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是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成立10周年,这十年也是中国进入新时代后取得辉煌成就的十年。可以说,十年来,基金会以及基金会建立的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广泛汇聚了新时代发展倾心尽力的有识之士,建立起来自政产学研的咨询委员和青年学会会员两支学者队伍,发挥出“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做致用之学问、建中国之学派”的作用,形成了中国社会科学界和高端智库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十年来,我有幸参与到基金会的许多活动中,既受益匪浅,也感慨良多,在此谈三点深刻感受。
广纳人才,发挥众长
党的十八大以后,由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和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治国理政都遇到了许多新变化、新问题,既需要继续“摸着石头过河”,加强实践探索和理论认识,也迫切需要登高望远,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协调好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关系、发展与安全关系、城乡关系、央地关系、改革开放与社会稳定关系,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要解决的打通堵点、解决难点的反腐防腐、供给侧改革、脱贫攻坚、防范金融风险、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战略性问题。于是,政产学研各界的各层级、各种智库应运而生,一时遍地开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这个由特大型国有企业成立的高端综合性民间智库,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
从一开始,我就注意到中信基金会的特点和独有优势:中信基金会是一个跨地区、跨行业、跨学科的智库。一是参与成员真正是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二是跨行业,广纳人才,咨询专家和会员来自党政部门、企业、科研单位和高校,以及来自社会各阶层,可谓不拘一格,唯才是用;三是年龄结构跨度大,既有退休的领导干部、企业家、科研人员和教师,也有在职的党政干部、企业家、科研人员和教师,还有在校博士生,可谓老中青“三结合”,发挥各个年龄段的优势和所长;四是学科跨度大,“基金会研究院”下设7个学部,分别为:文史哲学部、经济学和管理学学部、社会学学部、政治学学部、法学学部、传播与新闻学学部、战略和国际学学部。还专门设立了青年学会和博士学术促进会,接纳青年学者参加进来,两者成立初期即有成员近150人;为了培养和鼓励博士研究生更好更快成长,还设立了优秀博士生奖金。据我观察,基金会的咨询专家上至“30后”,下至“90后”,其中以“50后”“60后”“70后”“80后”居多,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和后继有人。
基金会的上述组织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它打破了现在许多智库所受的地域限制、行业或专业限制、机构限制以及在职限制,既能够站在实践和理论的前沿,又能够自由组合、灵活安排时间,使各种人才在基金会可以充分发挥各自所长,分工合作、各得其所。
实事求是,建言献策
有实事求是之心,无哗众取宠之意。提倡“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拿出真见解”的“三真”学风。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成立之时就明确了自己的宗旨、目标和任务。那就是: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战略思想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为基础,立足具体国情,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积极配合党和国家重大决策和部署,围绕社会科学各领域重大问题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等深入开展研究,正确引导学术思想和研究方向。
中信基金会的定位非常明确,那就是:紧密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强化问题导向意识,发挥咨政建言作用。与此同时,还提出了要发扬“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拿出真见解”的“三真”学风。
十年来,就我所知和参与的科研活动来看,确实严格遵循了上述宗旨、落实了定位、体现了“三真”学风。每个阶段,都针对党、政府、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及时召开研讨会、发布招标课题、形成内部报告和公开发表的论著。
在参与研讨交流活动和承接研究课题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在研究问题、提出建议时,基金会都要求吃透中央精神,准确把握研究的政治性和政策性,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影响、怎么办”的问题。要求课题组要脚踏实地,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掌握一手材料,避免“想当然”。对于一些长期性的重大问题,提倡做好长期跟踪,积累经验,久久为功。中信基金会将主业始终围绕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重大问题和难题,开展理论和对策研究,大的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问题,具体的如经济形势、金融安全、依法治国、收入分配、农村土地流转、医疗改革、股市问题、新型举国体制,等等。
例如:针对新时代以来如何通过深化改革,使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基金会多次举办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设立了“以国企混改适应与引领经济新常态”“国有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功能与作用研究”“中国‘举国体制’形成演变研究”等课题;还与国资委合作,开展《当前国有经济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国有企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贡献与时代使命》等重大项目研究,对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发挥了重要建言献策作用。
打破研究壁垒,构建中国学派
作为特大型国有企业成立的高端综合性民间智库,中信基金会成立十年来,可以说很好地履行了“坚持实事求是、践行中国道路、发展中国学派”的宗旨,充分发挥了“研究问题的平台、正面发声的窗口、建言献策的渠道、对外交往的桥梁、凝聚健康力量的阵地”等功能,形成了一支跨学科、高水平、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学术人才队伍和独特的运行机制。按照孔丹理事长在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成立时的话来说,中信基金会作为一个民间智库,相对于党和政府以及体制内的智库作为“主力军”,我们要发挥好“偏师”的作用,与主力军配合好,甚至在某些方面、某些时候,还要冲锋在前。
中信基金会从成立之日起就志存高远,在积极为党和国家治国理政和解决重大问题建言献策的同时,还努力在重大理论问题和学术话语体系方面进行探讨,为推动“中国学派”的发展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季红社长和高梁总编辑在编辑学术期刊《经济导刊》时组织发表很多重要学术文章,并建立《导刊内参》,为建言献策开辟内部报告渠道。基金会推动的这些工作都要求成员要“站位高、格局大、视野广、思路新、措施实”。
中信基金会还经常性地召集学术活动,“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开展国际交流,提升中国理论界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例如中信基金会成立不久,即于2014年11月中旬,邀请《21世纪资本论》作者、法国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访华,并举办“公平和发展—资本与人本”论坛,并由中信出版社翻译出版了这本著作,当时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2015年10月31日,基金会与中信出版集团共同主办、《经济导刊》协办“2015京城国际论坛——世界秩序与中国角色”,并请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就世界秩序问题进行主旨演讲及高端对话。
又如中信基金会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2015年11月6-7日,与全国政协主管、陈元副主席担任理事长的丝路规划研究中心以及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合作,联合举办
“丝路论坛:一带一路与共同体建设”。论坛以“一带一路与共同体建设”为主题,积聚政府、企业、科研、教育等各领域的智库资源,提供一个多元开放的思想平台,全面诠释“一带一路”与建设共同体之间的有机联系,并从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等多角度协同研究,为“一带一路”和共同体建设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挑战,提出具有思想内涵、实践价值的应对方略。这次论坛共邀请62位来自国内外政界、商界、专家到会发言,共约500人参会,26家媒体与会报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为了扩大影响,中信基金会还举办“中信大讲堂•中国道路”系列讲座,季红社长在中信出版社组织出版《中国道路丛书》和《中国学派集成丛书》,精心编辑出版了很多高质量的有关中国式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学术丛书,为推动中国学派的学术成果的出版和传播做了很大贡献。
十年来,中信基金会在中国智库建设、为党中央和国务院建言献策、推进中国社会科学发展、支持中国学派,建立和提升国际话语权方面,虽为“偏师”,却上了主战场,发挥了主力军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