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日本经济现状与中日经贸关系展望

刘军红 来源: 2022.02.23 10:23:01


日本经济长期低速增长

冷战结束后30年,日本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被称为“失去的30年”。过去30年的每个10年平均增速分别为0.3%0.3%0.7%,可谓“贴着地皮增长”,堪称“零增长”。GDP增长率的低下与物价、利率的长期低下,并称为日本经济的“三低”,也构成了“日本化”的三个典型特征。

2016年以后,日本央行将长期低下的利率限定在0%左右(10年期国债收益率锁定为0%),导致预期投资收益率长期低下。企业不投资,抑制设备投资、抑制研发投入,潜在生产率低下,潜在GDP增长率长期处于1%以下(目前为0.7%),在物价长期低迷背景下,日本经济呈现“通缩化”现象。

摆脱通缩是日本政府的长期任务。“安倍经济学”使用了大胆的金融政策,辅之以机动灵活的财政政策,积极扩大国家债务;央行无限购买国债及企业股票基金,导致央行资产膨胀、日元长期贬值。新冠肺炎疫情中,在国际资源能源价格上涨背景下,日元贬值加剧进口物价上升。出口物价则因企业面临全球竞争难以轻易提升,导致日本交易条件恶化(出口物价高于进口物价)。

鉴于新世纪以来日本企业海外生产比率达30%,日元贬值对于企业出口的刺激效果减弱,良性效果稀薄,呈现更强的负面效果。由此,面对国际物价上升、美欧央行金融政策回归正常化倾向,日本央行如何调整金融政策关乎其经济增长。

中日经济具有稳定深度发展的基础

从贸易方面看,自2009年中国首次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国以来,至今,日本的最大出口地在中美之间轮动,中美不分伯仲,堪称日本的两大出口要地。在进口方面看,自2002年以来,中国持续保持日本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地位,且从中国的进口规模逐年扩大,在日本总进口中的占比约达23%左右,逐渐与美国拉开距离。这意味着日本对中国制成品的依赖在逐渐增强,对美国制成品的依赖逐渐减弱。

中日产业间始终保持着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中国入世之初,日本对华出口的九成为生产设备、核心零部件和中间产品。而今,这种跨国产业链关系仍在保持并得到加强。从日本财务省贸易统计数据看,有色金属、半导体制造装置、集成电路、电子零部件,及电子计数仪器等对华出口逐年扩大,并构成中国出口产品的核心要素,其比例关系大致为13100,即每进口13个单位的日本生产要素,可产出100个单位的中国出口产值。

与此同时,中日贸易结构日渐表现水平分工特征,如在一般机械、电气机械和原料、化工原料等类别中,中日相互占比日趋接近,如“一般机械”,互占23%左右;“电气机械”接近27%,中国出口占比更多一些。这意味着中日产业内贸易快速发展,形成了彼此不可或缺的紧密产业链关系。

这与日本始终保持高水平的对华直接投资有关。中国入世后,日本企业对华投资掀起新的高潮,这个潮流持续到2012年中期,这个过程既体现了对入世后的中国经济的高度预期,也反映了对北京奥运会及上海世博会的高度期待,同时也与日本“311”地震后企业分散投资,转移产能,规避风险有关。之后,日本企业投资开始向东南亚转移,在增速上呈现超过对华投资的势头。

在中美贸易摩擦和疫情叠加背景下,中日贸易结构并未发生大规模改变,表明日本对华投资,及其在华产业链布局也未发生显著改变。对东南亚的投资增加,可谓仍保持在过去的延长线上。中国市场的投资魅力、投资收益仍可抵消所谓的“经济安全”考虑。中日产业关系仍具有稳定深化发展的条件。以此为基础的中日关系也具有保持稳定发展的条件。

(编辑  季节)



* 刘军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