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促进国内大循环,形成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

苏宁 来源: 2020.10.28 10:49: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第十三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时说,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同时还提到,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过去我们强调国际大循环,现在要把国内循环上升到一个重要位置实现“双循环”,这是需要认真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扩大内需和国内循环不完全是一个概念

扩大内需,国内经济未必能循环起来。

    在我国的经济成长历程中,从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就从过去供小于求的短缺经济,走向了产品供大于求或基本平衡的状态。此后,我们遇到了几次大的危机。一次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一次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当时的问题都是外需减少,所以我们要扩大内需。1997年后,扩大内需主要是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2008年更侧重货币政策,国家4万亿元投资加上大量银行贷款,主要也是扩大投资规模。我们在通过扩大投资、促进内需这方面办法很多。

    当然,1997年以前我们也有过几次投资热,主要是用压缩投资的办法克服经济过热问题。例如改革开放初期的“洋跃进”,经过几年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是一次大的调整。1988年“价格闯关”之后又经过一次治理整顿,这两次都是靠压缩投资的办法。总之,我们用调整投资的办法调节社会需求是轻车熟路。调节投资可以扩大需求,也可以减少需求。

    仅靠投资不一定能形成循环

    投资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扩大对当期产品的需求,拉动当期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它形成了未来的生产能力。形成新的产能后如果增加的产品卖不出去,就形不成经济循环。比如我们2008年后进行大规模投资,几年后又要去产能、压库存,就是因为不少行业生产能力过剩了。

    2008年之前,我们已经在考虑控制钢铁出口,因为这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还要大量进口铁矿石。但2008年后又有大量钢铁企业上马,后来也不再说控制钢铁出口了,结果大量钢铁出口引发很多贸易纠纷。所以说,投资本身可以扩大内需,但不一定能形成大循环;要形成循环,最终环节是消费。

    马克思清楚地论证了再生产理论,指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要平衡。我们的当期投资可以拉动需求、促进当期生产,但所形成的生产能力,必须能够被未来形成的消费市场所消化。否则,国内经济就循环不起来,部分产品只能靠出口消化。

    真正要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国内大循环,就要认识到,关键在扩大国内的消费,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应该说我们的居民消费增长很快,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是居民消费的增长没有赶上GDP的增长,更没有赶上投资的增长速度。比如,2019GDP总量90万亿,其中投资是60多万亿,占到GDP70%以上。1978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是48.8%2018年消费支出占GDP比例是39%,比1978年降了10个百分点。40年来,消费在GDP中的比例在下降,更不用说应该更高地起到拉动作用。

    过去,国家计委曾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积累率不能超过30%。当然积累率和投资率不完全一致,但投资率不断上升。这成为我们经济中的一大问题,影响了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如何提高消费在总需求中的比重

如何提高居民消费,我们曾经尝试过很多办法,比如工业品下乡、新能源汽车补贴。但归根结底,还是要提高劳动者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也就是提高劳动者工资。否则,鼓励扩大消费是没有基础的。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王建最近提出,现在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必须解决农民进城的问题,这样会带来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高速经济增长。但是,怎么让农民进城?为什么农民进不了城,因为收入太低。比如说,很多东部地区在企业中工作的农民工,是来自西部贫困地区,那里还有大量的留守儿童等等。但是因为企业工人的工资太低,要想让农民进城,就必须提高工资,他才能够支持家人进城后的基本生活,包括住房、医疗、儿童教育和保险等等。否则他的家属只好留在西部农村。所以说,提高劳动者收入,对扩大内需支持国内外“双循环”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过去我们强调国际大循环,倾向于维持低劳动成本,正是低工资成本,使得我们的出口产品有价格竞争力,从而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所谓“人口红利”是廉价劳动力的红利。但我们忘了,低劳动成本不利于国内需求的扩大,阻碍了中国经济进一步的稳定发展。

    有人说,我们现在经济很困难,增加工资有可能吗?这就是微观视角和宏观视角的不同。企业当然希望工资越低越好,但是从宏观视角看,广大职工工资那么低,谁来消费?所以,我们要让国内经济循环顺畅,关键在于弄清楚哪个环节没有做到位。

    对比中国和国外的情况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当然各国口径有所不同,但多数情况下,国外劳动者收入约占国民收入的70%。我们这方面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怎样提高劳动者收入

这里既有市场行为,也有政府行为。国有企业应该可以有政府行为,其他企业应该是市场行为。现在中国正在经历劳动力从供大于求到基本平衡、再到逐步短缺这样的拐点。随着劳动力供需状态的改变,市场力量就会推动劳动者工资的提高。在市场没有发挥这些作用之前,政府可以通过转移支付扩大劳动者的收入,或者强制性规定最低工资水平。转移支付的方式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等。

    当然,我们不是只讲国内循环。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应该是互相促进的。提高劳动者收入、扩大内需有助于增加进口,同时减少无效企业的出口,促进外贸平衡,减少贸易摩擦,促进国际大循环更好地发展。

所以,增加劳动者收入,提高劳动者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对促进国内大循环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是落实习主席提出的“双循环”战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编辑  高梁)



* 苏宁,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银联原董事长。本文根据作者在202095日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暨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第五届年会上所做的专题演讲整理而成。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