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健康产业发展需要科技支撑

沈爱民 来源: 2021.03.05 10:37:46


 

庚子之年,人类遭遇百年大疫。100年前,1918年至1920年暴发了西班牙流感,感染人数达到5亿人,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死亡人数在5000万人至1亿人之间,是仅次于天花的人类大疫。

整整100年后,我们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全球感染人数超过8000万人,死亡170多万人,覆盖了215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南极。所以,健康成为2020年每个地球人都关注的头等大事。与此同时,健康产业正在成为提振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并且也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必须通过科技手段战胜疫情


这次新冠疫情让我有个很深的感受,就是科学技术是人类战胜疫病史上最有力的武器。免疫其实是无奈之举。19世纪以来,微生物学的发展,抗生素、重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发明,大幅度降低了传染病对人类社会的威胁。比如,天花是人类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传染病,横行人类社会达3000年,造成约3亿人死亡。同时,天花也是唯一通过科技手段消灭的传染病,1977年,全球最后一例索马里的天花自然患者痊愈,人类用170年终于消灭了天花病毒,所依靠的手段是牛痘疫苗。

本次全球大疫有个反常现象,就是疫情最严重的国家,除了印度和巴西,基本是主要发达国家,尤其欧洲和美国是疫情的两大“震中”。实在说,我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做的相当不错,不过各国社会制度、文化习惯不同,中国模式其他国家学不了。在这种全球多元化的情况下,人类要想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唯有依靠科技手段,舍此无它。说到底还是要靠疫苗。

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国科技界表现出色。2003年非典疫情,我国用了5个多月时间才最终确定SARS的冠状病毒,这次我们确认病毒只用了不到一周时间。而且第一时间研发出核酸检测试剂盒,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方案,利用大数据实施防控措施,采取多条技术路线并行疫苗研发,这些均得益于这些年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良好成就。

创新型国家应具备一些基本特征: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2%;技术对外依存度低于20%。应该说,这些年我国正在接近或已经超过了这些指标。

但是,客观地看,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仍然存在不少差距。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这方面,大家可以比较两个榜单:一个是世界500强榜单。2020年,中国大陆(含香港)已有124家公司名列其中,首次超过美国(121家)。还有一个不太被注意的榜单,即“全球创新百强机构”。2020年,中国大陆仅有3家入选:华为、腾讯和小米。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约占25%,很给力;全球创新榜单中,中国大陆企业占0.6%,差距有些大。中国企业因此被称为“大而不智”。这几年我们经历的风风雨雨,也凸显了国内产业中不少被卡脖子的技术领域。

在健康产业领域,我们的技术创新情况如何呢?我们知道,医药产业在健康产业中占很大比重。然而一个尴尬的现实是,我国绝大多数的化学药品都是仿制的,自己的原创药品很少。全球主要药品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通常在10%-20%左右,国际平均水平是8%,我国仅有2%

与技术创新相比,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相对比较薄弱。在原始创新方面,我国还缺少能够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杰出成果。总的说,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分析原因,可能涉及政策法规、科技投入、体制机制、教育人才等诸多方面。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大家可以看看两个例子。

一是从时间纵轴看:有研究认为,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比例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中国只占0.4%。因此,科技史上才有了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二是从地域横轴看:近现代以来,有9位华人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钱永健和高锟,还有屠呦呦。不过,除了屠呦呦,另外8位都不是中国本土的科学家。难道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从上述两个例子说明,中华民族是勤劳和智慧的。同时也提示一个问题,我国创新环境有待改善。环境好,有利于吸引创新人才;环境不好,人才来了也会走掉。即使不走,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也可以说,创新生态和创新文化问题与原始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创新生态和创新文化,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具有根本性意义的部分。从长远看,文化是更强大的力量。


技术创新需要改善创新环境


创新文化中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培育敢为人先的社会土壤。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过其中也有一些糟粕。“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方面有很多熟悉的老话: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这都恰恰是与“敢为人先”相反的,却是现实中屡试不爽的经验之谈。

然而,科学创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创新重视的是从01,而不是从010。大家都知道,世界第一高峰的名字是珠穆朗玛峰,但是估计没有几个知道第二高峰的名字(乔戈里峰,又被称为k2峰)。

科学的本质是批判。所以施一公教授才说: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做少数,就是有争议。科学与民主是两个概念,科学从来不讲少数服从多数,在科学上的创新需要勇气。

因此,政府应该大力培育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企业,包括健康产业,应该敢于走出舒适区,不断开拓探索。马斯克30岁就成了亿万富翁,他当时给自己定了新目标:人类殖民火星。当全世界大多数科技公司都只呆在舒适区的时候,马斯克的每一项投资都是极度的冒险,太空商业旅行、星际太空移民、可回收的火箭、真空管道、电动车都是如此。日常经营中,他经常每个小时就要烧掉50万美元,经常性陷入发不出工资、离破产只有几天的窘境。有人说,与其说马斯克是企业家,不如说他是一个梦想家。可见,在这位梦想家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对宇宙的渴望、对未知的挑战、对未来的憧憬。这是人类能够创立灿烂文明的本源。

作为科技人员,应该让思绪自由飞翔,要大力呼唤对科学的激情。基础科研有个重要特征,就是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因此通常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经常“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真正激动人心的原创性科学,从来都不是计划产生的。科学最初的原始动力,始于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知识是受限制的,想象力则包含整个世界。

据说,哈佛大学等14所名牌大学的中国留学生退学率比较高。导师评价中有一项:“缺乏做学术的激情。”科技工作者选择科研作为职业,不只是为了发表论文,评个职称,内心应该始终有探索世界的冲动。求真求实,才应该是科技工作者毕生追求的光荣与梦想。


健康产业应该健康发展


健康产业,本身也应该健康发展。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政府、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公众的参与。换句话说,就是要有良好的社会土壤。

我国科技发展战略里有一句话,叫做“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在这次疫情中,我第二个突出的感受,就是虚假信息和谣言满天飞。我收到的各种疫情信息中,有太多不靠谱的内容,不少人都难以分辨。

2018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8.47%,应该说取得不小进步。但在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30多个国家里,这个比例都在10%以上。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调查认为,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中,遗传因素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条件占8%,气候影响占7%,而自身行为占比最大,为60%。因此,具备科学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提升公众健康水平的关键,也是健康产业发展的社会基础。

健康产业中的保健品领域我们是领先的。20年来,我国保健品消费增长在15%-30%之间,远高于发达国家13%的增长率。我国保健品产业发展迅速,也比较混乱,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对公众健康造成了相应的危害,产业自身发展也受到损害。我国养生之道源远流长,但是恰恰在这个领域,误区甚多,到处都是坑。打鸡血、生吃泥鳅、一把绿豆治百病,都曾火遍大江南北。因此,应该加大对公众的科普力度,增强其辨别真伪的能力。

在面对公众的科普中,传播科学知识固然重要,更具根本性的是传播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目前获得知识很容易,但是知道“为什么”,比知道“是什么”更重要。正如英国作家艾略特所言:我们需要把丢失在知识中的智慧找回来。比如说,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公众相对缺乏逻辑思维训练,应该将逻辑学作为必修的通识教育,增强理性思维能力。这方面,任重而道远。

健康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领域,也充满了未知、谬误和艰辛。路漫修远,让我们共同努力,上下求索,努力成为科技创新的实践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

(编辑  季节)



* 沈爱民,中国科协原书记处书记。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