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人文社会科学要为新时代奉献学术精品

张树华 来源: 2019.05.07 09:28:16

当今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在经济下行和国际难民潮等压力下,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陷入困境。西方国家极力对外转移矛盾,试图弥合国内矛盾,拉近国际盟友;大国间政治和外交冲突激化、国际思想舆论斗争进一步升级,各种政治思潮激荡。近期国际媒体称西式民主已死,西方政治失去方向。“西方之乱”、“中国之治”的命题很好地诠释了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在西方政治分裂与衰落的背景反衬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

 

记录新时代 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

 

古往今来,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复兴,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外交、科技力量等硬实力的提高,也必然伴随着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软实力的提升。在世界的东方,中国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发展新理念,稳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超越了西方大国“零和竞争”和唯我独尊的逻辑思维定式,获得了越来越多国际上有识之士的响应。中国成就、中国之道,吸引着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目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新时代的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应用笔尖去记录新时代、拥抱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奉献新时代,通过全面总结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理解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地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坚守中国立场  推动中国社科“走出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要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方案阐释好。新时代为我们对外讲述中国思想、中国道路、中国方案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国际条件。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中国文化“走出去”面临着巨大挑战。

当今世界大变局下,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制度、价值观和以此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各种衡量标准中,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充分认识和精心谋划社会科学发展、推动中国社科“走出去”,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任务。新时代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回应这种时代要求,以提升原创能力为出发点,不再满足于做西方理论的 “搬运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守正出新,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

 

勇于“自我革命”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这一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实践是理论研究的丰厚土壤和不竭源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让作品孕育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

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与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相比,中国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论文大国,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的社会科学从业者人数众多,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不足,就像文化文艺领域一样,有高原无高峰,有数量缺质量,有人数缺大师。

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总体发展战略尚不十分明确,科学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不明、不高、不强、不足、不够、不全、不良、不实”(八大不足),以及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两大缺憾)。总体来讲,文化和社会科学领域服务党和国家、服务社会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

中国是文科大国,目前人才数量、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都排在世界前列,但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文科领域同样面临有高原无高峰的窘境。即便有不多的高原,也经常是沟壑纵横、坑坑洼洼,更多的还是平地、沼泽,有毒有害产品也不时显现。不仅如此,高校文科还沾染了“大干快上”等一些不良风气,砸大钱、争项目、抢人才、上人马、说大话、讲空话等现象多有出现,更阻碍了社科整体学术水平的提升。

作为最近几年社科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和载体,智库建设正在中国形成热潮。这轮“智库热”虽在总体上提高了社科领域建言献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但与国家和社会的期待仍有差距。比如“智库热”的背后是有用成果短缺造成的“库”多“智”少。一些地方的智库建设,往往热衷于搭台子、挂牌子、拉场子、铺摊子、请名人,忽视了智库的自身建设和内功修炼。一些智库研究脱离实际、坐而论道,“好看但不中用”。有的智库专家单纯追求所谓社会影响力和媒体影响力,忽视为民立言、为政府献策之根本。

可见,与时代发展相比,这些年我国文科知识生产与活动虽然表面光鲜热闹,但其结果却是:理论探索落后于实践创新,科研创新落后于政治和政策,学术研究落后于鲜活的生活。

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此,文科建设尤其要强调质量为先,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也要勇于“自我革命”,在资源配置、学科设立和知识生产领域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关停并转”等方式,补短板、调结构继而提质增效,以此提高中国学术的原创力和影响力。

新时代的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同时,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为人民做学问,为国家献智慧,奉献时代精品和传世佳作,不辜负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编辑  宋斌斌)



* 张树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