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我国机床工具行业转型发展亟需精准施策

龙兴元 来源: 2018.04.08 13:15:00

 

机床工具行业自2011 年达到历史顶点之后,在国内外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下,出现了持续多年的下行态势,现在仍在底部运行。行业企业出现了经营难以为继的局面,最近几年一些重点企业倒闭关门,甚至一些著名的企业重组破产。

 

机床工具行业主要变化特征

在国内外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下,国内机床工具市场全面下滑,机床工具行业进入下行通道,总体上看,行业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因此,我们必须回归理性、回归常识,对机床工具行业的特点要有一个基本认识。这个行业不同于汽车等规模性扩张行业,在我国经济进入质量型发展的今天,单靠规模体量扩张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依靠创新研发实力,通过技术攻关实现升级换代。同时,要摒弃通用机床传统的规模化制造观念,走定制化路线,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机床行业新的特征变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国内市场消费升级。2008-2011年,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实施了4万亿投资计划,在国内投资拉动下,2011年机床工具市场达到顶峰。此后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国际经济贸易复苏乏力,国内重化工业投资热度逐步减退,中国制造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国内机床消费市场呈现“消费总量减少,消费需求升级”的新特征。

2011年达到历史峰值后,中国机床消费和生产规模呈现逐年下降的走势。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综合分析与测算,2011年中国机床消费额约为390.9亿美元,机床生产总值约为282.7亿美元。到2015年,国内机床消费和生产呈现趋稳和底部运行的状态,机床消费额约为275.0亿美元,生产值约为221.0亿美元。相比2011年的历史最高值,机床消费规模下降29.6%,机床生产规模下降21.8%2016年,中国机床消费止跌趋稳,机床生产小幅回升。2017年中国机床消费和生产呈现进一步的恢复性增长,预计2017年全年消费额同比增速为7%左右,生产同比增速5%左右。

第二,行业企业分化加剧。在长达5年多的市场需求低迷和行业连续下行过程中,行业企业运行呈现明显的分化趋势。一些面向市场、贴近客户,能够针对经济新动能、市场新需求做出快速响应并主动落实转型升级措施的企业较早地止跌回升、逆势而上,经营效益突出。大多数受制于转型升级进程缓慢,较多依赖传统投资拉动的企业,则面临运行规模和质量双下降,以及经营困难日益加剧的不利局面。

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重点联系企业的统计数据,运行下降较大的2012年大约有80%的企业面临收入减少和利润下降;2016年后出现好转。截至201711月,收入减少的企业比例降至36.9%,收入同比下降的企业大多属于转型升级滞后、市场应对慢、历史包袱重的传统行业企业。

第三,国内外企业表现差异。2011年以来,进口机床虽然受到国内消费总量下降的影响而规模缩减,但由于进口机床主要面向国内中高端消费市场,在国内消费需求升级的拉动下呈现“下降迟、回升快”的特征。近七年间,只有201320152016三个年度的机床进口额呈现同比下降。20171-10月,机床进口额71.4亿美元,同比增长13.1%。进口来源地居前三位的分别是:日本34.9亿美元,同比增长21.0%;德国30.9亿美元,同比增长20.1%;台湾地区16.5亿美元,同比增长23.4%

总体来看,当前机床行业处于机遇期,但风险挑战大于预期。从2017年进口数据看,进口机床回升的幅度和速度都远快于国内机床行业,对国内机床行业产生很大的竞争压力,对处于经营业绩下滑和亏损严重的国内机床制造企业更是雪上加霜,预计未来一段时期,仍将持续这种态势。美国、德国的今天可能就是中国的明天,中国制造的状态类似于1985-1995年的美国,那时的美国制造业低端产能向外转移,出现了大规模的兼并与重组。

相比之下,大多数欧洲企业以小型加工厂为主,企业员工多在百人左右,既有利于企业的定制化生产,又有利于企业的转型发展。而在国内,行业龙头沈阳机床、大连机床从2008年开始就走上了规模化、批量化的道路,现在则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证明了这条路是行不通的。例如,沈阳机床2017年前三季度亏损7.82亿元,银行贷款145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8.78%,但近期国家八部委联合出台的《沈阳机床改革方案》,为沈阳机床的发展提供了“喘息之机”;大连机床连续亏损,过百亿债务到期不能偿还;昆明机床已暂停上市。

整体而言,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一直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2009年开始实施数控机床重大专项,为行业提高创新能力、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一批成果在国家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得到应用。尽管机床工具行业的结构调整相对滞后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投资过热和产能过剩,但庞大的产业规模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的基础,行业创新发展具备较大的空间。

 

机床行业持续低迷的原因

机床行业为所有制造业提供加工设备,它的突出特点是小批量和定制化,不适宜规模化生产。由于市场规模有限且需求波动大,它本身就是不赚钱的行业,持续陷入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行业发展导向出了问题。

第一,盲目扩建和投资,债务拖累,企业经营举步维艰。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国内外投资大量涌入机床工具行业,新企业不断涌现,老企业纷纷扩能,全行业的生产能力快速扩张,重、大型机床制造能力的扩张尤为突出。比如,大连机床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四条机床产品大批量装配生产线,然而2011年市场需求突变,定制化产品需求增加,四条生产线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形成大量产成品库存,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目前,已进入破产重组的汉川机床资产约18亿元,债务约15亿元,由于巨大的债务拖累,加之市场下行压力,企业经营陷入恶性循环。机床行业的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第二,企业税费负担不断加大。目前企业的税费负担沉重,尤其是各项地方税/费、土地使用税等增加较快。在当前市场严重下滑的情况下,企业更难承受。以国内某工艺厂为例,2017年公司滚动功能部件产品销售收入2.075亿元,产品增值税率为17%,加上其他各类税负,需缴税额超过2500万元。对比大陆与台湾地区的税制:台湾地区的增值税是5%,大陆是17%;台湾地区的所得税是17%,大陆是25%,大陆还有很多税种,税负比台湾重很多。

第三,人才流失、断档严重。机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对机床行业的知识积累,越是年代久远的企业,其积累的经验、数据、理论就越丰厚,这主要体现在企业研发人员、技师身上,特别是高档精密机床需要相当数量的高级技术队伍,人才的流失往往伴随着企业技术的流失。一方面因为机床行业利润低,薪酬分配不容易充分体现高级技术人才的贡献,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加入WTO,很多国外企业纷纷进驻中国市场,它们凭借技术、资金和管理等诸多优势,对我国企业从市场上进行打压,技术上进行封锁,尤其是在人力资源上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中国企业的核心技术人才几乎单向流向外资企业。据了解,大连一家外商独资企业,一半以上的员工都来自大连机床。

人才的流失和企业效益每况愈下,形成了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到制造企业就业,制造业成为人才净流出的行业。在生存、竞争压力以及薪酬差距影响下,机床企业吸引不到国家培育的研究型人才(硕士、博士等)和高级人才。由于机床市场需求锐减,企业效益大幅下降,员工的薪酬水平也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第四,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在通用性产品领域,由于产能过剩和市场需求疲软,机床企业之间大打“价格战”,价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如今的“价格战”,已全面蔓延到了机床行业各细分领域,在库存压力之下,不少企业纷纷铤而走险。普通数控车床的价格也随之急剧下滑,市场上甚至出现了1.88万元的数控车床和2.88万元的线轨平床身数控车床。龙门加工中心、卧式加工中心等高端领域,也出现了平民化的廉价产品系列。“价格战”带给企业的肯定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产品销量虽然增长了许多,但利润却相差甚远,“价格战”毁掉的不仅是自己的利润,还摧毁了机床行业生态环境。

在中高端产品领域,以进口产品为主导,国产高端产品还要直面众多在华独资或控股企业的竞争。据不完全统计,机床工具行业外商在华独资或控股企业已有100多家,产品涵盖了数控机床所有品种,世界知名机床公司在华几乎都有生产基地。我国对外商在华投资数控机床产业几乎没有实行任何限制,这极大地压缩了国内机床产业的发展空间。

第五,资金紧张,融资困难。企业普遍面临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并且贷款被核减额度、提高贷款利率等现象普遍存在。由于行业长期不景气,银行银根紧缩,加上原材料、人力成本不断提升,机床行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上游成本加大,下游产品价格不能同步,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很多企业的信用等级下降,因缺乏国家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资金在利润的驱使下很难流向制造企业。高额贷款产生的高额成本、银行限贷严重制约了机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时,由于资金紧张,企业新产品研发受到制约,购置精密设备、建设核心精密车间和信息化系统的动力不足。国内某机床企业响应政府“主城区工业企业异地搬迁技改”的号召,但由于建设项目根据政府规划多次调整,从做增量(一期)调整为公司整体搬迁建设项目(二期、三期),导致公司自有资金不能支撑建设项目,目前一期收尾,二期、三期项目建设资金缺口超5亿元;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机床企业,由于人工成本上涨、企业税费重等原因,经营负担不断加大。

当前,机床工具市场需求总量明显减少、需求结构加速升级,行业企业运营分化加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甚至难以为继。四川长征机床面临破产重组,长沙机床厂倒闭,三一重型机器有限公司退出机床业务,呼和浩特众环(集团)被迫停产又努力复产……

在市场变化这一强大外力的倒逼作用之下,也有一部分企业积极探索转型升级之路——结合自身优势重新确立了差异化发展战略。面对新的市场需求变化,它们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从供给端入手,深挖客户需求,研发相关产品,从而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

 

机床行业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数控机床作为工业母机,既是国家基础制造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新时期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高端机床更是国家战略物资,其技术水平代表了国家工业化的水平,其兴衰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安全。建议对行业产品按技术水平或应用领域细分为:高端(尖端)产品、中高端产品以及通用产品三类,国家可根据不同类别产品的竞争特性及战略作用精准施策,给予持续的政策支持。

1、需要国家全力支持类——高端(尖端)产品:指在战略领域填补国内空白或国外对我国禁运且完全垄断,并形成直接竞争的机床装备。

2、市场主导、国家政策引导类——中高端机床装备:在重要应用领域与国外产品形成竞争的产品。

3、完全市场主导类产品——量大面广的通用机床装备:围绕用户工艺走定制化规模生产的路子。

具体政策建议:

第一,设立“机床产业紧急救助资金”。

当前,由于不能适应外部经济环境变化,以及企业本身重大战略决策不当等因素,个别机床企业现金流困难,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接近“破产重整”的边缘。对于其中有技术和产业实力、产品有市场的骨干企业,建议设立“机床产业紧急救助资金”,通过资本入股、业务重构等形式,推动企业重整,逐步恢复生产经营,从而达到保存行业骨干力量的战略目的。

第二,实施机床产业产权保护政策。

实施机床产业产权保护是国际工业强国的通行政策。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政府不允许本国机床工具骨干企业出售给中国(或被控股)、严格控制数控机床关键技术流出境外,实施高技术机床产品禁运等产业保护政策。鉴于目前我国机床行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建议政府对其直接管辖的机床工具企业实施产权保护,不再允许机床工具骨干企业出售给境外资本或被境外资本控股;不再批准境外资本在我国境内设立控股的机床工具企业。

第三,采取积极的财政和金融政策扶持机床产业发展。

曾经实施的“国产数控机床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是历年来国家扶持、培育国产数控机床产业最成功、最有效的政策。在国家经济和机床工具行业发展的新阶段,高档数控机床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急需,并且需投入极大努力和资源的产品领域。建议有关部门参照“国产数控机床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针对高档数控机床设计实施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以推进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提高国产中高档数控机床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对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和国家重点工程等领域采用国产自主品牌高档机床,其高档机床制造企业实行增值税“先征后返”;

对于国产自主品牌数控系统、机床关键功能部件和高档刀具等产品的直接制造企业实行增值税“零税率”;

对于机床工具行业骨干企业,享受国家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同等标准,实施所得税率15%的优惠待遇;

对于机床工具行业重点骨干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债券发行、创新资金投放、股票上市等,创造比较宽松的融资环境。

第四,采取有利于国产机床发展的进口税收政策

当前,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市场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进口量还在不断上升,对国产高档数控机床的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在高档数控设备制造领域,大部分关键功能部件需要进口,企业采购成本高企,但国内许多制造企业无法享受进口零部件免税政策,而用户进口整机却可免税,使得国产高档数控设备在价格上处于劣势。还有一些企业有意提高技术指标,以符合进口免税清单要求,进一步助长了高档数控设备的进口势头。

近年来,通过重大专项攻关,国产高档数控机床的技术水平已有较大提高,但在市场竞争中仍处于萌芽和弱势地位,建议国家取消现行的有关机床进口环节关税和增值税免税的规定,所有机床类进口一律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为国内企业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在现阶段有限期限内,恢复重大技术装备中高档数控机床发展所需配套的关键功能部件免征进口环节关税和增值税的有关规定,从而提高国产高档数控机床的竞争力。

第五,保护国产机床市场,鼓励采用国产数控设备。

近十多年来,由于进口机床价格一直处于高位,以及境外在华控股机床企业的强势扩展,国产机床市场面临严重挑战。保护和扩大国产机床的国内市场,就是保护我国机床行业发展的生命线。建议在战略性、支柱性产业等国家投资的项目中,鼓励优先采用国产自主品牌机床。进口机床实施专家审批制度,凡国内已经能够生产和使用的机床,不再批准进口。其次,由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政府扶持采用国产数控机床的技改项目,对采用国产数控设备的企业,在技改资金和税收上给予优惠,如提高技改资金贴息额度、免缴有关税收等。鼓励机床企业以自制高档数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减免自制高档数控设备有关税收,以进一步验证科技创新成果、改进产品质量、加速产业化并形成示范效应。

 

 



* 龙兴元,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

2023年10期

总期号:2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