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推进国企改革要树立制度自信

张明 来源:《经济导刊》2017年02期 2017.02.14 21:39:28

国企改革要纠正“惟产权论”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界长期以来有一种倾向:将改革的重点聚焦在产权问题上,把产权私有或变相私有误认为是提高中小国企效益的唯一灵丹妙药。至于在改革中,企业如何更好地遵循市场规律、如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等问题却被忽视,或者把这些具体的经营管理问题都归结为所有制问题,而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思想方法的角度看,这是新的“一刀切”和“片面性”。

  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曾因为过于强调所有制这一生产关系中的决定因素,过于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一度走到“一大二公”的极端。而今天我们要避免被错误地导向“一私便灵”的另一个极端,这同样是陷入了片面性,这种片面性同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末,不少国有企业在“转机改制”过程中,在评估、出售、转让、监督等环节出现了大量腐败问题,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出现这些问题的思想根源,一是“惟所有制”的片面思维方法,二是生搬硬套西方制度经济学“私有神圣”的信条,在舆论中不顾现代经济运作的实际,宣扬“恒产者有恒心”,归根结底还是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误导所致。

    我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发现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探索解决现实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对那些僵化笃信“一私就灵”、“公有制无出路”的意识形态,要以事实为依据给予有力的分析批驳。

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

  关于国企改革问题一直有一种意见,认为国有企业创新能力差,国有体制阻碍创新动力。潜台词就是要实行彻底的私有化和“市场化”。实际上,这是一个缺乏事实依据的、想当然的误导。

    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企业对市场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结果,有其内在规律。决定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资金投入、科技队伍建设、研发活动的管理、研发与制造的协调,特别是进取的企业文化等等。而所有制并非决定上述要素的充分必要条件。

  历史表明,建国初期,在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我们的国有经济表现了强劲的创新驱动力。除战略武器和航天技术之外,我们在航空、集成电路、计算机、自动控制、激光和光电技术,中药现代化以及人工合成胰岛素、核糖核酸等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我国已成为一个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各个领域门类齐全、具有一定攻坚能力的科技大国。正因为科学技术的推动,使我们在极其落后的牛耕铁犁的农业大国基础上,在短短30年基本上建立起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在科技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如中国航天工业即将跨越“三步走”战略的第二级台阶。20161017日,神舟飞船在酒泉卫星中心第11次发射,建造了天宫二号实验室,承担构建独立自主空间站的核心任务。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拉开了新一代中型、大型运载火箭的序幕。中国的航天科技已经名列国际前三家。

    在航空工业方面,成功研制了歼-20、运-20,自主研发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配套的C919大型客机进展顺利,ARJ21新支线喷气客机即将投入航线运行。

    电子方面,我国以往进口芯片,一年即花费上万亿元,55纳米工艺嵌入式闪存芯片的成功研制、生产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力冲击了美国对集成电路的长期垄断。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全长期受制于人,现在我们自己做的麒麟操作系统,速度可以和美国的系统相比。

    近些年来,我国国企在一批行业中大跨步发展,攻克技术难关,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执制订全球标准之牛耳。如国家电网的特高压交直流电输送技术,中核集团率先突破可控热核变实验,以及人们熟知的高铁等等,不胜枚举。

    港珠澳大桥世界第一,无可争议,其中突破了大量技术难关,精度要求之高,外国人难以置信。在这项伟大工程中,国企中交集团、中铁集团工艺、装备以及施工大量创新,承担的主要标段遥遥领先,而境内外的非公企业则进度缓慢,远远落后。

    以上只是国有企业在科技自主创新上的一小部分成果。在硕果辉煌的一系列超级工程中,在中国军事工业中的创新能力,更是令外国人目不暇接。所有这些创新主体皆为国有或国资控股企业。在这些事实面前,我们看不到所谓的国企“创新能力差”的特点。

不能对国企管理的历史成就持虚无主义态度

  在建国初期,我们对社会主义体制下所有制与管理之间的关系,一直在深入研究,并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经验,在国内外企业管理上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同志在考察、研究建国后中国大型国企管理的实践后曾提出:“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是管理问题”[],“所有制性质相对稳定的时期内,在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却不能不是不断变革的”,“总要不断地改进,这方面很难说有什么底。”[]

  在六十年代,毛泽东同志通过鞍钢发动群众进行技术革新实践的报告,总结了“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原则(“两参一改三结合”)。这个以“鞍钢宪法”著称的原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精髓,科学解决了管理人员、技术专业人员与职工群众之间的关系。这一重要的管理思想甚至跨越了不同所有制和意识形态藩篱,一度受到日美欧企业界的接受和追崇,至今被看作国外许多现代化管理方法的起源。

  著名的大庆油田,曾经创造性地把“鞍钢宪法”和严格科学的管理结合起来,全油田上下形成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工作作风和管理经验。“三老四严”是: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四个一样”是:对待革命工作要做到:黑天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

  这是当年大庆油田会战时期,在上下一心、艰苦创业中形成的精神风貌、工作作风与严格的制度建设的高度结合,它在实现大庆奇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庆的管理思想和基本经验,在改革开放后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样适用。进入哈佛工商管理课程的“张瑞敏砸冰箱”案例,正是继承了这种“三老四严”精神。

  我们不能忽略改革开放以来从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的公有企业明星,如华西村等的成功。我们同样需要在超常发展的非公企业中找到企业运行的共性规律,比如一些忠于信仰的共产党员企业家从私营企业起步,实行共享共有,发展壮大为世界或行业一流企业的经验,如华为等。我们更要重视国企在经济起飞中超常发展,出现大量跻身世界500强,取得多个全球第一、世界领先的超级工程等所积累的正面经验。

  我们国有企业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是企业的主人,关心他们的利益,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尊重他们的首创性,这是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所决定的。这是植根于中国的国有企业最重要的管理思想。

  当代信息社会,西方企业管理在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后,也认识到“在后现代管理范式中,人力资源已经是人力财产而不是人力成本。这并非词汇上的变换,而是客观的财务事实。”[]就是要研究劳动要素应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在这方面,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有制企业有先天的独特优势。

树立主体意识,充分认识和发扬自己的独特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十分强调吸收国外的好的企业管理理论和制度,这当然很重要。但另一方面,对建国以来自己企业的管理实践与经验如何总结提炼,则不够重视。“鞍钢宪法”体现的国有企业内团队思想和上下结合创新的管理思想,逐步被淡忘,甚至在很多企业被搁置或弃之脑后,殊不知,到国外管理理论中取回的某些“经”,其实是“出口转内销”的。

  当前我们既要向国外的先进经验学习,更要重视改革开放过程中从自己土壤里成长起来的宝贵经验。当然也要正视并总结国企走过的弯路。

    在推进国企体制改革进程中,我们如何总结和借鉴自身的经验重视的不够,现实中有一些人“言必称希腊”,沉湎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教条,而忽略了自己土壤里成长起来的宝贵经验。当前我们需要注意纠正的,正是在理论上枉自菲薄的倾向。如果有人只盯着一个“产权”,用调整所有制的思路来提高国企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更是一大误区。

  一些人对本国的经验和理论没有自信,唯西方自由主义理论马首是瞻。我们学习西方的先进管理经验可以开阔视野、启发思路,提供借鉴,但不能囫囵吞枣、亦步亦趋,更不应妄自菲薄,尤其不能脱离国情。推进国企改革,需要重视和研究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尤其要分清产权所有制与管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不能片面地用产权改革来代替企业具体管理的提升,当然,也不能仅仅用企业管理来代替一些领域和行业的企业所有制改革。实际上,从总体上看,当前积极探索国企如何加强管理,正视国企管理中的各项薄弱环节,应该是国企改革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这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涉及社会主义的性质的大问题,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应该给予着重强调和高度重视。

习近平同志在同吉林省企业职工座谈时指出,对国有企业要有制度自信。在国企制度改革中,我们要把尊重理论、借鉴经验与尊重群众结合起来,重视中国经济学话语体系建设,重视国企六十多年来的成功经验,珍惜社会主义道路的主体性,勇于纠正改革开放进程中因忽视主体性而导致的一些偏差和失误,认真做好“洋为中用”这篇文章,避免出现端着金饭碗要饭的奇怪现象。

 

(编辑  苏歌)



* 张明,河南信阳平桥电厂原副厂长,现已退休;游敏,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行业规划发展部。

[]摘自毛泽东<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笔记。

[] 《毛泽东文选》第八卷1712页《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

[] 《后现代管理思潮》第七章,http://3y.uu456.com/bp_18am0230mk0mq5e7e8k0_2.html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