、工程“三同时”(环保设备与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运)制度,创建了以源头控制为主的环保管理模式。宝钢还根据企业运营实际和国际节能环保工作的发展趋势,多次制定和修订工程项目设计的能源环保标准,保证工程项目、生产过程能源环保管理工作的高标准、高要求。

持续创新能源环保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宝钢在能源环保管理工作上不断创新与实践,形成了具有宝钢特色的能源环保管理理论与体系。宝钢坚持一贯制能源管理方式,能源管理经历了由指标管理向指标与项目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前管理、由实物量管理向价值量管理的三大工作重心转移。贯彻“控污染、节资源、兴利用”环保管理理念,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坚持绿色制造和营销,实现了环保管理由末端治理到过程管控再到源头减量和循环经济的不断升级。由最初的能源、环保分头管理发展到现在的能源环保一体化管理模式,确立了环境经营、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战略。

率先建立并不断完善能源环保管理体系。强化能源环保管理体系建设,是实现能源环保管理有效性的前提与保障。19969月,宝钢成立工作小组,按照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19981月,在国内冶金行业首家获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宝钢逐步建立了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2008年以来,宝钢在钢铁行业率先实施了以“三流一态”(能源流、制造流、价值流、设备状态)为特点的能源综合管理,并于2011年首批通过国家《能源管理体系标准》(GB/T23331)认证,在体系运行中通过“能耗源”与“能效因子”,明确了所有相关部门与岗位人员的目标、职责和激励政策,实现了能源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使能源管理成为全流程覆盖、全员参与的自主性活动。2014年,宝钢股份《现代钢铁企业“三流一态”能源价值管理》获得上海市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第二十一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并成为我国钢铁行业能源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的编制者。

中国宝武成立后,进一步强化风险管控,确保能源环保管理工作全覆盖、环保风险全方位可控;持续加大能源环保技术投入,确保节能减排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以能源环保系统降本增效为抓手,持续提升公司竞争力;以“固废不出厂”、“产城融合”为目标,积极推进城企和谐发展、绿色发展。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环保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自投产以来,宝钢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采用国际、国内先进的固废、废水处理工艺和设施,并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完善,在固废和废水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并逐渐形成了产业,特别在新型建筑材料和磁性材料领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在钢铁固废处理与综合利用方面,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与装备,其中的滚筒法钢渣处理工艺技术获得2007年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随着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国宝武提出了建设都市型钢厂的目标,利用冶金装备和工艺技术消纳城市废弃物,推进城市矿山开发,为城市提供环保服务,实现钢厂和城市的和谐共生。2016年以来,武钢集团的海绵城市建设、宝钢股份利用转炉消纳城市废油漆桶等国内首创项目,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与此同时,中国宝武的主要能源环保管理绩效指标持续优化,达到了国内外同类型钢铁企业的先进水平。吨钢综合能耗从1985年投产时的1133千克标准煤,到2017年已降至591千克标准煤;每万元产值能耗,从1987年的16.84吨标准煤,到2017年已降至1.21吨标准煤。自投产初期到2017年,尽管年产钢量大幅增加,但各种污染物排放总量却逐年减少。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吨钢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分别由1986年的14.55千克/吨和369.2/吨下降至2017年的0.47千克/吨和32.3/吨;吨钢烟尘、粉尘、废水、二氧化硫排放量等指标始终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4.与外部利益相关方紧密沟通、开放共享。

宝钢建厂初期就按照厂区绿化与工程建设同步的要求,在四维绿化、地被物绿化、特色园林绿化、厂区动物园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投入和努力。1995年,上海市环保专家对宝钢厂区作了统计,绿地率达32.74%,标志着宝钢建成了一流的特色生态园林工厂。

2004年,宝钢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宝钢是最早加入该组织的三家中国大陆企业之一。2005年,宝钢是唯一以全权会员身份参加国际钢协living-steel(国际民用钢结构住宅)项目的中国企业,宝钢的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2008年汶川灾后重建的“幸福家园”项目。2006年,宝钢加入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委员。2008年,宝钢成功开展CDM项目。2011年,宝钢股份发布行业第一份绿色宣言,向全社会公开承诺:优先与环保绩效良好的供应商合作,集中全公司智慧,开发高能效和高资源效率的制造工艺,向社会提供环境绩效优良的产品和服务,并与用户分享先进的环境设计理念和技术。2012年,宝钢担任国际钢协中国2020项目的主席,牵头开展需求、可持续发展和2020愿景板块等研究工作。2017年,在中国宝武成立不到一年之际,马国强董事长就荣膺国际钢协“年度行业传播者奖”,这是中国钢铁企业领导人首次获得该荣誉。

全面落实党建责任,发挥国企独特优势

中国宝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并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各级党组织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围绕中心工作,强化思想引领和组织保障,不断增强领导人员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努力建设一流员工队伍,为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

1.宝钢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

初创阶段。建厂初期,当国家作出宝钢一期工程停建、缓建的决定时,宝钢党组织稳定队伍情绪,做到了“人心不散、队伍不乱、设备不坏、材料不丢”,为续建创造条件。续建后,党委及时开展了“三感”(光荣感、责任感、紧迫感)教育;在生产准备阶段,开展了群众性的标准化作业、自主管理活动,确保了一期工程投产成功。投产以后,党委又开展了“85·9”精神教育。面对特大寒潮、原料码头引桥撞断、甲肝流行等突发情况,各级党组织聚集各方智慧,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保障了生产经营的稳定运行。

生产经营阶段。1982年,成立宝钢党校,开展党员干部轮训。1986年,开展职业道德建设,首次提炼宝钢精神。1989年初,成立宝钢职工政治学校,开展全员政治轮训。1994年,在党员中开展“思想政治觉悟高于群众、操作业务技能高于群众、生产工作业绩高于群众,培育一流党员队伍”的“三高一流”活动。

经济体制改革阶段。宝钢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推进市场意识培育和经营理念创新。宝钢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探索形成了以“集中一贯”管理体制为核心、以“五制配套”管理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还开展用户满意工程教育。在率先实行“精干主体,分离辅助”、竞争上岗、精简定员、岗效薪级工资制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的过程中,宝钢党组织积极发挥作用,卓有成效。

技术创新赶超世界一流阶段。宝钢各级党组织发动全员技术创新,在广大员工的努力下,宝钢自主创新建设三期工程,设备国产化率超过80%,宝钢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一流。公司还积极倡导蓝领创新,弘扬工匠精神,率先提出管理和技术“双通道”发展模式,建立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机制和平台,涌现出孔利明、王军等蓝领创新领军人物、大国工匠,以及一大批以工人名字命名的先进操作法、创新工作室。其中,王军先后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工人)。

宝钢与上钢系统联合重组阶段。1998年,宝钢与上钢系统实施联合重组,公司党委统一员工思想认识,并通过宣传解读、基层调研、工作交流,切实做好结构调整、资源优化过程中的员工思想工作,切实维护员工切身利益,确保联合重组的文化融合和大局稳定。2003年,宝钢确定了企业文化的主线:即严格苛求的精神、学习创新的道路、争创一流的目标,并确定以“诚信、协同”为企业基本价值观,使企业有了更高层面的思想引领。2006年,以“保持先进性,党员再登高”为目标,实施党员“登高计划”,结合党员自身和岗位实际设定登高目标,党员每年根据完成情况提出下阶段目标,实现持续改进和提高。

“练冬”阶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钢铁行业进入冬常态。宝钢各级党组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通过“练冬”化危机为转机。一是提高形势任务教育实效,坚持把国家发展战略、行业和公司严峻形势、企业自身的“危”与“机”以及和员工个人的关系讲清楚。二是多渠道调查了解员工思想状况,掌握“原生态”情况,找准关注点、利益点、需求点。三是加强先进典型的宣传引导,以宝钢投产30周年、湛江钢铁一号高炉点火为契机,大力宣传弘扬“85·9”精神和宝钢文化。20152016年,宝钢实现利润稳中有升,在行业中始终保持领头羊的地位。

2.中国宝武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

中国宝武成立以来,围绕中心工作不断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成效,为公司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发展保驾护航。

举旗定向,将思想引领摆在突出位置。一是加强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国宝武党委以“四个坚持”努力抓好思想理论武装工作。突出坚持原原本本学,领导带头学,联系实际学,结合培训学,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进基层、进车间、进班组。二是传承优良学风,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学理论、悟真理、严学风蔚然成风。三是坚持党管意识形态,落实党委责任制,把意识形态工作与生产经营和党建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高度重视互联网,打造中国宝武资讯平台,严格规范党员干部网络行为,贯彻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

围绕中心,将党建工作贯穿改革发展。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把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明确了党组织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健全党组织议事决策机制,明确了党委参与公司重大问题决策的前置程序。二是完善责任体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公司落地落实。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三是夯实党建基础,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应换必换”,优化党组织设置;优化党务工作力量配备,落实资源保障。四是管好关键少数,建设高素质、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队伍。

 

制定成为世界级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

 

中国宝武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要求为指引,制定了首轮战略规划:以成为“全球钢铁业引领者和世界级企业集团”为愿景,以“驱动钢铁生态圈绿色智慧转型发展,促进企业各利益相关方共同成长”为使命,以“诚信、协同、创新、共享”为核心价值观,努力构建在钢铁生产、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服务转型、效益优异等五方面的引领优势,打造以绿色精品智慧的钢铁产业为基础,新材料、现代贸易物流、工业服务、城市服务、产业金融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钢铁产业是承担国家产业责任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国宝武从产业经营向资本运营转变的关键一环。中国宝武将钢铁产业定位于成为中国第一、世界领先的精品钢铁制造服务商,以宝钢股份为旗舰,与八一钢铁、韶关钢铁、鄂城钢铁、宝武特冶、宝钢德盛、宁波宝新、宝钢金属等,形成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相匹配的空间战略布局。

至规划期末2021年,中国宝武将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产业资本投资公司:适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化布局完成,产能规模为8000-10000万吨;钢铁产业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品智造服务商,成为“中国制造2025”钢铁行业的领先者;围绕钢铁产业生态圈,通过投资融资、产业培育、联合重组、有序进退,推进中国钢铁企业转型升级。相关产业聚焦向外、资源配置优化取得理想成果,集团构建平抑周期风险和投资回报率波动的产业组合,完全具备公司稳健盈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能力。最终形成若干个千亿元级营业收入、百亿元级利润的支柱产业和一批百亿元级营业收入、十亿元级利润的优秀企业。

                                         (编辑  季节)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

2023年10期

总期号:2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