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共中央确立的“两个一百年”目标之一,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点,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真正实现脱贫。
近年来,中央企业(简称“央企”)发挥自身优势,在扶贫资金筹措、扶贫产业确立等方面走出了富有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
央企参与脱贫攻坚意义重大
央企作为国家的经济支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肩负重要的经济和社会责任与使命。部分中央企业1986年起就参与定点扶贫工作(企业前身或所属单位)。进入21世纪,中央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央企在援助帮扶贫困地区发展方面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央企积极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央企把政治责任放在首位,义不容辞为脱贫攻坚做出积极贡献。
2013年至今,我国累计实现8239万贫困人口脱贫,但贫困问题依然严重。截至2018年底,全国还有农村贫困人口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1.7%,[①] 在“三区三州”仍有连片的深度贫困地区,这些地方生存环境恶劣,致贫原因复杂,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贫困发生率普遍在20%左右,这些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距离我们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根据多方研究,深度贫困地区具有某些共性特点:一是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二是社会发育滞后,社会文明程度低;三是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于一体;四是经济发展落后;五是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六是因病致贫,长期不能脱贫;七是有相当一部分人“等、靠、要”思想形成积习,难以改变。
作为国之重器,中央企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扶贫重任扛在肩头,在扶贫过程中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扶贫路径,为其他扶贫帮困主体的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应该大力宣传,弘扬正气,发挥正能量。
据国资委发布的数据,“十二五”以来,中央企业在定点扶贫工作中累计投入资金47.4亿元,开展各类定点扶贫项目2872个,举办各类培训班959期,培训干部人才62207人次,援建学校786所,援建医院(卫生所)948所。在援疆、援藏、援青工作中投入无偿援助资金31.23亿元。目前98家央企共结对帮扶遍及21个省(区、市)的246个贫困县,约占全国502个国家级贫困县总数的42%。由国资委牵头并设立的预期总规模上千亿元的“中央企业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首期募集资金122.03亿元,截至2018年4月,已有104家央企参与出资,募集资金153.86亿元[②]。
结合企业优势,精准对接探索扶贫模式
央企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脱贫攻坚工作。据国资委网站专栏介绍,各大央企结合各自产业行业优势,根据帮扶地区、帮扶对象的具体情况,分类施策,因地制宜,精准对接,确保脱贫成效,探索形成多种扶贫模式。
党建扶贫
“群众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央企在贯彻党建、引领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把党建与支持扶贫结合起来,力推党建扶贫。央企定点驻村工作队探索从抓实党建、配强班子入手,把党建扶贫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抓好抓实。具体做法包括:央企(及所属企业)负责扶贫部门的党支部与定点帮扶村党支部共同制定规划,开展支部共建活动;与村支部共同健全完善“三会一课”、发展党员、支部换届等方面制度,理顺村党组织的建设;建立党员档案、摸清流动党员情况、做好党员发展和积极分子培养工作。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脱贫攻坚战的堡垒作用;树立扶贫模范先锋,激发群众脱贫动力;推行党建扶贫督查检查,治理庸、懒、滑、拖。以党建为统领,形成工作合力,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开展。
教育扶贫
各央企在扶贫工作中坚持“扶贫+扶志+扶智”三结合原则,通过教育引导,文化提升,进步立志,旨在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央企开展教育扶贫的主要措施包括捐资建设学校校舍及配套设施,捐赠学习材料和用具,设立奖学金、奖教金,建设农家书屋,开展技能培训等。通过教育扶贫,帮助贫困地区人民提升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引导树立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志向,努力达成“教育一人、成才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
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是建立扶贫长效机制的重要方式。各央企结合当地实际和特色、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等因素,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有的发展特色农林牧渔产业,比如羊肚菌、黑山羊、黑猪肉、牛羊肉、木耳、枸杞、葡萄、柑橘、苹果、核桃、中草药;有的推出特色旅游,比如中国旅游集团推进马边县、雷波县旅游扶贫“五个一”工程,以旅游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取得良好脱贫成效。电力扶贫方面,南方电网、国家电网、中国华电等电力集团均参与了定点光伏扶贫工程。仅国家电网在定点扶贫的湖北、青海五县区就投资了7.03亿元,建成7.7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年扶贫收益6000余万元,实现1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
为贫困地区援建水路、电路、公路、网络、公厕等基础设施,是我国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中国石化承担在甘肃东乡县布楞沟流域的整体连片扶贫开发任务,投入资金4967万元,实施一批居民饮水工程项目,改变了布楞沟流域没水的历史;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在四川美姑县建设安全饮用水工程,帮助当地解决了2500名村民的饮水问题。中交集团在云南援建怒江渡口大桥,总造价约1.04亿元,在新疆定点扶贫县英吉沙县投资6300万元建设旅游区公路。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不断加强贫困地区电网建设,750千伏电网向新疆南部延伸,大电网覆盖面扩大到西藏62个县,青海、甘肃、四川藏区骨干网架不断完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把“信息公路”修进贫困地区,让贫困地区群众用得上、用得起信息网络服务。中国电信仅2017年就在新疆、西藏、青海及川滇甘三省藏区投资48.2亿元用于网络建设、优化和升级,这些地区大部分网络覆盖与信息化水平与东、中部基本一致。这些投资有效解决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发展不足的问题。
医疗扶贫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脱贫攻坚中的重要制约因素。精准扶贫,就要精准“对症”和精准“下药”。一些企业通过为贫困地区援建医院或卫生所、购买医疗设备、培训医务人员、开展医疗救助等方式,开展医疗扶贫工作。一些特色的扶贫项目,如中信湘雅爱心助孕扶贫项目,既实现了扶贫脱贫目标,又为人民健康和幸福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
基金和信托扶贫
通过基金运作和信托项目进行扶贫,可以建立扶贫的长效机制,避免“撒胡椒面”式的有投无获的传统单向“输血”方式。目前影响最大的项目就是国资委牵头、央企共同出资设立的“中央企业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基金主要用于投资贫困地区的特色种养业、旅游业、加工业、矿产资源开发等产业,以及贫困地区产业园区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等,优先支持吸纳就业人数多、带动力强、脱贫效果好的项目,重点支持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的省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经过二期募资,截至2018年4月底,104家央企参与出资,募资规模达15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项目45个,自投金额92亿元,吸引社会资本超过1000亿元。[③] 基金投资范围覆盖全部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其中在“三区三州”已投资14.4亿元,预计可带动1.2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此外,国家开发投资集团出资8亿元,参与设立国内第一只市场化运作的产业扶贫基金——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金;国家能源投资集团还设立了绿色生态保护扶贫基金;中国建筑集团与甘肃省共同设立丝路交通发展基金;中信集团设立“一带一路”产业基金等。国投集团与银监会、中国信托业协会尝试“慈善信托+合作社+农户”的创新合作机制,联合设立“国投泰康信托•2018甘肃临洮产业扶贫慈善信托”。这些基金和信托的设立和运作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很好的资金支持。
科技扶贫
发展是第一要务、科技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央企在扶贫工作中,重视强化科技投入,带动产业发展。比如,中粮集团依托旗下“我买网”平台销售了3万斤西藏拉孜县藜麦等特色产品,实现了当地农贸产业资源与网络用户的对接,推动了农民增收。中国电信的益农平台“农技宝”已覆盖26个省份、1804个县,“益农服务”信息进村入户平台已覆盖556个县、861万户农户,累计交易额超过100亿元。
央企开展脱贫攻坚存在的若干问题
如上可以看出,各央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模式,全力以赴为脱贫攻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央企参与脱贫攻坚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央企参与脱贫攻坚需要科学规划
目前,关于央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还主要停留在经验总结层面。央企既是一个企业主体,具有经济法人属性,也是一个社会治理的主体,因此需要探讨,如何有效开展脱贫攻坚?尤其是那些出现亏损的央企,如何履行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如何做好前期规划?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了央企工作的内容:一是引导央企、民营企业分别设立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吸引企业到贫困地区从事资源开发、产业园区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等;二是推进央企定点帮扶贫困革命老区县“百县万村”活动。现实中,央企为脱贫攻坚工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时候甚至不考虑成本。2018年,数家央企在年初就为脱贫攻坚做出上千万甚至数亿元的支出预算,后期又研究增加预算,有的不止增加一次。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合理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并考虑形成规章制度,推动党的领导和现代企业规范治理两个“一以贯之”协调发展。
央企对“责任”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全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议央企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下,考虑问题、开展工作。央企除了承担经济责任、社会责任、政治责任,有必要更加重视文化责任和生态责任,特别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到脱贫攻坚具体工作中。
央企在脱贫攻坚实践中面临困难
一是企业对于捐献扶贫资金额度,或者出资产业扶贫基金额度,无章可循,难以准确把握。不同的央企定点帮扶的地区不同,贫困人口不同,环境条件千差万别,实现帮扶对象脱贫所要投入的资金、人员等各不相同,难以量化,难以比照核算和考核。二是央企开展脱贫攻坚的宣传工作不到位,一方面,多数企业仅从“社会责任”角度来认识和宣传,还没有提升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高度;另一方面,对宣贫攻坚的关注度和宣传力度还不够明显。三是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扶贫投入统计体系,缺乏央企参与脱贫攻坚的详实准确的统计数据。四是对于扶贫长期效果往往心里没底,在巩固扶贫成效、建立脱贫的长效机制方面,仍需努力。受短期考核指标的影响,一些地方重在完成阶段性目标、缺乏长远规划的现象依然存在。
几点建议
第一,提高政治站位,健全帮扶组织和机制。
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很多央企成立了企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加大协调和推进工作力度。通过广泛学习宣传,深刻理解和认识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建立健全开展脱贫攻坚的规章制度,选对人、扶对人、花对钱、脱好贫,切实发挥好央企在参与脱贫攻坚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建议尽可能采用基金扶贫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从以往“撒胡椒面”式的无偿捐赠向形成国有产权的模式转变,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实现更好的综合扶贫成效。
第二,以抓党建扶贫为引领,激发贫困主体内生动力。
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严格执行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把手负责制。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④]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央企党员人数比例高,党组织健全,开展党建扶贫是央企的重大优势。要切实解决贫困地区党组织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全面从严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大力推动以党建促进脱贫工作落实落细,营造良好的村风民风,密切干群关系、党群关系,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第三,以抓急重险难为突破,构建产业扶贫长效机制。
在解决好贫困地区群众短期在穿衣、饮食、住房、出行、就医、上学等方面的急重险难问题,以及加强水路、电路、公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同时,更要着力构建以产业扶贫为依托的长效脱贫致富机制,深入调查研究,在找准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发挥群众的自身能动性,用奋斗脱贫致富奔小康。
第四,健全完善央企参与脱贫攻坚的制度设计。
做好制度设计,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央企及各所属企业管理层积极主动参与脱贫攻坚,并能有章可循、依法合规地开展相关工作;让参与脱贫攻坚具体工作的员工有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积极努力的脱贫工作最终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让困难群众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提高贫困人口的思想认识,凝聚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共识,脱真贫、真脱贫。
第五,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真正塑造央企和民众一家亲的和谐氛围。
央企散布在各个地区的所属单位,在当地或多或少会与贫困群众发生社会联系,企业与群众关系的好坏可能直接影响到企业业绩,因此密切企民关系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扶贫工作中,更要进一步和贫困群众融为一体,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用情感的力量激发贫困群众的活力和积极性,带动贫困群众积极向上、开拓创新,最终不仅有助于实现央企的脱贫攻坚使命,而且可以支持央企在当地的发展,密切企业和群众的关系。
(编辑 宋斌斌)
¨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研究”(项目号:18BSH052)和国家行政学院重点科研项目“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重点难点问题研究”(项目号:18ZBZD004)的部分成果,立项者:袁金辉。
* 乔彦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高级经理,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①] 国家统计局:2018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人,[EB/OL].[2019-02-15].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2/t20190215_1649231.html.
[②] 基金概况[EB/OL].[2018-12-20].http://www.yangqifupin.com.cn/gtcy/jjgk/jjjs/A090201index_1.htm.
[③] 基金概况[EB/OL].[2018-12-20].http://www.yangqifupin.com.cn/gtcy/jjgk/jjjs/A090201index_1.htm.
[④] 袁金辉,乔彦斌. 自治到共治:中国乡村治理改革40年回顾与展望[J],行政论坛,2018(6):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