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一位菜农眼中的市场放任与政府缺位

于金宝 来源:天熹策论 2015.10.25 19:52:26
【在如今的时代,到底是谁在为农民生产者的利益代言?在一位菜农的眼中,放任的农产品市场并没有带来公平、效率与安全,中国分散在广大农村的菜农(小农)受到上游农资生产者与经营者的掠夺与盘剥,政府缺乏足够的能力监管松散、放任的市场。作者认为,在农民组织缺失的当代,国家应协助菜农应对市场盘剥与风险,让那些耕作在祖辈的土地上的小农找到坚守下去的理由。】

【在如今的时代,到底是谁在为农民生产者的利益代言?在一位菜农的眼中,放任的农产品市场并没有带来公平、效率与安全,中国分散在广大农村的菜农(小农)受到上游农资生产者与经营者的掠夺与盘剥,政府缺乏足够的能力监管松散、放任的市场。作者认为,在农民组织缺失的当代,国家应协助菜农应对市场盘剥与风险,让那些耕作在祖辈的土地上的小农找到坚守下去的理由。】

自从看了王君柏教授的《2015夏回乡记》与对该文的回应,就想着把自己所看到的、所经历的、所思考的关于农村中的一个点——蔬菜村里菜农与蔬菜的内容整理成文,算是对王教授所提出的希望对农村发展有兴趣的人为弄清乡村这个整头大象的面貌所作出的呼应吧!

当今中国,乡村蔬菜种植已经是农业生产、甚至说是农业文明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村庄直接就是单一的番茄村、黄瓜村、西葫芦村等,也就是中央所强调的“一村一品”的现状,本文就围绕这个蔬菜的点来阐发。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本人长期从事与蔬菜销售、种植、种苗培育等有关的工作,基本工作经历是:

一是在一二三四线的城市(主要是工作调动的原因)超市都有过工作经历,干过凌晨两三点到蔬菜批发市场集中采购蔬菜的工作,知道蔬菜的品种、栽培模式、某一品种在我所在工作地区(主要是其中的三四线城市)的集中种植区、质量状况(这里的质量状况指的是蔬菜的品相、农残、同种蔬菜不同品种的区分等);对蔬菜批发市场的运作机制也有一定了解;对目前城市市民在不同渠道,如超市、农贸市场、蔬菜专卖店、蔬菜地摊等所购买的蔬菜的来源及价格构成也是了解的;当然对城市中餐饮经营者所用原材料的获得也略知一二;对政府在农残控制的缺失的现状及其原因(尤其是对北京新发地,本人提出极大批评,政府在保障公众利益、推动公众健康方面责任极度缺乏)也有一定思考。

二是在农村的农业种植与种苗企业工作过,知道目前中国蔬菜种子的基本状况。了解种苗培育、销售的过程,与种子、农药、肥料经营者有过接触,也了解菜农的生产状况,了解这些种苗、农药、肥料经营者与农户打交道的方式,了解目前蔬菜种植环节产生后期农药残留的基本形式,了解基层农业执法部门如何权衡农资经营企业的利益,并大体能够揣测出基层农业执法与基层行政对于蔬菜种植的规避与疏远。

三是到过田间地头,与菜农有过一对一的、一对多的交谈,对菜农的需求与困境有些了解。本人虽说是普通企业员工,但是在社会责任方面也有一定的思考,所以在工作之余,在工作之中,也常常利用自己的工作便利来搜集一些最真实的资料,以便对此可以有个准确的判断。

本人不是专业研究人员,所以用语随意些,思路可能也不是很清晰,不具有逻辑性,有些内容也会重复。只是希望提供一些在我所经历的范围内的信息,给关注农村发展,尤其是关注菜农利益,关注食品质量安全的人们一个点上的感性认识。

下面主要从六方面来论述:

一、蔬菜种子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无论大田粮食作物,还是大棚经济作物。在这个追求产量,要求抗病毒,还想着产品长得漂亮、又耐储存、耐运输的时代,种子是蔬菜种植中绝对的核心。反过来说,也是绝对的制约点。为什么,因为目前我们基层菜农们所种植的蔬菜种子绝大部分都是外国的品种。在个别品种上,比如番茄、茄子等,外国品种甚至于形成垄断,最起码也是区域内的事实垄断格局。不知道负责反垄断的中央部委们是不是知道这样的一个隐含着的垄断局面?!是的,我们看工业行业,看信息技术产业,知道有垄断,还在最近几年,有点小动作。但是在最不起眼的蔬菜产业上,有人看到这种情形吗?有人采用反垄断措施维护农民利益吗?话说到这里,我也不得不说,包括下面有些内容的描述,可能会令很多企业,令很多政府部门,令很多人不高兴,但是这些事实存在着的问题难道就因为关涉农民就不感到会影响国家大局吗?我看未必。只要看看现在有些国外种子的涨价形式就知道了。垄断就是要吃人的,从来都是这样,除非有国家的理性控制。国家需要在蔬菜种子产业链控制方面着手先调研一番,然后要采取措施,维护农民利益,维护中华民族子民的基因健康。

其实,中国自己的种子企业也培育蔬菜种子,但是目前多数的国产种子的稳定性差(也就是说第一年种的话,可能果型好,产量高,但是到了第二年就大打折扣了。当然也有些品种,比如黄瓜,天津研究所搞得还是很好地,但这是少数),种苗企业不愿意用,菜农也不愿意用。应该说,只有逐步地加大扶持中国种子企业,打造核心技术,推动民族种业发展,实现蔬菜种子的自主化培育与生产。

二、农资经营者

种苗:现在很多菜农都是购买种苗,直接移栽种植的。而种源则成为种苗企业的制约点,很多种子销售人员以此来获取灰色收入,甚至于是利用种子信息的不对称,以假冒真,以次充好。有些种子经营者还依靠技术垄断,形成捆绑推销,像美国的杜邦公司、德国的拜耳公司,既研制蔬菜种子,也生产农药。他们往往为了达到控制蔬菜种子销售的目的,在推销时,为菜农提供免费的农药或者喷施肥。这样,菜农完全被他们控制起来。现在很多菜农连农药都是用进口的,为什么?因为国产农药对这些种子的蔬菜防治病虫害不起作用了,或者是起到的作用远不如进口农药。如今来看,有些品种的蔬菜,其种子、农药、种植技术服务等完全操控在国外蔬菜种子巨头手中。国家应当从战略层次高度关注此事。不只是粮食重要,蔬菜同等重要。

农药与肥料:这两方的经营者如今都知道菜农是离不了他们的,单就是说如今的几个大类的蔬菜品种,如黄瓜、番茄等,已经无法使用种苗直接移栽种植了,而是采用嫁接的方式种植。直白说就是,蔬菜的地力因为重茬、大量施用农药、肥料等,导致土壤肥力几乎损失殆尽,普通黄瓜苗、番茄苗直接移栽的话,产量上不去,所以在种植的时候,采用将苗子直接嫁接到更加粗壮的、能够更有力度吸收养分的南瓜苗上。有些肥料经营者为了加大销售力度,根本不去了解菜农地力缺乏微量元素的基本情况,只是胡乱卖货。结果造成有的菜农过量施用某种元素,比如磷肥,或者钙肥,造成植株生长出现问题的情况。至于政府一再推行的测土配方,在菜农那里似乎并不知道此事似的。

应该说,农资生产者与经营者为中国农产品(当然包括蔬菜)的产量提升,做出了很大额贡献,满足了日益扩大的市场消费需求。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不良商家为了一己私利在缺乏有效监管的农村地区,为不知情的农民提供了非常坏的产品与十分不恰当的使用方式,他们对目前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是负有很大责任的。

三、菜农

有些农资经营者总是认为农民难搞定,说什么,农民自私自利,贪图小便宜,有时候,就得好好教训他们一下。我看到的却是菜农对现实的不安,他们不能够掌控上游的种苗、农药、肥料是否真实可靠,他们对农业技术非常渴求,他们在询问问题的时候,往往都是面带笑容,而且还有种小心翼翼在里面,对某些人的呵斥往往也是微微一笑表示自己能力有限,似乎是给对方添了多大的麻烦。菜农是对免费提供的农药啊,喷施肥啊,什么的,非常想要,试问城市中对于免费赠与时所显现的哄抢场面又做何种解释呢?我们都说农民是弱势群体,在我看来,这种弱势并不是天然产生的,都是因为农民在无法掌控资源的情况下维护自身最大利益时所表现出的无奈。是的,他要想种植出的蔬菜在收购商那里卖出好价钱,就得听种子业务员的,就得听种苗业务员的,就得听农药业务员的,就得听肥料业务员的。

有时,种苗业务员把菜农请到饭店吃顿饭,菜农就不得不买些他的种苗,农民总是感觉吃人家的,就得为人家做点实在事,结果就是,农民只是因为一顿饭,就成为各大种子公司的试验者——免费的试验者。种植效果不好,他们会说你菜农管理不当;种植好了,他们会说这是种子品种好。有时,他们还以甲品种冒充乙品种,反正农民也看不出哪个是哪个。这就是目前的现状。

时常在想,在中国,在如今的时代,到底是谁在为农民利益代言?国家对粮食种植有补贴,可是补贴的绝大多数到哪里了呢?就算是农民获得了按照国家要求所给的种粮补贴,可是上层人士们,你们可知道农民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一亩地120元的种粮补贴,受过多少委屈,吃过多少苦,并受到了种种名目的盘剥,最后可能只得到一亩地60元的补贴的现实吗?好吧,就算是这120元补贴拿到手,国家又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但是如今的农资价格猛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如耕犁、收获等的成本上升,真真是抵消了这些补贴与保护。说来说去,这些补贴款,这些保护价,给谁了,当然是上游农资、农机生产者、经营者了啊!

再说菜农,他们购买没有任何监管的农资业务人员所提供的种子、种苗、农药、化肥,他们使用着没有任何监管的农资业务人员所提供的技术服务,至于使用效果如何,没有任何书面或口头的保障,他们所得到的只有,“你就按照我说的做,不行,再说!”他们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从事生产,而这些生产果实将有绝大部分提供给城市消费者,丰富了他们的生活消费。就这样,这些城市消费者还总是骂骂咧咧,说这些农民不道德,种出来的菜都是有毒的。好嘛,一年到头,辛苦劳作,谨小慎微,细心打理,最终了啊,还落个骂名,这就是现实的农村中的菜农的窘况。不仅如此,常年棚内劳作,忍受药物残害,各种风湿病、不孕病等等,将挣得的钱又回归城市的医院。

我想面对如此多的问题,中国蔬菜的未来必定会朝着生产设施更加便利化,生产环境更加舒适化,封闭式而避免使用农药的方向前进。除了种子研发与培育的问题,谁能解决这个问题,谁也就能为中国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信任,为菜农生产生活带来绝大益处。

四、蔬菜流通者

有些蔬菜收购商与种子供应商、种苗供应商合谋,协助他们兜售某一品种的蔬菜。为此,蔬菜收购商会故意抬高那种蔬菜的收购价,然后在市场不断吆喝,或者在村里,利用村委会的扩音喇叭来吆喝,或者挨家去宣传,如此,此一品种的蔬菜就会格外受到关注,种苗卖得好。至于收购价,随行就市。因为到了明年的新种植的这个品种收获时,市场并不能延续去年所给的承诺,现实终归是要现实的。说白了,这都是营销策略,或者是一种声东击西之法。在目前的蔬菜流通体制下,直接从菜农手里收购蔬菜的采购商会把蔬菜运输到城市的蔬菜批发市场,这里是城市各层级蔬菜销售点的蔬菜集散点,比如超市、比如蔬菜专卖店、比如餐饮、比如各大单位(机关军队、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食堂、比如普通摊贩等。只不过,在这所有的环节中,真正有基本的农残检测管理的似乎只有正规超市。而这些超市的检测,往往也只是一个摆设。如此算来,也就是说几乎没人来做这项工作。也许政府在偷偷做,但是看不到公开的结果。

在蔬菜收购价及销售价格方面,我们看到的是菜农只有接受收购价格的份,根本不具备讨价还价的余地。一个番茄从菜农手里的收购价是1/斤,经过一手收购商,二手批发商,三手终端零售商,到了北京的超市或终端农贸市场,价格是4/斤,如果稍加包装,价格更高。由此可见,菜农只是得到整个供应链条上最小部分的利润。而且,由于缺少有组织的或者说政府层面的调控,菜农只是凭经验种植某个品种的蔬菜,结果是往往造成一个品种今年会是丰产年,到了明年可能就是歉收年了,导致市场价格波动大,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会存在宁可把菜烂在地里也不收获的怪现象,也常见“姜你军”、“蒜你狠”的情况。这都是被媒体炒作而众所周知的,那些没有进过曝光的事件,每年都在发生着。我所接触的就有两起,一起是关于番茄的。作为番茄主产区,A地区今年的收购价是1.2/斤,而去年呢,只有0.4/斤。今年A地区的菜农还是乐呵呵的,那为什么是这种情况呢?原来,去年价格不好,其他地区的菜农去年种植番茄的今年都没有再种植这个品种,而A地区是常年生产番茄的,菜农坚持下来了,就靠着这种市场的幸运赚了一年。还有一起是关于芹菜的,情况大体跟番茄一样。所以在菜农那里,经常说赚一年,平一年,赔一年,总之是也有很大风险的,总之是只有菜农的自发的种植行为,在这里没有任何经济组织,也没有任何政府机构,能够为农民提供种植品种、种植面积的指导,更没有为之销售操心的了。

五、消费者

城市地区的政府为消费者的蔬菜消费花费了大量的补贴资金。虽然普通消费者看不到,但这是切切实实存在而发挥了很大作用的。

六、政府的责任

有没有专门的机构研究目前的蔬菜主产区那些已经十多年,甚至是二十年的大棚土地的情况,研究土壤的疾病、地力、可持续性等。对蔬菜批发市场,政府有专门的检测机构吗,有的话,真正去检测了,有结果吗?北京的新发地,那种乱糟糟的模样,让人看了就感觉不到安全的存在。反正现在医疗水平高,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高,这些都是小事。地方政府建设的质量可追溯系统,也只是摆设。

至于农业执法部门所应起到的对农资的监管作用,基本是缺乏的。为什么?主要还是村庄分散,农资经营散户庞杂,农业执法部门没有这个人员,也没有这个能力全部管理到位。而且这些执法人员大部分是住在县城驻地的,说来都是城市人口,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又能有多少细枝末节的了解呢?再者,即使有这种了解,多半也只是对规模比较大的种苗企业、农药区域代理商、肥料区域代理商的管控。这种管控往往都是,怎么说呢,只是收取灰色收入的过程罢了。曾经遇到过一个种苗企业,在没有牌照的情况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后来执法部门知道了(之所以执法部门会知道这个信息,就是竞争对手揭发造成的),过来,罚款。一开始是6000元,到最后只有区区1500元,为什么?因为在农村能够建立这种无牌照的种苗企业的人员,都是与县一级公务人员有些关系的,通过这种关系疏通,最后就是这样的局面。这还是针对有些规模的需要严格管控的种苗企业呢,都是如此处理方式。可想而知,那些个体农药经营者、肥料经营者、种子销售者,他们能够获得怎样的监管了?!

当然,地方基层政府,尤其是乡镇一级,在某些已经注册了地理商标的主产区,对限用农药的控制还是很严格的,甚至于会上升到采用刑法管制的办法。虽然其合法性有待验证,但是震慑作用还是蛮大的。

综上,我认为,政府应该在农村由国有企业(比如供销社、邮政系统等,目前国家体系内的经济组织真正能够切入农村、服务农村、了解农村的还就是这两家)对农资实施专营,进行专卖。即使不是全国性的一盘棋性质的专卖,也可以先期由某些省份,比如山东省、河北省、天津市等蔬菜产出比较大的省一级行政区进行试验。通过政府建立农资销售的指导价格,目的就是,严控上游农资生产者与经营者对农民的信息不对称上的掠夺与盘剥。政府既然没有能力,没有足够的人员去管理松散的农村农资市场,那就让这两家国字号企业通过市场手段来搞,然后让他们去掌控上游生产商,政府来监管他们两家。如此,在农业技术服务方面,国字号企业指派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农民,政府进行监督指导,农民放心,生产出来的蔬菜政府放心,投放到市场上的蔬菜,消费者放心。

在此基础上,再由国有企业控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联合并购,形成一家能够占到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超过30%市场份额的超大级中央农产品批发市场。通过这家批发市场的建设,完全地打造标准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价格引导、质量管控、蔬菜储备、服务菜农方面作出表率,并逐步过渡到可以直接进行田间采购的阶段,完成从国家层面协助农民进行销售的工作,进而在蔬菜产供销领域形成事实上的国家调控。

既然我们没有相当于西方整合产供销的农民合作组织,没有相当于台湾的农会,那就依靠国有企业吧,这会是最优解决方案。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是过时的、落后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不是市场经济所容许的。但是我们要说了,西欧国家对农产品产量的配额管制、价格管制,难道是市场经济的,是自由竞争的?只要有利于农民获取更合理的收益,有利于政府提供更有效的管理,有利于消费者获得安全健康的产品,我想这就是最优的方案。

本人认为,只有解决菜农的生产环节的问题,蔬菜村才能有重建的可能性,菜农的声誉才能有保证。对于王教授所说要让人才愿意下基层,我是非常赞同的。本人也是近几年才悟透出农村衰败的根源是人才的流失。即是,人才走了,永久地不再回来了。有时想想,古时,身在外的仕宦人家乞骸骨是最典型的归乡,在某种意义上能够促进家乡建设。当今时代也有一些开明官员,退休后归乡,借助自己的影响力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再就是那时的乡贤,这是保持乡土中国延续的非常重要的一环。古人逝后,往往归葬原籍,后世子孙常要在特定日子,比如清明,归乡扫墓祭奠,同样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家乡建设。至于江南一带儒家典范,有设立类似家族教育基金的传统,既促进人才成长,也为富足之家与清贫之家的共同进步,保障后代都可以享受到同等机会,提供充足的财务条件。

如果说年轻人愿意回乡,政府又可以提供一个长远发展规划,让其在较长时间段内可以服务乡村,并在其离开后能够建立起新的人才承接机制,那么,乡土中国的构建还是有很大希望的;如果年轻人不愿意回乡,那么,那些曾经在农村生长生活多年、后来在城市工作生活、仍然拥有很大家乡情结、并有一定学识与能力、掌握一定资源与影响力的中老年人能不能返璞归真,老当益壮,衣锦还乡,为家乡建设立一番功绩呢?!这也会是一个选择项,政府完全可以在此方面出台一些鼓励性的措施!

应该说,农业工业化、城镇化扩展将会是不可逆转的主流,物质文明的侵蚀性强烈而极具进攻性,作为乡村文明的载体——人,不可避免地去疯狂追逐,直至消亡!拯救,当然有办法,但只能是对个体多点奏效,全层次的乡村拯救是乌有之念!因为那些城乡结合部的、被城市扩充的、被规划为建设各种工业园区的乡村,注定是要消亡的。即使是远离城市的、很多交通不便的、人口流失严重的乡村,也必将消失。拯救乡村,也只是拯救可以拯救的部分,并且只能从中国传统精华——乡土精神中寻找,如同国家塑造中国文化的自信,同样需要从儒家经典中寻找一样。本人认为,加上国家调控下的经济组织对农民物质生活的保障,相信在某些地区的某些村庄,形成一些乡村再造、延续乡土中国文明还是有希望的。

菜农,是在当今中国乡村中没有离开村庄的一部分人,他们仍然在祖辈的土地上耕作,只是更加辛苦些,收入当然相应地也高些;蔬菜村,这里不是空巢村,这里还有很多年轻人,虽然工作辛苦,但是他们在较高收入的支撑下仍然坚持在自己的土地上。在某种程度上讲,这里还是充满活力的,这里只是缺乏相应的人才来提供科学合理的管理服务。通过改进劳作方式,通过管控农资销售,通过维护菜农销售蔬菜的利益,就能够在物质层次保障这些农民在乡村的稳定,我想这是谈乡村建设的前提基础。接下来,就是如何在各种样的蔬菜村构建良好的乡村文明,形成持续的乡土中国发展,这将会是中国乡村这个整头大象中非常显亮的一点,也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示范性。

(来源:天熹策论)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