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公报通常是平淡的,但50年前的“上海公报”颠覆了这种做法。当时,亨利·基辛格给了中国一份沉闷的草案,但遭到了周恩来的反驳。周恩来说,两国存在重大分歧,应该诚实地承认这些分歧。基辛格回忆说,他对这种既能谋求共识又能保护双方免受国内强硬派攻击的新方法感到温暖。在意识形态和国际事务的观点上,中美大部分是冲突的,但分歧赋予了双方一致同意的那些话题更大的意义。“该文件提供了未来十年中美关系的路线图。”基辛格说。
相比之下,在过去的十年里,美国和中国关系已经降到了相互敌视、对抗和不信任的地步,令人沮丧。
新的谈判应承认并管控分歧,确定共同利益并探索可能的合作。“上海公报”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出发点,当时美中都表示“双方都不应该在亚太地区寻求霸权”,呼吁“尊重所有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和“不侵犯其他国家”。50年后,华盛顿和北京需要达成新的共识。美国可以推广里根的原则,即“核战争永远不可能赢,也决不能打”,对关键网络基础设施的攻击也是如此,两国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防止先进导弹技术的扩散方面有共同的利益。此外,两国都应提出如何实现从化石燃料向净零碳排放承诺的过渡,双方还需要贸易互惠的规则。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与中国的贸易协议未能增加出口,它只是增加了成本,提高了价格,浪费了机会。
目前,在台湾问题上,拜登已经承诺不会推翻过去的政策,美国可以遵循1972年、1978年和1982年的公报原则,达成新的基本共识。美中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在确保全球增长、韧性和发展方面存在共同利益。新“上海公报”应该照亮一条与中国既追求竞争又追求共存的道路。
(罗伯特·佐利克,美国前贸易代表、世界银行前行长。摘编自佐利克在彭博社发表的署名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