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创新理论与世界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钱文荣 来源:《经济导刊》2017年09期 2017.09.26 13:26:11

 

 

习近平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1]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和新理念,充分体现了创新精神。这些创新既根源于中华民族在5000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学习、借鉴、融合和创新”世界文明成果的结果。

 

创新理论与借鉴吸收世界文明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习近平主席20143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的演讲中,提出了“多彩”、“平等”、“包容”和“交流互鉴”的文明观。他说:“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的动力;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他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话强调指出:“不要看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地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这一文明观与“西方中心论”、“普世论”是迥然不同的,是我们在对待不同文明必须掌握和坚持的基本立场和态度。

中华文明本身就是境内多民族文化长期交融以及与世界各国文明不断交流互鉴的产物。中国历史一再表明,能否不断了解世界,能否不断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东西,能否不断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大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之所以能取得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快速和巨大的发展,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根本保障,也与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勤于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文明成果密不可分的。为了加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认真借鉴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方向的理论创新,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不可推卸的使命。

    把握创新理论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应该遵循我们党一贯主张的“洋为中用,去伪存真”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说:“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2] “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3] “中国人不做西方外来文化的殖民地,而是要做西方外来文化的主人。”[4]

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与世界文明的关系

社会科学领域具有非常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本原则,对国外引进的理念和理论,必须加以“利用、改造,赋予新的内涵”。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和需要。对于一些敌对的、腐朽的和极端错误的理念和理论,要进行分析和批判,不应任其在人民中间传播泛滥。

利用与革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吸纳了西方国家创造的许多新概念、新理念,革新丰富其内涵。例如“全球治理”概念,最早由联邦德国前总理勃兰特1990年提出,其后“斯德哥尔摩全球安全和治理倡议书”的问世和1992年“全球治理委员会”(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的成立,推动全球治理成为国际政治经济交往基本议题之一。我国不但使用全球治理这一概念,而且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参与全球治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革新并丰富了全球治理的理念,使之为我所用。习总书记在多个公开场合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指出“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

吸收、融合和本土化

根植于广袤中华沃土的中华传统文化向来有着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五千年来吸收了许多民族和各国的优秀文化,具有强大的消融能力,在不断消化和融合这些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使之本土化、中国化。例如,“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5]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本土化实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而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过程还远未结束,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6]

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与世界文明的关系

在科学技术领域,我们的政策原则应是“学习、吸收和超越。”例如,我国科学家在量子力学领域取得的研究成就是这样做的。

引进、吸收与创新

为了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是十分必要的,是不可或缺的。但引进后必须予以吸收和消化,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高铁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我国的高铁在已有自主创新的基础上,从日本和德国引进了部分关键技术,经过我国科技人员充分消化再创新,形成了拥有系统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现在已成为我国出口的拳头产品之一。据德国媒体报道,我国的高铁已在全球高铁市场上占据了69%的份额,而日本、德国、法国分别只占到9%8%3%,余下的11%分别由加拿大和西班牙的公司分得。[7]

但总体上看,我们许多部门企业仍热衷于引进,而不重视以我为主,在吸收消化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如果只引进不创新,不但要支付大笔专利费,而且无法掌握核心技术,只能被动跟进。由此导致我国一些重要产业被锁定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难以实质提高技术竞争力。引进是手段,自主创新才是最终目的。“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8]

引进与保护本国经济

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我国的经济,但如果把握不好反而会损害我国的经济。以种子业为例,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种子业的龙头企业大多已被外资并购,我国中小种子企业在国外种业大公司的围追堵截下生存空间极小。从整体来看,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多数还是“跟踪式”、“模仿式”或“转化式”研究,真正原创性的技术品种还不多,一些出口创汇农产品品种和重要技术装备仍主要依赖进口。当然,我们说要保护民族经济不是要保护那些落后企业和他们的落后产品,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引进国外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来促进本国产品的升级改造,提高国际竞争力。

原创与革新

原创与革新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创新。革新就是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加以改进或再创造,而原创则是从无到有的创造,这就必须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没有基础科学的进步就没有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发展,一项新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价值往往是难以估量的,不但造福本国人民,而且造福于世界人民,不但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而且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一个国家若没有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它的技术和工业的进步将是缓慢的,它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地位将是虚弱的,很难吸收和消化外来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从而在全球竞争中失利。而且,一个国家的先进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于它对基础理论的贡献,美国政府历来都是把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视为美国最强大的软实力之一。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基础理论的研究,他指出:“必须认识到,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他号召我国的科学家们“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9]

循序渐进式发展与非对称性赶超发展

循序渐进式发展是指发达国家有什么,我们就引进什么或仿造研制什么,故又被称为“跟跑式”发展。 “过去三十多年,我国发展主要靠引进上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基本是利用国外技术,早期是二手技术,后期是同步技术。如果现在仍采用这种思路,不仅差距会越拉越大,还将被长期锁定在产业分工格局的低端。……我们必须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在涉及未来的重点科技领域超前部署、大胆探索。”[10] 什么是“更加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科技总体上与发达国家比有差距,要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发挥自己的优势。[11]

 “非对称性”赶超战略是指,瞄准当前世界科技发展大趋势中某些最前沿的领域,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最迫切需要的关键领域和我国在这些前沿领域现有的优势和特长进行跨越式研发突破,创造出一批“非对称性‘杀手锏’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12],尽快使我国从“跟跑者”转变为“并行者”和“领跑者”。[13]

 

把握继承优秀传统与创造性发展的关系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可以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指引,为我们治国理政和推动现代化建设提供智慧和启示,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借鉴和养分。

继承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15]。“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6]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17]

当然,继承不是不分糟粕与精华照单全收。中国传统文化在5000年的漫长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多个历史发展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成为糟粕的东西。我们必须摒弃其中的消极、落后、腐朽的东西,弘扬其中的精华,也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古今中外的历史看,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不同阶级都会用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传统文化找出符合本国或本阶级利益需要的东西。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鉴别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发掘和弘扬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

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8]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服务,为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要使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和拓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真正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对内继承发扬与对外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最强有力的软实力,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因此,我们不但要在国内将它继承好、弘扬好,而且还应把它传播到世界各地,“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20],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和话语权。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第一,要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的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人类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生存智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确立人类普遍的道德规范方面。中华文化有其优长之处。”“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这些“思考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财富。”“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21] 如此高度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世界普遍文化意义,体现了我们党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本质意义的新认识。

第二,要把对外传播的重点放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中哲学思想和价值观方面。这些年来,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内容偏重于中文、武术、国画、戏剧、剪纸等,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哲学思想及其体现的中华民族优秀价值观却重视很不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核心、最精髓的东西,是中华民族在5000年漫长历史进程中积淀下来的优秀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只有把这些精髓的东西传播到全世界,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才能真正形成具有感召力、渗透力的文化软实力。“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22]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方面也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他每次出国讲话,不论走到哪里,或在接见外宾和外国记者是时都要引经据典,既生动地阐明了我国的内外政策,又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尤其十分重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向世界各国阐释和传播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主张。这些思想观念赢得了众多国家的赞赏,塑造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编辑 迟晨光)



* 钱文荣,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1]  习近平20131021日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新华社,2013-10-21.

[2]  习近平2013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新华社,2013-08-20.

[3]  习近平20165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N].新华社,2016-05-17.  

[4] 引自台湾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教授魏萼著《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出版, 第40页。

 

[5] 习近平20143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新华社,2014-03-27.

[6] 习近平20165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N].新华社,2016-05-17.

[7] 德国《世界报》报道“中国高铁威胁德法高铁”,201688日。

[8]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69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0页。

[9] 习近平在2016530日科技创新大会的讲话[N].新华社,2016-05-30.

[10] 习近平201334日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的讲话[N].新华社,2013-03-04.

[11] 习近平2013821日听取科技部汇报时的讲话[N].新华社,2013-08-21.

[12]  习近平20161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新华社,2016-01-18.

[13]  引自《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1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 164页。

[15]  习近平201410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新华社,2014-10-15.

[16]  习近平20142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新华社,2014-02-24.

[17]  习近平20165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讲话[N].新华社,2016-05-17.

[18]  引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164 页。

[19] 习近平在2014年春天两会期间参加贵州省代表小组讨论会时的讲话[N].新华社,2014-03-07.

[20] 习近平201312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新华社,2013-12-30.

[21] 习近平20149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N].新华社,2014-09-24.

[22] 习近平20165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N].新华社,2016-05-17.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