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生态保护与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汪三贵 来源: 2019.11.04 13:58:43



生态资源价值的实现问题,与贫困地区关系较大。要实现贫困地区脱贫,产业发展是关键,因为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没有发展起来,很多资源没有实现价值。我们脱贫攻坚的途径有“五个一批”,第一个路径就是产业扶贫。

贫困地区必须依托当地资源的特点发展产业,发挥比较优势。我们看到,很多贫困地区受资源的限制,生产率很低。

贫困地区自然条件的特点

    第一,耕地资源稀缺或质量不高。比如西南一些山区,很多庄稼种在石头缝里。西北地区土地多,但贫瘠、缺水。除了耕地资源以外,其他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很多。比方西北地区的突出问题是水资源稀缺,西南尽管降雨量不少,但沟壑纵横,特别是喀斯特地形,下雨后水很快就流失,可利用的部分不多,有些地方饮水都困难,更别说灌溉了。另外,部分牧区处于高寒地带。我国最穷的地方可能是凉山地区,那里可耕地少,地处高寒,生产率很低。

    第二,我国山区普遍地形复杂,不利于规模化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像贵州有些地方找几百亩的平地都很困难,气候灾害很多,像泥石流等基本都发生在贫困地区。

第三,很多贫困地区远离经济中心,生产出来的产品,运输和流通成本也很高。当然随着我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条件将不断改善。当然,在这样的情况下,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条件去做。

贫困地区发展产业的若干有利条件

    一是环境污染小。贫困地区受经济条件限制,工业没有发展起来,化肥、农药用得很少,没有发达地区农业造成的面源污染。

    二是生物多样性强。由于各地方山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差异比较大,生态多样性强。特色产品比较多。当然,很多小众产品的生产率比较低,比如板栗亩产只能打几百斤。还有更多的小规模产品没有受到重视。生产率低也就意味着增长潜力比较大。

    在这样的条件下,特色产业应该是贫困地区的主要方向和优势产业。贫困地区不适合发展大宗产品,无法跟其他农业区竞争。比方东北农区有条件连片种植,这在贫困地区根本不可能。由于无法形成规模效益、产品成本没有竞争力;且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运费过高。我国主粮价格相对国际市场也没有竞争力。所以中央关于贫困地区脱贫的发展定位,就是发展特色产业。各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产业结构,但没有对粮食生产提出要求。

    三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发展特色产品提供了市场。过去人们的基本口粮还没有解决时,特色农产品是没有价值的。现在城市高收入人群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将越来越多。现在宏观的判断,是农产品结构性过剩,越是低端的产品价格越低、越不好卖,而绿色、有机的高档农产品卖得好,有的还需要进口。

    乡村休闲旅游也是迅速发展的产业。西南地区,贵州、重庆的山区,不少贫困村就是靠休闲旅游发展起来的。城里人去山村避暑,一住两个月,费用也比较低。当地有的农户一夏天能挣好几万。这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

    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对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总书记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今天这个阶段,是可以经过努力,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化成经济价值,让当地农民不仅能够脱贫,而且能够致富。

    发展特色农产品,在合理利用当地资源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如果农田受到污染,就生产不出好的特色农产品,农田也很难恢复。所以,发展特色农业不能片面追求数量,必须重质量,走绿色、有机和高品质的道路。

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需要政策支持

贵州有些地方在石头缝里种玉米,那里的主要问题是生产方式陈旧,效率低,市场营销能力有限,缺乏经营主体。要走高端路线必须有品牌。很多贫困地区的人说,我们有好产品,天然、无污染,但是卖不出去,卖不出好价钱。

    贫困地区农村组织化程度较低。即使特色产品发展起来了,当地农民得到的好处也不多。比如外面的公司来这里搞乡村旅游,占了当地环境资源,要拿走大部分收益,跟当地的老百姓关系并不大。要探讨有效地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 在发展的同时形成有效的利益链接,让各方面都能受益,不能只富了少数人。

    基础设施的建设。偏远地区的特色产品要实现价值,基础设施非常重要。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硬化路面),贵州是西部地区唯一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省份,其他地方的基础设施可能还没有这样完善。完善流通设施也很重要,很多特色农产品是鲜活产品,没有流通基础设施,就很难转到城市去实现更高的价值。国家已出台政策支持贫困地区流通设施,包括冷链的建设。

    特色产品的研发支持。我们以往的科研重点主要集中在大宗作物,因为推广面积大,效果显著。而小宗产品品种多,规模小,如果不改变激励机制,就很难调动科研人员的兴趣。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应用。像“拼多多”、京东都在很多贫困县区设点,这样能够更有效地加快贫困地区农产品的流通。

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参与贫困地区的产业建设,包括财政和金融的支持。现在农业企业贷款难是一大难题,因为我国的农业企业跟西方的不一样,土地是流转过来的,不是“硬资产”,不能抵押贷款;生物性资产无法抵押贷款。当然我们对贫困农户有优惠贷款政策(每户5万元额度)。金融支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保险政策。现在我们的农业保险、政策性保险,主要是针对大宗农作物,对特色农产品还没有覆盖。相比大宗粮食价格,小宗产品价格的波动更大,这对经营主体是很大的市场风险。这方面的保险政策需要我们探索。

                                          (编辑  碣石)



* 汪三贵,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

2023年10期

总期号:2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