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聚焦世界关切 提出中国方案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海外顾问座谈会侧记
智库建设,健康中国,国家治理,中国体制,G20杭州峰会……围绕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几大热点话题,在2016年9月10日举行的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海外顾问座谈会上,来自海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针对当今中国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谈论国是,观点碰撞,以期为世界经济复苏和中国改革转型建言献策。

智库建设,健康中国,国家治理,中国体制,G20杭州峰会……围绕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几大热点话题,在2016910日举行的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海外顾问座谈会上,来自海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针对当今中国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谈论国是,观点碰撞,以期为世界经济复苏和中国改革转型建言献策。

政体合法性的跨国研究

在当代社会中支持一个政治体制,使它能够稳定地运作,合法性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朱云汉认为,合法性和正当性,是任何一个现代政治体制运行的基本条件,否则它很难稳定,也很难有效统治。执政体制要靠一般公民的自觉性,即使不拥护,至少是接纳和认可。没有自觉性的支持、守法、以及尊重,执政就缺少基本合理性。

??? 近几年,东亚民主研究中心在亚洲14个国家或地区做了《东亚民主调查》(2011-2015年),针对政体合法性问题也做了一些量化研究,并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做了抽样调查。此调查把相关研究细分为四个方面:认同合法性、相对优越合法性、效能合法性和忠诚合法性。其中,认同合法性是指出于价值信念而拥护这个体制。相对合法性,是指尽管人们对这个体制有各种不满意,但它与其他体制相比还是比较好的,或者更适合,从而宁愿在这种政治制度下生活。效能合法性,认为这个体制可以解决国家和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包括解决老百姓最关切的一些议题。忠诚合法性,是指不会轻易地背离或抛弃它,即使处于困难时刻,它也还是值得支持。

??? 朱云汉指出,中国大陆政体的政体合法性不算低,在整个亚洲属于中上水平。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也相当高。而西方认为民主化的台湾、日本、韩国,其合法性非常低,这与它们这几年的运作出现问题,如内部政治冲突、竞争两极化有关系。

在朱云汉看来,这反映出老百姓生活中很具体的一些感受,比如住房、教育、养老、医疗以及环境。在医疗方面,美国医疗体制是一个最坏的典型。从效率与公平来讲,台湾的医疗体系几乎是全世界最好的,这个生态体系既有市场机制的效率和成本控制,又有公平性和覆盖性。

中国模式的特殊性和超越性

中国的持续高速发展改变了世界格局,也引发了“中国模式”的热议。美国克莱姆森大学教授胡晓波说,美国的学生一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近三、四十年改革变化的首要原因。当然有不同意见,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黄亚生教授认为,没有所谓中国模式,中国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包括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印度、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大国都经历过。他也提醒中国,千万不要走到巴西那个模式。

胡教授认为,从政治战略角度看,中国模式或中国发展道路的提法有现实意义,可以凝聚社会。邓小平说中国走的是任何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其实任何国家的发展道路都有自己的特点,都不能说是照搬哪个国家的。但如果仅把中国的特点归结为“摸着石头过河”,就很难对它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预测。“中国模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出一个理论框架,要知道它的原动力和过程,为别人提供借鉴。”

前些年,刘遵义、钱颖一写过一本书,认为“中国的改革是没有受害者的改革”,这主要从分析80年代中期的双轨制入手。但目前中国社会情况是基尼系数不断增大,社会出现分化,以及老百姓生活中具体出现的一些感受,如住房、教育、养老、医疗,环境等。这都是需要高度关注的。关键问题是要在给定的制度下,如何把不同利益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一个发展的奇迹。

黄亚生批评中国学者只看中国自己的事情,所以提出的理论解释缺乏足够论据。首先需要进行横向比较,从中才能分析中国模式的特色,当然也可以进行扩展比较;另一方面,中国理论必须总结三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它的原动力是什么,改革的受益者,以及在这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它的普世价值和学术价值又是什么。美国人总是为自己制度中的非民主缺陷或者双重标准做辩护,但他们在为自己的制度所做的理论说明是很下功夫的。

??? 对中国道路的理论总结,一方面可以强调中国的特殊性、中国在发展中的超越性;另一方面也是在重塑世界(不仅指西方)的学术话语权。“其实,西方在理论建构方面,如果没有中国的经验,或者不能够拿到中国来运用,它就不能成为一个具有普遍价值的理论。西方经济学解释不了中国的现象,但它只有解释中国的现象才能具有更加普遍的价值。”

???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孔丹表示,中国道路最鲜明的特点是它的实践性。邓小平同志提出恢复我们党实事求是的传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包产到户”就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30多年的探索过程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间走过了曲折的道路,到今天中国已变成第二大经济体了。思维是跟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不是一个先验的模式。但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化改革确实有自己的特点,需要总结走过的路,从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

知识分子作用与智库建设

胡晓波认为,在社会主义的中国,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知识,这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力量所在。

知识分子最大的作用,是要有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据此提出独到的见解。“独立思考不一定是不为人民服务,不为国家服务。知识分子不应该仅仅是注释型的学者。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毫无疑问,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智库已经融入国家决策的开放性平台之中,成为中国政策决策体制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我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和社会传播力也在不断提升。

关于智库的作用。国内一般认为,智库要为国家服务,服务大众。然而在美国,智库和政党的差别在于:党是一个选举工具,而智库是一个政策工具和选举工具,重点在政策上下工夫。

胡晓波介绍,在美国,智库相对政党或党派有一定的独立性,智库具有政策性的利益集团的背景。国内对智库的作用更在意它的科学性,而在美国,智库的政策性研究更具有利益集团的背景。在美国的政治环境下,话语权的建立非常重要,有些智库通过各种形式把它的研究成果和议员层交流,也就是游说活动。换句话说,智库是把政府作为达到目的的工具。它实际上是为其背后的各种利益集团服务。

?胡晓波表示,在美国的政治环境下,话语权的建立非常重要。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几十年,倾向于共和党的智库频频出现,因为他们资金雄厚,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就找学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在公共政治环境下建立自己的话语权。 智库其实是官学的结合。

??? 也有学者指出,在美国,学者和政府官员互动交流的机制,以及学者在政府、学校和智库之间的轮替机制很值得借鉴。“美国建立智库的制度,你可以教三年书,在政府工作三五年,再到智库研究三五年,再回去教书,他们的互动非常好。美国在智库方面是全球最成功、最成熟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湘穗认为,中国与美国的智库完全处于两种不同的生态,最重要的是资金来源不一样。“美国的智库有协同协作,经常交流,这样才能形成智力的成果。现在确实需要类似于今天的学者共同体,为国家利益、人民福祉或者学术进步协调、协作,发声,这就需要一种方式的创新。”

当然,智库的形成和品牌的建设需要长期的工作和知识积累,没有十几年是搞不出来的。仅靠行政命令命名的智库是没有生命力的,但智库的成长也不能仅靠市场经济或“招商”。

不要低估中国体制的韧性

香港大学教授王绍光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有67年历史,到建国100年的时候,中国的体制将是一个有很强韧性的体制,不像很多人想象得那么脆弱。首先是对中国广大普通群众要有信心,他们是在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洗礼下成长的,这是根深蒂固的。我们要用毛泽东《矛盾论》的眼光看待现实的世界。在具体政策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常态。在大的政策方向上目前没有问题。要相信党,就是相信政策和体制本身也有很大的韧性。

从国际环境来讲,现在不存在一个所谓的合法性问题。什么叫合法性,什么叫正当性?好的选项有很多,但不一定是可行的;另一方面,有很多可行的办法又不一定是最好的。

提炼地方经验? 布局健康中国

???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表示,国内的问题,现在更需要关注的是社会治理。现在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才是老百姓最关注的。 她认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最重要的第一是理念,第二是制度。要实现理念和制度的建设,现在更应该重视社会主义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就是真正为人民服务,公平正义,给人民以信心和希望,为人民提供安全福利、便捷舒适的服务。李玲表示,健康中国已经进入5G时代,要围绕这个理念进行制度设计。

中国的医改推进多年,到今天之所以没有突破,首先不是利益集团问题,而是理念不明确、没有系统的制度重构。多年来我们的医院成了挣钱的机构,这个不是简单取消事业编制或取消药品加成就能解决的。要系统地重构整个生态环境,并围绕它进行制度重建。

在中国,地方上总能冒出“星星之火”。福建三明是医改成功的突出案例。三明是个穷地方,2013年有12个县,280万人口。它的医改也是被逼出来的。当时全市医保亏损3.5亿,必须改革。当时的市委书记认为,必须改变医院靠卖药挣钱、让老百姓过度医疗吃药的局面。改革是综合性的,实际上是重构系统。医改的核心第一是政府,改革办医、管医体制,然后是医保服务以及配套的药品门槛。这样建立了新的机制, 每个齿轮联动起来,效果非常好。政府办医了,改革使得药品加成取消了,耗材不让创收了。

??? 因为改变了整个生态环境,路变了,路标也变了。医院院长必须按照政府办公立医院的要求“开车”。院长的年薪封顶,而且必须通过年终考核。由于整个激励机制发生了变化,医院就真正回归到它本该做的事情上。

三明12个县的22家医院医改齐步走,从医保亏损3.5亿元变为结余5000万元。虽然还是那个穷政府,政府没有增加投入,但医生的收入上升,老百姓的负担下降了。而医药企业之前因过度卖药赚取的高额中间利润被挤掉了。如果不改革,一年的药费是14亿元,改革后不到7亿元,省出的7亿元给了医生、患者和医院,皆大欢喜。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项改革确实触动了既得利益,但这个模式存活下来,还在不断完善。和福建其他市县相比,三明市的费用增长和药品占比大幅下降,这就把之前那个扭曲的分配比纠正了。目前整个福建省正在推行这个模式。

??? 李玲指出:地方的实践,是中国学者和智库难得的宝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丰富自己的认识。中国的改革不是在白纸上做理论设计实施的,而是在现状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地方干部有很强的执行力,我们的理论和他们的实践结合起来,将会产生巨大的正能量。

同样属于欠发达地区的甘肃,多年来孜孜不倦地推动健康中国,把地方治理与健康中国组合起来,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基础的问题,这就是中国的特色。这种基层治理的实践,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今年8月份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道路,提出把“健康中国”的建设作为优先发展战略,开启了治国理政的新篇章。

李玲认为,我们有传统的大一统制度,加上共产党这个现代政党组织以及开放的体系,中国的崛起是不可阻挡的。我们的政策,应该更多地从基层创新中得到启示。

加快国资体制改革? 迎接高科技变革

谈及目前已经步入深水区的国企改革,复旦大学教授史正富认为,如果像有些人认为的国有企业改革意味着“全盘私有化”,那你可能永远看不到改革的进展。但如果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提升国有企业的活力,那它需要的是国有资本运行体制的改革,这不仅是中国面临的挑战,而且是全世界都要面临的挑战。

当前西方的一个趋势是,资本的终极所有者逐渐退出企业的具体经营,大多数资本会转移到社会上,由替身所有者来主持,这就是资本管理行业。现在世界上名声最大的是美国的资本管理集团。

?? ?当前,各地在国企改革和国有资本运行体制创新方面的动作挺多。大家都在试,试的好就脱颖而出,影响别的省份,自发扩散。然后国家开展调查,中间可能有政策争论,最终出台文件,大面积开展,实践从来都是这样。

?? 通过对北京、上海、长三角以及广东省几个城市的调研,史正富发现,中国这一轮的高新科技创新将站在世界前沿,10-15年内,中国高科技产业将全线崛起,直接挑战美国的一流地位。现在成千上万的海归创业团队,跟中国本土的优秀科学家结盟,高科技的创新创业正在打一场人民战争。不仅是中央的钱,地方上的多层次资金,包括家庭的钱都参加了,这是个不得了的事儿。高科技领域的变革是空前的,它将产生新一轮资本运营方式的变革。

一个典型例子是安徽省政府。过去全省各个部委支持企业创新或技改的财政资金,都是撒胡椒面,也没什么效果,现在他们把这些财政资金收上来,再调动一些资金,凑成一个盘子,然后全国招标寻找资本管理行业的人才。这项改革力度很大,争论也很激烈。

具体运作上,政府拿出30%的引导资金,其余从社会上募集资金,完全实行市场化操作,但政府规定哪些行业不能投资,这就把政府产业层面的战略意图与团队的市场化选项结合。考核指标上,需要达到一个标准回报率。政府资金先要保证6%的年复合回报率,但不干涉基金的微观项目选择。改革实施一年后,政府引导资金从原来的49亿元变成70亿元,基金总体规模达到600亿元,并且投资方向从单纯的创业创新扩展到产业并购和跨境整合。

?? ?史正富认为,资本运营体制的改革是改革的核心环节,引进市场机制的同时,社会资本、公有资本、国有资本没有丢失,相互融合,将来中国就将是国有、公益、民营资本三分天下。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和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大的不同。如果没有财产权的多元化、社会公益资本占主导地位,就很难保证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而成为私人老板的代言人。

??? 国有资本运营体制的创新,不能仅仅依靠一个中央政府解决,一定是集中全民族的智慧,在分散创新的基础上,经济学家参与总结,国家的政策最后才能够慢慢地建立起来。

??? 最后史正富指出,很多大基金都有一个毛病,就是把一个国家战略性基金,部分地变成追求微观盈利的基金,或部分受制于中央,但相当部分划给小团队,实行利润考核。这样它选择的项目与社会上民间的小型基金同质化了。这种战略性基金的考核、信息、风险控制、人才等机制,都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参与全球治理 办好中国的事情

今年94日至5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举行,这次盛会引发了全球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表示,我们不准备挑战美国主导的秩序。但美国主导的全球化模式已经从顶峰开始下滑。

王湘穗表示,我们最重要的战略,就是把中国自己的事办好。要突出人民性的问题。中国的事情的好坏,基本标准不是看舆论,而是看经济的成长,看人民的福祉。这个事情办好,中国就立于不败之地,对世界将会产生更大的影响。要把方向、目标、旗帜的问题提出来,明确“初心”的含义。要让13亿人共同富裕,要从强调效率向更多地强调公平转变。

王湘穗强调,把中国的事办好,必须参与全球治理,中国要为全人类做贡献。一个具体的事情就是搞好“一带一路”,与周边国家形成一个更大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带动其发展。

在危机时期,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让各国同时解决问题,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 “一带一路”是有利于解决全球性危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

加强沟通协调? G20峰会成功转型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张宇燕认为,这次G20意义在于:首先,实现了一个转型,即从2008年之后的应对危机转向长期治理这个平台。原来每年只有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的会议,这次确立了贸易部长会议,从而在机制化方面往前迈了一大步。

其次,加强国际政策协调,应对世界经济问题。本次G20的财长行长会上提出,一旦世界经济出现大停滞或者下一轮危机又来了,这20个国家要采取联合行动,协调相关政策、稳定世界经济增长;而且第一次达成协议,承诺不进行竞争性贬值以求扩大市场份额。

??? 第三,在投资领域推出了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世界贸易领域已经有WTO了,现在很多争议集中在投资领域,主要是投资保护。现在全球共有3200多个双边投资协定。这次由中国提出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意见,这将为今后实行全球投资协调机制打下基础。

第四,通过了以创新为中心的增长蓝图,列出了九大领域和一系列指标,每两年评估一次。此外,在基础设施以及反腐败、反逃税领域,大家也达成一致,并正式对外公布执行。

现在世界经济遇到的挑战比较严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默斯年初表示,未来两年美国发生衰退的概率在50%以上。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认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三大问题,第一是高债务,现全球债务(私人、政府、企业)总和是GDP300%,这是历史从来没有过的,这和低利率有关。第二是政策风险,各种宏观调控政策空间几乎用尽了。第三是西方国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很低,1973年美国是5%,现在G7成员除了加拿大之外,其他都在0.5%左右,因为钱没有投入实体经济,而是流向房地产和股市,抬高资产价格,导致资源错配,出现一堆僵尸企业。

重视理论创新? 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北京大学教授潘维认为,几十年来我们的注意力都在体制上,甚至变成制度迷信。大家把什么问题都说成是制度问题,如民主与专制的问题、市场机制与国家干预的体制问题等,推进全面、深化的体制改革,短期内推出几百项改革措施、方案,各地必须限时拿出改革方案。

潘维指出,在改革体制的同时,我们也要做点微观的事情。他认为,不是制度的性质决定一个国家治理的表现,而是一个国家治理的表现决定了一个制度的前途。治理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人民自治,另一个是政府治理。“治理的目标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让人民在一个有严格规矩的社区里生活,这可能才是我党前途所寄予的地方。”潘维表示,同时,医疗、教育、住房、养老也是我们的关键问题。从更大的意义上说,这是个理论问题,我们要有方向感,否则就会出现各种糊涂的政策。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宇则认为,在经济的基本理论方面,要恢复国家的概念。例如过去的提法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现在则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来代替。我们不能不讲国家只讲政府。“现在的改革,大家都讲发挥市场作用,这个维度很必要。但是从另外一个维度看,现在的主要矛盾和大量的问题不是出在市场作用不够,而是国家治理能力急剧下降。”另一方面,宏观调控的主体不仅是政府,而是要综合利用党、政府和法律的力量。 全方位调控包括宏观、微观、社会保障、民生等方面,过去讲宏观调控总量政策和财政货币政策,现在的调控理论提出来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调控,并把它放在基本制度里边,而不是放在宏观经济政策里边。

提升民族精神 重塑国家信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赵汀阳认为,现在中国物质上的发展总体上不错,但精神方面的发展是弱项。这个精神应该是支撑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东西。“它是很庄重的,它包涵了一种无限性可能性的东西。这样,国家和民族才有不断凝聚、持续的力量。这其实就是解决一个信仰问题,它不是宗教,而是信任(belief)。”

??? 对此,赵汀阳从人民日常接触的案例加以说明。国家信任的基础首先落实在银行。银行是第一基石,银行必须可信。这些年我们银行的表现如何?出现很多金融诈骗、电信诈骗,银行负有部分责任,但更应该把它提高到国家安全的层面。

另一个是在舆论上打击警察系统的倾向。这些年警察不断被丑化,但如果没有警察,这个社会就无法生存下去。

??? 第三是公共服务。如果一个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包括高铁、疫苗等等全都被丑化为不可信的东西,那我们凭什么相信一个国家?

??? “摧毁这个信任体系的直接结果,是逼迫所有人见利忘义。”赵汀阳表示,人本性是自私的,但不一定非常贪婪,如果一个国家可信任,人就不至于完全忘义,但是如果没有可信任的东西,人一定见利忘义,其结果就是没有社会存在。???????

体现世界关切? 发出中国声音

???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政治理念方面赋予了人民主体地位以全新内涵,逐步形成和确立了自己的人民主体地位思想。他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黄平指出,中国革命最成功的经验,是把马克思说的“自在阶级”变成“自为阶级”,能够把农民组织起来。中国无产阶级曾经比较弱小,更谈不上技术和资金,但一旦农民组织起来,就改变了近代中国的面貌。谈论中国道路的正当性离不开人民,因为这是人民创造的,他们是历史和社会的主人。

“如果人民认为自己是这个社会和国家的主人,即使因为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发展阶段、文化差异等原因,引发金融风暴以及下岗、通胀等情况时,他们也觉得这很正常,就像人的身体有时生病。”黄平表示,要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只是把人民当作扶贫对象,要重新确立人民的主体地位,这样不仅会赢得知识分子,也会赢得人民群众。

黄平认为,中国梦是能够凝聚13亿国人的很好的叙述,包括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带一路”、两个一百年。世界关切中国方案,不能只讲中国,我们提出的关切不止是中国崛起和中国文明的伟大复兴;今天的中国一定要讲世界的关切,以及在世界关切下,形成利益共同体。

??? 现在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不可轻视。除了美国以外,日本、欧盟各国、瑞士、丹麦等很多国家已经是名义负利率,这种现象过去200~300年都没有出现过。这说明,为了刺激投资,西方已经走到了极端的地步。今天世界遇到的危机是从来没有过的,现有的理论已经不足以解决和应付。有人将现在状况称之为动荡与重组,黄平认为,已有的东西失灵、失职、失范、失序,整个世界都在重组、重塑、重造、重建。并且在重建过程中,我们在理论上还是短板。

“在这个不确定时代,风险社会确实已经到来了,应该进行理论范式的转换。其实自然科学早就开始发生范式转换,把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风险作为常态。这样我们遇到挑战,问题,危机,就不至于惊慌失措。”黄平表示,从世界范围看,中国有潜力在未来为人类提供一个中国方案,有世界关切的中国方案,而不同于过去300年的道路,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

(编辑? 宋斌斌)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