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永远的中信”

——专访中信公司创始人之一徐昭隆先生
李才元 来源:《中信人》 2015.06.29 13:42:02
经常振明董事长、王炯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批准,离退休管理部组织集团老领导在上海进行健康休养,同时组织老领导与《中信人》报社编辑座谈,回顾中信公司创建和发展中的历史情况。

中信集团领导一直关心集团离退休老领导的生活。近日,经常振明董事长、王炯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批准,离退休管理部组织集团老领导在上海进行健康休养,同时组织老领导与《中信人》报社编辑座谈,回顾中信公司创建和发展中的历史情况。期间,集团纪委书记冯光同志专程到驻地看望了老领导及中信公司创始人之一、98岁高龄的徐昭隆先生,并代表集团领导向他们表示了亲切的问候。

515日,上海朱家角。经离退休管理部李新彦主任安排,在原中信华东集团总经理孙新国先生和离退休管理部冀晋同志帮助下,我对徐老进行了近两小时的采访。徐老精神矍铄,兴致勃勃,谈起“中信头十年”如数家珍,并详细询问了《中信人》办报情况,编辑部几个人、发行多少份等。他说,《中信人》三个字是荣老亲自题写的,荣老很重视的。他希望报社编辑坚持把中信集团这份珍贵的报纸办得更好。

记者:徐老您好!今天是您98岁生日,祝您生日快乐!

徐老:谢谢你!这次中信集团领导安排离退休管理部为我过生日,冯光书记专程来上海探望,我甚为高兴!在此借《中信人》向集团领导及全体中信员工表示衷心感谢!

记者:您是和荣老一起创建中信的第一批中信人,请您回忆一下,您是怎么来中信的?

徐老:解放初期,我和荣老都是上海工商联的会员,当时荣老是年轻有为的副主任。我自己办过厂,也能动动笔,因此参与搞过上海工商联的教材类的东西,通过这些,荣老当时了解了我。改革开放初期,小平同志请荣老出山组建中信,需要人手,他想到了我。我也觉得办中信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就参加了。

记者:您是当前中信最高寿的老领导,问您两个“最”的问题。第一个问题,中信对于中国,最大的作用和价值是什么?

徐老:改革开放前,中国是有些闭关锁国的,外国人觉得中国很神秘。小平提出对外开放,需要一个渠道,办理政府有关部门无法出面办理的事情。中信就是这样一个渠道,最大的作用就是“窗口”的作用。

记者:如今,中信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已经世人皆知,然而在当时,第一批中信人如何理解和实践这个定位?或者说,这个“窗口”的作用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中信”的牌子是怎样立起来的?

徐老:荣老提出,中信公司从无到有,要有一个标志性的东西,于是建了国际大厦。中信为国家做什么事情呢?当时外汇紧缺,我国长期以无外汇为光荣。荣老认为,要利用外资,用外资购买设备和技术发展中国的民族实业,于是以中信公司的名义海外发债,支持了仪征化纤。总地来说,通过这两件事情,中信的局面打开了。

记者:问您第二个“最”。您和荣老共事多年,最难忘的是什么?

徐老:中信创业初期,是很艰难的,我们当初都没有工资的。荣老也曾经为办中信生病住院,但是,有小平的重视,荣老人缘好,人脉广,有魄力,有能力,大家也努力,中信的事业很快红火起来。帮荣老做事情,在他手下办事,最大的感觉是痛快。他放手让你去办事,信任你。最难忘的就是这种艰苦和信任。

记者:中信确实有一段艰苦的创业史。中信创始人有很多优秀品质。现在,中信已经走过36年,中信的员工越来越年轻。徐老,您对中信的年轻人有哪些希望?

徐老:年纪大的人,经验丰富,但会保守。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好处,身体好,精力旺,胆子大,点子多,但经验不够,有时过于乐观。总的来说,要老中青结合。但是,希望总在年轻人身上。

记者:徐老,您对《中信人》的发展有什么希望和要求?

徐老:我很早就退休了,《中信人》是我了解中信的渠道,每期都寄到我在上海的居所。《中信人》内容丰富,办的不错。我通过《中信人》了解中信的大事情,例如香港上市;看一些重要的文章,例如常振明董事长写的缅怀丁伯的文章,很好的。我记得,《中信人》创办初期,报纸的内容少,办报经验少,也没有现在这么开放。我知道办报的难处,办到现在很不容易。你们还可以办得更加生动活泼一些,增加一些人物、人才报道。总之,时代的变化很大,中信的变化很大,《中信人》要记录和思考这些变化。

采访中,徐老多次提到,“CITIC”徽是荣老亲自构思设计的,他自己想出来的,简明好看有境界,我们很佩服的。我深深感到,和荣老一样,徐老等老一代中信人很重视企业文化,极其看中“中信人”的身份。老领导是中信的财富,是年轻人的导师和楷模。我们年轻人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努力工作,为了“永远的中信”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永远的中信”是一代又一代“中信人”的梦想、心血、笑脸和光荣。

附件

徐昭隆同志简历

(此文于1997年经本人审定)

19175月出生于民族资产阶级家庭,成分是原工商业者,籍贯浙江慈溪。193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5510月参加工作。

1938年—1947年,任昆明中央机器厂、上海公和来颜料公司职员,天津协兴颜料号协理,上海瑞康颜料号经理等职。

1947年—1955年,先后任归侨实业公司经理、庆成颜料公司经理、中国染料工业公司总经理等职。

1956年公私合营后—1966年,任上海市染料工业公司、染料油漆工业公司、有机化学工业公司副经理。

1966年—1978年,下放振华油漆厂、上海染化三厂劳动。

1979年任中信公司业务部经理,1982年任公司副总经理。

1983年—1989年任公司总经理。

1986年—1993年任公司副董事长。

曾担任民建上海市委委员,全国政协第六届委员,全国政协第七、八届常务委员,全国工商联第五、六届常务委员。(郑礼20150619)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