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打赢绝对贫困攻坚战和相对贫困持久战

——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
来源: 2020.07.21 10:14:29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的思想,根植于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梁家河,来源于改变穷苦群众命运的家国情怀,养成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奋斗历程中,升华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的伟大征程中,胸怀为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远大抱负和政治理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作为党对人民的一项庄严承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总书记善于从实践中总结提炼,把对贫困问题的认识、解决方法等进行了深刻阐释。坚持实事求是、问题导向,在总结过去东西部协作扶贫、定点结对帮扶、开发式扶贫等方面的脱困之道和存在问题之后,提出了以“六个精准”为内涵的“精准扶贫”思想,成为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解决未来相对贫困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实践中筑牢脱贫的磐石根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人们的认识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出生于革命家庭,具有开阔的视野、坚定的政治理想,继承了红色家庭的优良传统和基因。父亲习仲勋被毛主席称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习近平在当选总书记之前,从时间维度看:陕北7年、清华4年、军委机关3年、正定3年、福建17年、浙江5年、上海1年、中央高层5年。从身份看:从农民、大学生、军人到干部,从农村大队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普通军官到军委主席,在党和国家各个领导层级都干过。从任职地域看:从西北到华北,再到东南沿海,中国的西部、东部、中部,他都工作过。这些重要岗位的历练、丰富精彩的经历、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不可或缺、至关重要。在党的十八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并连任至今,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脱贫思想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总书记当年作为知识青年到陕北延川梁家河插队,年龄小、地方艰苦、时间长。在这七年多时间里,真正接地气,了解了国情,贴近了人民,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冷暖和甘苦,深刻体会到老百姓最缺少什么,最需要什么,最期待什么,培育了他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促使他尽力为乡亲们多办些实事,滋养了他崇高的政治理念和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形成了不变的初心,锻炼了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铸就了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时提出:要向实践学习,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向内行和专家学习,向老同志老干部学习,向书本学习。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①]。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城吃城来推动经济发展,打造新产品、一招鲜产品、拳头产品、龙头产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技术业务人才的重要作用,大力拓展教育文化事业[②]

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面对宁德地区“老、少、边、岛、贫”的困难,以及群众中存在的“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落后观念,大胆提出“弱鸟先飞、脱贫致富”的思路[③]。紧密结合实际,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推动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经济大合唱”战略。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做好脱贫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并提出扶贫先要扶志,从思想上战胜贫困意识。

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时代进步,只有立足于时代去倾听时代的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提出“八八战略”。推进“腾笼换鸟”,促进低端产业转出去、把高端产业引进来的良性循环,实现“凤凰涅槃”。提倡大思路、大手笔、大气魄、世界眼光、战略眼光、远见卓识。确立相互融合的区域联动发展理念,实现市场相通、体制相融、资源共享、交通共连、人才互通、产业互补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工作,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指挥。特别是2015年以来,总书记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延安、贵阳、银川、太原、成都、重庆等地召开了7次专题会议。每次会前,总书记都先到贫困地区调研了解情况,聆听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召集相关省份负责同志研究部署工作。通过一系列的脱贫工作实践,总书记对脱贫的迫切性、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积累了丰富的脱贫工作经验,为形成脱贫理论体系和进一步推进脱贫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实践之基。

 

在认识上形成脱贫的理论体系

 

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用辩证的视角切实把握好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总书记熟练运用唯物辩证法,充分发挥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对脱贫问题形成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

全面、准确、客观地认识脱贫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多学习历史,要学思践悟、知行合一。从广义的脱贫视角来看,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劳苦大众翻身解放的历史,新中国的成长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告别羸弱走向富强的历史。从

狭义的脱贫视角来看,从“八七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东西部协作扶贫、援藏援青、中央国家企事业单位定点结对帮扶等,再到近年来的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战,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历史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之际,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小康梦想、奋进中国梦,进而实现强国梦的进程中,总书记进一步全面、准确、客观地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形势,提出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著名论断,把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实现小康提到了新的认识高度,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加明晰,对脱贫、返贫的形势和任务更加了如指掌,实现了对脱贫问题从形式、数字到本质、质量的深刻转变。

近两年来,理性、客观、精准地挂牌督战,实现贫困村、贫困乡镇、贫困县的脱贫摘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贫困县从832个减少到52[⑤]。尤其是在今年统筹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紧要关头,习近平总书记36日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全国全社会发出了脱贫攻坚动员令,吹响了总攻冲锋号,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有效、系统、精准地研究脱贫攻坚的方案举措

深刻总结既往脱贫实践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存在问题、贫困原因,深化对脱贫任务、脱贫方法、脱贫效果的分析,从认识论的角度再思考、再认识、再提高。

在福建工作期间,总书记针对宁德贫困县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和原因分析,特别强调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贫困落后山区不用和发达地区盲目攀比,也不因戴着贫困县的帽子就磨灭了脱贫的意志。充分考虑国情、省情、区情,抓好短期、中期工作,谋划长远,避免超前化。注重处理好长期目标和近期规划、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资源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区域布局中的山区和沿海、改革开放和扶贫、科技教育和经济发展、全局和局部、紧缩和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和搞活企业、多办事和量力而行等十大关系。要增强少数民族地区自身造血功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外力扶持和内力提升并重,以科技扶贫为先导,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相结合的模式。对产业政策的制定、乡镇企业的发展、乡村党的领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扶贫、走大农业发展道路、经济发展促进脱贫致富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架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书记提出,在以往脱贫工作中,存在重投入轻脱贫实效,重数字报表轻贫困群众感受,存在数字脱贫、优亲厚友等腐败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基层扶贫中屡禁不止,从而提出了“六个精准”的精准扶贫思想。统筹考虑“两不愁三保障”,确保脱贫成效,最大限度地避免数字脱贫的形式主义,最大程度地让脱贫的贫困群众有幸福感和获得感。

开放、协调、共享地谋划相对贫困的解决之道

脱贫攻坚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和任务,而应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和其他相关工作统筹兼顾、协同推进。

一是把消灭绝对贫困和解决相对贫困统筹考虑。充分认识脱贫的持久性。在有人说闽东已经脱离贫困线的时候,总书记就深知“脱离贫困线”只是脱贫万里长征的起点,距离理想、目标、真正意义的脱贫还相差甚远,并坚信在卧薪尝胆、矢志如初、再接再厉、奋斗不息之下,必能彻底摆脱贫困[⑥]

二是把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解决“三农”问题统筹谋划。总书记在统筹脱贫与“三农”工作中提出,执政为民重“三农”、以人为本谋“三农”、统筹城乡兴“三农”、改革开放促“三农”、求真务实抓“三农”,努力改变农业弱质、农民弱势、农村落后的状况,努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农民主体、企业参与、社会资助、市场运作的投资建设机制。

三是把解决脱贫问题和实现民族复兴统筹布局。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之后的相对贫困问题,本质上是贫富分化问题。只有缩小贫富差距,推进分配公平,减少社会阶层矛盾,保持社会和谐发展,更好提升全民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才能更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是把解决脱贫问题和党建伟大事业统筹推进。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好贫困群众脱贫问题,就要坚持群众路线,真正做到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同贫困群众亲密接触,党员干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人民群众就会信任、支持、感恩。一定要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而不是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而不是简单地“替民做主”或“为民做主”。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贫困的目的是为了摆脱贫困。在打赢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战之后,还要解决好相对贫困问题,关键在举措精准和贯彻落实。

 

在方法上构建脱贫的精准举措

 

科学的方法是解决贫困问题、摆脱贫困的关键。对于脱贫攻坚问题,更应该从战略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要善于发挥好五大发展理念在脱贫攻坚和今后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在治国理政中的深入思考,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分不同情况,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提出了“六个精准”的脱贫举措: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初步构建了政府、市场和社会互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联动的大扶贫格局。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打赢脱贫攻坚战已到了船入大海浪更猛、人到山尖路更陡的时刻,必须咬紧牙关不放松、一鼓作气完成冲锋任务。

1.继续推动和巩固产业扶贫。产业扶贫要将资源开发与市场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更加重视小众型产业和特色竞争优势产业的培育,注重培育扶贫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旅游扶贫,要加强风险预判,争取全方位支持,提高贫困人口自我融入旅游业能力[]。资产收益扶贫,要积极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对企业、合作社等实施主体的监管,建立和完善相关保险机制,加快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2.狠抓扶志激发脱贫群众可持续发展动力。扶贫要扶志。摆脱贫困的首要意义在于摆脱思想和思路的贫困,扶志重在激励精神。重庆城口县明中乡四合村通过实施精神扶贫的四步工作法:通过教文化让村民们知法律懂技术、通过树典型让村民们学榜样当模范、通过传家训让自强自立精神深入人心、通过产业扶贫奠定脱贫的物质基础,等靠要的思想得以根本转变,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行路难、住房难、看病难等问题得以解决,人均收入较十年前增长四倍,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文明乡风已经蔚然成风。山西吕梁将“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吕梁精神”用在脱贫攻坚中,敢担当、讲奉献、善创新、精准施策,达到了扶贫先扶志的最好效用。

3.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与贫困群众自身建设并重。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人才是财富,开发靠门路。要兼顾内用、外招、上请、下挖、近补、远育六种方式,广纳天下英才为我所用。同时,要调动和发挥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强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不断提升自身自治能力,健全自治的制度性、规范性、程序性。

防范化解脱贫中的重大风险

2019年,总书记从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对抓好脱贫攻坚具有重要启示。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的挑战,一些地区产业扶贫面临春耕难、销售难,就业扶贫面临返岗难、务工难,扶贫项目存在开工难、生产难。要重点防范产业扶贫中的立项、项目实施、自然环境、市场波动、技术管理、经营模式等风险。深化区域合作,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严厉打击基层微腐败,整治和防范乡村恶霸。加大红色文化、红色信息等正能量传播,防范非法宗教活动向农村渗透,防范封建迷信抬头和蔓延。

认真研究谋划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要提高政治的敏锐性和站位高度,深刻认识到解决好相对贫困问题,是关乎党的兴衰存亡、关乎党的执政地位稳固、关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重要任务。

一是牢牢把握“三个统一”。首先,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的统一。在脱贫攻坚战的紧要关头,我们又遇到了新冠肺炎的严峻挑战,这进一步增加了脱贫攻坚的难度。脱贫战线的全体同志应该以履职尽责的担当、直面困难的勇气、甘于奉献的精神,更加注重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关联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为乡村振兴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其次,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既要打赢现阶段的脱贫攻坚战,也要研究今后长期存在的相对贫困问题,更要结合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战略举措,不断增强问题意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全面推进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建设,缩小贫富分化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第三,坚持民生保障和经济增长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阐述了“五有”的中国梦,之后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七有”的目标,突出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的深刻理解和躬身实践。

二是把党建引领脱贫放在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本质特征和优势。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相对贫困问题,关键都在党。贫困地区基层党建淡化、虚化、弱化,是造成一段时期以来贫困地区长期贫困的重要原因。基层领导干部官僚主义、本位主义盛行,脱离群众、忘记初心,造成了党和群众关系的撕裂。要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全面从严治党,让党员领导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对脱贫攻坚中的违纪违法问题加重处理,避免造成负面事件,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三是加大贫困地区社会保障投入,发挥好兜底作用。加大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投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网络,打造普惠性、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对于农村贫困群体中因缺乏劳动力、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人口,可通过精准分类的低保制度进行兜底,以解决贫困人口后顾之优。提升社会救助的帮扶水平,如针对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因贫辍学的问题,可适当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启动贫困地区婴幼儿健康营养工程等项目,可在稳定运行一定时间后纳入社会制度予以支持。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通过政策宣传、引导的方式鼓励贫困地区农村老年群体参与农村养老保险,为其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探索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互动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动态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通过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实现农村社会保障数据的统筹、动态监测调整,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户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也让不符合标准的农户能够准确及时退出,提升农村社会保障的质量和效率。

四是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加大脱贫成效的宣传力度,按照贫困县脱贫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的稳定推进,努力研究消除绝对贫困之后的相对贫困问题,把集中脱贫攻坚战推进为制度化常态化作战、持久战,坚决避免贫富分化差距拉大,确保人民群众的成就感、幸福感、获得感。分析归类、挂牌督战,制作脱贫攻坚督战卡片,压实责任。最大程度地激活产业扶贫。扩大农校对接、农超对接、农批对接,推动农产品进企业、学校、机关、社区,促进消费扶贫。增强贫困边缘群体的监测和动态管理,降低返贫风险。点对点安排扶贫岗位,加大扶贫就业力度。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政策支持力度、工作力度不减、驻村工作队不撤,扶上马送一程;统筹非贫困县非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做好边缘人口的事先帮扶,防止工作死角和产生新的贫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互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联动的大扶贫格局。

实践、认识、部署,再实践、再认识、再部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思想形成的基本逻辑理路。打赢绝对贫困攻坚战胜利在望,解决相对贫困持久战任重道远,需要政府、社会、企业、贫困群体共同努力、团结协作、共同发展。

                               (编辑  宋斌斌)



¨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研究”(项目号:18BSH052)的部分成果。

* 乔彦斌,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高级经理,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 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1211.

[] 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1215-16.

[]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61-2.

[]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8.4108-109.

[] 罗兰烁、刘延霞.我们完全有信心打赢脱贫攻坚战——访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J].秘书工作,20204):17-19.

[]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6182-183.

[] 姜长云.推进产业扶贫要走出三大误区[J].中国国情国力,20195):11-13.

[] 刘筏筏.旅游扶贫的经济风险及应对策略探析[J].商业经济,200612:96-97+115.

[] 赖作莲.资产收益扶贫的运行与风险[J].开发研究,20184):113-118.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