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国外知名汽车企业以合资的形式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当时国外乘用车除高档品牌车外,基本上都使用钢制轮毂,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用铝轮毂替代钢轮毂的制造还是一个梦想。中信戴卡经历了30年的发展,实现了这个梦想,现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铝合金车轮制造企业,销量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中信戴卡是国内铝车轮产业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铝车轮产业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典型案例。
把“戴卡制造”打造成“中国符号”
1988年,时任中信集团副总经理王军在美国考察工厂时,看到了美观、安全、轻型化的铝车轮毂,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王军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当即下决心引进铝车轮毂项目。在荣毅仁董事长的支持下,当年中信集团在秦皇岛组建了中国第一家铝车轮毂制造企业——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
30年来,一代代戴卡人埋头苦干,成就了中信戴卡成为最大的铝车轮和铝底盘零部件供应商的地位。
虽然中信戴卡起步时是行业先驱,但在创业初期一直是举步维艰,甚至面临生存危机。公司成立之初,国内汽车铝车轮还是一个无人涉足的市场,由于产品难以进入国内外整车配套市场(OEM),戴卡的销售人员身背车轮样品,前往发达地区的汽车配件店进行销售活动。1990年8月,中信戴卡在深圳一家汽车精品店和珠海一家汽车修配厂各拿下100件销售订单,开启了中信戴卡国内销售的艰难历程。到1992年,零售市场逐步打开,中信戴卡开始扭亏为盈。
差异化发展:从零售市场到整车配套市场
随着中国消费者对铝车轮认知度的提升,零售市场逐步打开,国内众多的铝车轮销售企业也纷纷加入到以价格竞争为主的市场竞争之中。人无我有,中信戴卡决定进入为整车厂配套的市场,采用产品差异化竞争策略。
在这一阶段,能否掌握铝合金车轮生产的专业技术,是企业发展成败的关键。虽然欧美国家的铝合金车轮制造技术强,产量质量较高,产品配套完善,市场份额高,但由于生产成本偏高,产能已逐步向亚洲转移。
在此背景下,中信戴卡从国外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对先进技术着力进行消化吸收,使技术工艺逐渐成熟稳定。同时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多方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公司发展策略的实现。
1993年,中信戴卡建立了完整的销售团队和企业开发中心,激励销售人员开拓国内外市场。继中信戴卡争取到金杯面包车5万只车轮供货合同后,以配套沈阳金杯和北京吉普为标志,中信戴卡正式进军国内整车配套市场(OEM)。中信戴卡成立初期,产品百分之百出口到美国的售后服务市场,因为当时国内还没有装配铝合金车轮。随着国内汽车工业的发展,中信戴卡管理层看到国内市场的发展潜力和效益,果断决定开拓国内市场。
1993年,中信戴卡进军国内OEM市场,国内OEM 和 AM(后装)订单不断攀升。同时中信戴卡精益求新,进行合作研发,争取国外高端整车企业信任,开辟国际OEM市场的拓展工作。不过在1998年前,由于国际高端市场不信任戴卡的技术能力,中信戴卡在技术方面的工作还主要是图纸转换。
在科技创新方面,戴卡公司为进入国际市场进行了一系列国际认证、技术提升方面的准备。 1995 年 11 月获得 ISO 9001认证;1997年3月其开发中心被河北省认定为省级开发中心;1999 年 4 月通过 QS 9000认证;1999年5月建立CIMS研究中心;1999 年 9 月获得VDA 6.1认证。2001年,中信戴卡取得德国奥迪和大众两家公司“A级供应商”资格认证,大踏步开进欧洲市场。2002年2月开始建立欧洲技术中心开始,中信戴卡陆续建立了日本技术中心、北美技术中心,对国外市场的一些汽车车轮项目进行合作研发。
为应对订单不断攀升的态势,中信戴卡首先加大资金投入二期工程,使其超前具备了满足各汽车厂骤增订单的能力。中信戴卡不断攻克难关,终于获得代表汽车行业最高标准的德国奥迪的质量认可报告。1998年,中信戴卡争取到奥迪铝车轮配套的OEM项目,实现了中国汽配为国际著名厂商配套生产零的突破。2000年,公司正式成为德国奥迪车配套供应商,是国内第一家率先进入国内外整车配套市场的企业。2001年之后,站稳国内市场并走出国门的中信戴卡订单需求急剧增加,2002年9月,中信戴卡成功进入美国市场。中信戴卡的品牌、声誉对吸引人才、企业文化建设、融资成本等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为公司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较于AM市场,为汽车主机厂配套供货和同步开发,是对铝车轮企业技术、质量控制等综合能力的重大考验。中信戴卡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融资平台支撑等协同配合,在技术开发能力、体系管理标准等方面,迅速补齐了发展短板,实现了重大跨越,达到了全球高端汽车厂客户的标准要求,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开创轻资产发展的商业模式
进入新世纪,中国汽车工业开始高速发展,中国人拥有轿车的梦想逐步成为现实,汽车销售量逐年大幅增长。
2003年,中国汽车行业出现井喷式增长,汽车零部件行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中信戴卡订单需求也急剧增加,公司200万只的产能出现巨大缺口。受制于资金短缺、投产周期长等制约因素,短时间内难以突破产能瓶颈。国内铝车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如果不能迅速扩大产能,有可能在机遇来临时丢失市场。此时,中信集团领导提出要在商业模式上创新,实行轻资产扩张的集团联营模式。中信戴卡以技术、管理、品牌、市场销售等无形资产出资,以“五统一”(统一产品开发、品牌、技术质量、生产计划、销售)为原则,组建了多家合资企业,形成“本部核心+制造基地”的集团化经营模式,利用自身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与昔日的竞争对手建立战略联盟,成立了以中信戴卡为核心,以合资企业为生产基地的联营集团。通过这一方式,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产能扩张,满足了市场需求。经过十余年的市场考验,集团联营模式不仅实现了低成本的产能扩张,并发展了铝车轮产品所涵盖的低压铸造、铸造旋压、锻造三大类型、千余个品种。通过这种发展方式创新,中信戴卡迅速拉开了与同行业竞争的差距,快速占领了国内市场,带来经营业绩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幅度提升。
2003年到2007年,中信戴卡铝车轮的产量、销量、净利润、资产、营业收入呈线性增加。自2005年开始,中国车轮产品出口首次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车轮出口国。
2005年,美国福特赋予中信戴卡公司Q1认证,并将其视为全球战略合作伙伴;2006年与2007年,美国通用分别将中信戴卡公司确认为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和赋予全球采购特别贡献奖;2007 年,德国大众将中信戴卡公司评为全球优秀供应商。
中信戴卡的科技创新持续引领行业发展,在国际认证和科研工作水平方面,不断追赶国际领先企业。2003年8月,公司获得ISO/TS 16949认证;2003年底,中信戴卡建设亚洲第一条铝车轮锻造线;2004年2月,获得ISO 14001认证;2005年10月研究开发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开发中心;2006年5月戴卡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7 年,中信戴卡公司产品试验中心落成,并于同年通过了国家委员会 ISO/IEC 1702的合格评定认可。
中信戴卡于2003 年获得的ISO/TS 16949认证,是一项整车生产企业对零部件供应商所要求的基本认证。2007年建成的产品试验中心,是国际上铝车轮检测手段最先进,检测能力最强的实验中心之一。同时,中信戴卡研究中心成为国家级研究中心,通过积极吸引、激励、培训更多优秀的人才,形成轻资产、高端人才聚集、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
中信戴卡的经验表明,经营理念、发展方式和商业模式的转变,是企业应对市场变化,保持持续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商业经济关系,必须随着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变化做动态的调整。通过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和商业模式是达到结构性改革目标的重要创新手段。
从“中国制造、全球服务”迈向“全球制造、全球服务”
2007年,中信戴卡启动了股份制改造工作。当年10月,中信戴卡轮毂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股份制改造的顺利完成,成为中信戴卡战略发展的新起点。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制造业遭受重创,但中信戴卡凭借自身优势,实现了弯道超越,一举成为世界最大的铝车轮生产企业。
金融危机席卷而至,美国三大汽车厂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相继申请破产保护。从 2009 年开始,国内铝车轮企业先后遭遇欧盟、澳大利亚和印度的反倾销调查。这些反倾销调查对中国的铝车轮出口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国际OEM市场萎缩,造成铝车轮业60%产能大量闲置,大批铝车轮厂减产或倒闭。2009年8月,欧盟贸易委员会决定对中国出口欧盟的铝车轮发起反倾销调查,位列中国铝车轮出口第一的中信戴卡被欧盟排在调查名单的第一名。欧盟反倾销,造成中信戴卡欧洲市场订单大量损失,并直接影响到在华欧系车厂产品的开发和市场份额。一直以来,由于缺乏海外“根据地”,中信戴卡不论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工艺质量、内部管理,还是市场营销、售后服务方面,都与国际市场要求有较大的“隔阂”,不利于中信戴卡参与国际竞争,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身转型发展和抗御未来市场风险的能力。
面临以上困难,中信戴卡采用了技术抢单、规模跨越模式。
首先,利用轻资产联营模式和工艺技术创新提前抢单,获得产量规模化发展的机会,有效地规避了风险。2008年后,公司加大轻资产产能扩张的力度,先后以联营的方式与多家同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发挥以中信戴卡为核心、以合作企业为生产基地的联营集团的重要作用。同时,加大研发投入,中信戴卡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3%-4%左右,大力开展工艺技术研发,着重铝车轮制造的尖端工艺;利用博士后工作站整合国内行业顶级专家聚焦行业技术难题。2009年,中信戴卡锻造线技术团队通过大量的研发实验,探索出制造高端锻造车轮的技术工艺,公司拥有完全自主研发的车轮表面光整技术。在金融危机中,中信戴卡虽然个别月份订单下降,但由于前期在获得订单、占领市场制高点以及在企业认证、生产工艺技术研发方面所做的努力,使得企业在全球汽车市场恢复增长时,迅速抓住了机会,全年整体销量不降反升,成功超越竞争对手,成为全球最大的铝车轮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第二,中信戴卡公司获得国际化企业的国际声誉和全球行业地位,对吸引高端人才、融资成本降低等方面带来了更多积极的影响。
通过对未来市场形势的准确判断,中信戴卡以极大的勇气和责任意识,继续全力支持全球客户,并与联营企业继续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度过危机,体现了国有企业的担当。公司在危机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其效果在危机过后迅速显现,公司市场份额迅速提升,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铝车轮企业,与全球客户之间的合作关系更为紧密,同时也锤炼了公司的商业模式,增强了凝聚力和竞争力。中信戴卡逆势飞扬,在销量、净利润和销售收入等方面持续上扬。在工艺技术不断改进的同时,2010年以来,中信戴卡的订单已超过公司可能满足的最高产量。
2011年,中信戴卡成功收购德国KSM铸造集团100%股权,大大缩短了国内铸造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公司制造的范围,从单一铝车轮产品拓展到汽车动力总成部件、底盘零部件、转向系统、车身零部件、动力总成等,同时,对德国KSM先进技术的吸收引进,极大提升了中信戴卡在全球轻量化汽车零部件市场的竞争力。
在收购阶段,提升了中信戴卡的资本运作能力和国际化管控人才,这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中信戴卡完成对KSM的股权交割之后,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双方的融合和管控问题。中信集团王炯等领导希望,中信戴卡及新成员KSM作为集团核心制造板块,在技术发展、商业模式创新以及企业价值提升方面有新的作为。
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跨文化管理的成功经验并不多,而KSM又是一家比中信戴卡历史更久、品牌更响、技术和市场经验更丰富的德国企业,对它的管控是难度更大的课题。戴卡董事长徐佐认为,取得理念价值共识是开展后续工作的基础和最大前提,因而提出“One world One team”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双方共同谋划经营管理方式、未来发展战略和业务发展方向等关乎双方重大利益的事项。在经营管理方面,中信戴卡提出了“胸怀管控与制度管理并举”的经营理念,尊重对方文化背景,提升管理弹性。坚持全球化思维、本土化运作的经营思路,保留KSM原有的管理方式,而不是把自己在中国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生硬搬套到德国KSM,每年在中国开董事会、监事会,讨论重大事项,着眼长期发展。在2014年底,制订了五年规划——“KSM2020发展战略”,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011年10月以来,双方积极进行技术交流,内容涵盖前瞻性铸造技术研究、工艺研究以及行业前沿新材料的应用,技术交流近200人次。KSM累计专利申请114项,专利注册68项,新增专利22项,连续两年荣获“德国中小企业创新100强”殊荣。2012年,KSM成为唯一获得德国联邦政府“环境保护企业”奖殊荣的铸造企业。着眼于KSM的国际化布局,在原有的欧洲生产基地基础上,中信将生产基地扩充,中国的秦皇岛KSM工厂于2014年投产,KSM高管团队称赞其比德国本土工厂制造技术更加先进;美国KSM工厂也于2015年顺利投产。中信戴卡通过并购及引进技术,提升中国轻量化汽车零部件生产水平,实现德国研发、全球制造。KSM的生产基地扩展到全球,也实现了客户市场的有效开拓,突破了KSM欧洲制造、欧洲供货的局限。特别是KSM秦皇岛工厂及成都工厂的建成投产,快速提升了中信制造的能力和水平。
2015年5月,在KSM北美谢尔比工厂生产爬坡关键时期,中信集团王炯总经理专门对其生产运营进行远程调度,解决其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每一个新的生产基地都成为当地制造业升级的标杆工程,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欢迎。更为重要的是,戴卡从市场国际化转变为真正的国际化大型零部件企业集团,实现了从管理、研发、制造及市场的全面国际化,带动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追赶世界的脚步。
2011年到2017年,中信戴卡公司的产量、销量、净资产、营业收入、利润持续上扬。2017年末,中信戴卡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铝车轮供应商及全球最大的铝制底盘零部件供应商,在全球汽车零部件100强中排名第71名。铝车轮年产能超过6000万件,销售收入约300亿元,客户涵盖奔驰、宝马、奥迪、丰田、通用、福特等几乎所有世界一流汽车制造商。铝车轮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
2011年,中信戴卡的研发团队达到300多人,承接客户同步开发的项目400多项。2012年12月,成立了工程技术研究院;2013年,工程技术研究院组建了华东研究分院和东北研究分院;2014年组建了KSM项目开发部;2015年成立院士工作站,同年进入戴卡智能化数字制造系统“DMS1.0”时代,海内外授权专利数量位居全球铝车轮行业第一;2016年,工程技术研究院组建了KSM工艺部、材料研究中心、工程仿真中心、前瞻技术研究部;2017年公司成立了创意设计中心。中信戴卡开始进入创新引领多元国际化模式。
第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驱动企业经济高端、高品质、高诚信发展。目前,中信戴卡已经形成有特色的行业集成产品开发体系,研发制造满足客户各种不同需求的铝车轮。同时,建立了系统性材料研究体系,产品研发能力、工艺研发能力、试验检测能力、技术管理能力、人才培养能力、前瞻技术研究能力持续提升。公司还建立了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
第二,2016年制订了“十百千人才工程”,并配套执行 “领航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发展计划。除总部的工程技术研究院外,公司目前还在北美、欧洲和日本,以及国内的长春、上海等客户集中的区域分别建立了研发分支机构,初步完成了全球化研发机构的布局。
第三,面临新的挑战,中信戴卡通过资本外溢,在海外建厂、海外并购,规避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所谓“反倾销”带来的风险,走向多元化、国际化发展新阶段。2011年并购KSM铸造集团,缩短了中国和世界先进铸造技术之间近15年的差距,成功将产品线拓展至汽车轻量化铝铸件领域,形成了以车轮、汽车底盘配件、动力总成部件、车身部件等多元产品组合,以及以装备制造、产品表面处理、模具制造等服务支撑业务的新平台。目前,中信戴卡销售收入超过50%来自海外,拥有近一半海外员工,产品销售国际化、生产基地布局国际化的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已初步形成。
第四,充分利用公司品牌声誉,吸引科研合作团队、吸引高端人才、吸引投资、降低融资成本。公司强大的品牌和能力已经反作用于人才、资本、科研要素。目前已形成良好产学研合作氛围,放眼全球吸引国内外人才,积极影响和利用供应链金融引领行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不易复制的竞争优势,体现了公司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从“最大”到“最强”的转变。
第五,完善供应链体系。铝车轮行业上游供货商是大型的工业原材料企业,如电解铝生产商,它们负责生产基础原材料;其下游是汽车整车厂商和售后服务厂商,它们对铝车轮行业的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有严格的要求。由此,铝车轮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领域内的技术研发能力、生产组织和管理水平,不断使其下游的汽车厂商客户多元化,以增强其在产业链中的谈判能力,提高盈利能力。铝车轮行业内企业与其他上下游企业的实体经济,通过品牌、规模、声誉相互成为对方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从而实现产业链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
铝合金车轮供应体系基于行业本身所具有的生产复杂性及专业化特征,并满足汽车厂商对于服务质量的严格要求,逐步形成金字塔式的多层级供应商体系结构。对于行业内部企业而言,由于技术特色、人力资源特色和资本投入特色不同,形成优势差异化和市场错位发展。
现代企业的竞争能力已经不再是同层次企业之间的竞争,而转变为产业链联动的市场竞争。铝车轮行业的发展必须保证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都能够有效运作。
中信戴卡的发展中,经历了“产品差异化、开拓OEM市场、集团化商业模式创新、产业规模跨境发展、多元国际化”五个发展阶段。
从2011年全球制造布局的版图不断扩大开始,中信戴卡的国际化步伐骤然提速,进入第五个发展阶段即全球化、多元化发展阶段。在过去7年多的时间里,中信戴卡在完成全球生产基地布局、全球销售网络布局、全球研发技术布局、全球管理中心布局的版图上不断扩充。
2016年5月,北美铝车轮绿地工厂第一批产品向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发货;
2018年9月,中信戴卡摩洛哥铝车轮工厂正式开工建设,在“一带一路”的发展平台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019年,KSM全球管理中心正式搭建,进一步提升了中信戴卡的国际管控能力。
KSM北美工厂以及在建的墨西哥工厂,拥有海外员工3000多名,占员工总数的50%。从乘用车、商用车车轮的生产到F1赛车车轮研发制造,中信戴卡用实践证明了中信制造走向海外以及迈向全球顶尖制造领域的能力。中信制造逐渐成长为中信制造海外腾飞的新力量。
并购只是中信戴卡全球生产基地布局的第一步,而海外绿地建厂则是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最大考验,也是中信戴卡全球生产布局的必由之路。
目前,许多国家把目光纷纷聚焦到制造业发展上来,特别是美国,加速推动“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并加速改变美国的全球制造业格局。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素成本上涨、人口红利、资源等优势逐渐丧失。为应对新的变化,政府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引导制造业转变生产发展方式。面对国际竞争趋势,中信戴卡进一步推动“走出去”战略,到海外去建设生产基地。
在中信戴卡的出口份额中,北美市场始终占全部出口份额的50%以上,是中信戴卡最大的海外市场。多年来,通用汽车、福特、克莱斯勒、北美本田等美国客户,一直希望中信戴卡能够到美国建厂,提供本地化供货服务。同时,随着中信戴卡产业园竣工投产、铝车轮一号线升级改造、宁波戴卡的建设运营、成功收购KSM等,中信戴卡的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装备制造、国际化管控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到美国去建设铝车轮厂的时机已经成熟。2014年,中信戴卡启动了北美铝车轮工厂投资项目。
2014年11月,经过近一年的项目论证和安排部署,中信戴卡确定了在美国密歇根州格林维尔市建厂。这个项目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在美国最大的投资项目,项目总投资为1.5亿美元。在全球汽车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建设工厂,中信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不仅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还要有扎下根的能力。
面对北美建厂的“考题”,王炯总经理提出,要把我们的新设备、新技术以及可以发挥的资源优势集中用到这个项目上。要提升管控能力,关键是进一步破解跨文化管理的难题。为此,中信戴卡提出了“管理技术新,设备工艺稳,数字智能化、全球新标杆”的建设目标。
中信戴卡成立了北美项目管理部,实现多部门协同,克服重重困难。密歇根州当地政府在能源成本、税收等方面提供了优惠条件。
在北美戴卡海外人员培养和管理上,中信戴卡力求以文化凝聚共识,推动企业的发展。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融合方式要随当地情况确定。与KSM德国文化融合不同,在北美戴卡的文化建设中,将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结合的核心价值理念“仁(凝聚)、义(担当)、礼(合规)、智(创新)、信(诚信)”向北美戴卡员工输出。基于价值的共识和文化认同,为推动项目按计划落地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中信的文化精神在北美戴卡得到弘扬。
中信戴卡在北美戴卡的工厂设计和生产流程方面运用了诸多独创的先进技术和装备,全部采用由本部设计生产的自动化铸造机设备和智能化机械手。同时,引入中信戴卡自主研发的数字智能制造系统(DSM),实现了对生产运营中的“人、机、料、法、环、数”实时显示。在中国本部办公室,就可以看到北美戴卡生产的实时数据,实现了跨地域、跨时差的生产信息反馈和生产状态跟综,方便了本部与北美的互动和资源调动,实现了智能化制造水平的行业领先。为做好运营管理,中信戴卡设定核心生产运营指标,对北美戴卡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全方位支持,并运用对标管理的方式对北美戴卡进行生产管理。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2月, 北美戴卡工厂涂装线、机加工序一期如期完成,生产出首件成品。2016年5月,北美戴卡向美国通用发了第一批货。中信戴卡着力将北美戴卡打造成全球领先的铝车轮制造标杆厂。
2016年至2018年,中信戴卡向北美戴卡派出专业技术工程师200余人次,“成建制”团队支援北美工厂,他们在北美戴卡进行现场管理,和美国员工共同奋斗。中信戴卡以多年积蓄的能力,成功建设了北美戴卡,全方位提升了中信戴卡的体系能力、产品开发能力、装备研制能力和国际化管控能力,把过去立足于中国本土制造、全球销售的中国零部件企业推向全球先进制造、全球配套服务的更高领域。
2018年,中信集团董事长常振明视察戴卡北美工厂,高度评价了该厂智能化制造水平和取得的经营成果,为北美戴卡题词“美国戴卡、卓越制造、中信名片”。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铝车轮生产国,2017年产量为11015万只,约占世界铝车轮产量的57.8%,其中一半在国内销售,另一半出口到国外,出口部分一半以上是销往美国市场,销往美国的铝车轮产品金额达22亿美元。当年,中信戴卡铝车轮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约48%,在国际铝合金车轮市场份额为30%。
改革开放40年,炼就了中信人全球化发展能力和国际文化的视野,北美戴卡的健康运营,为我们应对贸易危机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中信戴卡率先在中国大陆开始生产铝车轮以来,经过了30年的探索、实践以及经验积累,掌握了先进的制造技术,领先的管理能力,优秀的企业文化,成功实现了“走出去”发展战略。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形势严峻,中国铝合金车轮出口被列入追加关税名单。这给中国铝车轮行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也给中信戴卡带来了直接的冲击。
F1赛道检验“中信制造”
与国际先进制造对标,展现国人的工匠精神和中国制造的新形象,不得不提到中信戴卡作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创造的一件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事件,那就是中信戴卡成为威廉姆斯车队2018赛季的车轮供应商,使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国际汽车顶尖制造领域实现零的突破。
经过30年的发展,目前中信戴卡年营业收入近300亿元,实现了“地球上有汽车的地方就有中信戴卡的产品,有主机厂的地方就有中信戴卡人的足迹”。在注重规模、速度发展的同时,中信戴卡清醒地认识到,作为行业领先者,更重要的是不断创新,自我革新、提升发展质量,为“中信制造”腾飞提供持久的动力。那么,中信戴卡的研发制造能力是否能与世界顶尖制造“比肩”?2018年,F1赛道带来了验证的机会。
F1代表了世界汽车制造领域最顶端的技术。从后置引擎发动机到空气动力学的运用,F1以技术革新追求着极限速度,引领着汽车制造技术的革命。随着F1赛事逐渐成为影响全球汽车文化的体育盛事,很多中国品牌企业以赞助商的身份出现在赛事中,但是60多年来没有一家中国企业以制造厂商身份参与其中。2011年以后,随着工程研发能力和试验制造能力的提升,中信戴卡不断尝试与国际知名车队建立联系,不断谋划并推动在新材料运用、结构优化、轻量化研究等相关方面的创新。闯入赛车制造领域成为中信戴卡的目标,并作为“中信制造”的责任和使命。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与F1车队之间的合作,并不是简单的商业性合作,而是一种更加紧密的技术合作,需要汽车零部件企业有足够的实力和极高的商业诚信度。2016年,得益于中信品牌的国际影响力、美誉度以及中信戴卡扎根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28年的不凡成绩,威廉姆斯车队伸出了橄榄枝,与中信达成合作共识。7月26日,中信集团总经理王炯与Claire Williams女士在英国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威廉姆斯2018赛季车轮,这标志着中信戴卡成为第一个进入国际顶尖汽车制造领域的中国企业。
经过40年的发展,威廉姆斯车队成为拥有超过600名顶尖工程师,战绩彪炳的F1老牌劲旅。他们创造了F1历史上最快的换轮世界记录1.92秒,对车轮有着上百项严苛的技术标准,特别是对车轮的韧性、强度和轻量化有着近乎极致的要求。中信戴卡充分发挥技术研发积累和研发试验能力,用精密的研发数据和产品体系标准,与威廉姆斯紧密沟通,从产品设计、材料性能、微观组织分析、强度分析、风阻优化、试验测试等诸多方面开展工作。
从2017年1月项目研发开始,到11月第一批合格的10只车轮发货,在短短的11个月中,中信戴卡的工程技术团队经历了一场极限速度、极致质量的挑战。双方往来邮件达2500余封,现场交流100余次,工艺优化及技术改进200余次。经过不懈努力,最终通过匈牙利站的试车,完成预定交付任务,这给威廉姆斯车队带来意外与惊喜。也正是在威廉姆斯产品标准体系的引领下,中信戴卡进一步完善了车轮研发制造体系,将工程技术研发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成为中信戴卡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新成果。2018年,威廉姆斯车队赛车搭载着中信戴卡车轮在赛道上飞驰,在中信人及更多世人的注视中呈现了中信制造的新速度。
改革开放40年,锤炼了中信人国际化的视野和自信,中信戴卡人紧紧抓住国际化发展的机会与空间,千锤百炼,厚积薄发,不断提升国际竞争能力。中信集团董事长常振明和总经理王炯为中信戴卡人“点赞”。他们说,中信戴卡人没有辜负历史,也没有辜负实业报国的初心和追求,以海外实践的新成果,回应新时代的新要求。贯彻落实中信集团提出的“战略引领发展、创新驱动发展、价值提升发展”的总体要求,为制造强国做出中信人应有的贡献。
创新驱动——打造“未来工厂”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利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技术,去拓展新动能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挖掘传统产业中的新动能,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中信戴卡以轻量化技术体系为主线,以轻量化设计技术为牵引,在推动轻量化材料的应用和轻量化制造的同时,产品的安全性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公司拥有位居亚洲第一的锻造技术,拥有国内首家铸造旋压技术。中信戴卡公司成为同行业专利拥有量最多的企业,也是国内车轮行业新产品开发数量最多的企业,建立了成熟的技术积累和知识管理制度,并不断提高设计和工艺水平。公司拥有5400多项国内外专利,主持和参与制定30多项行业、国家标准,在技术上由被动的追随者转变为主动的标准制定者。中信戴卡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并在欧、美、日建有合作研发机构,建有国家级车轮试验中心、车轮行业虚拟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除公司总部设有工程技术研究院外,还在北美、欧洲和日本,以及国内一些地区建立了研发机构,基本完成了全球化研发机构的布局。中信戴卡近500位遍布海内外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接力式协同开发。为进一步加强工业设计和创新能力,中信戴卡2016年建立创新中心,配备数字模拟系统、3D打印机,5轴数控加工中心,以及可以和客户进行整车造型同步效果展示的虚拟现实评审系统,将进一步完善和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步开发。以价值链中价值最高的研发和市场销售两个环节为中心,全面带动铝车轮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构建大数据驱动的全球智能研发和开放式创新研发平台,实现从概念设计到产品交付的端到端无缝集成。建设覆盖全球的客户服务网,不断增强产品营销和客户服务能力。
中信戴卡不会止步于现在拥有的能力。作为行业领头羊,戴卡人始终关注技术前沿,充分利用“制造+互联网”,全力打造引领制造技术升级和行业未来发展的“未来工厂”。
瞄准“中国制造2025”,聚焦高端智能制造,凭借着在制造技术及数字化、信息化上深厚的技术积累与沉淀,中信戴卡自主开发数字制造系统,并将最新研究成果运用于“未来工厂——铝车轮六号线”的建设与规划,确定了“环境像电子工厂一样安静整洁,过程像涓涓流水一样欢快顺畅,产品像古典诗词一样优美浪漫”的升级目标。
为了实现既定目标,戴卡人将近30年的制造技术经验进行汇集,与设计院、成员公司、著名跨国公司等进行充分交流,绘制30多版布局草图,成立关键技术验证公关小组50多个,从项目筹备到全线贯通近300天,刷新了“戴卡制造”建设速度。
在铝车轮六号线中,自主设计、制造的设备达到70%,实现了全数字化设备、DMS(数据库管理系统)、3.0智能管控、高端定制化生产和非接触式制造、节能环保绿色制造。
书写 “一带一路”新故事
北美戴卡投产运营后,中信戴卡的国际化制造基地布局并没有停止。在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感召下,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摩洛哥继续推动中信戴卡铝车轮工厂项目新的国际化布局。
摩洛哥铝车轮工厂项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信戴卡将其概括为“解欧洲市场之围、救美国市场之急、占领非洲市场发展先机”。第一,长期受欧盟反倾销的不利影响,中信戴卡欧洲市场份额所占比例有限,需要进一步开拓。第二,中美贸易摩擦给中信戴卡带来直接挑战。经测算,美国加征关税的政策一旦开始实施,中信戴卡每年将多承担1.5亿~2亿美元的关税。且北美戴卡产能有限,戴卡摩洛哥铝车轮工厂对于缓解贸易摩擦带来的冲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近年来,非洲更加注重发展汽车工业,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巨大。已有国际主流汽车厂在摩洛哥等地建厂,这对中信戴卡来说,是不可错过的客户资源与发展机遇。
中信集团领导鼓励中信戴卡将国内已经验证成功的轻资产运营商业模式运用到此项目中,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和盈利模式创新,提升全球竞争能力。以中信戴卡的品牌、技术、装备制造、生产管理能力和掌控的市场资源,带动社会资本投资的轻资产运营商业模式,将被首次运用到海外项目上,致力于成为“一带一路”国家项目合作中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新典范。
2017年9月17日,中信戴卡与摩洛哥工业部签署项目备忘录。2018年7月27日,中信戴卡与摩洛哥工业部、财政部签订合作框架协议。项目计划分4期完成,到2024年实现全部投产运营,届时将为摩洛哥提供近1200个工作岗位。中信戴卡将践行“先予后取,多予少取,必要时做到舍利取义”的价值观,书写 “一带一路”中信制造的新故事,让五星红旗在中信制造的海外生产基地高高飘扬。
(编辑 碣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