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新冠疫情冲击下服务业释放新动能

杨妍 来源: 2020.12.15 10:30:35


 

内容提要:今年新冠疫情暴发,世界各国(地区)均采取“封城”、“封国”等措施应对,服务业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住宿餐饮、文旅、交通等传统服务业随即受到致命冲击,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复工复产复市的稳步推进,已呈快速回升态势。在此过程中,新兴服务业始终保持良好增势,远程医疗、教育、办公等新模式,“零接触”、“共享用工”等新方式风起云涌,服务业发展新动能加速释放。服务业应以此为契机,乘“机”而为,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关键词:疫情 服务业 数字化 智能化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今年我国服务业经历了明显波动和变化。一季度,服务业受到较大冲击,其增加值同比下降5.2%3月服务业生产指数下降9.1%,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服务业显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二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由负转正,增长1.9%6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2.3%,财新中国服务业PMI58.4,创 20105月以来新高,服务业乐观度在扩张区间攀升,升至三年以来最高值。可见,疫情对传统服务业冲击较大,但已逐步走出低谷,加速恢复,新兴服务业保持逆势增长。

疫情冲击下服务业大起大落

传统服务业由降转升

疫情首先冲击餐饮、娱乐、住宿、交通等传统服务业。一季度,国内大多数商场、餐馆、酒店、影剧院、旅游景区等消费场所停业。全国大量长途客运班线暂停、铁路车次停运、航班停飞。不少城市的公交、地铁线路和出租车、网约车停运或调整。传统服务业各行业均呈现负增长,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增速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42141个百分点,其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9.1%3.8%1.4%,占比较上年同期也均有所下降。二季度,随着疫情解除和景区开放、电影业复工、商场开业促销,传统服务业呈加速回升,各行业增速较一季度均有上升,尤其是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其增速较一季度分别提高191617个百分点,其增加值在GDP的占比也有所提高,且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业商务活动指数上升到荣枯线以上。

新兴服务业增势良好

在疫情冲击下,新兴服务业彰显出优势和潜力,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今年各月生产指数均实现正增长。一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逆势上扬,增长13.2%,二季度持续增长,增速达15.7%。高技术、科技相关服务业投资、收入持续增长。截至6月末,全国高技术服务业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7.2%,比全部服务业投资高8.2个百分点。1-5月,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7%4.0%;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8%,较1-4月提高1.9个百分点;新技术开发应用持续快速发展。互联网数据服务比去年同期增长24.6%,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同比增长49.1%

1 2020年上半年GDP及第三产业构成初步核算数据

 

绝对额(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

1季度

2季度

1季度

2季度

GDP

206504.3

250110.1

-6.8

3.2

第三产业

122680.1

135122.3

-5.2

1.9

批发和零售业

18749.6

23696.1

-17.8

1.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7865.1

10650.0

-14

1.7

住宿和餐饮业

2820.9

3481.3

-35.3

-18

金融业

21346.8

20954.7

6

7.2

房地产业

15268.3

18593.6

-6.1

4.1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8928.0

9573.0

13.2

15.7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7137.9

7174.4

-9.4

-8.0

其他服务业

39669.6

39831.4

-1.8

-0.9

 

疫情释放服务业发展新动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已经跃升为我国第一大产业。2019年,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9%,但其中80%还没有实现数字化。疫情期间,线上渠道迸发出巨大力量,人们深切感受到数字技术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促进剩余八成的服务业尝试拥抱数字化,为以数字化、智能化服务为代表的新经济提供了机遇和广阔发展空间。

数字化激发服务经济新活力,拓展产业增长新空间

一是以数字化平台为支撑, 催生“线上+线下”医疗产业跨越发展。在疫情的特殊时段,医疗资源尤为紧张,医院就诊交叉感染风险加大。在此背景下,互联网服务平台诊疗咨询量、处方量激增。国家卫健委也多次鼓励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多地“互联网+医疗”服务试行纳入医保支付,为互联网医疗发展打通“最后一公里”。闭环化的互联网医疗供需不断提升。医院、医生更加重视线上服务,扩大在线诊疗的服务人群和服务项目。公众对医疗资源的选择增加,顶级医生的线上问诊量远超线下。据统计,截至322,医联注册医生数较疫情发生之前环比增长784%,处方医生数环比增长153%,注册患者数环比增长372%[1]。“线上+线下”医疗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互联网医疗从远程问诊、轻问诊,逐渐覆盖诊疗、诊断、健康管理、院后管理等诸多环节。围绕医疗资源配置及医疗服务流程再造,互联网对医院场景的渗透及对人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介入越来越深,互联网医院建设的参与主体也扩大到医药、医保等领域。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国内远程医疗行业在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230亿元。[2] 此外,疫情也将促使线下医疗重视预防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水平,健全分级诊疗转诊机制,加强应急医疗物资储备等。

二是以数字化环境为契机,激发远程服务产业需求潜力释放。为防控疫情,各地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的线下教学被按下了“暂停键”,教学内容同步转移到线上,教学机构推出直播、录播课程,并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打卡训练等。远程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样选择,逐渐成为被大众认知、认可的教育方式,市场空间巨大。直播课程服务快速增长,20201-5月,全国规模以上线上教育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9.4%。预计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将达3.09亿人,市场规模将达4538亿元。[3] 优秀教师的点击量持续攀升,带动相关优质课程、配套书籍等需求量不断增加,成为新的巨大潜在市场。

远程办公模式也受到企业单位和职工的青睐。据了解,目前中国远程办公人口渗透率只有1%,市场尚处于一片蓝海。随着5G网络、物联网等“新基建”大规模铺开,不受地理空间限制的远程办公将成为大部分企业的刚需。在远程办公得以快速扩大应用范围的背后,是一批拥有雄厚积累的企业提供的技术支撑。如神州数码基于Avaya平台能力,研发出神州智讯,实现通讯录、文本消息、语音消息、图片传输、文件传输及电话、三方通话等功能。远程办公需求急剧上升加速了服务器、网络设备设施等周边软件产业需求的爆发,带动行业厂商洗牌加速。目前,我国基础办公软件市场规模在百亿元左右,预计至2023年将达到149亿元左右[4]

三是以数字化技术为导向,助推“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创新升级。疫情期间,全国十几亿群众宅在家中为战“疫”做贡献,催生出“宅经济”,给文旅体产业带来全新机会。广大用户对线上文娱内容的需求激增。据统计,春节期间,快手、抖音日均用户增量均超4000万;微博日均增长4000万,新浪新闻日均增长2500万;和平精英、王者荣耀等手机游戏日均分别增长2747万、2629[5]。一季度,中国移动游戏市场收入近550亿元,创历史新高[6]。院线电影网络发行,“云录制”保障节目制播,开发了利用互联网进行节目创新的潜能,帮助影视和网络视听节目打开新的想象空间。新型旅游体验方式应运而生。如各地博物馆推出2000余项网上展览,在线旅游平台推出云旅游项目,景区开辟线上游览功能等。智慧旅游更加活跃,体现智慧旅游价值的文旅科技创新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中坚作用。VR文化旅游产品在网上传播,拓展了文旅衍生品市场。长期来看,疫情让健康成为全民关心的话题,低密度私享型的旅游产品遇到良机,康养旅游将迎来井喷式增长,度假屋市场逐渐迎来爆发。体育产业内部迎来新一轮自我蜕变。人们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愿望更加强烈,随着体育需求的增加,体育消费更加趋热,催生了线上体育产业新热点。

智能化催生服务经济新模式,创造产业增长新引擎

一是新型服务方式快速涌现,为智能制造产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为应对疫情,“无接触服务”加速拓展。一方面,针对救治等医务特殊场景,利用5G云端技术,开发出多种新型服务机器人,如特重症智能远程医疗诊断机器人、防疫喷雾消毒机器人、智能物流机器人、城市漫步测温机器人等。另一方面,物流、餐饮等企业纷纷推出“无接触配送”“无接触用餐”等新举措。智能货柜、无人机送货、无人车载人等新型服务方式也快速涌现。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主要城市智能快件箱已达40.6万组,较2018年增加12.7万组,2020年快递入柜率有望达到15%。这些都让智能制造产业借势上扬,为进一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空间。

二是新型销售渠道拓展应用,为生活性服务业开拓新的消费市场。疫情影响下,线下商超卖场顾客寥寥,生鲜电商成为最大受益者,几乎所有生鲜电商平台的订单量都增加了几倍以上,这加速了原有行业市场格局洗牌,生鲜电商市场渗透率将进一步上升。许多餐饮企业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模式,一些原本与外卖契合度不高的高端餐饮、老字号企业,也纷纷推出了外卖服务,高端外卖市场潜力巨大。同时,菜品开始向工业化产品转变,并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实现餐饮零售化,为餐饮企业开拓了新的消费市场。如海底捞、西贝、广州酒家、北京杨记兴等餐饮企业加大力度开发半成品或成品的食品,原来的堂食菜品变成了工业化产品,消费者在家里只需给食品加热就可以享用到餐厅的味道。

三是新型用工模式应运而生,为各领域求职者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受疫情影响,教育部等五部委曾联合发文,暂停高校毕业生就业现场招聘,鼓励“云招聘”;发改委也鼓励以“互联网平台+创业单元”模式带动社会服务领域创新创业,“网上面试、签约、报到”成为主流形式。“青团社”数据显示,疫情以来,已有63万大学生通过支付宝小程序找到文案编辑、在线家教等兼职。此外,疫情加剧了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由盒马鲜生引领的“共享员工”模式兴起,共享经济的范围从原先基于商品和服务的共享拓展到人力资源的共享,“共享用工”得到更大范围的接受和认可。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斜杠青年”(指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青年人群)的盛行,灵活用工将成为更加重要的用工模式,成为稳就业的新引擎。

服务业发展新动能的努力方向

疫情释放服务业发展新动能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如缺乏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引领型企业;个人信息、企业信息被多途径收集采纳,信息泄漏风险加大;“共享员工”“跨界员工”等灵活就业模式面临制度和政策障碍,在实际用工中可能存在工资、考核、社保、工伤、福利等各方面的纠纷风险等。

疫情终将过去,需求却不会消退,服务业数字化的意义远不止于帮助各行业在诸如疫情这样的特殊时期“起死回生”。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它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要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培育服务业发展新动能,加快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从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有效投资新基建,打造多层次载体

大力支持服务器、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关键平台、基础算法和重点软件研发,提升高端芯片、基础硬件等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打造云计算、人工智能应用、物联网服务、数字资源交易网络平台等。建立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重点项目储备库,建设一批带动作用强、融合能力突出、辐射效应明显的重点项目。将重大项目及相关龙头企业汇集,形成相关产业集聚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加速数字化转型,壮大服务创新模式

积极发展平台经济、网络消费,推动服务业企业借助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利用手机应用程序(APP)、小程序等方式维护和拓展业务。引导消费行为向线上转移,培育远程教育、在线娱乐等线上服务,鼓励“无接触服务”“共享用工”等创新模式。针对为多家用人单位服务的就业人员进行社保制度创新,明确主体公司开设社保账户,确定工伤保险缴纳责任主体等。探索没有劳动关系也可缴纳社保的新规则,引入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共同解决新业态劳动者的社保问题。

借力现代化科技,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

注重制造业服务体系的打造和完善,加强企业间联系,如设计企业、研究咨询企业等与制造企业间的合作交流,为制造企业提供市场分析、创新研发等服务。打造智能工厂,促进新技术与制造、服务业的融合与创新应用,如发展手术机器人等高端医疗设备、适老化健康养老等智能设备。通过平台搭建,打通生产制造与服务全流程,发展服务衍生制造,激励电商、文旅等服务企业以品牌授权、委托制造等方式向制造环节延长。

加强人财物支持,完善行业监管体系

支持财政资金向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倾斜,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建立发展基金等多元方式融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资质好、有潜力的企业适度放宽贷款条件,如扩大其抵质押品范围等。重视产学研用的结合,增强校企联系,为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根据行业发展的新变化,及时更新完善行业规则,细化行业分类。加强行业监管,增加远程监管等非现场监管模式,保障数据有序共享和信息安全,为新业态发展提供包容、审慎监管的制度环境。

(编辑  杨利红)



* 杨妍,四川省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经济师。

[1] 灼识咨询(China Insights Consultancy),《中国互联网慢病管理行业蓝皮书》,20205月。

[2] 观研天下,《2019年中国远程医疗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2018年。

[3] 艾媒咨询,《2019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20202月。

[5] QuestMobile,《2020中国移动互联网“战疫”专题报告》,20202月。

[6] 伽马数据,《疫情防控期游戏产业调查报告》,20204月。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6月刊

总期号:301期

2024年07月

总期号:302期

2024年05期

总期号:3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