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历史决定于民心而不是“两派斗争”

潘为 来源:天熹策论 2015.05.28 09:23:41
晚清的国家命运是“保守派”与“改革派”之争的结果吗?是缺少“顶层设计”的结果吗?用“改革”与“保守”之争,置换“民心”这一根本问题,是否在用宫廷小政治理解中国大历史?

晚清改革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其转折成败是个史实问题,更是个史观问题。为什么历史重要,为什么要认识那段历史?因为要给当代人以启迪。历史不可能重复,但会相似。

历史淘汰了“改革派”和“保守派”

晚清政府的命运不是由什么“改革派”与“保守派”之争决定的,更不是什么“缺少顶层设计”导致的。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这批新毕业的大学生们普遍认为,改革不够顺利、不够快速,是因为“保守派”与“改革派”之争,是因为中国没有戈尔巴乔夫战胜保守派,是因为“改革缺乏整体蓝图”——与今天说“缺乏顶层设计”是完全相同的意思。十年后我们才认识到自己当年的浅薄。“改革派”与“保守派”不过是钟情于中国“全盘西化”的西方人所做的分类。戈尔巴乔夫的“整体蓝图”远不如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的实事求是。

晚清时代最大的问题是救亡。百姓一盘散沙,国家软弱不堪。谁能动员亿万群众,组织亿万群众奋起救亡,谁就该坐天下。清廷里无论“改革派”和“保守派”都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知要保卫那小朝廷的“执政”利益。对所谓清廷“两派”来说,谁占上风或有没有顶层设计的“改革蓝图”,都注定要一起灭亡。照着西方制度“改制”反而加速了朝廷崩溃。练新军练出了私人军队,废科举让士绅们离心离德,地方预备立宪变成了各省对抗中央。武昌起义小闹一下,清廷就倒了。

清末的“改革派”和“保守派”被国民党和共产党取代是铁的历史事实。两党都肩负组织民众、动员民众,挽救民族危亡的使命。

但两党的社会动员和组织能力有高低。国民党因其海外侨社的起源,更擅长动员黑社会和比较有钱或有较多耕地者的力量,也与粗通西学的知识分子及东西方的帝国主义国家有较密切的关系。如此,不仅内部派系众多,不断分裂,而且难以深入广大贫苦农民,在普通百姓中缺乏根基。孙中山声称要以抵抗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为“扁担”,一头挑“民权主义”,另一头挑“民生主义”。然而,其“宪政”民权之梦却不得不以“军政”和“训政”为前提。他声称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就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但国民党所依靠的少数精英势力注定完不成那种任务。“民族主义”的国民党在日军面前一触即溃。

若非出现了苏联和日军侵华,国民党的命运或许大为不同,也或许中国就此变成印度、埃及、土耳其。然而,这个假设如同假设汉武帝攻占了罗马一样无聊。最终是中国共产党人以至诚感动了亿万农民这个“上帝”,人民在党领导下齐心推翻了“三座大山”。这个历史经验导致了人民解放军建立“人民共和国”以及这国里的人民警察、人民法院、人民邮政、人民航空、人民铁路,等等。

“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最深厚的政治道统,也是中华一以贯之的历史观。所以,这段历史不是什么清廷“改革派”与“保守派”之争的结果,更不是那“两派”有或没有“顶层设计”的结果。

与民心同步

中国共产党凭什么得天下?“打土豪分田地”是什么“主义”?苏式的社会主义要土地集中国有,西式资本主义要土地私人集中。“打土豪分田地”满足了中国小农的要求。那不是什么西式“主义”的胜利,而是百姓民心的胜利,是“以民为本”的胜利,是实事求是思想的胜利。过去如此,今天如此,将来也如此。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当然也不是来自什么保守派与改革派之输赢,而是来自中国共产党对民心的敏感,对广大人民福祉的敏感。国强了,民还要富,还要闯世界。因为得民心,因为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改革开放政策就获得成功。强国富民是百年来人民的心声,是中华民族的梦想。这梦想也不属于什么西式“主义”。

中国共产党未来的生死存亡还是在民心。中国共产党能长期执政,关键在于以民为本,信仰人民,对人民的要求保持高度敏感,政策随民心之变而大幅调整。人民群众面临的问题变了,利益要求变了,党就要反思,政策就要做与时俱进的“改革”。这就是“人民共和国”的真谛。人民的利益不是过去的、将来的、抽象的,而是眼下的、具体的。人民的利益不是几个抽象的、代表理想的名词。追求抽象名词里的乌托邦不是中华治道。所谓成熟的市场,成熟的法治,成熟的民主,就是乌托邦。倘若被意识形态蒙蔽,不再实事求是,倘若推行所谓“社会改造工程”,甚至为了乌托邦而拆故宫、建白宫,我国变不成美国,而会变成一个普通的欠发达国家,变成印度或埃及,甚至美国的附庸。

市场不是目的,是强国富民的工具。若市场力量异化到分裂社会的地步,伤害广大人民的福祉,就必须遏制市场的力量。同理,法治、选举也都是工具,社会团结和广大人民的福祉才是最重要的标准,强国富民才是唯一目的。不信仰人民,把广大群众的要求蔑称为“民粹”,群众必然与党离心离德。苏共在历史上获得了巨大成就,但苏联人民没有为苏共的垮台掉一滴眼泪。过去的成就不代表今天的正当性。背叛人民就必遭人民背叛。

今天的民心在哪里?广大群众主要的诉求是什么?医疗,教育,住房,养老已经成为横亘在群众生活面前的新四座大山。十亿人养两亿孩子送两亿老人的生活越来越艰难了。这些领域的政策往哪个方向走,均等化还是继续市场化?现代化是为多数人还是少数人?共产党是否还需要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组织起来的人民,依靠人民的权力来捍卫人民的权益?顶层设计也罢,深化改革和啃骨头闯关也罢,政治方向是党的命根子。牢牢把握国强盛,民均富,社会和谐的民心,抓住主要矛盾不松手直到基本解决,执政党才可能长期执政。

用“改革”与“保守”之争谈论晚清,谈论当下,置换“民心”这一根本问题,是从西方立场看中国,用宫廷小政治理解大历史。能否接地气,与人民大众休戚与共,才是决定执政党生死存亡的关键。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4期

总期号:299期

2024年03期

总期号:298期

2024年02期

总期号:29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