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科技开放创新与自主创新的经验教训

许善达 来源: 2019.05.07 09:09:36

 

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处在特殊的国际环境中。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的科技封锁以及跨国资本利用国际产业链分工对财富分配的控制权,使我国长期处于美国主导的国际科技创新分工主链条之外。基于这种特殊形势,当时我国的科技体系体现为大而全的结构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科技赶超国家,在某些科技领域,我国逐步具备了一定的高端技术研发能力;在少数领域,甚至已经突破了在美国主导的国际科技创新分工体系下对我国的科技分工定位,触动了美国主导的科技分工利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所面临的国际上的科技封锁和控制更加严厉。因此,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技创新的路径上需要处理的重大关系。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科技自主创新的实践

 

1.被动自主创新与主动自主创新

由于技术起点低,又要面对技术封锁、跨国公司垄断等国际环境,我国的科技创新内在缺少基础,外在缺少共享,因此要实现国家的科技现代化和经济安全,只能走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道路。

我国科技创新所面临的大背景,决定了我国自主创新体现为被动自主创新和主动自主创新两种形式:

被动型的自主创新。在难以获得国际创新资源条件下的自主创新,是面对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技术封锁进行的自主创新。在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战略性关键领域,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集团对我国实施了科技封锁。为打破这种封锁,我国只能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被动型的自主创新主要是由政府主导投入并发展,这是解放以来我国在一些重要领域为打破科技封锁,解决我国战略性科技需求的基本路径。

主动型的自主创新。在效率、效益比较有利的条件下,我国企业自主选择的自主创新,是面向市场进行的自主创新,既不依赖购买技术成果,也不依赖用市场交换技术产品,而是在充分利用市场资源的条件下,进行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研发活动。政府鼓励此类主动型的自主创新,但是否开展此类创新,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决策。

2.我国被动自主创新与主动自主创新的基本特征

被动型自主创新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基于应对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被封锁”和“被控制”两种困境的被迫选择。

1)被封锁。集中表现为在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瓦森纳协定》等作用下,对中国禁运军民两用商品、技术、军品,涵盖了先进材料、电子器件、计算机、电信与信息安全、传感与激光、导航与航空电子仪器、船舶与海事设备、推进系统等大类。舰艇用燃气轮机、高端芯片、高端光刻机属此列。这种封锁还包括将我国排斥在外的前沿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例如国际空间站的联合开发、欧洲伽利略卫星系统等。

⑵被控制。除被封锁外,跨国资本还在其对财富分配拥有垄断权的势力范围内,对可以市场化的技术施行垄断和控制。被控制表现为静态控制和动态控制两种形式。

静态控制。始终控制可以市场化的高端技术和核心技术、核心环节(这部分有时候与封锁有交叉),这种控制是始终如一的,不随时间进展、技术更新而有所变化。例如, GE、西门子、三菱等跨国公司将工业重型燃气轮机高级产品技术对我国实行封锁或控制。

动态控制。随着技术升级、更新换代,向我们转移升级前的、低端的、落后的、拟淘汰的技术,控制高端的、先进的、前沿的技术。即随着技术发展、技术更新,高端技术不断被更高端的技术代替而不断调整实施的控制。如, GE、西门子、三菱等跨国公司将工业重型燃气轮机中低端产品核心技术、热端部件与维修技术对我国实行动态控制。再如国外燃油汽车进入中国初期多是中、低端或者拟将淘汰的技术;随着跨国公司技术的不断升级,再将新的中、低端技术转让给中国企业,这是一种动态控制的过程。这种做法,始终将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控制在相对中、低端的水平。

被动型的自主创新是中国企业在被封锁和被控制领域所进行的科技创新,是迫不得已和无条件的,通常布局在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战略性的关键领域,是无法通过国际技术转移或合作获得的。被动型的自主创新是没有选择、必须开展的创新,需要举全国之力开展。例如:大飞机、舰艇用燃气轮机、高端芯片等。

主动型的自主创新是有条件的,一般是在经济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具备一定承接能力(资金、人才、技术、配套、承接能力等)时才能有效开展的,是市场化的技术创新。实践表明,不具备能力条件就难以实现完全的自主创新。但是,如果具备能力而不主动开展自主创新,仅仅依托引进技术来实现既得经济效益,则会被跨国公司永远控制在微笑曲线的低端;或者虽然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跨国公司也可以给我们稍高一级水平的技术,如果我们不主动消化吸收技术,而是亦步亦趋,则只能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望尘莫及。例如:工业重型燃气轮机可市场化部分的低级别产品的技术获得,就属于这种情况。这些作为垄断技术不断升级换代的领域,正是我们可以开展引进消化吸收、主动再创新的可行领域。

 

开展自主创新工作应关注的问题

 

实践证明,旨在打破封锁的被动型的自主创新和面向市场的主动型的自主创新,需要遵循不同的实践机制。

打破封锁的被动型的自主创新需要举国之力、政府决策,企业实施。面向市场的主动型的自主创新则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主体为核心来决策的自主创新。在实践中应把握其特点。

1.自主创新不是封闭创新。封闭式的自主创新成本高、技术探索难度大、周期长,难以有效赶超。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积极开展开放式的自主创新。被动型的自主创新也应尽量通过可行环节的开放创新来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建设。走开放式的自主创新之路,可提高自主创新的技术起点、缩短自主创新周期、降低自主创新成本。但是开放式的自主创新一定不能对引进技术完全依赖,否则就会被控制。

2.自主创新要把握核心技术研发能力。自主创新的成功,不仅是品牌的拥有,更主要的是要注重把握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只有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资金、人才、技术、配套、承接能力等)开展自主创新,才能够真正实现完全的自主创新。如果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去开展自主创新,即使是购买、请外援、授权经营,也难以实现通过消化吸收来掌握核心技术并培育出对核心技术的再创新能力。若干实践实例反映出:在条件不完全具备时,通过购买拥有知识产权获得某种技术,即使有自主品牌,但是由于条件限制,如果没有培育出自主创新能力,也难以实现长远发展。

例如,华晨汽车在创建中华自主品牌的过程中,先期通过委托设计、全球采购的开放式创新,拥有了一个高起点。但是,后期因开展自主创新的条件不充分、管理问题等原因,没有强化消化吸收环节,没有培育出对引进技术的再创新能力,导致中华品牌的后续发展失去了重要支撑。可见,绝不是拥有了品牌和知识产权就拥有了自主创新能力,只有条件(资金、人才、技术、配套、承接能力等)充分具备才是实现消化吸收并培育自主研发能力的基础,这是实现更新换代发展的必要条件。广汽集团的自主创新在时机选择上,对条件的具备性考虑得比较充分,因此后期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和再创新方面就更加主动。

3.充分考虑国际科技创新环境复杂性。我国在大飞机领域的运十搁浅、与麦道合作方案失败等事实提醒了我们,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买不来、换不来,开展自主创新荆棘万重。即使在自主创新已经成功的领域,成果和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也会被设置重重壁垒,使之难以通过实现市场最大化的方式来获得收益,从而难以提高研发投入继续发展。我国商用大飞机的成功研制和试飞等实践充分说明,在我国,政府主导、举国之力是能够突破封锁办成大事的;我们的市场承接能力也将会让我们的企业具有研发投入的来源,这正是我国被动型的自主创新、自力更生能够取得成功的主要经验。

4.选择主动型自主创新的开放内容和领域。开展主动型的自主创新,应通过效率、效益比较原则选择开放的内容和领域。开展开放创新应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实际工作中要协调好开放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关系,协同而不是依赖,依赖就相当于选择了被控制,我国半导体芯片行业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已深刻反映出这种情况。

 

科技自主创新的利弊分析

 

1.自主创新存在短期利益难以保障的问题,要承担长期不成功的风险,甚至是巨大的失败风险。

2.被动型的自主创新关系国家安全,是为保障国家安全服务的,是关系到长远发展实力的要素,需要政府决策,集举国之力,长期投入资源。在自主创新中,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两弹一星”就是最典型的的例。即使在有些领域能够暂时依靠外援缓解紧急的需要,也不应放弃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否则将失去主动权。坚持,就是主动。

3.被动型的自主创新并不是完全封闭的创新。只要有条件就应尽最大可能吸收开放创新的资源,为自主创新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培育能力,改善低效率,削弱长周期等高风险。

4.主动型的自主创新,是国家掌握财富分配主动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知识产权所体现的市场价值越来越大,通过知识产权所获得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主动型自主创新是在国际知识产权领域占有一定份额的重要手段。在这个意义上,主动型的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国家争取市场化财富分配主动权的有效路径。

 

我国科技开放创新的实践历程

 

建国以来,特别是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来看,我国科技创新所采取的主要方式有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两种。

开放式创新作为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切萨布鲁夫(Henry Chesbrough) 2003 年在著作《开放式创新:创新方法论之新语境》中率先提出的,其基本定义是:企业有计划地利用流进或流出的知识,加速在现有市场上的创新,并将企业内部知识应用于新市场。旨在强调通过有意识地流入和流出知识以加速内部创新,并为外部创新的运用扩大市场。广义看,也可以理解为是强调利用企业内外资源来开展科技创新。

1.我国科技开放创新的主要体现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技术创新是以开放创新为主的,这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探索形成的与发展中国家、赶超型经济发展定位相匹配的一种高效创新的实践模式。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实践中,我国的开放创新经历着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科技的开放创新以技术引进为主。由于我国科技发展相对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对我们实行科技封锁,当时我国的经济、教育发展水平极其有限,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实行赶超,选择对外开放国策,以低劳动力成本、低环保成本、低自然资源成本作为代价,依靠加工贸易吸引外商进行合作,引进相对先进的技术设备,有些属于换代的技术或中低端的技术。由于当时我国技术水平与西方差距较大,这样的技术既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又能在相关领域积累和提升生产力水平和技术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科技领域的开放创新不断升级,我国企业开始有能力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进行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合作并购、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海外学习、跨国研发合作等方式,利用全球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我国科技开放创新的基本特征

我国的开放创新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经历了从最初简单引进到更多地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历程,是一个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辅相成并不断进步的过程。

开放创新是需要资源的,经济越发展、掌握的资源越多,开放的程度就会越高,而在经济落后掌握资源较少的时期,只能通过换取或被动接受供给方的条件。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资源少,只能以市场或资源换取技术,起步阶段多以引进方式换取低端的科技资源,包括低端技术、简单加工技术或换代落后的技术,基本是人家给什么我们接什么,不具备更多的谈判条件。外资不可能将其核心技术转给我们。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我国掌握的资源不断增多,具备了选择、整合、利用国际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也具备了开展国际科技领域合作的倡导能力,有一定能力实现更高阶段的开放创新。

先期以引进为主的开放创新表现为:合资合作下的产品加工、合资合作下的授权、委托和购买、引进-消化-吸收-革新(非核心技术部分的改造)的渐进形式;中期的开放创新是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初步具备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的形式为主;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我们在部分领域已经展开进一步升级的开放创新。开放创新的力度不断加大,市场承接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在一些领域我国的开放创新已经进入主动选择和动态调整阶段。主动选择,表现为在一些领域我们已经具备了主动选择权和技术输出的能力;动态调整,表现为我们将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我们的开放创新策略。例如:我国在生物经济领域积极参加人类基因组技术研究的国际合作;在人工智能领域积极倡议共同技术和平台技术的联合创新计划等。

 

我国科技开放创新的经验教训

 

1.实践表明创新国科技创新展的重,为自主新积累了能力和开放有效用,以提自主创的起,为自创新造有利条件。

开放创新为自主创新积累能力和资源。我们在调研自主创新比较成功的广汽集团时发现,广汽集团自主品牌的创立,是建立在开放创新的基础上,选择关键的时点进行的;而这个时点是与条件资源的具备情况相对应的。根据广汽的经验,自 1997 年广汽集团成立以来,特别是广本投产以来,通过六、七年的发展,资本、人才、技术、管理、市场经验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全球化进入资源共享与资源有偿使用阶段,相对开放的外部环境也为自主品牌的创立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有相应的资金供给,可以从开放创新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化。

开放创新的有效运用,可以提升自主创新的起点,为自主创新创造有利条件。广汽集团自主创新打造传祺品牌的技术起点是借鉴参考通过开放创新主动选择引进的阿尔法·罗密欧车型相关技术及设计,并采用阿尔法·罗密欧 166”车型(B 级车)底盘。该集团在介绍自主创新工作时提到:传祺有两种东西来自国外,一是底盘系统里的悬挂系统;二是发动机系统。而在引进这两种技术之后,进行了超过 500 项产品技术的二次开发,以更适应中国市场。这样做,不仅融入了广汽集团对中国汽车市场需求的独特支持,而且是在高起点之上,通过消化吸收形成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再开发出自己的产品的成功实践。

可见,广汽集团的自主创新,不仅是坚持要把握技术自主发展的主动权,把培育、发展自己的技术能力、研发能力作为企业长久发展的动力源泉,而且坚持了自主创新方向,把开放创新和自主创新协同起来,使开放创新为自主创新服务。这是实现完全自主创新的有效实践,证明了开放创新作为一种创新方式,对我国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2. 不能育核心术自创新能能走完全的主创之路。

外资企业全球战略的中国市场定位,往往将中国企业定位于价值链低端,使得中国企业缺乏对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动力,研发团队服从于企业的全球战略,较少开展核心技术或先进技术的自主研发,难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例如,燃气轮机。不少外国投资企业争夺我国在该领域的研发人力资源,人才流失导致我国整个行业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缺失。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受到很大的影响。

3.在开新中有积极育核的自研发能核心技的知产权能获分配动权和附加财富分权。

引进技术、授权技术只能获得低附加值财富。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不仅能够获得国际分工中财富分配的主动权,而且可以直接改变市场对财富分配的预期。例如,紫光集团自主创新的成功开展,使我国自主芯片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与此同时,高通和美光等国外芯片大企业的股价出现被打压的情况,说明现在的市场占有率能够改变资本市场对未来财富分配的预期。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获得的是过去的财富,以此推出自主产品占领市场获得的是现在的财富,这些决定着资本市场对未来财富分配的预期,拥有知识产权可以赢得未来财富分配的主动权。

4.不能消化吸收的低水平开放创新不宜提倡。

由于我国面临特殊的国际环境和相对有限的科技资源,我国的开放创新只能获得制造业价值链的微笑曲线上低端的技术和价值(如:非核心技术产品、生产加工或组装等),难以进入技术专利、品牌价值、核心技术服务等高附加值区域,前沿技术、先进技术被封锁。如果一个企业仅仅满足于能够完成某个产品的制造,获得一个阶段稳定的收益,不去开展自主创新,不承担自主创新的成本和风险,难以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并实现自主发展,最终甚至会丧失生存能力,被市场所淘汰。

5.要慎判断术发前景和避免响新轮科技命中能力设。

在过去开放创新的实践中,由于经济利益驱动以及考核标准偏向于规模数量,各地出现低水平重复引进,引进产品/设备多于引进技术专利、技术创意和技术开发人才的现象。当前,全球科技进步加快了技术更迭,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时,要特别注意对颠覆性技术发展前景作出慎重的判断,尽量避免因追求近期利益而导致技术发展方向上的误判。这种误判会影响科技投入资源的分配,从而影响企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创新能力的建设。我国曾经引进的磁带录相技术很快被CD录像技术淘汰就是一个典型实例。

6.初期开放创局限统的部主体的相

初期的开放创新是以强化系统内部要素资源的流动来实现开放、提升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而系统内外双向流动机制对创新的激励作用不够。随着当代科技革命的日益推进,信息技术、大数据、工业 4.0 已经彻底改变了固有科技系统的封闭性,固有的创新生态也随之将被颠覆,在新的发展趋势下,原有封闭的创新系统难以完成一些前沿的科技创新工作,高层次的、升级的开放创新势在必行。

 

开放创新的利弊分析

 

1.开放创新是一种重要的创新方式,是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也是全球化、新科技革命趋势下的必然选择。

2.如果不能正确把握开放创新,必然会形成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合资合作的开放创新容易使我国企业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难以获得核心技术和相应的市场价值。引进技术始终存在的技术转移管控,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垄断,虽然短期内可以实行市场换技术,但是不能实现核心技术、前沿技术的引进。

3.如果不能消化吸收引进的先进技术,不仅不能培育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而且会自废武功,变成技术引进依赖者。同时高端技术、前沿技术、核心关键技术不能依赖引进方式实现,如果不开展自主创新实现超越,技术水平和产业链分工都将永远处在低端,也必然会导致一些领域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编辑  季节)



* 许善达,原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联办财经研究院院长。

[美]亨利·切萨布鲁夫(Henry Chesbrough),[比利时]维姆·范哈弗贝克(Wim Vanhaverbeke),[美]乔·韦斯特(Joel West).《开放式创新:创新方法论之新语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6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

2023年10期

总期号:2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