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舆情报告

 
#esle

这次南方的媒体和广东发布等力挺东莞阵营的齐声呐喊,更像一个媒体化的政党在行动。作为执政党代言人的传统中央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优势受到极大挑战,新兴媒体...

201429日,央视对东莞多个娱乐场所涉黄进行暗访报道。同一天,东莞迅速部署全市统一查处行动,广东警方也以雷霆之势掀起为期3个月的全省扫黄专项行动。截至21213时,全省公安机关共清查各类娱乐服务场所18372间次,共查处涉黄场所187间,抓获涉黄违法嫌疑人员920人,刑拘121人、行政拘留364人,停业整顿歌舞娱乐场所38间,桑拿按摩场所156间。

扫黄行动如火如荼,舆论场则更喧嚣沸腾。继央视曝光东莞色情产业之后,以一些“网络大V”及南方都市报评论、广东发布为阵营,微博舆论场掀起了反央视、挺东莞的言论战。尔后,《人民日报》连发四篇社论予以反驳,舆情陷入对峙和激辩。关于央视及其背后公权力的讨论,甚至超过对扫黄打非本身的关注度,议题出现明显漂移。

本次事件中,一方面微博等社交媒体的舆论动员力和对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力更为凸显,另一方面舆论场阵营分化加剧、舆论博弈更为激烈。本文从舆论阵营分析和微博热点分析入手,通过东莞事件案例,捕捉并探讨当下舆论场的发展趋势和微妙变化。有名人称东莞扫黄“目的是救党”,此结论透露出的关键信息是,这次南方的媒体和广东发布等力挺东莞阵营的齐声呐喊,更像一个媒体化的政党在行动。

舆情脉络分析

据有关数据统计,从201429日至225日,共有涉及东莞扫黄事件的相关新闻10706篇(含新闻网站转载),论坛主帖10921则,博客文章4680篇,微博主帖832943条(不含其它博友评论和互动讨论)。

舆情可以分为:爆发期(29-210日)、发展期(211-213日)、高潮期(214-217日)、回落期(218-225日)。

媒体舆情脉络

2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焦点访谈》等多档栏目曝光东莞多个娱乐场所存在卖淫嫖娼等违法行为,该报道引动了舆情爆发。210日,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主流媒体跟进报道东莞扫黄举措,舆情热度迅速飙升。

舆情发展期。参与媒体数量持续增多,观点鲜明的评论文章层出不穷,如人民日报的评论《是非界限岂能模糊》、环球时报的文章《骂央视,反主流,这种乐子莫成瘾》、光明网的评论《东莞扫黄,关键是反腐》、中国青年报的文章《大V不该为“东莞色情”选边站》等,均将矛头对准南方报系与网络大V,舆情进一步发酵。

舆情高潮期。214日新华社发表东莞公安局长被免职的通稿,东莞市委对扫黄工作不力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随后,216日当地媒体《东莞日报》刊登4名镇党委书记的公开道歉书,人民日报发表第四篇评论《治理责任不可含混》。媒体对东莞色情业背后的“保护伞”的揣测与打探成了高潮期的主基调。

舆情回落期。全国各地的扫黄行动分散了媒体对东莞的集中关注,评论转向对东莞扫黄后经济发展的讨论。在此期间,218日,东莞召开娱乐服务行业专项整治工作会议;221日,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对东莞扫黄遭非议进行表态、力挺主流媒体的政治责任;222日,东莞一副市长声称“扫黄后若经济上不去将留笑柄”等均引发媒体小幅关注,但整体呈回落态势。

网络舆情脉络

舆情爆发期。 29日央视曝光东莞色情业起,网络舆论场就掀起不小的波澜,网络大V“作业本”、“五岳散人”、徐昕、李银河、罗永浩及南方都市报评论、广东发布等连夜发出抨击央视的言论,炮制煽情口号“东莞挺住”、“东莞不哭”、“今夜我们都是东莞人”等,一时间“东莞挺住”成为微博上的热门话题,与主流媒体舆论场形成对峙格局。

舆情发展期。网络舆论场关注话题逐渐深入与分散,观点趋向多元。如四月社区的帖文《“东莞挺住”不过是南都“绝望的呐喊”》,凯迪社区的帖文《东莞扫黄:“太子辉”梁耀辉好日子到头了?》、《央视对东莞的色情业报道是否客观公正?》,中华网社区的帖文《梁石川:拿东莞扫黄替卖淫者脱罪或是伪命题》,共识网的博文《胡赛萌:央视曝光东莞涉黄背后的权力博弈》,网名为“钞太平”的博文《东莞事件的舆论立场分析》等,各种观点的碰撞,网络舆论场活跃度继续攀升。

舆情高潮期。广东对东莞扫黄不力人员的问责成为网络讨论的焦点。面对汹涌质疑,网民将当地政府部门免职东莞公安局长这一行为解读为对中央的初步交代。对此,独立学者司马南提出,“必须追究东莞泛黄的主要领导者责任”,西祠胡同的帖文《严小康何以当上东莞局长?》将矛头指向广东省领导。与此同时,对央视的批评声音并没有停止,如网民“王东Money”在微博上发起“央视、东莞你支持谁”的投票,将舆论的对立与分裂进一步直观化。

舆情回落期。由于没有新的爆料与发现,网络舆论场的话题转移到如京津冀持续雾霾、中央反腐新进展等其他领域,舆论热度日渐回落到平稳水平。在此期间,网民对色情行业该不该合法化的讨论仍有余音。

综上,在舆情爆发期,央视报道为网络关注设置议程,但网络大V和南方报系发出“东莞挺住”的声音,又引发了以央视、人民日报为首的中央主流媒体针锋相对地回应反击。在两大阵营胶着对峙下,舆情进入发展期,观点碰撞激烈,甚至从扫黄打非主议题偏离到媒体责任、新闻伦理、权力庇护等次生议题。

随着地方官员被免职和发出道歉信,舆情关注度在走向高潮的同时,也逐渐向理性讨论回归,各地扫黄打非行动渐次出现,中央以扫黄来反腐的决心和行动力愈发显现,舆论平稳回落。此次舆论事件,并没有明显的潜伏期,但纵观八项规定、扫除“四风”到近期整治政法腐败,东莞扫黄事件的发生并不偶然。

此事件再次表现出,在媒体时代,网络舆论更容易聚焦、瞬间点燃、集中爆发;社会舆论泛政治化特点愈发明显,舆论场分裂已经从暗处走向明处。除央视等中央主流媒体和南方报系明显对峙外,商业媒体开始站位,地方媒体或暧昧不清或前后矛盾,舆论场博弈恐将愈发激烈,网民对央视等中央主流媒体报道风格的习惯性反感将成为博弈的软肋。

舆论阵营分析

话题一:“东莞挺住”与“挺央视”的辩论

围绕央视报道的激辩在三大观点阵营中最为突出。这一阵营辩论的焦点并不在卖淫嫖娼是否合理合法,而在于对中国的所谓“公权力”的质疑。在时下网络许多问题的辩论中,几乎都可以按照质疑或支持“公权力”的标准分为正方和反方。

@作业本和@徐昕为代表的一些大V发文称,“央视无情,人间有爱,东莞挺住!东莞不哭!今天,我们都是东莞人!”短时间内便获得上万转发量,引发舆论高潮。

《南方都市报》评论官方微博@南都评论也发文:“东莞挺住!舆论对央视暗访东莞色情业的揶揄和反弹,不仅是对报道本身的不满,更是对权力僭越要管住公民下半身的恐惧的本能反应。”

@五岳散人发表博文对央视的报道表示不满:“做小姐的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我哪怕要曝光此事,也只会找背后的原因,不会用猎奇的手法拍下她们跳艳舞的镜头哗众取宠。一个掌控着巨大媒体资源的机构,它的使命绝对不该是如此做新闻。”

212日《环球时报》发表社评《骂央视,反主流,这种乐子莫成瘾》之后,@五岳散人又发表博文,赤裸裸地对央视进行调侃:“央视代表中国主流社会?那就是说中国是城乡结合部更年期女性为主流的国家了?”

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广东发布”,210日起持续挂着“东莞挺住”的内容。“东莞你好,不要害怕嘲笑”,“东莞你好,不要害怕诋毁,请告诉他,因为挚爱,我们不会出卖灵魂”等,被认为是对央视的直接反击。

除去微博上的言论,平面媒体中《新京报》社论《东莞“扫黄”重点不在“小姐”》也隐晦地批评央视“找错了重点”:“杜绝色情业泛滥,关键不在于抓了多少‘小姐’,关了多少经营场所,而在于当地是否依法打击这个产业背后的犯罪,铲除背后的权力‘保护伞’。”“如果司法机关和媒体老是不能找到真正的重点所在,无疑就是对这个产业的变相纵容。”

此外,外媒对大V与央视的PK也颇为关注。《新京报》在微信的电脑版“爱微帮”上发表的文章《外媒评“东莞扫黄”》中提到:《华尔街日报》调侃说,央视“曝光”无疑是为东莞做了一次免费宣传。《纽约时报》则指出,东莞的性产业有目共睹,央视的偷拍式“曝光”很荒唐。

另一方面,从213日到16日,《人民日报》连续4天刊发署名“钟新文”的系列评论文章,分别从是非界限、文明底线、媒体责任和治理责任等方面,表达对“东莞扫黄风波”及其引发的舆论波澜的思考。

218日,《北京青年报》发表评论《对东莞扫黄唱反调有违公序良俗》,支持央视,“央视等媒体曝光东莞色情业泛滥,可谓扫污浊、扬正气,从大处说可利国利民,往小处说也可重塑一地的良好秩序,在微博上有少数人嗤之以鼻,甚至故意唱反调,真是可叹更可笑,可悲复可鄙。”

《法制日报》的《东莞扫黄为何被搅变味》以及《光明日报》的《东莞需要“挺住”什么?》则批评一些网络大V哗众取宠、一些网民跟风起哄的行为,指出“东莞需要‘挺住’的是城市精神,更应该‘挺住’基本的道德和良知。”

话题二:色情业合法化的辩论

围绕色情业合法化的争论由来已久,此次东莞扫黄事件之后又再度复燃。网上一些大V借此宣传合法化的好处,但普通网民大多数反对色情业合法化。

@文史女教师发表微博称:“政府为什么不正大光明承认性产业合法化呢?这样做好处有三:一是可增加财政税收;二是定期检查性工作者的健康,防止一些疾病的流传;三是杜绝相关部门的灰色收入。”

灰鸽子会肥在果壳网上发表日志《想哪儿写哪儿》,提出卖淫的行为不可能完全消失,而扫黄动用的社会成本和警力成本太高,不可能持久,如果只是把色情中心从东莞赶到其他地方,意义何在?

以上是支持色情业合法化声音的几条典型观点;对此,新华网评《重拳扫黄也要清扫某些人思想上的“黄流”》反驳道,“这种思想观念无疑是荒谬的,也是极其危险的。”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吕新雨在微博上评论称:“性的市场自由被等同于性自由,是东莞被挺的原因。事实上,性交易中女性被剥削与欺凌,甚至制度性人口贩卖与强制的伴生,从来就无法依靠自由市场来解决,而是相反。”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也参与进来,其官方微博发文称:“性工作者和所有人一样应当享有选择自己工作的权利,不应当因为工作选择而受到歧视和侮辱性的对待。”关于性工作者的社会问题,本来存在争议,但@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选在29日晚上发出这一论断,让人怀疑其批评指向。

作家@宝中堂创作了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反驳@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想象一个未来世界,17岁的女儿要买一个iphone10s手机,没有钱问父母要,父母不给,女儿就去已经合法的院子里卖淫,不,进行性工作的打工。父亲知道后,大怒下打了女儿一记耳光,女儿找到了媒体,搬出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条例,对父亲进行了深刻的普法教育,要他尊重女儿的人权,最后父亲因为家暴被捕。”

作家陈希我发表博文《嫖娼的政治学》,从政治的角度解读此次扫黄行动,认为谁掌握着政治权力,谁就拥有性的特权。建议“如果确实要彰显法制精神,那么该杜绝的应该是高档的卖淫场所,而不妨保留底层民众的嫖娼空间。”

对此,《环球时报》社评《合法化,中国色情业决走不到的彼岸》指出,“广东扫黄是一个重大信号,它意味着中国始于2010年的大规模扫黄运动并没有中断,色情业从非法向半合法灰色地带过渡的通道仍被牢牢堵死,卖淫嫖娼活动在中国继续具有高风险。”

话题三:东莞模式及未来发展的辩论

随着扫黄行动的推进,舆论渐趋平稳,讨论的重心转移到东莞城市的未来发展上。在这一话题上,阵营分化没有前两个话题那么明显,报道基本都围绕东莞转型与产业升级进行,但有些媒体有意无意地强调“扫黄”给东莞带来的经济上的损失,而另外一些媒体则反驳这种说法。

《新京报》文章《东莞涉黄业发展史:95年前后出名 97年渐成“性都”》提到,文化专家吴祚来曾撰文建议引进法国“红磨坊”发展模式,将东莞改造成有中国地方特色的情色之都。东莞应该发展的不是色情产业,而是情色文化。

财经网转载大公网的文章《东莞扫黄致色情产业链断裂 20万人另谋生计》,称“东莞居民对当局严打地下色情业‘喜忧参半’。东莞色情业直接和间接至少提供20万个工作岗位。有部分商家担忧色情产业链断裂,影响生计。”

211日香港《新报》发表报道《反腐必须扫黄 东莞经济另寻活路》称,“尽管很多网民都认为,扫黄的副作用并不小,对经济和民生有重大的影响,但大方向是值得支持的,因为反贪腐是大工程。但是,东莞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始终还是要解决的。中央政府和广东省如何救活东莞,减少当地居民的民怨,也是当务之急。”

《环球时报》对所谓东莞扫黄导致巨大经济损失予以驳斥,报道《外媒关注东莞扫黄风暴:负面形象将使其引资更困难》中,记者就“扫黄给东莞带来经济损失达500亿元”这一说法采访东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得到“这一说法完全不靠谱”的回应。文中还引用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郑梓桢的话称,“不能说这么大的城市是靠色情事业支撑的,那是对东莞改革开放30多年成绩的否定。”

《华夏时报》221日的报道《东莞:痛并迷惘着色情产业链突然断裂》也认为扫黄影响经济发展和“反腐影响经济”的论断同样经不起推敲,“除去肿瘤的世界工厂更健康”。荆楚网的文章《“莞式服务”不能成为东莞的内涵》则提醒相关部门,长久致富之路怎么走要想清楚。

美国《侨报》211日载文《东莞该挺住什么?》指出:色情业这种灰色产业在东莞发达的背后,是东莞模式的衰落。以吸引外资和制造业起家的东莞经济,近些年来面临着人力成本上升、技术人才短缺之困。东莞色情业的此番整顿,舆论应该讨论的是像东莞这样的城市及其产业如何升级转型,服务业如何创新而高端,更关乎中国发展。

微博热点分析

本次事件中,微博成为舆情发酵、升级、观点激辩的主战场。有鉴于此,课题组应用XGOT的微博数据挖掘工具,对微博热点予以发现和梳理。

蒲公英图(图5)揭示出本事件中最为活跃的微博聚集热点及其推动力量。其中,蓝色实心圆代表舆论风暴中心,由此生发的红色实心圆代表引发活跃转发和评论的微博。被蓝色圈住的为媒体微博原创,被紫色圈住的为大V微博原创,被绿色圈住的为政府微博原创,被紫色圈住的为企业微博原创。红色实心圆周边的绿色实心圆均为与之互动的其他微博博主。

由图5可见,在东莞扫黄事件中,产生较大微博影响力的,为媒体原创微博;但是,央视、人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原创微博,互动的以普通网民为主,头条新闻、南方报系等商业媒体原创微博,则相对有更多的网络大V起到关键性的二次传播作用。

2显示出在东莞扫黄舆情中,最活跃的5个微博。排在第一的东莞官方微博“莞香花开”在央视曝光东莞色情业后,14:00发出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东莞下了场不小的雨”引爆舆论。排在第二位的是央视新闻,央视曝光东莞色情产业也成为微博交锋最突出的话题。人民日报从213日到16日,连续4天刊发署名“钟新文”的系列评论文章,分别从是非界限、文明底线、媒体责任和治理责任等方面,表达对“东莞扫黄风波”及其引发的舆论波澜的思考。大V“于建嵘”217 11:53就“东莞扫黄”分析当下形势,称“上在集权,有意治乱反腐,目的是救党;政界大佬各有利益和顾忌,观望为主”挤进了微博排行的前五。

点评与反思

在央视曝光东莞色情业泛滥后,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广东发布”立即推出“东莞你好”,其用意究竟如何?不得而知。而广东媒体《南方都市报》官方微博“@南都评论”发文《东莞挺住!》,直接指责“东莞扫黄”,各路“大V”公知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蜂拥而出,异口同声地反扑央视,“东莞挺住”、“东莞不哭”、“今天,我们都是东莞人”、“平安东莞”、“天佑东莞”这些看似熟悉而又陌生的口号弥漫整个网络空间,令人联想到2008年汶川地震时,“汶川挺住”、“汶川不哭”等通过央视等主流媒体的传播、已经耳熟能详的口号。时过境迁,而今网络上的一些意见领袖使用央视的表达方式来反对央视,“央视无情人间有爱、天堂里没有央视”,这些表面上看是对央视报道的不满,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的政治生态和舆论环境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舆论是很容易被持有优势媒体资源的利益集团操纵的,政党化媒体为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服务,操纵舆论。以“东莞事件”为例,央视的报道究竟多大程度上受到了网民的关注?支持和反对央视报道的人比例各有多少?支持和反对那些咒骂央视的公知的比例有多少?网络平台提供商可通过删帖、封帖、置顶、推荐等方式影响舆论的比例和方向,在“东莞事件”发生后,打开某微博平台,话题榜第一的就是“东莞挺住”,满屏看到的都是咒骂央视和支持东莞的声音,这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民意”?在《南方都市报》官方微博“南都评论”发布了《东莞挺住》的微博后,跟帖中出现了大量的普通网民反对的声音,但很快被删除。

有大V称东莞扫黄“目的是救党”的结论透露出的关键信息是,这次南方的媒体和广东发布等力挺东莞阵营的齐声呐喊,更像一个媒体化的政党在行动。作为执政党代言人的传统中央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优势受到极大挑战,新兴媒体已经成为国内对执政党不满的利益集团所把持的优势资源,这些集团可以利用每天发生的任何一件事,进行舆论动员、社会动员、政治动员,其手法之娴熟,渠道之畅通,网络平台阵地就好似其家园一样。如果政策许可或治理松弛,聚集在某些媒体周围的经济、社会力量形成独立政治势力的可能性很大。此类媒体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扮演着不可小觑的角色,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未来政治走向的最大变数。

此类媒体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明确的政治目标和成熟的营销策略。很多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通过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通过屏蔽什么、不屏蔽什么,删什么帖、不删什么帖,在微博里重点推荐谁、封杀谁,来制造民意、引导舆论,营造政治氛围,甚至通过与某些舆情编写部门紧密合作,有选择、有议程地呈报“舆情报告”和“舆情排名”,影响高层决策部门。网民和大众并不清楚某些大众性媒体的政治意图,结果在诸如东莞扫黄和乙肝疫苗等舆论事件中,民意被绑架。本来作为政党与群众联系纽带的媒体集团演变成了议程设置者、甚至政治动员者和组织者。正如麦克奈尔说,“今日的政治已经进入媒介化时代,倘若不能正视媒介在政治过程的角色,将不能了解政治活动的真相。”

 

2014年11月14日,《辽宁日报》发表编辑部文章《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20141114,《辽宁日报》发表编辑部文章《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信中说,该报记者奔赴东西南北中,深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5座城市的20多所高校,听了近百堂专业课,发现“‘呲必中国’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有的还很过分,必须引起教育界的警觉和重视”。(“呲”在东北话中是责备、挖苦的意思。编者注)

公开信大致概括出“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存在的三类问题:第一是缺乏理论认同,对党的创新理论不屑一顾,动辄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归结为理论的失败;第二是缺乏政治认同,公开质疑中央出台的重大政策,甚至唱反调,把发展中的问题视为政治基因缺陷;第三是缺乏情感认同,把社会上的顺口溜和网络上的灰色段子当作论据,吓唬学生“社会险恶”,劝导学生“厚黑保身”。公开信呼吁,老师职业高尚,大学课堂庄严和特殊,“请不要这样讲中国!”

公开信发表之后,引发舆论场强烈反响。一方面,《环球时报》、光明网、新华网等主流新闻网站力挺《辽宁日报》,“自干五”和进步学者、独立网站也纷纷批评公知、反思“呲必中国”,并探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另一方面,公知大V对公开信予以围攻,质疑其暗访的形式,扣之以文革的帽子。

舆情走势分析

20141114日至1123日,共有涉及《辽宁日报》公开信的媒体报道477篇,论坛主帖2966则,博客文章1375篇,微博主帖20731条(不含其他博友评论和互动讨论)。

1  网络舆情走势图

2  媒体舆情走势图

由图1和图2可见,自1114日《辽宁日报》发表公开信之后,网络舆情集中爆发,于1115日达到顶峰,此后稳步回落;媒体舆情则经过几天的酝酿,1117日达到顶峰,并在19日出现小幅反弹。

111415日,媒体报道以转载《辽宁日报》公开信原文为主,该文在网络上引起强烈反响。当晚,网上出现《新闻学子致辽宁日报编辑部的一封公开信》称,“这篇文章中其实全都是评论性的话语,我没有看到多少真实可靠,提供准确姓名准确来源的采访信息。”一些公知大V也纷纷表态,在微博上围攻《辽宁日报》,引发网友热议。

1117,人民网发表《大学老师“讲授中国”既不能夸大成就,也别抹黑现实》,成为此事件中媒体转载次数最多的评论。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李拓认为,大学老师如何给学生讲中国不是个小事。“客观认识当前中国的发展成就和面临的问题是讲授者应该秉持的价值标准。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是信息时代的讲授者和传播者的神圣使命。”

1119,媒体舆论场出现一次反弹。这主要是由于千钧客的评论《炮轰<辽宁日报>为哪般?》在这一天得到媒体大量转载。文章指出,断章取义、偷换概念是一些人最拿手的本事;《辽宁日报》正义的呼唤和善意的提醒,在这些人的逻辑变换下变成了“妖魔化中国”。“当我们一些高校教授教学导向的的确确出现了问题,但有媒体能够主动担当、敢于亮剑破题的时候,我们为那些青年学子们感到庆幸,因为我们还有改过的机会。”

关于《辽宁日报》公开信的舆情在20日之后明显减少,但此事引发的关于高校意识形态问题的讨论仍在继续。

舆论议题分析

通过对舆论议题予以梳理和分类(图3),情况如下。

舆论议题分布图

第一类,对《辽宁日报》公开信的原文转载,约占9%

11月14,《辽宁日报》发表的公开信,立即被腾讯、网易、搜狐、新华网、凤凰网、观察者网等多家媒体全文转载。在各类论坛、博客、微博上也均有转载。

第二类,对“呲必中国”现象的批判,约占17%

1114,中国青年网发表《国平:“呲必中国”不能成为课堂必备课》,指出高校课堂上的“呲必中国”现象与“爱之愈深,责之愈切”并不是一回事。“你可以指责一些丑恶现象,但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对国家的信心。你可以批评一些不良风气,但不能从心理上消解对祖国的爱、制造对国家和社会的对抗情绪。你可以谈谈对现实问题的切身感受,但你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15日,新华网发表评论《“呲必中国”的高校老师如何教书育人》。文章称, “令人忧虑的是,面对舆论……的质疑,有人仍不以为然,甚至将其与‘学术自由’和‘发牢骚、讲怪话’混为一谈,这其实是一种认知误区。”只有摒弃“呲必中国”怪相,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占领大学课堂,才能不悖“教书育人”的教育宗旨。

龙敏飞16日在光明网发表署名评论《别让“呲必中国”成为下意识的习惯》,探讨了批判的“度”的问题。他指出,批判“从来都不应成为一种情绪化的表达,更不应是为了批判而批判的‘抹黑’。如果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动辄就是情绪化的批判社会与国家,必然会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误导”。

长江时评《高校教师何以“呲必中国”?》则进一步提出,“把中国说得一无是处,把西方说得毫无瑕疵,这已经不是理性和学术讨论研究的范畴,这是蛊惑舆论,煽动不满情绪,已经游离在犯罪的边缘。”学校作为管理方,必须要承担起相关责任,对此类言行坚决予以披露和制止。

第三类,探讨高校老师应该如何讲中国的文章,约占总量的14%

16日,光明网发表滕朝阳的评论《高校讲坛不是教师的私人领域》。作者指出,“国家花钱办高校,家长花钱送子女到大学深造,学校为教师提供讲坛,是希望教师们为莘莘学子传道授业解惑,小而言之是使之能安身立命,大而言之是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进步造就有用人才。因此,高校是充分意义上的公共场合,讲坛绝不是教师的私人领域。”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课和行为应该有基本的底线和规范,绝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1117,军粉团在新浪博客上发表《高校老师的样子——兼评<辽宁日报致高校教师的信:请不要这样说中国>》,指出“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高校老师应该是什么样子?至少,“他不应该是被洗脑的独立思考者;不应该是被腐蚀的人格残缺者;不应该是忘了本的追名逐利者;不应该是被风干的行尸走肉者。”

人民网19日发表《如何“讲中国”非小事 价值塑造是大学教师首要责任》,“广大教师作为办好中国特色教育的主体,要对自身所处的中国特色教育体系有明确认同,对自身承担的价值塑造的责任有着自觉的追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担当,做良好社会风尚的积极推动者。”

此外,党建网微平台发表了《苏长和:大学教师当用中国概念来解答问题》。指出网上针对《辽宁日报》的一些批评意见太极端,有的甚至充满着话语暴力,“我认为这种批评方式盛行只会助长社会的乖戾之气和对立情绪,违背了我们倡导的协商民主价值观。因此,有必要学会如何将这种情绪性意见引导到建设性轨道上来。”作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外交学系教授,作者认为授课必须注意知识的平衡、鉴别和转化。“窃以为,我们学者面临着在中外交流互鉴中构建自己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历史性机遇。与其在‘西化’中打转,不如肩负起‘化西’的责任来。”

第四类,支持《辽宁日报》,反对网络大V围攻,此类议题以媒体评论为主,兼有“自干五”网民发言呼应,占总量近28%

《环球时报》社评《评辽报批“呲必中国”引激烈争论》认为,“辽报触发这个问题,……遭到不少反对声,反映了舆论场在这方面的高度在意和敏感。自由派主张不对批评中国做任何限制就是言论自由的底线,这……与中国现实的国家政治路线和高校治理原则都严重矛盾。官方媒体如何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以及如何得到高校大多数教师的理解值得商榷,但把它指出来却很必要,而且解决这个问题,早晚都将是高校治理的一项绕不开的工作。”

求是理论网18日刊发千钧客的评论《炮轰<辽宁日报>为哪般?》。文章中提出疑问,“但凡上过大学的人都清楚,一些高校教师在讲台上口无遮拦、恶意抹黑中国的现象实不少见,《辽宁日报》不过是以官媒身份直视并揭开了一角。”“在一些高校讲台出现问题的时候,媒体监督高校何错之有?贺、郭们极力阻击媒体舆论监督和善意提醒,就如‘劝解’一位病人,你所得的病是神圣的,不要去医治。”

红歌会网也发表《为<辽宁日报>鼓与呼》、《李旭之:接力声援<辽宁日报>》等文章,对公开信表示支持与赞成。

网络上支持的声音也很广泛。@梅枚称:“高校本是教师分享自己研究成果的地方,现在却成了某些教师倾吐垃圾的地方。作为一名教师,把自己对社会的不满让不经世事的学生去承担,是负责任的态度吗?”

@戴旭网络义勇军叁师认为,“辽宁日报做到了认真调查,我想辽宁日报发现的问题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是的确需要严肃面对的。高校的政治老师要有更高更好的讲课能力,要能够深入浅出地阐述政治问题!化枯燥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太阳花评论:#为敢于亮剑的媒体点赞#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无论你承认不承认,愿意不愿意,都是客观存在并激烈进行着的。在这个问题上,不容含糊其辞,不可迁就妥协,不能后退半步,必须敢于亮剑!

第五类,自由派大V对《辽宁日报》的抨击,此类议题以网络讨论为主,约占总量的22%

《辽宁日报》的公开信受到了一些“公知大V”的口诛笔伐。他们用混淆概念、扣帽子、搞双重标准、恶言咒骂、把矛盾扩大化等方式,对辽宁日报进行攻击:一是质疑《辽宁日报》的暗访形式,将公开信与文革挂钩。二是批评《辽宁日报》没有资格对高校教师“发号施令”。三是认为《辽宁日报》的调查方法不够科学,言之无物,得出的结论无法成立。

如中国人民大学某教师微博称,“辽宁日报派出记者暗访,整黑材料。这不是正常的采访报道,而是文化特务和间谍之行。”“是在收集罪证、最终治这些教师的罪。”

清华大学某教授评论,“辽宁日报……以罕有的本报编辑部名义发出的东西,可以理解为辽宁省委对全国高校教师的要求。一个地方党委对全国高校教师发号司令,不觉得奇怪吗?

某记者在门户网站发表评论《大学老师讲课不需要谁居高临下教》,称 “媒体这封来信,初衷可能是善意的提醒,但客观上却放大和渲染了这种问题,让舆论和高校教师产生抵触。”“评论很容易让人产生‘立场先行’的反感。空洞抽象地提向‘高校教师’这个符号,只会让所有教师跟着被污名化。”

某学院副教授19日在中国网发表的评论《教师与媒体都应有大局意识》,认为“公开信在不科学不严谨的调查之上,得出的有关于‘相当数量的社科类高校教师缺乏对国家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的结论’是不恰当的。”“此篇报道一出,很容易给人以‘运动’的信号,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

第六类,针对高校意识形态问题的讨论,约占10%

《东方日报》发表《中国意识形态之争激化 高校成主战场》称,“中共意识形态目前遭受巨大挑战,网络、媒体和大学讲堂基本上自由派一统天下,很多高校老师在课堂上公开反体制,讽刺执政当局,……不仅赢得一片掌声,更在舆论上迅速走红,成为青年学生的思想启蒙领路人。”充分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并预言,“利益多元化以及思想多元化已是大势所趋,当局光靠整肃虽能收一时之效,却无法实现长治久安。”

多维新闻的《意识形态全面开战 着急又紧张的中共》则认为,“中共所感受到的危机首先是来自社会意识形态舆论风向的剧变,正统意识形态正在被‘抽空’。”更指出,“中共高层不得不审视当下高校意识形态的乱局……在与西方意识形态的论战中,丧失学生便等于丧失未来。个中局势之紧张的确可以用时不我待、刻不容缓以蔽之。”

而乌有之乡召开的座谈会上,则将《辽宁日报》比喻成勇撞“冰山”的辽宁冲锋号。虽然这篇文章仅揭露了一少部分问题,分量还不够大、力度还不够猛,文风还不够尖锐,但已经是多年来所未有过的一件“破天荒”的事情了。

舆论阵营分析

反驳公知和大V的观点

主要观点:公知和大V对《辽宁日报》一文的集体围攻,本质是围攻习近平领导下的党中央,利用教育系统围攻党的意识形态工作。

@隋锡君称,所谓的“新闻系学生”给《辽宁日报》的指责是部分人有意的操纵:大学是专门的育人的宣传部门。而且是长期和正规的向学生宣传思想的部门。大学生是国家的人才储备,培养什么样的思想价值观和思想方法的学生,是国家民族的百年大计,大学讲台不容亵渎和颠覆。”在他看来,公知和大V在过程中为了混淆视听而不惜将大学生作为攻击的工具使用。

@司马南针锋相对地指出:“贺某某骂《辽宁日报》与求是网是‘一群毛贼’,……文章并无一处提到贺,但他却如芒在背,以至于恼羞成怒,破口大骂‘毛贼’以泄私愤。我在欣赏贺教授醉拳般失态表演。”

@眉中王指出,“曹某前次抹黑林治波,今次又炮轰辽宁日报,让大家清楚的看到他反对的是林的爱国情怀,拥抱的是大学的思想混乱,对他而言这很正常。但我不认为这仅是曹个人的言论,那么问题来了,这是@中国青年报 的观点吗?”

@倾听指尖认为大V对该文章的批判,对于社会发展和解决问题没有建设性:“什么是批判精神?绝不是张口就喷,绝不是玩命的鸡蛋里挑骨头,批判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所以,那种以上帝的姿态张牙舞爪的所谓高人,那些以为他是真理、不允许他人批评的所谓知识人,绝对没有批判精神,说他们抹黑是客气的,其实他们就是一帮做婊子立牌坊的贱客。”

@龙行泰州认为秉持批判思维不意味着没有言论的边界:“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课程不是传销,大学老师也要有师德,教师应该对于自己的言论负责,应该遵守《教师法》。不要把批判精神,当作评判社会的标杆,逢中必反,逢美必夸。”

力挺《辽宁日报》的评论文章

主要观点:肯定《辽宁日报》文章的正面价值,认为他们能够在混乱的舆论场引来一股清风。

@思想火炬借朱继东所做的两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讲座为切入点,提出希望大学能够有更多的老师把传授有价值、有能量的内容放在教书育人的首要位置:“要真正纠偏,就必须有更多朱老师这样的优秀学者走进高校多讲座,用正能量拨乱反正,使加强意识形态能力建设成为更多师生的共识!很精彩的两场讲座!”

@司马平邦肯定了《辽宁日报》文章符合新闻原则:“辽报关于中国大量高校教师在课堂上‘黑中国’的报道是符合新闻原则的,有理有据,真实可靠,但在技术层面上它也有两个失误,一个是打击了一片……,另一个是对那些真正‘黑中国’的大学老师没有具名,如果具名报道,大家都会哑口无言。”他进一步提出,需要在党内端正意识形态的工作,将吃共产党饭,砸共产党锅的个人清除出去。

英国伦敦前经济政策署署长@JohnRoss431支持《辽宁日报》关于教育者要有爱国心的观点,“我看到大家都在热议《辽宁日报》致高校教师公开信……我完全同意《辽宁日报》的看法[good]。美国的大学和中小学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当然,中国的大学教师也有许多爱国者。但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常被中国少数高校教师的‘呲必中国’现象所震惊。”

在网民@枫林仙看来,任由老师向学生灌输有关国家的负面信息,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实话说,中国的大学生不了解这个国家的现代历史和现状,而且许多学生都毫无兴趣,且对此浑然不知。这时候,一个高校教师在讲台上向他们灌输说,这个国家一无是处,会有什么效果?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来?这么干的教师自己也恰恰是不了解这个国家。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

对《辽宁日报》文章的围攻与批判

主要观点:回避《辽宁日报》所提出的问题,就该评论文章的素材搜集方式大做文章,夸大和曲解文章观点。

有评论将批评的矛头指向了辽宁日报发表文章的动机,试图通过降低该报道的公信力来减弱报道的影响范围:“辽宁日报说的抹黑祖国,也不真正指的祖国。它说的实际是抹黑政府。之所以把祖国搬出来,是为了说得大义凛然,方便动员爱国情绪。祖国这时可能一脸茫然,扯我干什么。”

有评论将矛头直指大学制度:“微博上骂我在课堂上放毒的人,没有一个听过我的课的,连一句我怎么放的毒都说不出来。同样,大学对教师给予停课处理,也没有拿出像样的理由的,没有程序,没有公开的辩论,甚至连申辩的机会都不给。反倒是那些上课不认真,又没有水平,上课胡扯的人,不会受到任何处分。大学,只在意政治正确!”同时,他还指责辽宁日报的证据搜集手段低劣。

@富敏荣律师表示“《辽宁日报》不能代表中国媒体,……因为在资料获取的方法方面有明显的缺陷,从而导致漏洞百出,令人啼笑皆非,完全谈不上专业水准。千万不要把张铁生交白卷上大学的那一套再搬出来!”

西南大学一名教授在微博上撰文,批评《辽宁日报》将讲述国家阴暗面和不爱国等同起来不符合事实逻辑:“中国怎么能被抹黑呢?国家具体是由什么组成的?当然是土地和人民。土地和人民能抹黑吗?所谓‘抹黑中国’不过是无稽之谈的伪问题!”

人民大学某教授对求是网对个别高校老师点名批评进行攻击,称:“它真的毒化和恶化了在社会公共讨论领域的空气。让人有今夕不知何夕之感。……把对老师的那点尊重也完全放弃了。在一定程度上‘坐实’了人们对《辽报》公开信的警惕和不寒而栗之感。”

《大博弈》、《反思中国》作者克里斯托夫·金试图用西方踊跃的课堂氛围批评《辽宁日报》所倡导的课堂“只许赞美”,通过偷换概念来实现反击的目的:“课堂里本就不该出现赞美,……你是一个求知奋进者,就绝不会抱怨老师深刻剖析和批判权力的不公和社会的堕落,希望《辽宁日报》明白这个基本道理。”

@五岳散人认为,不是老师讲得不好,而是政府做得不好:“辽宁日报那个公开信说‘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其实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讲中国,不是老师该反思的问题,而是执政者该反思的的问题。”

某人评论【“辽报”诸公真可笑!马克思主义不是西方刻度?居然把知识人应有的批判精神说成是抹黑中国,实在太抹黑中国媒体!】中提到:“中国的路,肯定不会笔直,但用西方的刻度来丈量,是行不通的。大学老师,当然懂得这道理,应把这道理传授给学生。”

对事件没有发表明确态度的观望立场

主要观点:辽宁日报所提出的话题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

@学者刘宏从该事件讨论网络社会改变了媒体的影响格局:其实,怎么看辽宁日报事件?用历史的想象来看,至少人民日报没有全文转载,这和30多年前的情况不同了,网络上铺天盖地,网络并不产生元影响。但是,今天所有的影响基本上都要通过网络这个管道。可以说网络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影响格局,也给中国的政治生态平添了某些不确定性。

作家@何三畏希望引起进一步讨论:辽宁日报作为一个省级党报,派记者“深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5座城市的20多所高校”,异地监督,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听了近百堂专业课,形成13万字“暗访笔记”,将在报上连续报道,向高校教师发出强烈的政治指控。

@地瓜熊老六称,希望辽宁日报能够进一步公开相应的资料,在以正视听的同时,为广大网友的讨论提供依据,让公知无话可说:“既然辽宁日报整理了近13万字的听课笔记,那么能不能公开一部分,让广大网友欣赏一下,高校老师在课堂上的风采…”

总结与分析

《辽宁日报》的这篇公开信,用实证的研究和深情的笔触,提出了高校圈“呲必中国”的现象,指出“大学课堂上的中国”缺乏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与党中央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背道而驰,对正在形成世界观、人性观、价值观的高校学生毒害之至。

作为党的报刊,《辽宁日报》鲜明提出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严重问题,因而遭致披着学术外衣的公知大V的抨击和嘲讽。网上部分群众指出,多年来,他们以高校为据点,饭碗越端食越多,却一直在做着喊着“砸共产党的锅”,公开信的号角令之胆颤,高校意识形态肃清将势如破竹。

值得一提的是,从林志波、王光伟,到周小平,再到此次公开信遭受的公知大V发动的围剿和引发的争议,数据分析表明,今年以来舆论场中“自干五”的队伍愈发壮大,力挺党中央的正能量声音不断汇集,曾经一些摇摆不定、暧昧不清的媒体,在本次事件中,也坚定地发出观点鲜明的声音。恰如人民论坛网的年终盘点所言,“2014年,思想舆情主流继续呈现出稳定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社会舆论中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凸显,争论有所升级,引发一些新的困惑和迷茫。为此,应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妥善处理思想理论领域存在的问题,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让人民群众成为中国梦的参与者、实现者。”

广东茂名PX事件的舆情过程展现为有规律的潜伏期、爆发期、发展期、回落期。在公共政策议题愈来愈被网络和媒体背后的推手所绑架...

继厦门、宁波、大连、彭州、昆明等地之后,PX项目再次在广东茂名引发群体聚集事件。

据茂名市政府发布的消息,330日上午,茂名市区一些群众为了表达对拟建芳烃(PX)项目的关切,在市委门前大草坪聚集,并在个别路段慢行。当日下午,有小部分人上路堵塞交通,后逐步散去。但晚上10点半之后,“小部分闹事者开始骑乘摩托车扔石头、矿泉水瓶等,破坏公共设施,公安机关迅速行动,果断处置,有效控制了局面,事件中没有人员死亡”。

茂名市政府31日发布“告全体市民书”,告诫广大市民一定要相信科学、相信政府,不要让不法分子乘机制造混乱。市政府表示“热忱欢迎社会各界,通过正当渠道表达对项目的关切,通过正当渠道反映项目情况” 。

但茂名PX事件的舆情风波,不仅没有随着“告全体市民书”戛然而止,反而持续上扬。除了点评地方政府的种种危机处置举措之外,如何化解PX困境,成为舆情纵深发展的主旋律。尤其是与以往类似案例相比,茂名市已经在宣传和沟通方面汲取教训、积极主动——进入2月份,茂名市官方高调预热PX项目,当地媒体密集报道相关内容、政府单位先后举办石化项目推进工作会议,并签订责任书,还请来专家详谈茂名PX项目。

但是,一些香港媒体、公知、网络大V、财经类媒体和评论人跟多年前的厦门PX项目媒体抗议事件一样,继续拿PX制造网络媒体事件,进行了有效的舆论动员,引发群众街头抗议政府。环保部官员指出,一些PX反对者得到专业组织的指点和资金。文清在其博文中指出:昆明暴恐、广东茂名PX游行事件等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其根源在于执政党公信力的透支。

下文将予以详细分析。

舆情脉络分析

根据社会舆情监测与预警系统(X-GOT)的统计,从2014329日至424日,共有涉及广东茂名PX事件的相关新闻9558篇(含新闻网站转载),论坛主帖43150则,博客文章7622篇,微博主帖826844条(不含其它博友评论和互动讨论)。

网络和媒体舆情走势显著不同,网络于331日出现舆论最高峰,而媒体报道高潮出现于44日。根据舆情走势变化可将整个舆情过程分为:潜伏期(329日以前)、爆发期(330-331日)、发展期(41-411日)、回落期(412日至今)。

网络舆情脉络

网络舆情的潜伏期。可追溯到2009年茂名市进行PX项目选址工作引发的争议,如《以科学发展观的名义,环保专家应该关注茂名PX工程选址问题》《 “给省委书记捎句话”请关注茂名PX项目的选址问题》,总点击量超过12万。20142月底以来,当地政府密集高调的宣传活动激起群众的恐慌与不满情绪,尤其是327日的网民座谈会,网民称“结果被搞到不欢而散”、“沟通存在问题”。

舆情的爆发始于330日,茂名一些群众为表达对PX项目落户茂名的不满与担忧,通过网络号召等手段,在茂名市市委及周边路段聚集游行。30日聚集游行事件被网络直播,网络关注度直线上升,并在31日到达最高峰。该舆情阶段有微博大V@任志强、@夏尔谢夫工程师等介入,迅速扩大了聚集游行的关注度和影响力。331日,“演员文章出轨”消息在网络上引起极高关注度,@文章同学所发微博总转发量超过200万条,网民对“文章出轨”事件的关注远甚于茂名PX游行事件。如此强烈的反差,引起部分网民谴责网络大环境的娱乐态度和对民生问题的漠视,“中国之声”等微博发表了相关评论。当晚,@茂名发布转发官网新闻统稿“PX项目仍处于普及知识阶段 是否上马需听取民意才决策”,网民哗然。

舆情的持续期。微博名人@五岳散人、@克里斯托夫·金、@叶檀、@袁裕来律师等都发表相关微博,参与该事件的讨论(具体观点见后文的舆论阵营),多将此事件原因定性为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也有网民对该事件进行深入剖析,如文清的博文《公信力透支是社会管理失控的根源》认为:昆明暴恐、广东茂名PX游行事件等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导致中国社会公共管理失控,其根源却在于执政党公信力的透支导致执政资源的枯竭,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民心的流失。再如,和静钧的博文《反PX的“环保”成了利己主义者的万金油》认为,中国已经到了针对某个地方的集体“邻避”现象找出解决办法的时候,如何让民众更理性和有序地提出诉求,则是需要考虑的方向。

另外,该舆情阶段,各种道听途说、小道消息、谣言在网络舆论场广泛传播,如“茂名官方为阻止游行出动坦克”、“茂名反PX游行造成‘15300伤’”、“茂名市民因反PX遭警察当街暴打”等,多使用嫁接图片的手段,误导舆论。

舆情的回落期。网络关注日趋减少,论坛和博客以转载媒体评论为主,微博舆论场很快被其他社会热点事件转移。但个别微博加V认证人士对此事件的关注并没有消减,发布多条具有眼球效应的微博,促使网络舆情涟漪不断,如微博认证为“社会新闻工作者”的“记者刘向南”连续多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发布330日茂名PX游行事件有死者(被官方辟谣),茂名官场黑暗等微博。此外,412日,广东茂名所辖化州市欲建火葬场,疑由于沟通不畅,引起聚集抗议活动,虽未发生明显冲突,但网民将其与PX事件联系,表达对当地政府的不满。

媒体舆情脉络

与网络关注度不同,自330日爆发PX聚集游行后,媒体舆论场持续发酵四天,于44日爬升到报道量峰值。此后,媒体关注度回落迅速,411日有所反弹,出现次高峰。412日后虽有小的波动,但以回落为主。

媒体舆情的潜伏期。3月中旬,茂名政府启动了对PX项目的宣传活动,“PX”频繁出现在当地媒体,如318日起,《茂名日报》接连发表《PX到底有没有危害》、《揭开PX的神秘面纱》、《PX项目还要不要继续发展》、《PX项目的真相》等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只是普及PX项目知识,未提到项目上马的任何信息。

舆情的爆发期。媒体反应滞后,在事件发生后一天才进行报道,且报道数量有限,基本是政府官网稿件或新闻统稿的转载,如茂名新闻网331日的报道《广东茂名市民游行反对PX项目政府:不法者挑唆》,并附《茂名市人民政府告全体市民书》,称“PX项目仅是科普阶段,离启动为时尚早”。

舆情的持续期。媒体报道数量明显增加,出现两次明显波峰。其中,44日的波峰主要由于3日茂名市政府就民众反PX项目事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引发。此外,当天国际在线的报道《清华化学化工系学生昼夜捍卫PX词条》也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话题挖掘。411日的波峰则由北京召开的“中国PX发展论坛”推动,会上官员及专家的观点成为媒体报道的主要信源。如《新京报》的报道《环保部官员:一些PX反对者得到专业组织指点和资金》引用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的说法,PX恐惧症成为中国PX发展的最大阻力;环保部宣教中心主任贾峰则指出,反对者“背后有人”。

此舆情阶段,党媒官媒的评论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舆论导向,引发理性思考。如42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以更细致工作化解PX焦虑》,认为多起PX抗议事件是民众与政府的信任困局,要在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上做好群众工作,拿出谋发展的热情来认真做群众工作,就不难穿越隔阂、消除误解、赢得信任。再如《环球时报》发表的评论《PX项目,溃退中呼唤坚守点的出现》,认为在发展PX和重化工的问题上,各地政府必须为全国的利益有所担当。“政府的担当会通过各种途径转化成公众态度的改变。如果政府随意弃守,整个社会就会溃不成军,一个谈PX色变的国家即使走向现代化,也是一瘸一拐的”。

舆情的回落期423日,中国新闻网对茂名PX事件的惩处结果进行报道《广东茂名PX事件刑拘24人批捕5 36人受行政处罚》。尽管事件本身已淡出舆论,但PX引发的思考在媒体场没有停止,相关评论性文章依然零星出现。

舆情脉络小结

综上,广东茂名PX事件有明显的潜伏期,随着聚集事件的突发,舆论骤然升温,随后经过10多天的僵持,舆论日渐恢复平静,舆论议题演化见1所示。小结如下:

1)网络舆情早于PX聚集游行爆发,当地官媒密集和老调的宣传套路引起网民不满;当地政府漠视网络舆论场的诸多隐患,如327日的网民座谈会后网络出现大量负面声音及330日晚PX百度词条被悄然改为“剧毒”;

2)舆情的爆发期和持续期,媒体和网络舆论场表现出强烈的差异化:网络舆情集中于聚集事件爆发后的1-2天,以现场爆料和碎片化观点为主;传统媒体的报道在4-5天后才密集出现,鲜有对聚集事件本身的描述性报道,以评论反思文章为主;

3)整个舆情过程中,出现舆论话题漂移现象,清华学生捍卫百度词条及PX引发的大讨论其实已经脱离了茂名PX聚集游行事件本身;

4)该事件中的网络谣言如“茂名官方为阻止游行出动坦克”、“茂名反PX游行造成‘15300伤’”、“茂名市民因反PX遭警察当街暴打”等最早出现于境外媒体并由网络媒体进行二次传播、扩散。

舆论阵营分析

1  舆论阵营分析

反对PX项目的声音:

第一种反对声音认为PX项目会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抑或PX本身会致癌,威胁到周边居民。如@一毛不拔大师发表微博称,由于PX工厂产能巨大以及现有的污染处理设备及监管水平较低,民众担忧其会造成巨大污染是有道理的。

针对PX在生产制造时会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腾讯微博“方舟子和他的网友们”第31期中做出了如下回应:“我去年参观过韩国蔚山的PX工厂,那里天是蓝的,水是清的,空气中闻不到化学品味道。在化工项目中,PX应该算是低污染的。即使生产过程中有污染物也是可以控制的。”央视、新华网等媒体也发布《工信部:PX项目对环境影响小 安全可控》等新闻安抚民心。

第二种反对声音主要针对政府处理PX项目的方式,认为政府缺乏透明度和沟通,无视群众的“正当诉求”。如香港南华早报中文网总编辑@郑维发微博称,茂名PX项目至今未有正式环评报告及征求意见报告,一味让群众去学习PX知识,对地方官员的能力表示质疑。@泰山童子微博称,“PX项目一而再再而三的上,一次次引起民众的抵触,这说明在某些为民谋福利项目上,政府缺乏起码的透明度,缺乏事前足够的调查研究,缺乏对百姓的解释和说明,百姓有权了解这些项目是否安全。信息不对称时这些项目不该强行上马,毕竟健康活着才是民众最大的心愿。”

对此,《瞭望》周刊发表评论指出,抵制PX已成为否定政府和解构权力的切入点。PX项目成为人们表达情绪的窗口和通道。一些反对PX项目的人,可能并不是单纯地针对PX。很多人根本不去看地方政府的环评公示,就直接说不透明,要求知情权。

第三种反对声音则直接将矛头指向政府的公信力和体制问题。北京大学教授@吴必虎在微博中写道:“在为官短期、外地执政、缺少监督、系统腐败、央企独大的制度里,没有危险的事情都危机四伏,何况本身就有环境风险的PX?” @五岳散人则称,政府如今公信力无法提高,是多年来打压民间社会的结果。

财经网发表评论《沈彬:茂名PX“说不”若不自由赞成则无意义》称,PX不再是科学问题,而是一个公信力问题。茂名市要做的是重拾公信,尊重市民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能掩耳盗铃,封杀了网络声音,就以为天下太平。如果市民没有掌握说不的权利,任凭专家怎么讲“科学”,依然难有公信。@老徐时评则在评论“老百姓为何谈PX色变?”中指出:“在互联网时代,PX项目想建在哪里,哪里就会掀起民众反对的高潮。不是觉得项目不安全,而是觉得政府承诺不靠谱。政府正在为自己公信力的丧失买单。”

不难看出,“环保”是公众反对PX项目的最初和最主要理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理由被渐渐的淡化了。舆论场开始更多的讨论政府的公信力问题,批评的矛头指向政府的沟通能力、执政能力、监管能力等,最终还是指向体制与公权力,这一点是值得警惕的。

支持PX的声音

@杜建国在其微博中明确指出,传播谣言、鼓动民众反PX情绪的源头就是《南方周末》。《扬子晚报》则发表《不妨点明PX反对者背后是什么人》一文,指出如果有关部门掌握相关证据和名单,不妨公开,也好让公众重新认识PX项目、PX事件。对于那些给PX反对者提供指点和资金支持的“专业组织”要彻底揭露并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PX事件重演。

此外,在此次PX事件中,支持者的声音以辟谣以及反驳反对者的意见为主,缺少“主动出击”。其中一些说法引起网友的不满,容易导致议题偏离。如方舟子与网友聊PX项目时,针对网友@陈慕蓝称“PX在发达国家没有问题,在我们国家却有了问题,原因何在一目了然”,方舟子答道:“你这话把PX替代成任何别的东西都成立,所以中国现在什么事都别干了,先来解决制度问题,制度问题一时解决不了,经济就不要发展,是不是这个意思?”这一回应引起了部分网友的不满。再如经济学家@王福重认为,“生产不可能不损坏环境。当然要评估,尽量控制。但也不能过分,否则太贵,你用不起。”对此有网友表示:“对不起,我宁愿选择进口!”可见公众对从经济角度分析PX项目是比较敏感的,在引导舆论时需要注意。

综上所述,支持PX的阵营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为主,以及一些学者、网站为主。反对PX项目的阵营则以一些所谓公知、网络大V以及财经类媒体和评论人为主。

此外,境外特别是香港媒体在此次事件中较为活跃,包括《南华早报》在内的多家媒体报道了不实或反对的消息。其中“茂名事件造成15300人伤亡”的谣言就来自香港《东方日报》,《明报》也发表评论《引入现代社会管理“PX 焦虑”》称,茂名当局没有汲取厦门事件的教训,“以密集、宣传、引导方式,强力操作,制造项目已经定案的假象;另外,则从维稳出发,打压反对意见”。由此可见,事件背后的境外“推手”若隐若现。

微博热点分析

PX事件中,微博成为舆情爆发、发酵、观点激辩的主战场。

下述蒲公英图揭示出本事件中最为活跃的微博聚集热点及其推动力量。其中,蓝色实心圆代表舆论风暴中心,由此生发的红色实心圆代表引发活跃转发和评论的微博。被蓝色圈住的为媒体微博原创,被紫色圈住的为大V微博原创,被绿色圈住的为政府微博原创,被灰色圈住的为企业微博原创。红色实心圆周边的绿色实心圆均为与之互动的其他微博博主。

1 茂名PX案蒲公英图

由蒲公英图可见:

从量的角度,在茂名PX项目中,普通网民的活跃度较以往的舆情事件更为明显,不少原创微博成为重要的一级传播节点;与此同时,大V整体的活跃度也高于媒体微博平均活跃度,除广东茂名之外,政府官方微博参与度较低,企业官方微博参与度几乎没有。

从质的角度,综合转发量、评论量以及微博在舆论场的影响力,蒲公英图中的热点微博如表1所示。由表可见,头条新闻、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在微博舆论场中影响力较强,作为本地官方微博的“茂名发布”在舆论引导中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相对而言,其他媒体官方微博在突发事件时的报道评论和舆论引导能力仍有待提升。再者,一些言辞新颖的观点也受到网民追捧,如“@夏尔谢夫工程师”谈到的清华学者捍卫百度百科PX词条,不愧是流着拉瓦锡门捷列夫血液的化学人。

链接:茂名PX案热点微博一览

排名

博主

微博

1

夏尔谢夫工程师

    清华大学化学系学生昨日誓死捍卫百度百科px词条,双方易手竟达57次,这就是当今中国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此乃大丈夫也!不愧是流着拉瓦锡门捷列夫血液的化学人!向他们致敬!

2

央视新闻

    6天被修改36次 清华学生捍卫PX“低毒描述】330日,茂名民众反对"PX项目"最激烈的一天,有网友将百度百科中PX毒性由"低毒"改成"剧毒"。由此拉开"词条保卫战",有人不断篡改,清华多位化工系学生反复更正了数十次!学生们说:有责任解除民众的误解,有责任捍卫科学的阵地

3

冷酷的Noah

    我觉得,PX和核电站,肯定是成熟安全的技术,就算体制内,监管也不是问题。例如把PX建在清华化学系宿舍楼旁边,把核电站建在五环内,体制监管,肯定成熟有效可续,你们说是不是呢?

4

茂名发布

    PX项目仍处于普及知识阶段 是否上马需听取民意才决策】

5

观察者网

    14个问答告诉你PX到底是什么】PXPara-xylene)是对二甲苯的缩写,是对人类生活影响深远的化工原料,国际公认大型PX项目造成的污染弱于其对环境的间接贡献。但PX项目为什么成了各地民众抗议的焦点呢?到底px是什么呢?

6

四月网

    【茂名反PX游行致“15300?港媒又造谣】近日,茂名反PX游行造成“15300”“坦克车进城等传言开始在网络上散播。所谓坦克车进城照片是前几年某部队训练行进在公路上的图片。另一张所谓市民流血横卧街头的图片,是一则大龄男子纠缠前女友被砍……”的新闻图片。

7

头条新闻

    【全球最大PX工厂在新加坡试运行 距主城区仅5公里】本月起,新加坡裕廊芳烃公司价值24亿美元的石化工厂将试运行,该项目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对二甲苯(PX)生产企业。工厂位于新加坡西南部外海,距离新加坡主城区仅5公里。据悉,2011年我国进口PX5.2%来自新加坡。

8

记者刘向南

    茂名17岁少年温万彬是连年几起PX事件中第一个有名可查的死者。331日凌晨他驾摩托车载着同伴江锡材驶过市委附近的事发现场。江告诉我,当时有棍棒朝摩托车打来,噼里啪啦响,他们先是躲过了,紧接着就摔了出去,温当场死亡,江则昏迷,头部受重伤。图1为温万彬母亲,413日傍晚本人摄于金塘温屋村。

9

辟谣与真相

    国外PX项目安全性高”--再高也有发生事故的概率,国外居民为何不打砸烧反PX--要么是民众懂科学,明白危害不大;要么是民意虽不同意,但反对无效!】全球最大PX裕廊芳烃公司距离新加坡主城5公里,埃克森美孚公司PX距离居民区不足1公里,日本川崎PX距离居民区5公里,荷兰鹿特丹PX距离居民区800米。

PX争议引发的思考与讨论

对于PX项目,舆论场始终未有审美疲劳,只是舆论场的话题渐渐从厦门、大连时的“发生了什么”演变为宁波、昆明时的“为什么发生”,以及今天广东茂名的“如何避免发生”。

围绕PX争议,有很多议题值得思考和讨论:

PX引发的群众聚集游行,是否仅是因为信息不畅、对话受阻?

我们看到,昆明PX抗议发生后,昆明市长亲自坐镇新闻发布会、民众恳谈会,对话并没有受阻;我们也看到,为了避免争议再现,茂名早早启动网民座谈会和科普宣传等,信息不能说不畅,为何依然阻挡不住群众上街游行?

PX引发的群众聚集游行,是否仅是因为对其污染致癌感到恐慌?

如果说在厦门、在宁波,很大程度是因为掺杂着谣言的短信和网贴的散布导致群众恐慌而上街的话,到了广东茂名,已不单纯如此。每一次的PX群体抗议事件,都成为政府和官媒科普宣传的机会。而在广东茂名相关舆情中出现新的迹象,如对官媒宣传“PX知识知多少”的吐槽和不满等,公众对PX的反对似已超越PX本身。

PX引发的群众聚集游行,是否仅是“邻避效应”蔓延的体现?

十八大前夕,宁波镇海、四川什邡、江苏启东三起环境性群体事件先后爆发,引发有关“邻避效应”和“环境敏感”的讨论。毋庸讳言,互联网加速了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与膨胀,群体抗议往往都是从项目选址地核心利益相关群众中开始的;但不容忽视的是,从宁波到昆明到茂名,抗议都是如涟漪般传导,上街抗议的,包括被“别有用心的势力”煽动的,早已超出项目选址地的范畴,在宁波镇海持续三天的抗议冲突中,甚至有人从江苏、上海赶赴现场、加入抗议队伍。

由此值得反思的,PX争议不是逐步蔓延的邻避效应,而是逐步蔓延的执政公信力危机。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民意绑架政府,最终一次又一次让舆情决策取代科学决策。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技巧亟待提高。

在公共政策议题愈来愈被网络和媒体背后的推手所绑架的过程中,中国的很多问题都 “PX化”,“集中力量办大事”已经越来越困难。当日本、韩国、新加坡都能成功建设PX项目的时候,我们必须思考的是,下个十年,我们发展的优势在哪里?破除“PX化”,我们最应该做些什么?

(编辑  远山)

 

2013年6月1日以来的一年,围绕葛兰素史克行贿案,舆论场出现了分化:一种声音支持政府的起诉,谴责跨国公司的此类行为,认...

514日,官方披露,历经10个月,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涉嫌行贿等案件侦查终结,日前被依法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2013628日长沙警方最先爆出葛兰素史克受贿案,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方媒体详细披露葛兰素史克的行贿案情,再到今年正式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舆论场并非一致性地声讨行贿者和受贿者,反而出现了分化,部分媒体和网络公知将议题牵引至所谓“体制问题”和“天朝土壤”,对中国的医药生态和医药制度、及外企在中国的生存环境进行不实评述,从中折射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

舆论议题分析

根据社会舆情监测与预警系统(X-GOT)的统计,从201361日至2014527日,共有涉及跨国药企葛兰素史克涉嫌行贿案的相关新闻258000篇(含新闻网站转载),论坛主帖94660则,博客文章18940篇,微博主帖近30万条(不含其它博友评论和互动讨论),累计参与讨论网民达40万人次。

课题组利用舆情软件对舆论议题予以梳理和聚类,如图1所示。具体分析如下:

1 舆论议题分布图

第一类,葛兰素史克涉嫌行贿案进展的相关报道,此类议题约占总量三成。

2013628日,长沙警方官微“长沙警事”曝出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有关高管人员涉嫌经济犯罪,引发舆论关注。711日,公安部授权媒体权威发布《公安部:葛兰素史克(中国)部分高管在华行贿受贿被立案》,已对GSK部分高管涉嫌严重经济犯罪依法立案侦查,葛兰素史克涉嫌行贿案的媒体报道达到第一次高潮,典型如新华网的报道《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高管涉嫌经济犯罪被调查》、中国经营网的报道《葛兰素史克员工或被拘 跨国药企成“惊弓之鸟” 》等。

2014514日,官方披露葛案侦查终结,引发舆论关注的第二次高潮,中国新闻网的报道《葛兰素史克涉商业贿赂案侦查终结已移送审查起诉》、新华每日电讯的报道《葛兰素史克商业贿赂案已移送检方起诉》,引发高频转载。

第二类,对医药反腐、医疗制度改革、医药行业潜规则、政府部门作为等内容的评论。包括媒体的评论文章,网民或者意见领袖的原创博文或者帖文,此类评论约占总量的三成。

对政府医疗反腐的支持。如新华网的评论文章,《葛兰素史克案释放了什么信号》认为,GSK案彰显了中国依法治国的决心与能力,释放出中国向商业腐败等不正之风开战的信号,并对“替罪羊”说法进行辩驳:“去年葛兰素史克案刚刚曝出时,一些外媒曾抛出‘中国当局试图转移民众对食品和药品安全问题注意力’等荒唐言论,暗指中国将跨国公司当成了‘替罪羊’。如今真相大白,谬论不攻自破。”

意见领袖鲁宁的博文《“入乡随俗”论难为葛兰素史克开脱》认为,一些“奇谈怪论”如“入乡随俗”论、“中国医疗体制扭曲”论等均不能为葛兰素史克的劣迹开脱。税务监管部门、工商监管部门、药监部门和药价监管部门在葛案中集体渎职,要铲除包括GSK在内的在华跨国公司的种种见不得阳光的斑斑劣迹,最有效的第一步是把他们置于阳光下“暴晒”!

乌有日刊的帖文《葛兰素史克:中国买办经济的活标本》认为,该案体现了中国现代买办经济的核心:外资企业不给在华分公司核心技术,利润大头汇往外国母公司;“造不如买”、“市场换技术”成空谈;商业贿赂,不正当竞争,危及人民利益和民族产业;官商勾结。

意见领袖刘仰的文章全球医药行业“巨无霸”遭中国调查的背后指出,千万不要以为国外跨国公司、世界著名企业、几百年老字号等令人炫目的名头就一定不会采取贿赂等手段。那种在崇洋媚外思想影响下,以为只有中国坏,外国都是好的预设前提,将严重阻碍中国医疗体系的健康发展。

对中国医疗体制的反思。十一届民盟中央社会委员会委员周蓬安在博文《葛兰素史克成推进中国医改的“功臣”》中指出,“行贿门”揭穿了“皇帝的新衣”,让药企“回扣”的真相暴露出来。因此,葛兰素史克必将成为推进中国医疗改革的“功臣”。

再如网民克立兹鸠的博文《十问:GSK事件的十个为什么?》,作者针对葛案中的现象提出种种质疑,如“中国医药市场的贿赂潜规、虚高药价、利益黑洞靠‘冰山一角’的打击就能‘药到病除’?”。

对监管部门不作为的质疑与抨击。如网民@蓝天碧海166称,强烈谴责葛兰素史克欺诈中国百姓的行为,但究竟谁应对此负责?物价部门干什么去了?药监部门干什么去了?那些医院领导,医生为何如此胆大妄为,贪得无厌,公然接受贿赂?建议我国将葛兰素史克赶出中国并处以重罚!

第三类,聚焦葛兰素史克行贿术、GSK的相关回应。此类议题约占两成。

侦查终结的消息立即引爆舆论,价格的悬殊差异为GSK获取巨额利润,成为诸多媒体聚焦的议题。如《新京报》的报道《葛兰素史克捞金术起底:15元药品来华卖207元》传播最广泛,将GSK“招术”总结为“转移定价”和“黑金营销”:同一药品中国内地出厂价是韩国7倍,为让医生多开药,借“讲课费”行贿。报道引用GSK企业运营总经理梁宏的供述,直指GSK的这种做法不仅大幅提高进口药品价格、获取巨额利润,并将应当在中国境内产生的大部分利润留在境外,达到少缴税的目的。

GSK官网发布《葛兰素史克就中国调查的评论》,引述公司发言人的表述称,“今天我们与公安部进行了会面,期间他们向我们通报了对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调查的进展。我们非常严肃对待这些指控”,云云。此外,华尔街日报等外媒528日报道,葛兰素史克周二(27日)表示,该公司因涉嫌商业行为刑事犯罪,目前被英国欺诈重案办公室(Serious Fraud Office)调查。

第四类,要求严惩受贿人,该议题约占一成左右。

与去年7月事发时一致,部分媒体坚持发出“严查受贿者”的呼声。《北京青年报》的文章《葛兰素史克贿赂案也要严查受贿人》直指,对受贿对象有意无意地顾忌和袒护,只会助长药品商贿“潜规则”大行其道。《经济参考报》的文章《葛兰素史克贿赂案不能到此结束》呼吁,国家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额和对象之多,不应该成为GSK贿赂案件查办过程中的侥幸者和漏网之鱼。此外,网络上的该类声音也较为普遍。

第五类, 其他,该议题约占一成左右。

20137月,乌有日刊的帖文,指出葛兰素史克能够长期屹立不倒,其在政界牵线人尤其值得舆论关注,据2005年《南方都市报》的一篇旧报道,该公司公共事务部总监是李某。对此,李某发表声明,引发转载与网民热议。此后,观察者网曝出《“葛兰素史克”成敏感词?搜索引擎屏蔽部分搜索结果》,并配有相关截图,提出疑问“葛兰素史克到底触到了哪根‘红线’?”。

另外,也有少数媒体关注原研药的定价问题,如《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葛兰素史克7倍价差乌龙背后:外资原研药超国民待遇》,由“7倍价差”论所引发的关于跨国药企原研药高定价问题被再度热议,对此,医药行业协会分析人士指出“也许‘将错就错’,反而能顺利解决之前一直没有解决的原研药单独定价问题。”

舆论阵营分析:网络公知 VS.网络“自干五”

在葛兰素史克行贿事件中,舆论出现明显的分化。一种声音支持政府的起诉,谴责跨国公司的此类行为,认为应该掀起更猛烈的反腐之风;另一种声音则认为葛兰素史克是“南橘北枳”,真正该为此事负责的是政府和体制。此外,李某曾在葛兰素史克担任公共事务部总监一事曝出之后,迅速引发舆论热议,成为该事件关注度极高的一个衍生话题。

1 舆论阵营分布

谴责葛兰素史克、支持彻查贿赂案的声音

@司马南在微博中写道,“曾几何时,盛传的神话是跨国公司行为规范,不屑于蝇营狗苟,不屑于鸡鸣狗盗,不屑于像中国土鳖公司那样行贿使钱。而事实如此打脸,葛案让人窥见跨国公司的卑鄙下流与能量巨大。葛案并非个别,多少名门之后为公司高管,多少高官与之眉来眼去,又有多少跨国公司已透浸中国正敲骨吸髓!”

@菏泽巨野县法院发表微博【揭开进口药价畸高之谜:巨额贿金转嫁中国患者和财政同受其害】,指出必须以坚决的态度和严厉的处罚来维护法律权威,否则等于是对腐败的变相激励。

中共台州市委宣传部干部@老辣陈香表示,“希望‘葛兰素史克案’届时能全程公开直播审理,要铲除包括GSK(中国)在内的在华跨国公司的种种见不得阳光的斑斑劣迹,最有效的第一步,就是先把它们的斑斑劣迹置于阳光下曝晒!”

在此次事件中,不仅主流媒体、政府官员与进步学者,也有许多普通群众加入了支持彻查葛兰素史克贿赂案的行列。他们自称“自带干粮的五毛”,即“自干五”。“自干五”在网络上是清醒、理智、客观、中立的代名词。聚集在这个名号下的网民人数保持稳步增长,在此次事件中也可见一斑。

@阜外医院心外科杨贵博表示:“完全支持国家查处GSK,但是查处不应止步,请给民众一个交待:GSK是怎么定价的?是怎么被高价引入国内的?是怎么审批的?要不还会有接二连三的GSK来搅乱中国医药市场。”

@云岚leila表示:“GSK中国这事儿终于被送检待起诉了,以行贿手段损害中国患者利益和国家财政利益的性质变不了。该把所有利益链相关人员进行公布处理,所有相关企业的产品定价降30%。这样的话医药环境能干净三五载。”

@萨拉_Anita则指出:“GSK不是贿赂最多也不是唯一贿赂的,从被调查后,不少外企都开始整顿和重视合规,可见钻制度空子程度不一而已。另外应重新审视我国医药行业的监管和审批制度,调查权力过于集中的那部分人。”

抨击政府和体制问题的声音

部分公知依然利用任何机会,对所谓“体制”予以攻击。

@老徐时评发表微博:“葛兰素史克涉嫌商业贿赂案件持续发酵,医生找小姐都可以报销,曝光的医药行业黑幕触目惊心,从药监局到医院各级领导,哪一个环节都不干净。这些人赚取的高额利润,其实是饱受病痛折磨患者的血汗钱保命钱。医生本是白衣天使,现在却沦为欲望的奴隶、金钱的魔鬼,把病人当成待宰的羔羊。这一切都是谁之过?”隐隐指向医药体制问题。

@杨子评发表评论称,“并不是国人天生就容易贪污受贿,也并不是中国企业家生来就是行贿者,葛兰素史克以及很多在华国际著名企业就是最好的例子,天朝土壤——制度才是造成好人变坏的根源”。

@罗崇敏也认为,葛兰素史克的行贿行为也是中国药企的普遍行为,是整个体制环境出了问题。“鱼死不鱼病,是塘染!

@急诊室故事称,“摆明了想把GSK赶出中国的节奏,不考虑以药养医的体制问题,好像中国只有GSK在做那些事一样,GSK不这样做了,其他还不是照样” 。

@友悦表示:“葛兰素史克的药品定价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价,应该问责政府相关部门,假如事先不知国际价格说明不称职,假如明知高于国际价格仍然批准则应追查原因。至于该公司去贿赂医生和医院及相关专业协会属于派生问题,定价才是根本问题!”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调查葛兰素史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拿一家外企“开刀”,借以保护国企。如凯迪社区一篇名为《葛兰素史克事件的一句话总结》的贴文称,“打击外企,转嫁危机,以便于保护国企!手段谈不上高明,但非常有效!”对此,网民并不认可,如@卷猫猫醒了表示:“外资在国内犯法,不能管吗,不可以管吗,还当中国是殖民地呢?”

关于李某的争议

2013716日,乌有日刊发表文章,称据2005年《南方都市报》的一篇旧报道,该公司公共事务部总监是李某,并指出“葛兰素史克能够长期屹立不倒,其在政界牵线人尤其值得舆论关注。”

此事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韶管难友(账号已删除)、@二十九亩田等微博账号又进一步指证李某在北京市内拥有两处豪宅。

726日,李某在凯迪网络上发表声明,否认涉及葛兰素史克案及拥有豪宅等。

《新京报》支持李某辟谣,刊发评论《那些网络谣言和“阴谋论”是怎么来的》称 “某些人或机构也是谣言的推动者。在一些事件当中,他们先入为主,混淆视听,掩盖真相,嫁祸于人”。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别有用心者利用一个新闻热点事件,散布谣言,干扰社会舆论对热点事件的共识,甚至将事件的处理政治化”。

对此,诗人@林岳芳批评《新京报》:“一家以制造新闻(谣言)在中国名闻遐迩的媒体,也会怒斥网络造谣者?”

20145月葛兰素史克案移送检察机关起诉之后,仍有不少网民对李某提出质疑。如@醉鬼说傻话:“虽然你曾声明‘于2009年已离开该公司’,但那不过是瞒天过海暗度陈仓的把戏!没有你的庇护关照,该外企何以如此贪婪嚣张?!”

@衷心拥护DZY则写道,“李某2007年底离开葛兰素史克,一年后的20091月葛兰素史克就开始大规模行贿”,“李某2007年底以前可是葛兰素史克公关部高管,公关部是干啥的,不用解释吧?”

由此可见,网络公知和网络“自干五”之间围绕葛兰素史克的斗争已经变成了揭露与维护某个权贵集团的斗争。某些占有优势资源的媒体试图通过设置议题、发动网络动员的方式来打造舆论、蒙蔽群众将越来越难以得逞。

境外舆论分析

作为一家总部在英国的大型全球企业,葛兰素史克在中国的案件也引发了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许多西方媒体都在其中文网站上发表了评论,论调以为葛兰素史克辩护为主,指出中国对跨国企业的政策不会再像以前那么宽容,力图“妖魔化”外企在华生存环境。另一方面,他们也观察到了新一届领导对打击腐败的决心和力度。

福布斯中文网发表《GSK行贿案:中国官方终于露出了真面目》,文中辩称,“中国医疗系统已经不知不觉地孕育出了一个畸形的环境……不管怎么称呼它,我们所确认的一点在于,身处其中的每个人在这种形势下进行的经济寻租行为是由经济现实所迫,而非道德败坏所致”。

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社评《中国应在医疗行业“治本”》,称“中国打击腐败和企业不良行为的运动经常被指责专门针对外国人,而对国内违规行为视若不见”,并进一步提出,“如果他们希望根除违规行为,他们的眼光不能只停留在大企业身上,而要去解决医疗行业的一些缺陷。执法只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必须消除不当行为的强大激励”。

同样出自《金融时报》的文章《中国通过GSK案发出的警告》认为,其实GSK的行为远不像其本土竞争对手或一些外国同行那么恶劣,但中国当局似乎将GSK作为典型来“杀鸡给猴看”,目的是遏制一些更为极端的腐败案例。这是中国官方针对在华外资企业做出了一个公开声明:中国对待他们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国家主席习近平领导下的本届政府对腐败的容忍度要低得多。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514日引述专家的话称,指控葛兰素史克公司前中国区负责人的不寻常举动表明,中国为整顿药品市场以及为遏制普遍存在的腐败和贿赂行为而做的努力,会越来越多地把外国高管纳入政府的视线中。这件事也表明,中国不惮对外国高管施以重拳。

《财富》中文网的《葛兰素史克行贿丑闻继续发酵》提到,中国官方的调查称,商业贿赂贯穿了葛兰素史克在中国的整个运营,也大幅推高了其药品在中国市场的成本。不过,目前尚不清楚中国是否会起诉葛兰素史克中国区当时的负责人、英籍高管马克锐。这一举措意味着中国计划采取更为强硬的措施来打击外国高管的腐败行为。

《环球时报》发表文章《外媒:中国医疗腐败 葛兰素史克或成为替罪羊》指出,自案发以来,葛兰素史克公司多次承认在中国的错误行为,但这显然并不妨碍外国媒体为其开脱。BBC驻上海记者14日撰写评论称,该案“肯定有部分政治原因”,“中国医疗行业充斥着腐败,低收入的医生、官员和当地药品供应链无一例外,葛兰素史克可能是替罪羊”。该记者还称,“外企是中国反腐行动中最容易被打击的目标,而选择一家英国公司更加诱人,考虑到中国对英国首相卡梅伦2012年会见达赖喇嘛的愤怒”,“如果中国不能举出更多证据,这将成为英国现代对华外交的一课”。

西方媒体的报道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中国不应因几篇负面报道而动摇,一定要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立场,维护自己的政策。

舆论阵营分化的背后

葛兰素史克案是外资企业在华不当商业竞争、与权势阶层勾结腐败的缩影。仅在医药领域,如强生、赛诺非、诺华、雅培、罗氏等,均被网络或媒体爆出存在类似的商业贿赂行径。

值得关注的是,已被高调立案侦查的葛兰素史克,在去年至今年的舆情发酵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如关键词被屏蔽、讨论被删帖、公知为之声援的现象,这不仅说明媒体阵营的分化和网络阵营的分化,也说明舆论阵营分化的背后,是权力系统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分化与分裂,这也导致了舆论场斗争的日益公开化、尖锐化、白热化。

GSK案件中,哪些媒体为中央严厉打击商业贿赂叫好?哪些网民积极支持反腐倡廉?又是哪些媒体故意将舆论导向为体制土壤的“病入膏肓”?哪些大V跳出来为所谓政府高官卷入案件辟谣喊冤?本舆情分析有力地勾勒出当前利益集团斗争的版图与格局。

随着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有关部门应当掀起新一轮的主动宣传战役,给舆论场一个尘埃落地、不容置疑的定论;同时,不仅“杀鸡儆猴”,在完善相关法律、加大惩治力度方面还要再出重拳,更好地凝聚民心,收获民意。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参会的72位代表中,受邀参加的周小平、花千芳两...

20141015,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在参会的72位代表中,受邀参加的周小平、花千芳两位草根网络作家,备受舆论关注,并受到一群自由派和南方报系公知大V的集中批评,表面上是质疑其网络作家身份,对他此前博客文章中呈现的事实和观点进行抨击,其实际指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意识形态领域尖锐的分歧和对立。

舆情走势分析

1013日至1027日,涉及周小平的媒体报道共有1830篇,论坛主帖3122则,博客文章2001篇,微博主帖28504条(不含其它博友评论和互动讨论,另有大量网贴已被删除或屏蔽,无法查询)。详见网络舆情走势(图1)和媒体舆情走势变化(图2)。

网络舆情走势图

2   媒体舆情走势图

整个舆情经过分为:平静期(1015日以前),爆发期(1016-1020日),反复期(1021日至今日)三个阶段。综合网络和媒体舆情走势可以发现,网络舆论场关注度的最高峰出现在1017日,即第二阶段爆发期,媒体舆论场的最高峰较晚出现,在1023日,即第三阶段反复期。

80后网络作家周小平主要通过博客和微博在互联网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从2005年开始,其注册的新浪博客账号“周小平同志”共发表135篇博文,20136月发表博文《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阅读量超过70万,成为其博文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篇,此后,周小平的观点被更多人所熟知。同名微博账号有52万粉丝,共发表156条微博。

1015以前,涉及周小平的公开媒体报道并不多。但在网络场域,周小平作为“自干五”的代表一直在聚拢年轻网民的心。1013日,《环球时报》发表北大教授张颐武的评论文章《周小平的意义》,作者说,周小平的文章最重要的特点是他对中国的认同,这也是引起诸多年轻人共鸣的最关键原因。他其实是找到了中国“沉默的大多数”的共同情感和选择。该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舆论关注。

1016-10月20期间,周小平因受邀参加15日习近平主持的文艺座谈会并被“点名”鼓励而爆红,文艺座谈会相关情况的报道及对其意义的解读成为舆情第二阶段的主基调。例如《人民日报》报道《习近平寄语周小平花千芳:望创作更多正能量作品》,《新闻晨报》特稿《周小平其人:主张弘扬正能量 年少时曾愤世嫉俗》,《环球时报》评论《围攻周小平不是网络大V的光荣》等等。“周小平是谁?”、“为什么会被如此高规格的文艺工作座谈会邀请?”、“草根作家也能上大台面?”等话题引发舆论热议。

1021起,网络舆论场和媒体舆论场均有一定程度的反弹。该舆情阶段由于公知大V对周小平的各种围攻与抹黑,如方舟子打假、李银河点评、杨恒均反驳等典型,评论观点出现激辩。例如《国际在线》的文章《正能量就是最大的“底气”》,“无论什么人,什么地位,只要他站在国家的立场,为党和政府发出正义之言,自然会得到政府和多数民众的支持。”再如《环球时报》发表的评论文章《为何有人将周小平视为眼中钉》,作者指出,“舆论场上却出现了对两位青年找茬攻击、谩骂诋毁的另一种声音。这些声音没有建设性,甚至缺乏起码的善意。当然,自发地站出来支持两位青年的网友也不在少数,从而形成了激烈的交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意识形态领域尖锐的分歧和对立。”

舆论议题分析

本组利用舆情软件对抓取到数据的舆论议题予以梳理和分类,如图3所示。

3   舆论议题分布图

第一类,关注周小平、花千芳参加文艺工作座谈会。此类议题集中在舆情初期,以客观报道和转载座谈会发生事实为主,占总量的21%

《人民日报》16日刊文《习近平寄语周小平花千芳:望创作更多正能量作品》,提到在座谈会上,总书记在讲到互联网文学时,停下来问:“听说今天来了两位网络作家,是哪两位啊?”并在座谈会结束后,走到他们面前,亲切地说“希望你们创作更多具有正能量的作品”。新华网文章《媒体披露参加文艺工作座谈会网络作家身份》、《成都日报》文章《四川80后网络作家周小平受到国家主席习近平接见》等也对周小平参加文艺工作座谈会进行了关注。

第二类,媒体对周小平的专访报道,此类议题主要出现在舆情反复期,占报道总量的11%

1024,《人民日报》记者在对周小平进行专访后,刊发报道《必须坚持我们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周小平表示,“我强烈认识到只有回归中国文明的自信,我们才有可能把自己的国家、把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网民心里保存有对国家的热爱,而且对互联网灰暗的情绪是天然抵触的。这个时候像我们这样一些人用我们的方式告诉他们,你的国家有光明的一面,我们把光明点出来的时候,就会赢得很多人的认同。他未必认可我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每一个故事、每一个数据,但他认同的是我对家国的情怀和对光明的认同和追求,这是没有人能驳倒的。”

此外,海外网还邀请周小平在演播室进行访谈,并编发报道《周小平:年轻时写过很蠢文章推崇美日批评政府》,分享他对文化价值观的认知和感受,回顾了其成长的心路历程。

第三类,转载周小平此前的博客文章,此类议题占报道总量的9%

1016日,《参考消息》在第10版参考论坛对周小平的3篇博客文章进行了刊载,分别为《梦碎美利坚》、《飞吧,中国梦》和《他们的梦想和我们的旗帜》。

第四类,支持周小平,反对网络大V围攻,此类议题以媒体评论为主,兼有网民发言呼应,此类议题占总量的近36%

1017,《环球时报》发表社评《围攻周小平不是网络大V的光荣》指出,周小平如此突出的原因,在于像他这样愿意公开站出来传播正能量的人太少,一直被自由派大V们看成“自干五”的代表,而这次网络大V围攻周小平的原因大概是妒忌和不服气。文章称,这几年像周小平这样的人出来一个被“修理”一个,很多人被吓住了。原本就有名望的人往往与互联网躲得远远的,主流社会站到网上并坚守自己影响力的人寥若晨星。文章认为,当周小平这样的声音多起来时,互联网的多彩才会合成健康的多元。

1020,《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论“周小平思维范式”价值所在》称,周小平……的最大价值在于他的“思维范式”,而质疑周小平的人则是最自卑的,是对历史的无知,对西方现代化的盲目崇拜。评论指出,中国在百年历史进程的探索时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但我们普通老百姓还没有从历史的局限思维中走出来,依然难以摆脱“文化自卑”所造成的心理阴影,在这个时候我们恰恰最需要的就是“周小平思维范式”,也就是“新轴心时代的文明自信”。

1023,法制网发表网评《周小平惹着谁了》指出,一些人在这个时候跳出来攻击周小平,如果不是简单的“羡慕嫉妒恨”,更复杂的原因是他们对国家网络治理的不满意,对国家所倡导的网络正能量的不高兴,周小平作品中明确的对中国的信心,让一些人感到不舒服了。文章认为,周小平参会,代表的是网络正面的、积极的力量,爱国、理性、独立的思考。我们挺周小平,是因为他不跟风,不受骗,不怕围攻,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针对部分网络大V攻击周小平的言论,吕永岩在乌有之乡发表《评公知对习近平文艺座谈会的反击》指出,普世公知恶咬两位网络草根作家的原因在于,他们撕开了美国被转基因普世公知精心装扮的含情脉脉面纱,露出了美国赤裸裸强奸世界的真实面目。对此,网民@吴法天发表微博认为,“自干五的阵营坚持正能量,应理直气壮继续传播”。

1024,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人民日报甘肃分社社长林治波在《环球时报》撰文《为何有人将周小平视为眼中钉》指出,舆论场上出现了对周、花二人的找茬、诋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意识形态尖锐的分歧和对立。一些人对他们进行攻击,主要是借此宣泄对高层、对体制的不满。希望思想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能够在循循善诱和严格管理中不断改善,经过扶正祛邪、激浊扬清,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观,让爱国者饱受攻击的现象彻底成为历史。

对于网络大V的攻击, 1019日周小平在新浪博客发表文章《我待祖国如暖男——真相不会向无知妥协,文明不能向失明低头 我的中国情怀》进行回应。文章称,“我周小平的一些文章观点无非是说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尊重自己的民族英雄,要心怀希望,努力去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些所谓的反驳者并非真心的来批评你,或善意的指出你的错误,而是恶意地希望通过鸡蛋里挑骨头,顾左右而言它,以混淆视听的方式来试图达到用无知去掩盖真相,用失明去回避光明的目的。”

第五类,自由派大V对周小平的的抨击,此类议题以网络讨论为主,约占总量的23%

新浪微博认证为“南方都市报副刊自身编辑的侯虹斌”的网民发微博质疑称:“连百度都查不到像样的资料,还能越过无数网络大神们成为代表?”

此外,另有网民扒出多年前的网页,称“2009年分贝网因涉及色情运营,包括周平在内的多名高管被公安机关调查”,网络大V称此周平系周小平,并对之围攻。如媒体分析师@假行僧老巩发微博称,“开黄色网站的谣棍周带鱼@周小平同志已经给扒得差不多赤条条。接见这样的他们,是不是有点降低了档次。”

 

舆论阵营分析

围绕文艺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周小平等人,网络舆论场形成了观点鲜明分化的两大阵营。

支持周小平阵营

第一类代表人物:陆弃、登峰俯白云、老辣陈香、王德华、余亮。

主要观点:公知和大V对周小平的集体围攻,其本质是围攻习近平领导的党中央,抵制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只会搞乱舆论秩序。

青年学者@陆弃认为:“抹黑周小平是有组织的活动,先是众多段子手、营销号发声,大量类似微博出现在网上。接着大量大V进行转播,评论中夹杂着粗俗、下流的语言。周小平不过是一个用文章作武器的爱国者,他唤醒了一部分青年人的觉醒。有些人这样就害怕了吗?是怕房奴起来造反,还是怕学生让某些教授没饭吃呢?”

@登峰俯白云评论说:“……他们害怕的不仅仅是他们两人,而是从这个座谈会体现出的对文艺界的趋势,这个趋势令他们感到恐惧,这正说明现实文艺界和网络急需进行整顿的必要性。”

@老辣陈香发表微博称:“文艺座谈会后,网络舆论场把热点都投到小平老花上去了,导致座谈会主要精神传播被冲散,导致两位蓬勃青年被各种烙烤。今天,人民日报发表两篇评论,窃以为这才是言归正传。请网友们回归关注座谈会主旨,加深认识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历史使命和价值取向。”评论指责网络推手们试图转移话题,干扰视听。

中国文明网发表《周小平的标本价值是言论自由》指出:“网络上,对于周小平的观念持否定态度的人很多,你可以不同意周小平的观点,但是不能不让周小平说话。如果超越言论自由限制人家说话的权利,那就是一种强权和暴力了。……整个网络表达方式中,周小平都表达着自己对于中国发展的认可,以及中国道路的肯定。这样的一种正能量的文字,其实也正是中国现在所稀缺的吧!”

评论员王德华在环球网上发表文章《有人一谈周小平,就散发出浓浓的酸菜味》指出:“那些谩骂祖国的人,建议好好读一下《不要辜负我们这个时代》。周小平用生动的例子和通俗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国家强则个人兴。我们的社会处在发展的阶段,价值多元,社会矛盾加剧,很多我们相信的‘真相’其实不是真理,而是一种谣言。这种谣言从内部分化了我们,让国家的发展没有形成统一的向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这种伤害是无形且深远的,我们应提高警惕。”他进一步指出了那些一味指责周小平的人,只专注于“起底”和“添黑”,却不能为社会发展、国家富强提供正面的支持力量。

媒体人余亮发表文章《周小平花千芳与这个时代知识人的纠结》,他认为网络大V对于周小平事件反应过度,片面指责周小平其实是忽视自身责任的表现, “周小平、花千芳的作品确实话语朴素甚至粗糙。他们和公知搏斗毫不留情,对有些社会问题乃至自由主义的东西也缺乏深入理解。但是自诩比他们聪明深刻的知识分子就别老责怪人家了,你们的责任更大。胡闹在先的就更不要委屈,总要有点自我批评的精神。”

第二类代表人物:陈里、袁小靓、干越白丁、正气昂扬。

主要观点:肯定周小平的观点的正面价值,强调社会讨论需要珍惜周小平这样的观点和声音。

三农学者@陈里赞扬了网民能够分辨真相,追求理性和事实的精神,“写给小平的话:国家和子民犹如母与子。爱,一定是深埋心底。儿不嫌娘丑,民不嫌国贫,反之亦然。……大多数评论都是理性而公允的,因为大家的情感都是一致的。向前走,别回头,小树要长高,枝枝杈杈要砍掉,大路通天走,坑坑洼洼要填平。感谢网友,为你祝福。”

自由撰稿人@袁小靓肯定了周小平的勇气和执着精神:“和小平说近日饱受围攻,此文写到凌晨四点,爱国热血,填塞胸臆,沛莫能御。靓姨以为,不信者恒不信,因谣言不会止于笨蛋。”

@干越白丁发表文章《像周小平那样“一网情深”爱祖国》,谈到“作为一个80后的网络写手,没有太多的华丽文章,也没有太多的高深之作,却以一个普通网民的身份,从不同的视角,理性地看待目前中国的发展现状,为广大网友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进步的中国,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

@正气昂扬发表《我们的时代需要更多“周小平”们》:“我们的时代需要真正坦诚正义的批驳者,更需要坦荡正气的弘扬正能量者。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建设法治中国,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正能量吗?”

北大教授张颐武发表《周小平的意义》,呼吁为周小平提供更多的空间:“周小平的文章,当然还有诸多缺点和问题,带着年轻人的不成熟,但这些文章给我们的是中国年轻人的志气和梦想。这种志气没有被舒适的生活消磨,没有被虚幻的忽悠所沉迷;这种梦想没有被生活的浮躁所摧毁,也没有被物欲所困顿。而是努力认清自己的命运,承担自己的责任。”

围攻周小平阵营

代表人物:方舟子、西门不暗、中青报曹林、詹涓。

主要观点:以周小平年轻资历浅的特点,集中批判周小平文中某些与事实不符之处而质疑其“谬误”。

在此次事件中,虽然公知掌握着舆论的主要资源,但是网民对于周小平的正面评价和肯定声音占据了上风,认为对于年轻的网络作家的观点应该保护,而非利用他缺乏经验为理由进行扼杀。公知和境外媒体的微博账号发现无法在观点上取胜,便将舆论注意力转向方舟子被封号,试图左右视听,搅乱舆论场。

@方舟子批评周小平的观点缺乏事实基础:“周小平只是在梦里游了趟美国,然后就开始信口开河控诉起美国的罪恶。他的这些胡言乱语,……有的……只要上网一查就知真假。”方舟子对于周小平《梦碎美利坚》一文中的种种描述逐一进行反驳,例如针对周小平所说“美国很多城市的服务业工作者薪资在35美元之间”,方舟子表示,自20097月以来,美国联邦最低工资是每小时7.25元,只有两个州最低工资比这个低,是每小时5.15美元。“周小平在梦里发现了美国哪所城市的服务业工作者薪资在35美元之间?”

对于方舟子和周小平的争论,《南都周刊》执行主编@西门不暗说:“作为方舟子一生的敌人(方舟子说的),在评价周小平的文章上,我支持方的做法,对于他被封号,更感不解,真理越辩越明,封杀是什么理由?”

《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副主编@詹涓june 说:“一个人在网络上的所有痕迹就这么完全抹去了,如果再发声,寻衅滋事这么一个现成的罪名恐怕也会扣下来。什么是恐怖,这就是恐怖。我不是方粉,但鄙视所有对方舟子落井下石的人。”美国媒体也试图借助方舟子被禁言事件,转移关键话题,试图将公众关注点从方舟子和周小平的争论,统一转向中国网络监管、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等问题。

@中青报曹林对此评论道:“一向争得喋喋不休的网友在这个问题上竟然表现出了惊人的团结一致,左中右群殴,挺有意思。劳资啥时没爱过国呢?只不过没像一些投机犯把爱国挂嘴上表演,拿爱国当生意做。”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

    19425月,毛泽东在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一切革命的文学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做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毛泽东系统地回答了文艺工作的方向问题,促发文艺工作者自觉服从革命事业需要,起到团结人心、鼓舞人心、同仇敌忾的作用。

    72年后,习近平同志召开的此次文艺座谈会所针对的问题是: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舆论形势之下,文艺工作能否依然坚持“为人民群众”的基本方针,这是关乎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乃至执政根基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地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应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语重心长,用意深远。

然而,关于周小平的围攻、质疑、激辩遮挡了文艺座谈会的核心信息。公知大V和部分媒体通过制造热闹的话题,转移舆论视线、混淆舆论视听。一方面,利用某些人的嫉妒心态,突出周、花“网络作家”的身份,制造“为什么是他而不是我”的争议;另一方面,放大、抨击、嘲讽周的文章,上演被封号禁言删帖的戏码,似乎发表爱国言论就是无耻、批判美国就是偏激,借题发挥,攻击党中央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路和网络治理的方式。

文艺座谈会引发的争议凸显出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公开和激烈。要警惕公知大V及利益集团支持的媒体通过制造热闹的话题,在中央和群众中间设置沟通障碍,上令无法下达,真情无法传递,让群众只看到喧嚣的碎片,而看不到真实的全景;中央主流媒体切忌掉入议题陷阱,应牢牢把握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针,扩大主流声音,弘扬社会正气。

20141015,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esle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企业实现了集体崛起,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大幅增加,打破了长期由欧美日等跨国公司垄断世界经济的格局。近年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企业实现了集体崛起,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大幅增加,打破了长期由欧美日等跨国公司垄断世界经济的格局。近年来,国有企业在“走出去”中成为“领头羊”,是“中国兵团”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近年来,“国企”常常处于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尤其涉及经济增速、垄断、环保、腐败等问题时,往往成为某些公知大V的攻击对象。

在经济“新常态”和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国企改革势在必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14年“两会”上海代表团的审议时表示,国企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要加强。一年后,2015年“两会”前,某位媒体人所作的雾霾调查纪录片在媒体的推动下一度成为舆论焦点,此片在谈到雾霾的成因和治理难点时,又把主要责任归结为中石油、中石化的“垄断”,而开出的药方自然就是“放开能源市场”。

2014年是国企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政府、学界、业界等都给予了重大关切,有关国企的话题、国企改革的争论依然是舆论焦点之一。本课题组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2014年有关国企舆情的三大热点关键词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国企走出去、国企用工薪酬制度。本文从这三个焦点出发,梳理相关舆情走势和舆论焦点。

混合所有制改革舆情走势及评析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国有企业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随后,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多种声音中逐步启动。

“混合所有制改革”舆情走势图(媒体+网络)

舆情走势

2014219日,中国石化官微@石化实说发布微博称,中石化率先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并附长文详细讲述改革内容,媒体和网络对“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关注度达到第一个热度高峰。6月开始,第二个爆点出现,中国电信、国资委、交通银行先后释放出混合所有制改革信号,把话题推向新的高峰。经过一个月的持续发酵,该话题的媒体关注度和网络关注度分别在7月和8月达到热度最大峰值。

针对“混合所有制改革”,舆论分化为两大阵营:

A.扩大国有企业影响力(约占六成)。

该阵营以民间“强国派”学者及普通网友为主。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新城发表文章《发展混合所有制是为了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称“应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控股的混合经济”,以此作为“扩大国有资本支配范围……加强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种形式和手段。”在这一语境下,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再如南开大学教授何自力在《求是》刊登《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提出“当前有的观点认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应该主要由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控股,这是对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方向的曲解,实质是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资本主义经济控制、支配、利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种手段,从而消解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网络舆论中,学者@杜建国发表《混合所有制并非抽象的灵丹妙药》称,“目前舆论片面强调私企参与对国企的混合,不提国企参与对私企的混合,这样无疑是不符合市场原则的,‘混合’成了私企的特权”。文中援引习近平“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谋取暴利的机会”的谈话,对国有资产流失表示担忧。网友@风雨下黄山-黄生的博称,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的一次大改革,但也许会演变成一场私有化运动;“卖国企就是卖国!”网友@明智一族认为,国企凭借优厚资源和良好资质不断创新的成绩比比皆是,批评者故意视而不见,唯心污蔑。

B.鼓吹国有企业放开控股权(约占四成)。

该阵营中以自由派学者、私营企业主及一些公知大V为主体。

如娃哈哈原董事长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这个民企进去会被它吃掉的,你也拿不到控股权,也没有话语权,就是出钱给它用而已,我觉得这个不解决问题” 。他建议国企混合所有制试点应该开放更大比例的股权,这样才能改变国有企业的机制。

刘胜军在微博中称,“混合所有制改革无非就是搭便车,让不用心的国有资本搭用心的民营资本的便车”;茅于轼认为,“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解决不了垄断”,“政府应和企业一刀两断,把企业还给市场”;张维迎认为,“混合所有制只是一种过渡,绝大部分国企最终的状态并不是混合所有制,而是成为私营的上市公司或者公众公司”。

舆情评析

关于国企改革的争论由来已久,国有企业作为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也是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在保障社会民生、国民经济稳定运行方面,尤其是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国企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次混改的舆论之争中,一些学者、公知大V刻意强调国企的私有化改革方向,实际上表达的是私有资本包括外国资本的利益诉求。如何能让改革的红利真正惠及广大老百姓,应该是改革政策的优先出发点。

国企对外投资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国国有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愈发加快。据商务部统计数据,2014年我国对外投资规模约为1400亿美元,超过我国利用外资总规模约20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其中,在非金融对外投资中,国有企业占比60%。纵观2014年,高铁出口墨西哥受挫和国企海外投资亏损是国内舆论对于“国企走出去”关注度最高的两大热点事件。

高铁出口墨西哥受挫

“高铁出口墨西哥受挫”事件舆情走势图(媒体+网络)

舆情走势。2014114日,墨西哥通信和交通部宣布,由中国铁建牵头的国际联合体中标墨西哥国内首条高铁,这是中国在海外设计、承建并完全采用中国标准和装备的首条时速300公里高铁,是中国高铁“走出去”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单”,引爆第一个舆论热点。

117日,墨西哥突然取消了中国高铁几十亿美元的投标,国内各大媒体纷纷针对墨西哥取消中国高铁投标进行了报道,媒体和网络对该话题的关注度迅速提升,并于当日达到最高峰。

118日,《人民日报》海外网称,墨西哥突然撕毁已经签好的合同,这背后有更复杂的国家间政治、经济博弈。随后,网易新闻、搜狐、中国青年网、新浪网、澎湃新闻转载该报道。

8日,发改委官方网站发布《发改委:墨西哥高铁取消招标是其国内因素,与中企无关》,解释墨西哥取消中方高铁投标的原因。《环球时报》、海外网、《新京报》等媒体做系列报道进行探因。

此次事件中,针对“高铁出口海外”的看法,大致形成“支持”、“质疑”两大阵营。

A.支持中国高铁走出海外(约占七成)。

新华网刊文称“中国铁路走出海外以来,在施工技术、成本控制、劳动生产率等方面较国外企业有较大的优势”,“近年来,凡是纯商业运作的海外铁路项目,中国铁建都实现了赢利”。此报道被大量转发。《人民日报》海外网称,中国高铁被指全球性价比最优,以高铁为代表的基建投资在未来国家经济建设方面必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新京报》认为墨西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迫于国内的政治压力,与中方无关。

网络舆论中,@范剑平认为,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非常有国际竞争力,如果中国能够通过走出去,带动高铁、高速公路、电力设备等各种基础设施相关产品出口,工程建设队伍出口,工程设备出口,就会对未来外贸出口有较大影响;@交大地学乐观地表示,路途中遇到的一点点坎坷怎能阻碍中国高铁走出去的脚步;@iinformation称,“高铁必然会能走出去,只是时间早一天或者晚一天而已”。

B.质疑中国高铁走出去(约占三成)。

《华尔街见闻》发表评论文章《高铁出海了 中国赚了吗?》、四维金融发表《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丝路基金和墨西哥300公里高铁》,指出“经济账还是要算清楚,蚀本赚吆喝的事情总是不能长久”。

网络舆论中,@董事会杂志认为,“中国企业盲目进入海外后,一是对当地政治环境、法律法规、语言文化等不熟悉,导致不懂得如何去维权;二是维权的人力成本、时间成本太大,往往选择放弃维权。所以,中国企业应该做好尽职调查”;@中国评论通讯社认为,基建“走出去”应摒弃工程承包思维;@西征网称,面对中国高铁走出去的种种尴尬局面与被动,面对当前走出去的价格低位,确实要思考“走出去”的时间优势和利润优势。

舆情评析。主流报道普遍认为,此次高铁出海第一单是从单纯的建设及装备出口,到建设、装备和标准的整体输出的跨越,这证明中国高铁的整体实力得到世界认可,开创了中国高铁出海的新时代;即使一些金融机构、资本集团屡发质疑,但大部分网友依然支持高铁“走出去”。在“高铁出海”的舆论争论中,往往涉及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国企所在的重点业务领域,不同的观点背后实则暗藏着不同的利益。

国企海外投资亏损

近年来不断出现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亏损的报道,“70%亏损”甚至“九成都亏损”的说法一度火热。一些耸人听闻的数据,或者来源不明,或者由一些民间智库分析得出,准确性值得商榷。但这些数据却被一些媒体和学者不负责任地加以使用,并进一步被其他媒体和学者重复引用,不准确的数据和结论因此被广泛传播,众口铄金。

“国企海外投资亏损”事件舆情走势图(媒体+网络)

舆论大致分为“积极看待”和“抨击”两个阵营。

A. 积极看待国企海外投资(约占五成)。

在有关国企海外投资亏损的报道出现后,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现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会长张国宝称,不认同“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亏损近千亿,70%的投资项目仍处于亏损状态”的说法。前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称“在我的调研当中,看到了更多的走出去企业的成就,对于这些数字,我不认同。”

网络舆论中,网友@张万会1发微博称,“这些经济学人实在缺乏任何独立有价值的真知灼见,凡事不忘向美国欧洲看齐,以西方好坏事情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诚可谓美国经济鹦鹉!中国投资去处当然要投向技术创新发明创造,利用国企优势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进行关键领域攻关协作,导向领导正确就可取得产业突破,用新技术产品盈利改善国家环境和生活。”网民@甘犁认为,中国的海外投资,需信任用好大量的海外华人人才,或可减少风险。

B.抨击国企海外投资(约占五成)。

在《南方都市报》发文后,网易新闻、凤凰网、中国经济网、腾讯网、搜狐、新浪网等媒体进行大量转载,一些公知大V也就此事在网络舆论中继续造势,引导网民抨击国企海外投资。如@朱海称,国企风险全民承担,会导致盲目投标,只图名声;@济南马相龙律师称,中企走出去的失败率比较高,其中2010年失败率全球第一;@张大江V称,不精准的做些失败的投资,要国企干什么;@范剑平称,计划经济最后遗留的毒瘤是政府和国企投资预算软约束,有人从投资项目中贪腐却无人为投资失败担责的制度成了贪官的现金提款机。@雷华_解惑求真称,以国企那永远虚高的投资和运营成本,在行政力量够不到的国际市场,他们永远是失败者,所以他们只能缩在国内,做门背后的霸王,与政府联手榨取和掠夺国内民众。一些网民也跟着发表了激烈的言论,如网民@dailyfantasy说,国外看中国海外投资的国企估计就是:人傻,钱多;@伟大的中国称,中国在海外并购与投资90%失败了,特别是国企,拿老百姓的钱不当数,败家子,可是个个腰包鼓鼓的;@龙头股-认为,国企向外投资基本就是给移民海外的官二代提供就业提供金钱的手段。

舆情评析。近年来,舆论中不乏针对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批评声音,分析后可以看出其有固定套路:抓住失败案例,不提其他成功案例或整体数据,将国企对外投资一棍子打死;将中国对外投资的负面材料偷换为国企对外投资的负面材料,将私企对外投资亏损的结果嫁接到国企身上,再扣一个“盲目投资、普遍亏损”的帽子。这些生搬硬套的评论、文章在有关负面新闻出现后迅速发出,在一些公知大V的带领下以讹传讹,不断加深国企的负面形象,以期通过造势引导改革方向。当然,官方及国企自身缺乏正面说明或澄清,没能有效引导舆论,使得负面报道、不实数据广为传播,也使得一些网民被严重误导。

国企用工薪酬制度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企用工制度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用工到市场用工、从固定工制转向劳动合同制的转变。一方面,国企通过下岗、内退等方式淘汰了一大批冗员;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用人机制发生变化,引入了合同制与劳务派遣制。市场经济体制意味着国企要和私企展开以“利润”为标准的竞争。2014年,与国企用人制度改革有关的舆情热点主要集中于打破养老金双轨制与合理确定国企高管薪酬两个方面。

打破养老金双轨制

2014323日,人民网报道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公开表示,人社部门不断完善方案设计,按中央决策出台实施,解决养老金“双轨制”。5月,舆论开始热议“大庆油田用工世袭制”。

4 “大庆油田用工世袭制”事件舆情走势图(媒体+网络)

舆论走势。55日,《第一财经日报》发表《大庆油田打破职工子女铁饭碗背后:2011年后业绩一路下滑》,认为职工子女包分配政策有碍企业效益,中石油的现代企业制度推行任重道远,此文转发48篇,得到新浪、南都网、21世纪网、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的转载。

520日,《新京报》发表《大庆油田部分子弟渴望接班 招工考试比高考还重要》,转发120篇。

910日,《法治周末》报道《大庆油田:缓步打破“世袭”》,网络媒体以《媒体曝大庆油田“世袭”变相存在:考生都能过》为题转载了84次。

舆论阵营分为以下两大阵营。

A. “养老金双轨制并轨”不能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劳动力市场价太低(约占五成)。

观察者网522日发表《网友观察者:油田青年看大庆包分配制度》,盘点了石油子弟对此事的观点:“冬天晚上顶着零下40℃寒风在那干活,不夸张的说,湿透的棉裤刚脱下就能立住!夏天顶着30几度高温,在泥泞道路上抗一二百斤管子往井场送的时候,又有谁能体谅?”“我的薪酬是今年才能达到5万,我爱人是前线工人,一年也休息不了几天,累一身毛病,一年也赚不到8万。”在大庆油田,职工十分辛苦,薪酬也并不高,石油子弟之所以愿意留在油田,既有对油田的深厚感情、也有安土重迁、留在父母身边的现实考虑。

《新京报》发文《工资才是经济增长真动力》、《经济日报》发文《最低工资标准仍有上调空间》,认为国家应当对“市场化薪酬”有所干预,通过改良雇佣劳动制度来真正解决问题。网络舆论中,网民@lmbzys认为,养老金双轨制没有公平正义可言,现在并轨了,可是养老金存在的差距并没有缩小;@简单共识001称,明摆着是坑农民。

B.支持取消养老金双轨制(约占五成)。

《中国青年报》发文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呼吁,尽快建立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遭受诟病的养老金双轨制送进历史。该报还引用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侯欣一的说法,“打破养老金双轨制代表了社会公平的发展。之前部分人不缴,部分人缴,但大家都是拿工资的人,这样显得很不公平。”

网络舆论中,也有不少网民支持养老金并轨。如@北野牧者认为,养老金“并轨”是“多赢”之举;@任燕子岁月认为,合并统一“养老金双轨制”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文洁zy称,养老金双轨制正式废除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是中国的“好声音”。

舆情评析。

关于养老金问题,或者批评大庆油田“世袭制”的舆论已不单单是在讨论事件本身,往往含沙射影于国企改革。一些舆论将不公平、低效、改革滞后等“帽子”扣在国企身上,媒体报道中的“包分配”“世袭”等字眼引起了网民的强烈反应,客观上诱导网民对国企产生“坏形象”,把就业难、收入低的怨气发泄到了可以“包分配”的体制内职工和国企身上。其实,劳动者就业难、薪酬低的根源在于劳资矛盾,在于市场经济下的雇佣劳动力市场;收入公平与收入平均是两个概念,效率优先和利润优先也并不相同。废除双轨制固然可以消除“同工不同酬”的收入不均现象,但是,普通劳动者的平均工资却不一定能上涨。由于大批编制工变为非编制工与其他工人竞争,非编制的普通工人待遇甚至还可能会下降。这样一来,收入公平反而更难保障。

国企改革舆情热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国企改革发展问题作为未来党和政府工作的重大关切之一。他指出,国企“在凤凰涅槃中浴火重生,而不是抱残守缺、不思进取、不思改革,确实要担当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形象,在推动改革措施上加大力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私有制为辅,并且长期共存,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原则,而国企是国家的命脉和根本,是立国之本。

5  2014国企改革舆论阵营图和十大关键词

2014年国企改革的呼声很高,但究竟应该改革什么,朝着什么方向改革,改革的目标是什么,舆论阵营在上述问题上出现明显的分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是2014年的年度热点话题,并成为2015年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的议题。有的人希望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国企在国计民生和新兴产业的影响力;但另一些人却认为国企应该放开控股权,为海外资本和民营资本开路。“国企走出去”也是2014年的热点,在这个议题上,舆论也出现明显分化,一部分人认为应当支持国企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另一部分人却唱衰国企。虽然国企用工薪酬制度是一个老话题,在这个议题上,舆论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2014年国企改革舆情十大热点关键词来看,有一些关键词和话题以往呼声不高,今年出现冒头的态势,例如呼吁国企放开控股权、海外投资亏损等。还有一些老调重弹的关键词,例如:效率、腐败、垄断等,这些争论的本质,都可以归结于产权、效率、公平、责任和腐败等。这些话题的讨论在舆论场中往往发酵成为对立的观点针锋相对,而观点的背后其实暗藏着不同的利益导向。

国企肩负着增强中国国家竞争力的历史使命,也是国家对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支柱性、命脉性行业控制力的基础。但资本利益集团和自由主义学者来说,长期攻击国企,称国企产权不明晰,用工制度没有彻底市场化,国企的发展优势被视为垄断。国企做优做强做大与私企、外企的利益相冲突。在舆论场中,自由派学者有政、产、学、媒各界的强势代表,在微博上拥有多位意见领袖,能够在第一时间对于国企负面事件进行炒作。他们通过攻击国企历史上的负面案例,并将问题归结于其国企身份;捏造来源不明的数据、歪曲事实等,对国企刻意抹黑,诱导网民不断加深社会对国企的负面印象,制造“网络民意”。然而,党报党刊却对国企的负面报道往往失语,缺乏关于国有企业舆论的正面引导,只有一些民间媒体如观察者网、海疆在线、独家网等发出不同的声音。

国有企业不仅是公有制经济的基础,更是联系老百姓、发挥党的基层影响力的重要纽带。中国这样一个大国,需要有大型的、并具有超强国际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国企肯定需要改革发展,但怎么改、如何改,不能只看网络舆论。当今“网络民意”实际上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民意。有关部门不能被“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网络舆论所左右,而应当联系实际情况认真调查研究,力争将国企改革的红利真正惠及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编辑:王生升)

2015年4月中旬,加多宝公司推出了跨界互动营销的“多谢行动”,在社交媒体中以“刷屏”形式对所有支持该品牌的名人都...

 

回顾日本经济发展历程,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凭借自身独特的发展模式,以令世界震惊的速度完成了资本和技术的快速积累,在短短20年内就完成了医治战争创伤和追赶老牌西方国家的任务。自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进入所谓“失去的20年”。但在经济持续衰退、停滞的表象下,日本逐步完成两次大规模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并通过大量海外收购,在日本本土外形成了“1.8个日本”的资产及产业规模。在这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背后,财团体制和商社模式正是日本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什么是日本财团

日本财团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它们实际上是由综合商社、主办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企业,以及众多不同领域分工的制造业企业聚拢而成的“商帮”。

日本财团的渊源

日本财团的前身是日本财阀,财阀是战前日本金融资本集团的通称,它和浓厚的封建家族联系在一起,具有商业资本、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相结合的特点。二战前由家族控制的日本财阀是明治维新后政府扶植发展起来的、具有垄断性质的大型控股公司,当时最有实力的财阀是三井、三菱、住友、安田4家。    

日本战败后,旧有的财阀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英、美式的企业制度。日本之所以能够对抗美国,就是因为这些大型财阀的存在,它们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根基,美国以反垄断为名,实施了一系列措施解散财阀,同时输出大量资本进入日本。这一时期,日本出现了短暂的产融分离的格局,经济被美国控制,形成变相殖民化。不久日本出现了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工潮迭起,政府也不稳定,原有的经济秩序出现混乱。

朝鲜战争爆发适时缓解了日本国内的经济衰退。1951年以后,美国出于朝鲜战争和冷战的需要,放宽了对垄断资本的限制。在日本的银行尚未解体的前提下,产融开始重新聚合,新的财团开始出现,逐步形成了产、商、融三位一体的财团体制,其特点是由法人持股,职业经理人运营。20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

日本六大财团

三菱、三井、住友、富士、三和、第一劝银是日本著名的六大财团。前三者是直接继承二战前财阀谱系的集团,在上世纪50年代前后形成,为解体后重组,具备一定的根基;后三者是在60、70年代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以主办银行为中心形成的。70年代到90年代,六大财团进行金融整合,最终形成如今的三菱UFJ金融集团、三井住友金融集团和瑞穗金融集团。这三大金融集团是为对抗外部经济势力而由“官民一体”整合而成,它们为综合商社的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金融基础。

六大财团的产业方向因各自的起家史和发展路径不同而各有区别,各财团的内部紧密程度也各不相同:老牌财团比较紧密,20世纪7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财团则较为松散(见表1)。

表1 日本六大财团概况

金融集团

三菱日联金融集团

(MUFG)

瑞穗金融集团

(MFG)

三井住友金融集团

(SMFG)

组织财团

三菱财团

三和财团

富士财团

第一劝银

三井财团

住友财团

经理会

金耀会

三水会

芙蓉会

三金会

二木会

白水会

综合商社

三菱商事

双日商事

丸红商事

伊藤忠

三井物产

住友商事

主办银行

合并前

东京三菱银行

日联银行

富士银行

第一劝业银行

樱花银行

住友银行

合并后

 

三菱东京日联银行

 

瑞穗银行

三井住友银行

代表企业

三菱重工

三菱电机

三菱汽车

麒麟啤酒

夏普

NTT 

神户制钢

帝人公司

日产汽车

日立

佳能

日本精工

富士通

五十铃

JFE钢铁

古河电气

东芝

丰田

王子造纸

三越

NEC

马自达

三洋

朝日啤酒

行业领域

汽车

重型机械

军火

成套设备

石油化学

核能等

钢铁制造

纺织纤维

石油橡胶

通讯业

液化气

陶瓷等

金融业

城市住宅

海洋开发

石油开发

地热利用煤炭等

化工纤维

金融

光通讯

计算机

石油开发食品等

化工

机械设备

综合电机汽车制造

钢铁

核发电等

石油化工

钢铁

有色金属精细化工

海洋开发

核能等

 

 

日本财团的产权构成及运行方式

二战后重新聚集起来的日本财团不同于原先的财阀。一方面,在原来的家族成员被赶走之后,经营企业的都是职业经理人;另一方面,为适应美国出台的《反垄断法》,日本财团由原来的一家公司直接控股转为多家公司联合持股。日本财团发展到这一阶段,已由原来的金字塔持股形式,转变成网状球体持股结构。

日本财团的环形持股方式

日本财团的产权构成方式是交叉持股,也就是环形持股方式。相对于二战前财阀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这是一种网状球型结构,信息传递交流速度更快,更适合市场环境。

20世纪50年代,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时,日本股市出现低迷,有远见的经理人抱团将抛售的股票收购,通过交叉持股进行融资。这种民间资本的私有制形态,通过集合和相互持股形成了一种混合所有制形态。由于这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主要还是金融机构,所以日本企业还是更多地与银行资本联系在一起,这也造就了其大生产机制。大企业形成的财团在产业链上进行分工的同时,一些中小企业围绕这些大企业在运作,这就形成一种秩序,一种利益共同体,因而构成了日本企业的基本体制形态。

在日本,“共生共荣”是普遍的价值观,财团最大的意义就是建立庞大的生产体系,企业通过交叉持股形成了共渡危机、共享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从而有效避免了恶性竞争,实现了分工合作。这种交叉持股的方式,可以通过债转股帮助企业处理债务问题;通过集体监督减少腐败;通过信息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并实现共同决策;通过在企业间建立信用关系,来降低信用成本;通过建立内部人才流动机制,为经理人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和成长空间;通过为中小企业搭建可依托的平台,解决就业和融资问题(见图1)。

图1日本财团交叉持股图

日本财团的“产商融”横向联合方式

日本财团通常采取横向联合方式,由3个核心部分组成,即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信托、基金等);综合商社(主要业务是贸易和投资,以贸易为平台,控制物流);装备制造企业(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装备制造等)。除此之外,一些现代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也通常被划归至某一财团,但它们的独立性更强。财团内的企业群体会将集团外部的中小企业群作为长期稳定的交易对象纳入业务经营体系,在主要的制造商和全国几千个零售商之间还存在着销售联盟。

日本的六大财团,每个财团都掌控着数十家大型企业。财团运行实行的是类似立体作战的形式:金融如空军,商业如海军,产业如陆军,空、海军为产业(陆军)发展护航。就是凭借这套“产商融”结合体制,日本在战后与美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经济对抗。

日本财团通过成员企业间的交叉持股、共同投资等手段,形成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它十分强调“和”与“团结”,虽以国际通用、标准化形式出现,但带有明显的东方儒家文化的烙印。

日本财团的功能和效果

日本财团的功能

综合商社是财团模式最重要的核心,财团发挥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综合商社身上。综合商社的业务基本定位是提供交易服务,为出口商开发海外市场,为进口商寻找所需要的原材料或产品。综合商社以贸易为平台介入到产业里,同时又有金融服务功能,具体体现为集贸易代理、金融服务、产业投行、仓储物流、情报系统、投资咨询和产业组织者等职能为一体,发挥综合运营和协调作用。综合商社的意义还在于其代位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以类似民间企业的行为方式行使着国家微观经济管理的职能(见图2)。 

图2日本综合商社职能图

贸易职能。综合商社的首要职能。综合商社不同于一般的买办代理型贸易公司,它是一个连带投资型的综合贸易公司,其重点在于资源贸易和战略投资。综合商社并不直接进行生产活动,而是通过提供良好周到的综合服务和少量投资参股,维持与生产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逐步取得原料和产品的贸易代理权,同时带动财团关联企业的共同投资。

金融服务职能。从本质上讲,综合商社是一家金融类公司,这主要包括融资、投资、租赁、国际性大宗借款安排等。但商社金融不同于单纯的商业银行,其资金来源不是直接吸收存款,而主要是借自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如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等。综合商社之所以能从银行借入大量资金,主要是因为这些金融机构是综合商社的大股东结合成的利益共同体。金融功能是综合商社的核心功能,是综合商社紧密维系贸工关系的重要手段和纽带。综合商社存在于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适时地对二者的利害关系做出适当的调整,在日本有“第二银行”或“影子银行”之称。在贸易领域,综合商社强大的金融功能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开拓与占领市场的能力。在金融、信用领域,综合商社从旁协助金融机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产业投行职能。综合商社从成立之初就扮演着产业投行的角色,致力于扶植日本中小企业成长。如在丰田、东芝、索尼等还是小作坊的时候,三井物产就帮助它们筹集资金、开拓市场、引进人才,使它们逐步成长为日本工业的脊梁,最终成为世界级企业。

综合商社以贸易为平台,进行产业投资,两者相辅相成。不同于美国金融投行热衷于追逐短期利益,综合商社不仅仅立足于资本运作,更倾向于长期持有股权。综合商社对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企业小额入股,变相地通过“小资本+大物流”的方式把这些企业编织起来,以达到整合和搭建产业链条的目的。这种“只服务不控股”的方式更易于维持财团企业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建立“利益共同体”。

仓储物流职能。综合商社与全世界的海、陆、空运输公司和仓储公司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能够为客户提供最合适、最经济的物流服务,并安排保险、仓储及进出口手续等方面的业务。物流实际包含了信息流、资金流、票据流,以及货物的仓储和运输等内涵和功能。通过搭建全球化的物流体系,综合商社在为产业提供服务的同时,通过掌握产品物流的各个环节,收集分析最有价值的商业情报,做出正确决策,最终达到变相控制产业的目的。

情报职能。为了打入和占领世界市场,提高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能力,日本几大财团的综合商社都不遗余力地建立强大的情报系统,将庞大的信息网络的触角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重点搜集各国的经济、政治等情报,再利用情报信息进行综合性、战略性的研究,开展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这包括竞争对手及其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品种、价格的动态分析等。其情报搜集、加工处理和传递能力堪称世界第一,在经济和商业方面的情报能力甚至被认为“在美国中央情报局之上”。可以想象,假如在战争环境中,这些商社甚至具备提供全面后勤保障的能力。由于这一优势,决定了它在国家经济决策中的重要地位。对国家而言,综合商社是日本经济的“总参谋部”,是日本国家经济战略的制定者;同时也对日本政治、外交和军事等方面具有很强的政策影响力。日本政府对世界经济事务的认识和研究,几乎完全依赖于综合商社的研究机构。

投资咨询职能。凭借着强大的信息网络和渠道,综合商社向中小企业和发展中国家的大企业提供市场行情、营销策略、贸易机会、技术转让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其范围小到产品的包装设计、大到国外企业的资信评估和收购,几乎无所不包。对财团内部企业而言,综合商社既是情报机构,也是拓展海外市场的先锋。日本企业在最初进入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时候,一定会第一时间找到所属财团综合商社在当地的分支机构,寻求信息咨询等方面的协助。对财团外部企业而言,综合商社通过提供免费的投资咨询服务并少量入股,将合作企业纳入其全球产业链,与合作企业互惠互利、共享信息。从条件苛刻的技术转让谈判、技术引进合同的签订,到先进机械设备的进口、安装和调试,凡是与重大技术、装备相关的引进,综合商社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产业组织者。综合商社在世界各地寻找商机、抢占资源,为日本的产业调整和资源能源保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也被成为“产业组织者”。综合商社多年来形成的信息网络和交易关系使它能在其中发挥协调作用,根据项目和业务的特点来组织最合适的厂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具体包括:全球性地调动信息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和客户共同努力创建新的公司、新的业务并进入新的产业;通过各种各样精心设计的服务促进客户国际贸易活动。综合商社强调对全球资源的控制力,并不断推进对物流领域的渗透。在主办银行的金融支持下,综合商社从海外获取资源,通过物流打通产业链,并在整合产业链的过程中,将更多的资本投入到对生产企业的上游原料物流和下游产品销售代理权中。财团对日本经济发挥的作用

当代的日本财团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私人家族企业。经过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它已成为真正的社会企业,被称为“民有国营”企业或“国民企业”。虽然财团的外在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内含的传统家族文化却得以延续。在这种新型的、现代化的企业集团中,主办银行(或金融集团)扮演着父亲的角色,通常决定家属成员的血缘关系和姓氏归属(一般为成员企业大股东),是家庭成员稳定的经济来源(为成员企业提供资本支持)。为产业服务的综合商社则扮演了母亲的角色,负责生儿育女,照顾家庭成员的起居,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施加影响(扶持众多制造企业),并为儿女长大后外出求学与发展进行谋划(海外扩张、情报获取),甚至为子女选择对象和操办婚嫁(创办合资企业)。而产业则扮演了儿女的角色,当哥哥姐姐们(成熟产业)有了充足的经济来源和积蓄后,他们会将资金投入到新孕育出的弟弟妹妹(新兴产业)上,或将富余的资金存入父母的钱箱以供全家统筹。

凭借特有的财团模式,日本打造了完整、独立的产业体系,保证了国家经济安全以及海外资源的稳定交易。日本也因此成为相对独立于美国经济体系而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国家,并一直保持着经济大国的地位。

日本财团模式的成功根本在于实业与银行的紧密结合,并通过“商”这个纽带和平台,将“产”和“融”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为本国的实业发展争夺世界的定价权和世界财富的分配权。

 

链接:日本财团的管理架构

日本财团内部各成员企业并不存在上下级的支配关系,在经营决策方面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因此,财团也被称为“横向集团企业群”。通过剖析三井财团,就可以看到其内部的管理架构和协调机制是如何运行的。

三井财团成立于1961年,为原三井财阀直系、旁系公司以企业集团的新形式集结而恢复成的大财团。三井财团的核心企业有26家,优势产业为化工、重型机械、综合电机、汽车制造、房地产、核电、半导体、医疗及办公电子设备等。

三井财团的父体是主办银行三井住友银行,母体是三井物产。其产业群体包括丰田、东芝、商船三井等多家企业集团。每个企业集团又包括多家大型企业,如丰田系包括丰田汽车、丰田通商、日本电裝、爱信精机、丰田自动织机等(见图3)。

图3三井财团树形结构图

联系三井财团“横向集团企业群”中各企业的是总经理会、三井业际研究所、三井广报委员会、纲町三井俱乐部等机构。正是这些机构的协调作用,使得表面松散的财团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

总经理会。总经理会是三井财团各个成员企业总经理定期聚会、交换信息情报和交谊的场所,也是各公司领导统一决策和协调财团战略发展的“作战联席会议”总参谋部。二木会作为三井财团的总经理会,是三井财团的统筹领导机构,由26家核心企业构成,其中三井银行、三井物产、三井不动产的首脑为二木会的核心。二木会的出现标志着旧三井财阀在战后的华丽转身,三井财团正是以总经理会议为纽带,建立起联系紧密的企业间联合体,财团的向心力也随着成员企业间的合作和资源整合而得到不断加强,成为日本战后最大的企业集团。

通常,总经理会对财团承担如下功能:第一,对财团内的企业进行适当的调整。一个财团内的成员企业经常有合并、改组、利益分配等重要问题,都会牵扯多家企业,处理不当会对财团内产生严重影响。因此,一般情况下财团内的成员企业所共同投资的事业,多半是在总经理会中达成协议的。第二,出面对外进行国际性交涉。日本的贸易规模非常庞大,许多资源的取得以及商品的输出都不是单纯的贸易问题,而是一种政治问题。因此,凡遇到与政治相关的贸易问题,一般都是由总经理会派遣使节团出面前往交涉。第三,决定成员企业首脑人事调动。由于财团企业之间互相持股,在指定和派任各成员企业的首脑人事时,都必须通过总经理会来做适当的协调。

 三井业际研究所。这是二木会的直属智囊机构,相当于财团的大脑,主要研究财团内常见问题和财团内企业间需要协调的问题。其对于财团的作用是发表意见、提出政策建议,负责情报的收集、分析,管理以及相关服务,调查与研究开发,促进相关事项事业化,与国内外各机构进行交流以及发展人力资源等。

三井广报委员会。由三井财团企业组成,通过一种广泛的文化和公共关系进行活动,为国际交流和振兴地区文化做出贡献,从而建立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树立财团企业的良好形象。三井广报委员会对于财团的功能是推进国际文化交流,活跃地域文化活动,推动企业与外界的互动等。

纲町三井俱乐部。它是以财团企业领导层为会员组成的社交俱乐部,是为高管层提供的非正式交流平台。纲町三井俱乐部对于财团的作用是增强财团企业间的友谊以及情报往来等。

 

此外,“纵向集团企业”也是日本大型企业所必备的特征之一。这类集团企业是一个在母公司一元化、垂直领导下活动的有机的事业集合体。不仅如此,集团企业的经营活动范围往往并不限于集团内部,许多制造业企业将集团外部的中小企业群作为长期的、经常性交易对象(外包公司),实际上将它们纳入自己业务经营的内部范围。外包公司有的朝着水平方向延伸,如三菱公司拥有190家成员公司;有的朝着垂直方向发展,像丰田公司拥有175个初级供应厂商和4000多个二级供应厂商。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