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医养结合”悄然兴起 看着很“美”困扰很多

郑州日报 2015.07.02 10:55:21

养老、看病是所有老人绕不开的人生课题。一次次地住院、转院、出院……无休止“折腾”不知让多少家庭和老人深陷疲惫,不堪其苦。

有没有既能给老人看病、又能帮着养老的地方?记者近日在安徽、辽宁和上海等地采访发现,一种名为“医养结合”的新模式正在悄然兴起。那么,这种模式离你多远?能走多久?

养老看病:“一条龙”模式获青睐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集团医院滨湖医院老年科内,两人间的病房里独立卫生间、悬挂式电视机、落地玻璃窗、红色储物柜等一应俱全,床头分布着各种功能的白色插头和按钮,老人和家属可随时通过按钮呼叫,今年84岁的张建廷和老伴都住在这里。

“在别的地方,病看好了就得出院,不舒服了再来住院。我们年纪大了,不想在各个医院来回跑,也折腾不起,就想有个既能看病、又能养老的地方。”张建廷说。

滨湖医院老年科于2010年正式运行,该科设立“托护养老”和“医保住院”两种管理路径。“医”“养”互换时仅切换信息和管理路径,改变床头标识,无须搬移床位。如今,滨湖医院老年科已开设5个医养结合病区,服务对象已辐射省内外。

辽宁省大连市目前也在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大连市中山区桂林养护院一楼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楼、五楼是养护院。一些地方还在探索机构养老内设医疗机构的医养结合新模式。目前,上海市660多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130余家,提出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联网结算申请要求的103家,已全部纳入医保。

困扰多多:看着很“美”行路难

尽管医养结合受到社会各界欢迎,有的甚至“一位难求”,但目前运行仍面临不少成长中的“烦恼”。

——身份难界定。“医养结合过程中最大的困惑在于没有相应的政策和标准,不知道应该怎么发展。”合肥市第一人民集团医院滨湖医院老年科主任陈雪羚回忆,2010年开办老年科之初,希望能领一个养老机构的证,用医疗和养老的双重身份经营。经过申请,拿到了社会福利机构批准的证书。但该证书到期想再续办时,却因没有相关政策不能续办,最后通过物价部门作为“特需服务”才能合法收费。

——市场供需脱节。大连金石滩医院负责人说,医养结合是系统工程,国家探索这条路是要解决就医难、养老难问题。但现实情况是,大量高端医疗机构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而大量的二级医院、社区医院被闲置。目前,许多慢性病、退行性疾病患者需要康复治疗,但市场需求与供给脱节,服务设施不足,全科医生不足。

——专业人员缺失。当前相当一部分养老机构的护理员集中在40~50年龄段,学历大多在初中以下,多数来自农村,年轻人普遍缺乏。来自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只有10余所院校设有养老护理专业,难以满足养老服务市场需求,且培养也多侧重于技能实操,缺乏学历和学位教育,难以满足市场对复合型养老管理人才的需求。

面对期待:现实难题“怎么破”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近期发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指出,我国家庭发展变化突出表现之一是城乡养老照护和医养结合需求较大。

“消除医养结合‘烦恼’迫在眉睫。”业内人士呼吁,国家能明确是否提倡、鼓励医养结合的发展方向,明确机构的性质、发证单位、运营规章,并予以支持。在护理、医疗、病人准入等方面,国家应出台统一明确、操作性强的标准或评价体系。此外,老年人大多是慢性病,需长期住院,医疗、护理费用都要考虑,而在现有医疗保险制度下,往往承担不起高昂费用。应完善相关医保制度,尤其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同时,建立医卫养老服务人才培训长效机制,引导更多高职院校开设养老护理专业,提高分布在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素质,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医护水平。

据新华社北京6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