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中资银行“走出去”与海外发展战略

李家伟 来源:《经济导刊》2015年7月 2015.07.06 09:34:35
“走出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与其他行业相比,海外银行市场竞争更激烈,监管强度更大,经营限制更多,且中资银行比较优势较小。银行要充分认识到本行业海外发展的特殊性,紧密结合自身需求,设定合理的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积极吸收海内外同行的经验,严格控制风险,把“走出去”和自身管理升级、更好服务客户联系在一起。

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上提出“走出去”战略,至今已有14年了。“走出去”战略在中国银行业得到了很好的响应,五大国有银行和大量的股份制银行都在海外设立了分支机构,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对“走出去”战略定位模糊以及对海外金融市场情况不够了解是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中资银行为什么要“走出去”

从中资银行的角度理解,“走出去”主要是为了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学习先进银行管理经验、为海外中资机构提供服务、获取利润。但中资银行的想法能否实现、怎样去实现。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需要深入思考。

“走出去”是个大战略,很多行业都在积极“走出去”,但能达到我国海外工程承包行业水平的并不多。中国的工程承包行业全球领先,但金融服务则相对落后。如果仅从比较优势的角度看,中资银行“走出去”不是一个好的竞争策略。

另一个思路是主动参与(高水平)竞争,从而加快成长。但中资银行不是只能通过海外竞争来学习先进经验。外资银行很多已在内地落户,竞争早已开始而且将愈益激烈[1],外资银行的很多优点在本土就有机会充分接触。到海外建子行、分行,成本可能不菲,而且在这十年快速攀升。

从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整体来看,很多发展中国家是非常重要的目的地,有着很好的业务发展潜力。目前国有大银行已在中东、南美、东南亚等地积极布局。

中资银行积极服务海外运营的中资机构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既能为中资企业海外发展提供便利,也为中资银行提高客户粘性、开拓新业务提供了方向。目前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为中资机构提供服务的成功案例目前还不多,这种状况跟(海外)中资机构的资金来源、融资习惯等有关,但也说明了中资银行在此类业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服务跟着客户全球走是大势,其实全球很多大型银行都是紧随跨国公司的全球投资进行服务的,这也是国际业务能力较强的大机构较之中小机构相对明显的优势。很多外资银行为自己的客户提供优质的全球服务并获取不错的收益,中资银行同理在海外也可以很好地服务于中资机构[2],盈利前景可期。服务中国客户,满足其海外工作、学习、出行、投资等要求也是应有之义。

国际银行市场风云变幻,由中资银行完成全套跨国支付在安全方面也是有重要意义的,加之目前国际上有很多西方国家主导的制裁行为,与某些国家的贸易往来也必须通过自己的银行。当然这些安全上的考虑更多是国家层面的,更多的是一些大银行有能力去承担这种责任。而且由于国际银行业高度市场化,这种安全保障的效果有限。至于与特定国家完成结算,在当今的市场监测手段下往往不易持久,多次交易后很难不被制裁方发现。

海外市场给“走出去”的中资银行带来什么

海内外银行市场发展状况区别较大,这种差异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放眼全球银行市场,中国市场的优异表现是很突出的。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增长普遍乏力的背景下保持了中高速发展,银行业更是利润丰厚。但是海外市场则不同:西方国家银行业竞争激烈,监管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变得十分严格;发展中国家的监管制度本身可能并不严苛,但实际上限制很多;或是经济不稳定,开展银行业务风险很大。经济乏力带来的市场不景气则是大多数市场面对的共同问题。

这种差别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首先,美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后的定位已不仅是高利润行业。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国内的金融机构纷纷面临倒闭风险,为了维持市场稳定,美国政府对各主要银行大量注资,一些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尚可的银行也在内,政府注资是为了公共利益,而允许银行回到高利润的轨道本身就与之相冲突。同时基于社会利益需要,美国政府频繁要求银行大幅降低面向社会大众的收费标准。美国银行利润相当一部分来源于信用卡业务和诸如刷卡费、查询费等中间业务,由于政府的强力干预,相关领域收费标准正在大幅降低。

根据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银行自营交易及高风险的衍生品交易被严格限制,银行的利润部门纷纷被剥离。同时由于民众存款意愿低,而优质贷款客户又因经济危机而大幅减少,使得存贷款利润空间很小。这一点与中国市场有较大差异。[3]

另外,美联储要求在美主要银行必须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全方位评估,并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经营风险,明确控制这些风险的具体方法。风险与收益正相关,这样的要求使得在美经营的银行事实上对那些利润较高的业务几乎无法上手。即便从事的都是低风险业务,在对美联储的汇报中也不见得都能顺利过关。现在美国从事银行业压力测试工作的人员特别抢手,即为明证。[4]

美国对银行的管理在一定意义上延伸至银行的主要股东。根据其《银行控股公司法案》,商业银行与其他行业相分离,在美国拥有一家银行机构意味着该银行的控股股东将不能在美从事大多数非银行业务,且有可能需要每年向美国政府进行复杂的报备工作。这对中资机构,尤其是国内那些拥有银行、业务范围很广的综合性跨国企业,是很大的束缚。

欧洲的银行业压力测试虽然尚未达到美国的完善程度,且出于刺激经济的考虑,监管强度也有所放宽,但欧洲的经济不景气是大环境,业务发展困难,且福利主义盛行,企业的税负和社会责任更重,由此,欧洲银行在本土市场的利润表现常常逊色于海外市场。

亚非拉市场中,除新加坡等少数发达经济体外,大多在市场准入政策上比较苛刻,甚至朝令夕改。管理不透明、政商勾结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外国银行,所以在进入市场前一定要详细考察。另一方面,很多地方急需银行服务(比如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完成国际间结算),这时如果能成功进入该市场,则可能取得不错的回报。

相比之下,中资银行在港澳地区业务发展比较稳定,尤其是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龙头的地位更加值得重视。[5]香港市场长期紧密服务大陆市场,人民币业务量很大,加之现在沪港通的影响,香港市场是中资银行“走出去”最重要的阵地。

中资银行如何“走出去”

与其它国家同行相比,中资银行目前整体资金和运营情况良好,也有进军国际的业务要求。不同于很多国内企业以资产收购为主的海外“抄底”,银行业现在“走出去”可能并没有多少“底”可抄,所以要根据业务上的具体需要制定策略,可以“走”得更稳健、更扎实一些。

在开拓各地区金融市场时应考虑下述有关事项:

如前文所提,港澳地区一般是海外布局的第一步。特别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地理位置优越、业务量和人才储备都很好。目前要注意的主要是资产溢价的问题,过高的收购价格会使得投资本身的价值下降。

美国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中心。按照美国现在的金融政策,我们所需要的美国资本市场的大多数业务与商业银行的业务相冲突,在美国开一家分行就要放弃在美从事大多数高端服务业的机会。同时,由于目前美国银行业的监管压力过大,此时新设立分行时机不一定合适。[6]与在美的资源较好的银行合作开展业务可能是一种更务实的选择。

欧洲市场同样重要,且欧洲目前的监管强度和金融政策要比美国宽松不少,但受制于各成员国的经济体量和活跃程度,大多数地方业务量有限。所以综合考虑,要在欧洲布局,像伦敦这样的国际金融中心是需要优先关注的。另外,中国企业聚集的区域也将带来业务的地方。同时,欧洲将来可能出现新的人民币离岸中心。

亚非拉的情况非常复杂。这里有三个标准可以参考:第一,市场开放程度和政策稳定性。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就不要轻易进入缺乏开放度和稳定性的地区;第二,是否有业务需要。比如有客户需求,当地设立人民币离岸中心等;第三,参考外国银行的做法。全球经济一体化中金融业步伐很快,外资银行海外布局也比较成熟。在其它条件相近的情况下,外资跨国银行的选择可以较好地体现出当地金融市场开放度和透明度、业务量等情况。如果把“走出去”视作向海外先进银行学习的过程,应观察先行者在海外如何布局。

国内同行也提供了大量经验。以中国银行为例,中行在香港和澳门的成绩非常突出,在当地银行业市场举足轻重。尽管香港地区的金融监管正在逐步升级,但以中行(香港)的实力相信不会对其市场地位造成影响。当然,这种优势是历史形成的,但也足以证明中资银行同样可以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

成功总是与教训并存。中国银行纽约分行是中行海外分行中的翘楚,开通了人民币业务,并和美国大通银行合作发行了信用卡。另一方面,中行在美国市场有4家分行,目前只有位于纽约的两家分行的存款受到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保护。[7]纽约分行在风控上问题频发,因违规放贷,在2002年被中美两国监管机构各罚款1000万美元,自身损失则超过1亿美元。[8]综合看来,中资银行在美国等发达地区还是有发展空间的,但是不能冒进,更要重视风险和合规管理,而这也是中资银行的短板。

短板还有服务的问题。尽管中行海外分行很多工作人员是国内派出去的,能够提供中文服务,但业务并未充分开展。留学生名义上是国内银行大力争取的客户群,但服务内容和便利程度还需要提高。中国银行在纽约、伦敦等分行提供见证开户服务,产品设计上是服务留学生群体,但该服务被大量挪用至海外移民投资项目,因为后者利润丰厚。不过随着留学市场的迅速扩大,国内银行纷纷推出自己的留学生产品,这部分市场重新得到了重视。

中行是中资银行海外发展的旗舰。它的表现既说明了中资银行具备海外发展的实力,也暴露出了中资银行海外发展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利润回报和风控的关系问题。中资银行建立海外发展战略时要明确:海外业务要有利可图,但不要追求不切实际的高利润,在风险和合规问题上要有清醒意识,这些是中资银行相对薄弱的地方,必须要尽快提升管理水平和强度。

综合来看,中资银行“走出去”要明确目的、调整心态、详细考察、多做参考、全盘分析、量力而为。严格遵守金融监管规则,不追求不切合实际的高利润。根据客户和业务需要开展海外业务。积极参考海内外同行的做法,充分了解目标国的市场情况和金融政策。可以以设立办事处等方式投石问路,以避免过多的前期投入和监管压力。与当地银行合作开展银行业务也是一种很好的切入方式。

 


[1]201511日施行的《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决定》很可能会使竞争更加激烈。

[2]如果通过境外机构直接运用海外资金的话,也可避免用汇额度和汇率风险等外汇相关问题。

[3] 在中国存贷比这一标准使用得远比美国多。

[4] 当然也不是所有在美的银行都有压力测试的要求,但是在美国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银行肯定受到金融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

[5] 香港市场有着海外最高的人民币存款额,人民币兑换也可能在近期彻底放开,加上从内地大量流入的人民币,优势十分明显。

[6] 美国本土银行业认为,外国银行因其外国身份而享受了本土银行得不到的“超国民待遇”,对此有很大意见,美国监管机构也在2014年对苏格兰皇家银行、汇丰银行、瑞银集团等开出巨额罚单。

[7] 在美国不受FDIC保护的存款往往被认为得不到有效保障。

[8] 2003年又因协助贷款人逃避关税被迫支付525万美元罚款。详情参见《21世纪经济报道》2002722日和20031022日的报道。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