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对外传播与交往中的有益探索

王众一 来源: 2021.03.24 15:54:15



 

疫情背景使百年未有大变局呈现出波诡云谲的态势,从发展势头来看,中国的崛起,使国际传播与交往过程中宣传中国发展成就的素材越发丰富。同时,如何在传播与交往过程中调整策略,避免落入“锐实力”陷阱,即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既要讲好中国故事,更要收到消除外界疑虑的效果,以求达到增进与各国各地区之间相互理解与彼此尊重,在传播与交往过程中塑造与当今中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全面、真实、立体的国家形象的目标,成为当务之急的重大课题。

外宣老期刊在重大变化下的新问题

《人民中国》日文版月刊是我国国家外宣期刊老字号,历史上,通过文字报道及民间交流活动,赢得了日本各阶层稳定的读者,见证了中日邦交从以民促官到正常化,乃至发展至今日的历史全过程,形成了丰富的人文外交传统。

近年来,在中日关系面临巨大调整,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人民中国》继承传统,有所创新,在对日人文传播与交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人民中国》的传播与交往对象是我国的近邻日本。日本是具有两面性的国家。它既秉持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又有千年来东方文化的浸润与熏陶;既有历史上侵略中国的负罪感,又有战后一时繁荣的自负感;既对中国巨大市场深深依赖、难以割舍,又对中国的赶超态势抱有强烈的危机感……。这一切构成了日本从官到民对华的纠结情感。最近几年民调显示,日本对华好感度处于历史低位。新世纪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从“政冷经热”到“政冷经冷”的低走势期,经过努力,近年虽然重返轨道,但行稳致远仍面临考验。“政凉经温民冷”是一个需要面对的新困局。当前的中日关系,战略互信是“易碎品”,战略互疑是“易燃品”。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日本,设定有利于我国长期发展、有利于增进双边关系的对日报道与交往方针,是《人民中国》进行特色案例探索的出发点。

坚持对日交流中的“两分法”

当年毛主席、周总理提出对日的“两分法”,指导我们正确认识日本当今社会。当年的中日交往宝贵经验,使我们争取到日本的广泛民意基础。今天的日本民意,受到总体右倾保守化的政客、在日中经济合作方面内心纠结的财经界、舆论趋向一边倒的媒体、以及偏向西方价值观与日美安保条约的精英智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交互作用,形成了近年来日本社会的民意低潮。

基于这样的基本判断,近年来,我们通过举办各种双边交流活动,增加和对方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并通过媒体平台广为传播。其中,“北京-东京论坛”这个目前中日之间唯一的一个综合性论坛,就在民间交往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每年一次的论坛,在两国首都轮流举办,政治、外交、经贸、安全、媒体常设分论坛,以及每年不同主题的特别分论坛,汇聚了两国各界智库、精英,提供了各自发表意见和讨论的机会;即便是在中日关系最为困难的那几年也没有中断,坚持了整整17年,每年都就一些热点、重点话题和日方交流与交锋。在2020年的媒体分论坛上,针对美西方及日本媒体自疫情以来有关中国报道中明显的选择性和偏向性问题,我方讲究策略,避免与之进行意识形态纠缠,而是抓住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媒体“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沦丧”,结合实例设置议题,与日本同行进行了深入的对话,敢于斗争、不回避问题,又用事实说话。这样就赢得了讨论的话语主动权,交锋与交流并进,日方多数代表也比较服气,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将中日交流引向深入

做好中日交流,很重要的是要做好青年一代的工作。2015年,我们启动了“熊猫杯”全日本青年感知中国作文大赛,6年来,吸引了上千名日本青年积极参与。2019年大阪G20会议前夕,习近平主席还给参与“熊猫杯”的日本青年中岛大地回信,鼓励日本年轻一代积极投身中日友好事业。我们针对受邀来华的青年获奖者,通过深度参观、专题讨论、家宴恳谈等形式一对一地交朋友,结合个人生活实例帮助他们理解当代中国发展变化和当代中国人的现状。这些人回国后写来的访华观感表明,通过这样的交往,他们对华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去年第6届大赛,我们向投稿者发去调查问卷,结果表明,日本的年轻一代特别是有过访华经历的人普遍表示,他们实际看到的中国与原来在国内受媒体影响形成的中国印象反差比较大。这些实际效果提示我们,对日交往应该更多地注重对年轻人做持久和细致的工作。今年我们将考虑运用线上交流的方式,增设深度讨论的“熊猫论坛”,将中日青年交流引向深入。

寻找东方共同的文化价值

这应是对日交流工作的一个重点。此次疫情的突发和蔓延,由于各民族历史传统、宗教、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行为差异,使得世界各地疫情的发展很不平衡。当全人类面临疫情病毒这个共同的敌人时,东亚各国人民表现虽有程度不同的差异,但相对于西方国家要好很多。东方历史文化提供的相近或共同的价值观,对我们的行为规范意义深远。2020年中秋节,我们在与海江田万里等日本有识之士进行线上讨论时,我谈到历史上面对大洪水,诺亚方舟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而大禹治水提供了另外的解决方案。这不是意识形态的差异,而是文化或文明理念的差异。据我所知,“禹”文化的传承不仅在中国有深厚的历史记忆,在日本很多地方也存在着“禹”文化的痕迹。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发掘的有意义的共同的历史文化价值。我的见解引起了日方的共鸣,形成了富有建设意义的讨论。

2020年抗击疫情初期,日本民间友好人士援助中国口罩时,运用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诗句,在中国引起强烈反响。对于这种通过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引发共鸣、共情的做法,我们做了更多有深度的尝试。后来,中国向日本捐赠救灾物品时,我们把具有独特日本文化特点的短诗——俳句,以及中国朋友创作的汉俳、俳画等贴在捐赠品上,在日本受赠者中引发了“美美与共”的共情效果。“美美与共”应该是运用文化要素展开国际交往的重要理念。上世纪80年代,赵朴初、林林、刘德有等中日文化交流先贤们,以来自中华诗词小令的灵感,创立了契合日本俳句五、七、五节律的汉俳。2016年入选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体现了农本文化的核心精神,也为日韩等东亚国家共享,反映了东亚国家共有的哲学智慧,在文学和美学层面,也为中日韩人民津津乐道。三年前,我探索将这两种优秀的文化结合起来,推出以讴歌二十四节气风物的日文俳句和中文汉俳为内容的文化栏目——“俳人笔下的节气与花”,很多中国和日本的读者,包括海外华人都参与接龙。在此基础上,俳句和汉俳的创作呈现出开放的形态:疫情期间,中日两国读者纷纷“俳山句海鼓斗志,你接我续志成城”;全国两会期间,也有很多政协委员创作汉俳投稿……俳句成为与时代同步的表达方式。汉俳与俳句的互动,是中日两国以诗词表达友谊传统的延续,很好地诠释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甚至一向保守的日媒《产经新闻》都关注到这一现象,载文评价汉俳中日人士都可读懂,希望在两国首脑外交中发挥锦上添花的作用。

以日本人喜欢的漫画形式进行文化交流

面对灾难,《人民中国》针对日本的灾害多次策划深度报道。2016年,日本熊本发生地震时,我曾策划过一个现象级报道案例——发布“熊猫给熊本熊送竹笋”的原创漫画,体现来自中国的慰问。尽管当时中日关系处在低潮,但两只憨态可掬的熊走到一起的形象,超越了中日关系中现实的隔阂,萌化了许多读者。地震发生第二天推出的这个动漫形象,引发了网络上大量的模仿,TBS等一些日本媒体就此现象做了深度报道。这件事让我们意识到,运用漫画形式进行心灵沟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动“中国漫画馆”项目,最近又启动了“悟空杯”中日韩青少年漫画大赛,吸引了更多东亚地区年轻人通过漫画形式关注、了解中国。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我在杂志上策划推出了漫画连载《血与心》,并集册出版了同名漫画书。故事的主人公叫砂原惠,1932年出生于日本福冈,幼年随父母举家来到中国东北,日本战败前夕,父亲客死阜新,砂原惠和妹妹随母亲在中国颠沛流离、沦为地主家的放牛娃。1948年砂原惠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参加辽沈、平津战役,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后来又参加志愿军走上朝鲜战场,并为初创期的人民空军航校贡献了自己的力量。1955年,砂原惠返回日本后,一直坚持日中友好信念,积极从事日中友好和对华贸易工作。漫画艺术再现了砂原惠传奇的一生,就像他的名言——“虽然在血统上和法律上日本是我的祖国,但中国永远是我精神上的祖国”,情节感人至深。这部漫画的日文版去年在日本出版,目前将由B站改编为十二集动画片,献给建党100周年,并做国际发行。

《人民中国》的连载推出后,我们收到了日方密集回应。18岁的高中生小林裕二说:读罢感到很受激励,这是在教科书上无法读到的隐秘历史,令我眼界大开。”56岁的家庭主妇田中幸子说:没想到中国的漫画质量已经如此之高。不仅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全彩印刷,这样的良心作品在日本也很少见到。虽然内容很严肃,但读起来一点都不吃力。我一口气从头读到尾,真是一部难得的好作品。”26岁的公司职员山西隆说:我在外资企业工作,有很多中国朋友。读了这部漫画故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有些日本人现在只关注日本自己,眼光过于狭窄!就像和外国朋友在一起讨论时常遇到的那样,这部作品让我很受触动。我要把这部作品推荐给我的日本同事看。”36岁的钟点女工齐藤绫说:尽管主人公成长的时代和自己相差甚远,但这部作品好像就在说我自己的故事。了解了这段历史,让我找回了勇气,我也要面对现实,找回自我。”21岁的真人秀爱好者浅野桃华说:平时很少读历史方面的书,要是这样的漫画书多一些,我一定喜欢看。虽然我远在日本,暂时还来不了中国,可我也要像砂原惠那样为中国而战!国籍不重要,人类皆兄弟!”读卖新闻北京总局长竹内诚一郎说:“媒体记者特别关注中日关系,看到用日本人喜闻乐见的漫画形式表现这一题材,备感新奇,十分期待。乍看主题沉重,细读引人入胜。建议加大发行力度,全力扩大影响。”朝日新闻北京总局长西村大辅说:“得知这部漫画作品也会在日本出版,相信砂原惠先生的传奇人生一定会让很多读者感动。作品体现了目前中国的主流历史观,希望这部以中国人视角描写的日本人的故事,能够得到更多日本人了解。”

几点建议

近年对日传播与交往的经验让我产生了如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1、避免同质化传播,以及重通用语种、轻非通用语种等倾向,切实做到因国施策。我们既要讲自己的国情,也要区分不同的听众,有针对性地和不同的国家展开传播与交往。

2、在对外交往中应该避免以己度人,而是以推己及人的诚意,平等地、说服性地对民众介绍我们的观点和理念。周恩来总理在会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成员时谈及对嬉皮士的看法,他既讲原则,又以理服人、但不强加于人,从而以其独有的魅力赢得了美国普通百姓的信赖与敬重。这样的修养,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3、从事对外交往,应该有必要的通识修养。在发言、谈话的时候,如果善于运用对方耳熟能详的音乐、美术、历史、哲学、文学、电影等内容开展交流对话,可以拉近和对方的心理距离,呈现我方的文化修养与人格魅力,也会使讨论话题变得轻松,语言表达更加丰富,从而最大程度地化敌为友。这样,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做到在价值、情感、艺术、修养的多层级融合,收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4、注意交往与传播的受众群体,针对政要、精英、媒体乃至普通人应有所侧重或区别,在政策、舆论、民意不同层面做好工作。协调好场面上的与私下的、活动中的与日常的、公务的与个人的交往关系,对维系长久的人脉交往与入脑入心的交流效果意义重大。

5、目前对外传播过程中内宣外溢现象值得注意。我们的表达应该将对上、对内、对外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一套自恰的话语体系,既坚持国家的主权安全与自尊自信,又本着文明互鉴的精神与各国各地区相互学习,开放包容,从而有效破除西方对我抹黑。

6、对外交往与传播中,要让生动的中国特色语言表达更加贴近受众思维,避免只按字面逐词翻译,真正做到得其意而忘其形的等效、等价翻译,这是亟待解决的技术短板。如“红色基因”“杀出一条血路”“绿水青山”“最美逆行者”“展示大国形象”等国内常用的语句翻译,目前还不能达到尽如人意,有时甚至产生误解,亟待打破禁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以问题为导向,以效果为目标创新翻译理念。

(编辑  季节)



* 王众一,全国政协委员,《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辑。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