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本质和影响:互联网金融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王娜 来源:《经济导刊》2016年11期 2016.12.14 09:41:01

内容提要:2013年开始,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快速发展并引起热烈讨论。互联网金融不仅具有货币和信用的本质还具有基于互联网信息处理能力的二次脱媒和数据监测的本质。互联网金融的根本功能是促进资金的融通,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降低了资本流通时间,加快了资本流通速度;同时也有助于刺激消费,扩大需求。作为新的金融业务,它的发展对政府货币供给的控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及金融风险的防范等方面带来了挑战。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政治经济学  二次脱媒  数据控制

 

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2013年开始,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呈“井喷”式发展,在投资、融资、支付等领域深刻地影响了金融机构、企业和大众。根据《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报告,以20141月为基期,将当时的全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设定为100,则全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到20159月份已经达到386,这充分证明了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趋势[①]

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学者的广泛讨论,目前我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互联网金融的内涵。谢平首先提出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并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将对传统金融模式产生颠覆性影响,可能出现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吴晓求将之称为第三金融业态。戴险峰则认为,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只是传统金融在监管之外的一种生存形态,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金融的本质没有变,也没有产生可以叫做“互联网金融”的新金融。“目前我国网商所从事的金融活动基本还局限于金融体系中的一些辅助性金融业务,如支付清算、小额信贷和协助基金证券销售等,对金融的实质性业务(各种金融产品的开发和交易)和主体性业务(如存贷款、证券交易等还介入不多。因此,它能否实质性地进入金融体系还取决于其进一步的发展走向。”

二是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对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带来最直接的冲击,很多学者探讨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作用机理以及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袁博等认为,互联网金融将促使传统银行“去中介化”、“泛金融化”、“全智能化”及重塑“互补共赢”的竞争格局[i]。四川省银监局课题组从存款、中间业务、贷款和现有银行业市场结构四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宫晓琳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战略、客户渠道、融资、定价以及金融脱媒等方面。

三是互联网金融的安全与监管。互联网金融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各种问题,如P2P平台跑路现象层出不穷。如何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及加强监管成为学者讨论的内容之一。谢平认为,互联网金融同样存在金融风险和外部性、金融消费者权益遭受侵犯等问题,审慎监管、行为监管、金融消费者保护等主要监管方式同样适用。李有星等提出,国内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应确定监管主体地方化的方向,采取原则导向监管方式,构建以会员邀请、资金第三方托管、简易信息披露及信息安全保护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安全港”制度。刘志阳等则根据梯若尔金融规制理论,提出了适度监管、分类监管、依法监管和负面清单管理等基本准则,主张从完善宏观金融监管体系、逐步推行微观审慎监管和加强互联网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三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此外,还有针对P2P、第三方支付、众筹等互联网金融具体业务运行机制、存在风险和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的探讨。

针对层出不穷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我国学者总结了互联网金融的特征和影响,并对政府监管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但目前的研究仍然只集中在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层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科学的任务在于从事物的现象出发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对现象作出科学解释,也即“具体-抽象-具体的辩证方法。对互联网金融本质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把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促进其良性发展。同时,作为一种新兴金融模式,尽管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冲击最为直观,但其服务于整个实体经济的功能意味着,它的发展必将影响整个经济体系及其中的各经济主体。目前学界关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颠覆”或“补充”的争论,依然局限于金融业内部的变化,有必要将互联网金融影响的分析扩大到不同经济主体。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及其对经济体系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是金融,它“是传统金融通过互联网技术在理念、思维、流程及业务等方面的延伸、升级与创新。……是依靠互联网技术来完善金融服务及其渠道,是金融服务供给的多元化”。[②] 互联网金融仍具有金融的货币本质和信用本质。另一方面,依托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互联网金融还具有两个特殊本质,一是相对于传统金融而言的二次脱媒本质,二是相对于金融借贷双方而言的数据控制本质。

互联网金融的货币本质

金融是伴随着货币形式的发展而逐渐发展的。在金属货币体系下,银行体系由最初的贮藏、保管金属货币逐步发展到发放贷款、发行铸币及银行券等多种职能。随着信用货币体系的发展,负责发行法定货币并保管银行储备的中央银行诞生,它是国家的银行和银行的银行,银行体系作为货币的中枢机构进行支付与结算。如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仍具有货币本质。

首先,互联网强大的数字计算能力正创造出新的货币形式——数字货币,并试图摆脱中央银行,呈现出“去中心化”发展态势。与此同时,随着未来技术的发展,法定货币也可能具有数字形式。英国央行正在研究,考虑作为一家央行,我们是否应当发行数字货币……,可否使用数字货币,给人们同样的安全和保障。

其次,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正执行传统银行的货币支付结算职能。在我国,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体系发展迅速,支付方式也从传统的互联网线上交易扩展到微信支付、扫描二维码移动支付,支付领域也从最初的网购扩展到日常生活消费的方方面面。支付体系的电子化大大减少了经济体系对现金的需求,这影响了货币流通数量和速度,对货币体系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

简而言之,数字货币、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业务对货币本身、货币支付体系以及整个货币体系都带来重要影响,它和传统金融一样具有货币本质。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本质

金融的另一个重要本质是创造信用,互联网金融亦是如此。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创造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如P2P、众筹等纯平台式,这类机构并不提供自有资金,而只是作为信息中介帮助借贷双方完成交易,同时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另一种是提供资金式,如蚂蚁小贷、京东贷等,电商企业通过自有资金或融资的形式为电商产业链中的供应商提供贷款,“在此过程中,供应商提高了资金周转率,电商企业获得了销售额,担保公司获得了担保费用,而金融机构获得了贷款利息,实现了一个共赢的生态圈。”

无论是纯平台式还是提供资金式,互联网金融都在传统信用体系之外创造了新的信用。当然,目前互联网金融的信用创造规模和程度仍然有限,主要基于小额信贷,其与传统金融之间的联系也不尽相同。

有些互联网金融是纯粹平台式,如世界首家P2P公司——英国Zopa公司,完全由平台来计算确定投资者的回报率与借款者的借款利率,双方同意后形成借贷交易。而有些互联网金融则是“平台+银行的模式,即互联网金融公司与传统银行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如美国最大的两家互联网信贷平台ProsperLending Club,“放款人只购买与选定的借款人贷款相对应的收益权凭据(paymentdependent notes),负责审核和拨付贷款的WebBank(在犹他州登记、由FDIC承保)则将贷款卖给对应的P2P平台,以换取该平台出售收益权凭据所获得的本金。

在我国,随着金融互联网化的增强以及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加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机构的联系正愈加紧密,它们与传统金融一起形成多层次的信用体系。

互联网金融的二次脱媒本质

金融脱媒是指资金的供求双方绕开金融中介直接完成交易。在金融体系的发展过程中,相对于银行的间接融资,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是第一次金融脱媒。主流经济学认为,金融脱媒“推动了金融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配置,促进了金融体系风险定价机制的形成,完成了信息从点对点到点对多、多对多的转变,完成了从信息封闭到信息公开的转型,实现了资金所有者由储蓄者到投资者的转换,进而建立了财富增长的市场机制。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看来,金融脱媒的实质,是资本努力摆脱各种束缚,实现价值增殖的过程。在间接融资中,资本以银行为中介流入实体经济,通过生产过程创造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并以利息的形式让渡给资本所有者。而在直接融资中,资本脱离金融中介直接进入实体经济,或者通过各种证券化的方式脱离实体经济。

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大大降低了金融成本,扩大了金融对象、提高了金融效率,推动了金融“二次脱媒”。互联网金融二次脱媒是指相对于直接融资第一次脱媒而言,资本进一步摆脱了束缚。首先,互联网技术使资本的流通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可以随时随地完成资本交易。其次,互联网金融扩大了资本供给和需求范围,使一部分社会闲散资金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转移到互联网平台,同时流向传统金融机构由于成本和利润等因素无法提供融资的资本需求方。再次,互联网金融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进行信息的分析判断,促进了资本交易的灵活性和快捷性。

总之,资本可以更容易地绕过金融中介实现资本流通,也可以不审核资本的流向实现价值增殖,充分表现出二次脱媒的本质。当然,二次脱媒并没有解决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问题;相反,由于资本更容易脱离实体经济以及市场监督,因此金融风险实际上被放大了。

互联网金融的数据监测本质

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利用互联网采集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等平台留下的信息足迹,特别是资金需求方的信用能力、财务能力等影响资金供给方决策的关键信息,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对资金的供需双方形成一定的分析判断。互联网金融还可以利用个人和机构未披露的私人信息来进行分析决策,例如将社交网络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数字化。“社交网络的信息揭示作用可以表现为:个人和机构在社会中有大量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都掌握部分信息,比如财产状况、经营情况、消费习惯、信誉行为等,单个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可能有限,但如果这些利益相关者都在社交网络上发布各自掌握的信息,汇在一起就能得到信用资质和盈利前景方面的完整信息。”例如蚂蚁金服的芝麻信用,不仅可以在公共机构或合作的金融机构那里获取身份特质、信用历史和履约能力等信息,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特有的人脉关系和行为偏好等信息对个人信用作出评价,这些都是相关机构在提供个人金融服务时必需的参考依据。

充分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一方面,数据分析可以为个体提供个性化的金融需求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对个体而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导致个体特别是资本需求方的数据被深度监测。事实上,每一个经济个体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都已成为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数据检测对象。 一些云计算公司基本业务计划的重要要素就是无情地侵犯隐私和深化监测,它的利润来源就是充分利用用户存储在其服务器上的数据打包并把有价值的信息出售给付费的顾客。因此,在互联网金融数据监测的网络中,个体不仅仅是在有资金需求时主动选择金融服务,同时也在互联网金融的推广中接受其服务。

互联网金融对经济体系的影响

前面的分析表明,互联网金融具有传统金融的货币和信用本质,同时又具有传统金融不具备的二次脱媒和数据监测本质。这些性质决定了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及其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巨大冲击。但作为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的根本功能依旧是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融通服务。就此而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又会对实体经济带来哪些影响呢?

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给传统金融机构带来最直接的冲击。

第一,互联网金融给银行业务带来了挑战。首先,互联网金融利用碎片化资金管理和时间管理吸收了大量的小额存款,导致银行存款吸收能力下降,而互联网金融的资金最终流向仍是金融体系,这导致银行贷款成本上升和利润的下降。其次,互联网金融可以基于客户的行为偏好等信息,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打造多样化的金融产品,这对传统银行的服务模式和经营模式提出挑战。再次,随着第三方支付体系的不断扩张,未来与银行支付体系的关系会从依附转向竞争。

第二,互联网金融对其他金融机构的影响呈现多元化趋势。对证券行业而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多为补充性。例如,小企业或者个人的单个项目可以通过众筹融资的方式获取必要的资金支持,这种方式在美国已经得到了法律的认可。众筹融资将成为企业融资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目前只集中在小企业,所以仅仅是传统证券业务的补充。对保险业而言,互联网金融具有较强的冲击性,越来越多的客户倾向于在互联网购买保险产品和理财产品。目前有些保险产品仍然依托于互联网企业的其他经营业务,但互联网金融可以利用强大的数据搜集和分析能力为客户提供个性的保险产品,这在未来将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据 Cyber Dialogue 一项调查表明,目前美国在互联网上购买的保险中,仅有 20%发生在保险公司的专属网站,80%的交易发生在非保险公司网站。

对资本的影响

金融业务的根本功能是资金融通,互联网金融对资本最主要的影响,是降低了资本流通时间,加快了资本流通速度。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指出,资本的循环过程要经过购买、生产和售卖三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第二个阶段为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第三个阶段为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其中,售卖阶段“是资本形态变化上最困难的部分,因此,在通常的情形下,也占有流通时间较大的部分。”售卖阶段包含了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的实现,它对于资本家来讲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资本家想尽各种办法促进商品的销售,以便在既定的时间内实现更多的剩余价值、降低流通成本。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售卖过程,电子商务使商品的销售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三方支付则保证了这一过程。“这一模式克服了线上交易中钱货时空分离的限制,满足了线上交易各方的需要,有力推进了网上交易规模的快速发展。”而诸如阿里花呗、京东白条等各种形式的消费信贷,则通过信用形式使商品销售突破了货币限制,进一步缩短商品流通时间、加快商品流通速度。

对消费者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端是促进商品流通或资本流通,另一端则是促进消费者购买商品、刺激消费。

互联网金融基于数据分析可以挖掘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并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方案,让消费者低成本甚至无成本地以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进行消费,这大大刺激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在互联网的数据监测之下,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或融资需求都受到了互联网信息推送的影响,是互联网资本针对消费者精准投放需求信息后的有限选择结果。因此,互联网金融在推动消费者便捷消费的同时,也使得消费者被互联网信息所异化。基于互联网金融的消费需求也并不总是反映整个社会的真实需求。

对政府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带来新的金融模式,也给政府的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减少了经济体系对现金的需求,通过信用创造增加了货币的供给,并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这对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增加了难度。互联网金融发展时间较短,目前仍未纳入到中央银行正规数据采集的范围,中央银行的信贷数量受其影响不能完全反映市场真实水平,这影响了货币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我国大部分互联网金融业务正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未纳入到中央银行的监管之下,各种信用风险层出不穷,如大量P2P平台跑路、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非法集资等现象。

强化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将互联网金融业务纳入数据统计体系,是引导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增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效果、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

互联网金融的功能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然是金融,具有金融的货币和信用本质;而互联网的信息处理技术又使其具有二次脱媒和数据监测本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并未成为特殊现象。因为在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发展比较充分,金融的第一次脱媒比较彻底,成熟的互联网技术使传统金融机构同样具有数据监测的本质,所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并未成为颠覆传统金融体系的特殊业务模式。

虽然我国互联网金融最直接冲击的是传统金融业务,但其根本功能仍是资金的融通。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可以使资本流通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甚至以信用的形式突破货币的障碍,降低资本流通时间、加快资本流通速度。而与促进资本流通相对应的另一端,是通过互联网金融业务刺激起来的消费需求。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业务模式,它对政府货币供给的控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及金融风险的防范等形成了挑战。因此,应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深刻认识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与影响,把握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规律与方向,让互联网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而不是成为挤压产业利润的工具。

 

(编辑  王生升)



*王娜,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美国麻省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政治经济学研究所博士后。本研究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4XJO26)及北京市教工委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JGWXJCZX2015012)资助,特此致谢。

[]一般而言,互联网金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互联网金融是指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企业开展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而广义的互联网金融则还将传统金融互联网化纳入进来(金融互联网)。由于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仅仅是通过技术的创新变革带来传统金融业务的方便快捷,对金融的本质并不带来颠覆作用,因此,本文的讨论主要基于狭义互联网金融的定义。该指数也是基于狭义互联网的定义。

[]郑联盛,《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国际经济评论》,2014年第5期。

若电商企业以自有自己提供贷款,则电商企业获得利息。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