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城市治理现代化与人文城市建设

赵艾 来源: 2020.01.15 09:36:31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象征和标志。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除了高楼大厦、霓虹灯、车水马龙,还必须有文化内涵和底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打造人文城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建设人文城市必须治疗“城市病”

人文城市不是海市蜃楼,不能搭建在沙滩上,它首先是建立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因此要通过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来实现。首要任务就是必须治理“城市病”。

“城市病”有哪些呢?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物价过高等等都是典型症状。具体来讲,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面沉降、噪音污染;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交通拥堵、住宅紧张、土地紧张;入托难、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以及色情、毒品、偷盗、抢窃等社会治安和犯罪问题等。这些都是使城市建设与发展处于失衡和无序状态的因素,阻碍了“城市,使生活更美好”所应有功能的正常发挥,给居民的生活质量甚至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和经济发展成本提高,阻碍了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人文城市,无法避开现代化治理。治疗阻碍人文城市建设的“城市病”,必须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治理的基础是什么?集中起来,可概括为八个字:改革、开放、创新、共享。

改革——推动人文城市建设发生“化学反应”

20191126日召开的中央深改委第十一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轴”和“主线”。强调推动各项改革向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靠拢,让各项改革相得益彰、发生化学反应。抓住“守正”与“革新”两个“牛鼻子”,深入推动城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实现规划、建设、运行、管理一体化的全流程治理。所谓“化学反应”就是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守正”即坚持与巩固,不动并加固四梁八柱、“承重墙”。“革新”即完善发展,不破坏、不影响主体结构的革旧鼎新。能破则破、能改则改、能“加建”则建。打造人文城市建设必须要注重效率、协调、集约

人文城市必须是效率之城。效率城市就是充满创造力、竞争力、推动力的城市。集中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效率上,包括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科技发明和成果利用效率、资本利用效率、土地利用效率、交通通勤效率、公共服务提供效率、社区管理效率和历史文化品牌开发与保护效率等。效率城市才是有活力的、有利于人文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发展的城市。

人文城市必须是协调之城。人文城市建设无疑要以城市经济、环境与社会协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城市治理要理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发展,合理设置可为与不可为的边界,使这几方面能够实现相互协调。让城市有规则、按规则运行,对违规行为依法处置。要厘清人文城市建设的规则、职责边界,力求实现管理方式科学,执法行为文明,服务意识浓厚等,使人文城市建设所涉及的各环节、各方面有条不紊运行。

人文城市必须是集约之城。城市治理十分棘手的难题,是解决城市扩张“摊大饼”、无序蔓延问题。必须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使城市成为“肌肉型”紧凑城市,而不是“虚胖型”粗放城市。

开放——增强人文城市建设“联动效应”

人文城市必须是开放的城市。开放,是对内对外的全面开放。要通过城市治理现代化,促进人文城市建设所必须的各项开放举措产生“联动效应”,即更大规模、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通过“联动效应”使人文城市成为包容、国际、畅通的城市。

人文城市必须是包容之城。人文城市必然是包容的城市。城市的外来人口不仅可获得经济物质条件的满足感,还能迅速融入当地文化,融入当地生活圈子,安居立业,获得深层次的满足感。城市的包容性,既反映了城市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的人群的接纳程度,也反映了城市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存和发展的要求,更反映了不同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能够分享城市发展成果的程度。

人文城市必须是国际之城。国际化是人文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城市的历史文化要面向国际社会开放,互相交流,互学互鉴。国际化不仅是指那些有国际化因素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或特大城市,而且还包括建设有国际视野,与国际接轨,面向国际开放的中小城市。要强化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运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金、信息、技术、人才、数据、物流等要素资源,以积极参与、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抓手,加快提高国际化程度。

人文城市必须是畅通之城。人文城市必然是“畅通”的城市。所谓“畅通”不仅是指交通畅通,更是指体制机制运行的畅通,文化艺术交流及人员交往的畅通,信息、物流传输的畅通等等。要大刀阔斧破除影响畅通的体制机制障碍,消除阻碍各类生产要素畅通流动的行政壁垒。

创新——激发人文城市建设“传导呼应”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大命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1122日在北京会见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外方代表时指出的。他还强调,创新成果应惠及全球,而不应成为埋在山洞里的宝藏。

党的十九大之后,我们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中首要的就是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人文城市建设也是如此。所谓“传导呼应”,就是城市治理的各项要素通过创新相互呼应、传导互动,从而实现创新驱动。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城市发展和人文城市建设的科技含量,推动城市发展为数字、智慧、低碳城市。

人文城市应该是数字之城。建设数字城市,不仅会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发展水平,也会大大增强人文城市建设的质量。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文城市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不能没有数字技术。因此,人文城市必然也是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的基础是信息化建设,包括大力发展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全民的信息化水平,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力度,推进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发展信息产业等。通过信息化,提高“数字覆盖率”、“数字分辨率”、“数字传输速率”,降低“数字鸿沟差异率”。数字城市需要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充分采集城市发展包括历史文化艺术、自然山川地貌等各类信息。发挥电子政府、数字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设全方位、多等级和虚拟化的电子人文系统。数字城市会使人文城市建设的各类资源得到更加优化配置。

人文城市应该是智慧之城。智慧城市包括通过物联网基础设施、云计算基础设施、地理空间基础设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社交网络综合集成法、网动全媒体融合通信终端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在人文城市建设方面,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通过价值创造,实现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实现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度融合。

人文城市应该是低碳之城。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当代城市发展和治理现代化的先进理念之一,也成为体现城市品质的文化内涵,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追求目标,很多国际大都市都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低碳城市已开始成为人文城市建设的新高标,包括开发低碳能源清洁生产,绿色规划,绿色建筑,循环利用等等,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共享——形成人文城市建设成效“连锁感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所谓“连锁感应”就是综合的、整体的、相互之间有感应的治理成果的有机共享。通过“连锁感应”形成城市治理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成果共享的平安、绿色、和谐城市。

人文城市应该是平安城市。人文城市建设必须解决好城市社会治安和社会公共安全问题。解决的办法是通过城市治理形成一个特大型、综合性非常强的管理系统,涉及治安管理、城市管理、交通管理、应急指挥等需求,而且还应涉及灾难事故预警处置、安全生产监控处置等诸多方面。概括来讲,就是通过“三防系统”(技防系统、物防系统、人防系统)建设,保障城市居民的安全。

人文城市应该是绿色城市。绿色发展是一种城市文化,更是城市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绿色城市主要包括生态城市和健康城市两方面内容。

从生态城市角度看,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生态系统。这里的“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人文环境,充足的绿地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与自然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协调、物质丰富与文化建设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

从健康城市角度看,充分满足居民对健康的基本需求,保障广大居民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能够健康地生活和工作,包括饮水安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垃圾分类处理、空气质量、疾病预防诊疗等。建设健康城市的主要任务有:创建有利于健康的支持性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满足居民基本的卫生需求,提高卫生服务的可及性等。

人文城市应该是和谐城市。人文城市必定是和谐的城市。构建和谐城市,就是解决城市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突出问题:一是推动空间或区域和谐,在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社区治理和服务等方面体现和谐。二是推动社会经济和谐,要解决城市内部不平等的问题,如居民的收入不平等、就业不平等、教育不平等、医疗不平等以及其他本应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衡;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公开透明,依法办事,廉洁奉公。三是推动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解决居民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协调等问题。让城市居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总之,人文城市建设事关城市治理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局。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文化旅游、卫生体育、生活环境、社会秩序等诸多方面,无不体现着人文城市建设的水平和城市治理的质量。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治理机制现代化、治理手段智慧化、治理方式法治化,实现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营造有利于人文城市建设的营商环境、法治环境、政务环境、文化环境。不但要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而且形成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品牌,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编辑  杨利红)

 



¨ 本文根据作者在20191210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举办的2019中国城市运营论坛上的发言摘编。

* 赵艾,原国家发改委区域开放司司长,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组组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