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五)

——“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与指标
胡鞍钢 周绍杰 鄢一龙 来源: 2021.04.13 13:39:44


 “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与指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是实现这一目标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这就规定了“十四五”规划的基本定位、基本任务和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这是制定“十四五”规划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指标的基本依据。中央要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要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1]十四五规划提出了6个方面的发展目标和37个主要量化指标。

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十四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预期目标可设定5.5%左右,实际值可在5.2%-5.7%。这样规划预期目标主要考虑因素是:“十三五”时期我国GDP年均增速已从“十二五”时期的7.8%减速至6.7%(不包括2020年),从高增长时代(指7%以上),进入中高速增长时代(指7%以下),也带动了劳动生产率、人均GDP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同步下行。“十四五”时期潜在增长率在6.0%左右。这次突发性新冠病毒疫情对经济增长率造成强大冲击,2020GDP增长下降。2021年将恢复到潜在增长率(6%左右)。只有实现保增长的核心目标,才能使基本指标增长达到平衡协调,即实现经济增长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步增长。到2025年我国GDP将达到130万亿元(2019年价格,下同),按购买力平价(PPP2017年国际元价格),相当于30.53万亿国际元,占世界比重由17.3%提高至19.8%;到2025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95002元,按汇率法(2019年美元价格)计算,为13771美元,进入高收入水平阶段;按购买力平价,为21432国际元,相对美国人均GDP的追赶系数从2019年的1/4提高至2025年的1/3。这反映了中国仍属于追赶型经济发展阶段,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可以保持在5%以上。这表明,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是完全有可能的。

劳动生产率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我国劳动生产率从2019115009/人上升至2025年的155262/人,相对美国劳动生产率的追赶系数,从201923.5%提高至2025年的30.5%-32.5%(见表5-1)。[2] 中国要实现对美国的经济追赶,核心是实现劳动生产率的追赶。我国就业人数于2017年达到顶峰(77654万人),开始进入缓慢下降期,其中农业就业总数与占比持续下降,向非农产业转移,体现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第二产业就业总数与占比持续下降,但保持了最高的劳动生产率水平;第三产业就业总数与占比持续提高,依靠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支撑中高速经济增长。我国新生劳动力预期受教育年限将从2018年的13.9年提高至2025年的15年以上,人均劳动力资本存量的不断提高,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和劳动报酬。

国内市场更加强大。预计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019年的55.4%提高至2025年的60%左右,其中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从38.8%提高至43.4%,政府消费支出比重从16.6%提高至17.3%;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比重从43.1%下降至39.3%,但仍是世界最大的国内投资市场。预计净出口占GDP比重在0-1%之间,实现净出口基本平衡,若进口大于出口还会扩大对世界市场的中国需求,产生更明显的溢出效应,消化部分外汇储备。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迈向中高端。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预计从2019年的53.9%提高至2025年的58%。这是我国从中高收入水平进入高收入阶段的重要标志,服务业增加值将保持7.0%左右的增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3] 成为我国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是新增劳动力就业主渠道。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新型经济重要支柱,产业迈向中高端,既能扩大国内需求,又能创造有效供给,支撑经济中高速增长。“十四五”时期,创造有利于促进“三新”经济的制度政策体系,预计2025年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9年的16.3%提高至17.5%以上。

实现2025制造强国目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从201828.2%提高至2025年的1/3以上,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地位不断攀升,制造业增加值率显著提高,部分重点行业居于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位置。制造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工业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融合。制造业绿色化水平不断提升,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具有知名品牌[4],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跨国企业和产业集群的“中国兵团”。[5]

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化城镇。从2019年到2025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从2019年的60.6%[6]上升至66%左右,相当于2018年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城镇总人口从8.48亿人提高至9.47亿人,占世界比重从19.6%左右提高至22%左右,成为世界最大的现代化城市社会;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从44.38%提高至50%。主要考虑是,在2019年的8.48亿城镇人口中,约有2.28亿以农民工为主的外来常住人口,要纳入到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制度之中,需要两个到三个五年规划才能基本解决。城镇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比重将从2019年的57.1%提高至65%以上,乡村劳动力比重降至1/3左右。我国仍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加快建设高质量的智慧城市,是我国经济社会创新持续发展的最大驱动力。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潜在动能的发挥,一方面在于充分优化人才资源的配置,一方面在于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经济条件下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依托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超前布局一批国际科学前沿的重点领域项目,改革和完善科研体制机制,建设齐全完整独立开放的国家创新体系,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从当前科技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已经从跟随型前进到并跑型、部分领域进至领跑型阶段,进入创新驱动的良性发展轨道。

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首先研发投入规模要进入世界前列。到2025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预期目标达到2.6%以上,研发资本存量从20183.2万亿国际元(2017年价格)提高至2025年的5.20万亿国际元,占世界比重从13.1%增至16.6%。基础研究占研发总经费的比重从20195.6%提高至2025年的7.5%以上。在技术创新产出方面,在“十三五”时期发展基础上,到2025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0件,境内发明有效专利和PCT(专利合作协定)翻一番,成为世界最大的技术创新出口国,加大知识产地保护,20216月起实施修订后的《专利法》,对故意侵犯专利权,按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确定赔偿数额。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贡献力量,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其一,要打造一大批高水平创新主体。我国研发人员总数从2018年的182万人上升至2025年的256万人,占世界比重从16.0%上升至19.6%。要加强现有国家实验室、科研院所、大学和重点企业的创新团队,加快建设一批国家创新中心和研发基地,组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一批世界级创新型企业,构建各类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格局。其二,持续推进人才战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培育青年科技人才,突出“高精尖缺”类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大力吸引世界一流科学家来华访问、工作和创业。其三,高起点做好国家科技战略规划。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重点组织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升国家、社会、企业、大学、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共同富裕型社会(简称“共富社会”)的新阶段。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观念、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深刻变化。最核心的目标就是在共建共享发展中实现高质量民生发展。

居民收入水平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总体达到中高收入水平。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中高速增长,从2019年的30733元上升至2025年的43000元左右,年均增速达到5.8%左右。全国中等收入人数大幅度上升,从2019年的5.6亿人上升至2025年的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从40%提高至57%。拓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渠道,鼓励来源更加多元化,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经营性、转移净支付、财产性收入为辅。

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差距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分配格局明显改善,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差距从2019年的2.64倍降至2025年的2.4倍以下,对农民家庭直接转移支付、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支出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差距低于人均收入差距,从2019年的2.11倍减小至2025年的2.0倍以下。农民家庭进入汽车普及阶段(百户汽车拥有量超过50辆),农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仍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水平,2019年分别为48.9平方米和39.8平方米,2025年将分别突破50平方米和40平方米,成为城乡居民最重要的财产之一。

城乡居民达到富足消费结构。预计到2025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2019年的27.6%降至25%以下,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2019年的30.0%降至26.4%,均属于富足型消费结构。我国居民家庭服务性消费继续上升,超过商品消费比重。居民消费结构的转换有助于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从而通过创造就业促进城镇化发展,对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产生积极影响。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我国劳动力占世界总数的22.3%,是世界上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实现充分就业大国之一。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实现充分就业主要体现在两个核心指标,即城镇新增就业和失业率。要充分发挥城镇吸纳新增就业的潜力,力争每年新增就业在1000万人以上;要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实现上述目标,一是要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创造就业主渠道作用,为新生劳动力和农业农村转移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和岗位。二是要大力促进公平就业,这既包括收入公平,也包括就业机会公平。收入公平就是要使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成为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促进就业机会公平就是要规范职业中介机构发展,加强职业培训,积极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三是要实行就业优先战略。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支持个体经营者和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多渠道(包括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全国市场主体登记户从2019年的1.23亿户上升至2025年的1.6亿户以上。

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按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总规划目标,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总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3%[7] 义务教育进一步提升优质均衡水平,农村及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义务教育师资配备、教学设施设备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19年的89.5%提高至95%以上,从普及化阶段进入高度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51.6%提高至57%以上,进入普及化阶段(>50%),将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19年为53.2%);职业教育体系结构更加优化、多元,更具特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更加面向产业发展和就业需求;高等教育要加快“双一流”建设,优化学科配置,人才培养更加面向创新性要求;完善从幼年至老年的终身学习体系。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从2020年的10.8年提高至2025年的11.2年,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从2019年的13.7年提高至2025年的15年左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从2019年的48%提高至55%左右。,

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全覆盖不同类型人口。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主要健康指标接近高收入国家行列。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提高人民整体健康水平为目标,全面提升健康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其一,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从源头上防控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其二,提升主要健康危险因素的控制能力,提升健康服务能力,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和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均提高1岁,相当于全国总人口健康资本提高14亿人岁,产生巨大规模的健康福祉。其三,完善健康投入机制,政府卫生经费与GDP之比持续提高,健康科技创新整体实力显著提升,积极发展健康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

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目前,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降至1.69,已跌破警戒线,属于超低生育率,少儿人口、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大幅度下降,老年人口持续快速增长。必须抓住难得的生育最后机会窗口,从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转向全面放开生育、鼓励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2025年总和生育率目标达到1.80以上。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建立老年友好型社会,创造数亿老年长寿红利。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体制机制。一是制定新贫困线标准:每人每日消费支出5.50国际元,[8] 2025年使他们人均每日消费支出超过10.0国际元,彻底告别贫困。二是重点是解决区域性整体相对贫困问题,继续实施产业扶贫、社会扶贫、对口帮扶,不断提升相对贫困地区的自生发展能力,积极为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创造公益性就业岗位。三是继续夯实社会保障兜底,不断提高最低保障水平,不断夯实农村养老保险体系。需要完善低保援助体系,做到应保尽保。这是后小康社会时代不能放松的领域。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提高。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健康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达到较高水平,14亿人口全覆盖、生命全周期、服务全过程。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鼓励各类企业参与非基本公共服务提供。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建成世界最大的绿色能源之国。一是有效控制能源消费增长。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2019年能源消费为48.6亿吨标准煤,2018年能源消耗占世界总量比重(23.6%)已超过我国人口和经济规模分别占世界的比重;[9] 2025年能源消费要力争控制在55亿吨标准煤以内。二是要提高能效。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从2019年到2025年下降20%以上。三是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生产,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重,继续降低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从2019年的57.7%下降至202550%以下。四是单位GDP碳排放量下降23%,为履行《巴黎协定》作出国际表率和国际贡献。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快我国经济增长与主要污染物排放“脱钩”,不断为人民创造绿色福祉。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一是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二是严格控制全国用水总量,提升用水效率。三是建立全国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完善生态保护投入机制和监管机制。四类主体功能区发挥不同的经济、社会、生态功能及提供不同的服务,单位面积绿色生态空间蓄积林木数量、产草量和涵养水量明显增加。

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一是要加速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大幅度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例,从2019年的23.4%提高至2025年的28.5%。二是大力加强化石能源绿色化,特别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从黑色矿山改造为绿色矿山。三是加速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大力发展节能节水减污设备。四是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和能源消费绿色化。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等绿色汽车制造业,加速发展绿色智能交通,大幅度提高高速铁路客运量、客运周转量比重。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建成世界独特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国,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构建覆盖全体人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改善镇、乡图书馆、文化站等建设,实现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全覆盖,特别是农村有线电视用户数占家庭总户数由2018年的49%提高至60%以上,实现农村地区宽带全覆盖。加快公共文化数字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社会潮流,形成社会共识。

加快建设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成为新的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优势。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国家行政体制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更加完善;覆盖城乡人口的民生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更加完善,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更加完善,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

(编辑  季节)



* 胡鞍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绍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治理研究所副所长;鄢一龙,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10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2] 根据世界银行WDI数据库的2018年基础数据计算。

[3] 服务业增加值在2015-2019年期间的平均增长率为7.8%2016-2019年服务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平均60.5%

[4] 我国在Brand Finance 品牌500强榜单中,已经从2008年的13家上升至2019年有77家,跃居世界第二,中国品牌总价值高达13074亿美元,占500强总价值的19%

[5] 突出表现为“三个大幅度增长”:一是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数大幅增长;二是在世界50050个行业中的中国兵团数大幅增长;三是在世界品牌500强中的中国品牌数大幅增长。在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数量、主要指标大幅增长。

[6] 2018年我国城镇化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55%)但低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66%)。

[7] OECD国家的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为82%

[8] 2019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567元,相当于2799国际元,每人每日收入为7.7国际元,已经明显高于世界每人每日消费支出5.5国际元的标准。

[9] 数据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9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