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改革开放促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大发展

申晓勇 来源: 2018.12.13 09:39:35

 

 

内容提要:国防科技工业是武器装备发展的支撑和保障,是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领域。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在有力支撑国防建设的同时,也带动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四十年;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

 

    军民融合的核心,是把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同民用科技工业基础融合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的过程。军民融合要求打破军民界限,实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协调与相互促进,实现国家发展效益的最大化。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又是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军民融合最直接最重要的领域。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防科技工业历经“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历程。

 

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国防工业建设军民两用的指导思想并付诸实践。但是由于当时国际环境严峻,国防军工建设主要是为了完成国防任务;同时受苏联发展模式的影响,国防科技工业总体上形成军民分离、自成体系的发展格局。尽管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并取得了“两弹一星”等尖端战略项目的突破,对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相对有限。

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进行了战略性转变。国防科技工业在“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战略思想指导下,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军转民”,打破了过去国防工业的封闭格局,转变运行机制,进行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调整,将大部分生产能力转向民品领域,尤其是民用机电产品,缓解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短缺;同时,军工技术开始向民用转移并逐步扩大,在国民经济建设的许多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军转民”是“军工”向“民用”的单向转换,是军事资源的单向流动,但是为军民资源双向流动的军民融合发展开启了道路,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国际上军事干涉主义抬头,全球军事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台独”势力有所发展,反台独斗争任务突出;同时,世界新军事变革和全球性军事战略调整深入进行,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广泛应用,给我国的国防建设带来严峻挑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工业部门经济技术实力显著增强,国有单位、民营企业、合资企业等各经济成分在部分技术领域已有明显优势。国防科技工业要实现快速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把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建立在整个国家工业基础之上,在全社会范围内整合、优化资源,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降低武器装备开发成本,建立“小核心、大协作”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也必须要适应市场规律,走出一条经费投入少、经济效益比较高的路子。为此,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的重点,逐步从军工生产能力的转移向体制机制改革和产品结构调整过渡。“寓军于民”蕴含着把国防科技工业融入到整个国家经济建设中去的重要思想,是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的前期准备。

    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格局继续向多极化过渡,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当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进程不断加快,军用与民用的界限日益模糊,军民融合式发展已成为世界主要军事国家的共同选择。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对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需求,要求把国防工业基础同更广阔的民用工业基础融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工业基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也要求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在全社会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与此同时,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振兴装备制造业,这与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需求趋同。上述因素的叠加耦合,要求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加快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将国防建设深深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对经济建设的拉动作用和国民经济对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基础支撑作用。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战略思想的深化和升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战略格局和国家安全形势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西方大国对我国采取全方位的战略遏制,我们与周边国家存在的海洋权益和领土分歧悬而未决,朝鲜半岛局势复杂多变,台湾问题形势严峻,上述不稳定因素交织在一起,使我们面临的战略风险不断上升。我们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建设。军工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后盾。国防科技工业是军民融合最重要的领域,是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也是国家科学研究体系和工业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军民融合深入发展,积极促进军工技术、人才、设施等向国民经济领域开放、溢出、转化,不断壮大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规模,辐射带动新兴产业兴起和传统产业升级,对于国家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目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从由初级层次开始向较高层次,由有限要素、少数领域向全要素、多领域,由零散式向体系式,由部门主抓向国家主导推进的过渡时期。201832日和1015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第二次会议,强调加快国防科技工业体制、装备采购制度、军品价格和税收等关键性改革,加快破除民参军军转民壁垒;要营造公平环境,推行竞争性采购,引导国有军工企业有序开放,提高民口民营企业参与竞争的比例。要以战略性重大工程为牵引,集中优势力量协同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①]

 

发挥政府与市场双重作用,推动军民融合深入发展

   

    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需要国家主导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军民融合发展又是国家意志,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协调和监督作用,从政策制定、战略布局、制度安排、体制建设等方面,整体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同时,军民融合发展涉及多领域、多行业,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基本覆盖国民经济体系的各个行业,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构建系统完备的管理体系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党和国家明确了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实现途径和宏观体制,并确定了不同阶段军民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

同时,还通过加强规划统筹,推进与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相适应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1982年,成立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简称国防科工委),军工行业逐步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双重领导改为国务院直接领导,为军工民品发展纳入国家统筹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创造了条件。1993年,原有的军工各部门除电子工业外,先后改组成为军工总公司,直属国务院、国防科工委归口管理,进一步打破军民分离,提高国防军工与国民经济的兼容程度。1998年,组建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之一,在组织体系上进一步融入到国民经济的大系统中。2008年,新成立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从管理体制上进一步推进国防科技工业与国家大工业体系的融合。2017年,成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在中央层面加强对军民融合发展的集中统一领导,构建更加系统完备的组织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市场机制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坚持市场化改革,集中体现在军工企业改制、重组、上市,鼓励、支持、引导民口民营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以及实施对外开放开展国际合作。

1982-1993年军工科研生产单位进行企业化改革,船舶、核、兵器、航空、航天相继成立五大军工总公司,逐步确立自身的市场主体地位。1999年,上述五大军工总公司改组为十大军工集团公司,确立其现代企业地位,提升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市场适应能力。

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国防科技工业市场化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2007年,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启动,对军工企业和研究所开始实施资产证券化改革;十八大之后,军工集团资产证券化步伐明显加快,上市的业务已由最初的民品和军民两用产品向军品拓展,涉及的单位已由放开能力单位扩展到保留能力单位,资产层级已从通用设备设施、辅业资产向总装测试等军工核心资产深入。

民口民营企业参与军民科研生产,是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逐步参与到国防建设领域。2007年,国防科工委制订《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鼓励、支持和引导“民参军”。十八大以后,“民参军”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民口单位已占军品科研生产许可证单位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中民营企业上千家,占许可单位总数的五分之二以上。民口民营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层次不断提高,已从低端配套向关键分系统及整机研制提升,在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技术装备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在对外开放中,国防科技工业把军转民技术和产品打进国际市场,把外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引进来。到20世纪末,国防工业军民结合已同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厂商建立了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关系。进入新世纪,利用加入WTO带来的发展新机遇,积极开展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的对外合作,大力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民品,积极参与核、航天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十八大之后,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进一步扩大开放,依托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加快军工“走出去”步伐,推进高端装备出口、国际工程承包、战略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科学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

 

军民科技融合与协同创新逐步深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高新技术军民通用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军民协同创新逐步增强,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相互转化和支撑不断深入。

军民科技融合首先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军工技术转民用。改革开放前,国防科技工业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大量先进的军工技术,相对于民用领域,形成显著的技术优势。20世纪80年代初期,军工技术转民用逐步扩大,1983年军转民技术合同416个,1985年增加到近2万个,截至1989年达到近3万项;且军转民技术水平不断提升。20世纪90年代,在加强军工技术转民用的同时,重视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军民科技互动增强。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加强军民两用技术研究开发,积极推进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加快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移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进入新世纪,军民科技融合主要体现为“民技军用”,民用创新要素开始涉足军品领域,形成以军工科研生产单位为主体力量、中国科学院和地方研究型大学为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和其他地方科研生产单位为补充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高等院校利用在基础研究领域的优势,纷纷进入军工领域。这一时期,军民科技相互转化和支撑逐步深入,从2009年开始,按年度编制军转民、民参军目录,拓宽军民技术信息沟通渠道。

十八大以来,军民科技融合进一步深入,军民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形成新格局。为促进军地之间创新要素快速流动,实现创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军民协同创新快速发展,军地相关部门加大改革力度,涉及军地31个部门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基本形成,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初步建立,共用一个平台、一个系统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不断完善,建立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制度,一批军工重大试验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以及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防特色学科实验室向社会开放服务。同时,还联合举办了多届军民融合发展成果展、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并于2014年开通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对接渠道更加通畅。此外,为深入推动军民协同创新发展,先后建设并开通了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航天科工空间数据服务中心等公共信息平台,有效推动了科技、生产及基础设备设施的互联共享。

 

军工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著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重大战略性产业,具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人力资源和产业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国防科技工业的军工技术优势与区域资源优势有机结合,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国防科技工业积极参与沿海地区经济建设,把军工科技优势与沿海地区的资金、劳动力、开放政策和国际市场信息优势结合起来,军工企业在深圳建立的窗口企业后来很多发展成为高技术骨干企业;天津利用军工高技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效果显著;军工行业在宁波组建经济技术联合体、成立中外合资企业,军工成为宁波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一些军工科技资源集中、地区科技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尤为突出,湖北襄樊和四川绵阳依靠国防军工的技术、人才和设备优势,带动和促进了地方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进入新世纪,军工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不断加强自身技术优势与地区资源优势的融合,促进了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善。陕西西安、重庆、四川绵阳形成各具特色的军民结合高技术密集区域。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的军民结合产业集聚化发展也于2009年开始起步,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2010年,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加强军转民、民参军以及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军民结合产业领域持续增加;2011年,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积极推动航空、航天、民爆器材等传统领域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引导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结合加快发展。

    十八大以后,军工与区域经济加速融合,军工特色和区域比较优势有机结合,在规划对接、科技协同、资源共享、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强合作,促进了军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如河北省充分发挥环京津的区位优势,积极组织民用企业与军工集团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项目洽谈和对接活动,推进新能源、电子信息、民用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河北省共有各类园区238个,具有明显军民结合特征的约为五分之一。其它区域军民融合产业也实现快速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重庆市国防科技工业实现快速增长,产值、利润大幅提升;江西省军民融合发展明显加快,尤其是航空产业,成为支撑全省国防科技行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湖南省把军民融合产业作为转换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突破口,军民融合产业实现较快发展。[6]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在推动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融合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5年,32家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工业总产值超过2万亿元;2016年,上述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积极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品牌建设,形成了一批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的骨干企业和技术产品。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在推动军工建设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

(编辑  杨利红)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研究”(项目号:2015MZD009 )的阶段性成果。

* 申晓勇,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习近平:真抓实干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新华网201832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3/02/c_1122478435.htm;《习近平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新华网20181015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0/15/c_1123562440.htm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