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机床工业与新型举国体制

来源: 2020.05.26 11:01:56

 

 

大连机床和沈阳机床破产重组:不同的改制方向

 

2019年,机床行业最具标志性的事件莫过于大连、沈阳两大集团相继破产并且由央企通用技术集团整体接盘重组了。在上述破产重组事件中,我们观察到两个值得特别关注的事实。首先是大连机床。早在2004年,大连机床就通过MBO的方式完成私有化,其国有股权仅保留20%,可以说就是一家民营控股企业。而由央企直接接盘一家已经私有化15年的民营企业,难免会在业界引起关于“国进民退”的非议,然而通用集团的并购决策并没有受到上述担忧的影响。其次是沈阳机床。近两年,沈阳市加快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在沈阳机床破产重整之前,沈阳市已经完成了东药、北重两家陷入经营困境的大型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两家企业均选择了民营化的方向,接盘者同为民营企业——方大集团。与上述两家国企重组改制方向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沈阳市对于陷入更加严重经营困境的沈阳机床却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重组思路,先是寄希望于实施由国家八部委联合支持的综合改革方案,在该方案不果的情况下,选择了央企通用技术集团的整体接盘,即选择了央企化的方向。

作为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央企,通用技术集团其重大决策首先要体现国家意志。因此通用重组沈、大两机绝不能简单地看作单纯的企业经营行为,而是体现了国家对机床工业发展的特殊重视,同时也是国企改革分类施策原则的具体实践。

在新的环境条件下,机床工业面临两项任务,一是对过去两个阶段的历史作用做出客观清醒的评估;二是准确把握新阶段的战略思路和科学路径。对于上述两项任务,个人的看法主要有三条:第一,三个阶段是存在有机联系的整体,承前启后,互为因果,不能简单割裂;第二,对于过去的两个阶段,不能因为存在某些弊端,就简单加以否定;第三,也不能因为过去曾经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就简单复制回归。总之,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环境条件,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机床工业调整改制的效果

 

40年改革开放中,机床工业已经做出了一些调整和改变,那么这些调整努力的效果如何呢?

    20176月下旬,科技部会同工信部召开了数控机床专项成果发布会,总结了三方面成就、两方面问题。成就方面包括形成多少专利、培养多少人才、新增了多少产值。专项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不可否认的,但并没有真正走出发展困境,即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及核心技术依赖于人、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得以改善的效果并不明显。

    沈阳、大连两大机床集团是04专项的最大受益企业,在专项实施过程中,两家企业被寄予厚望,因此立项最早、项目最多,当然获得的资金支持也是最多的,都达到数亿元的水平。然而正是这两家受到专项优先重点扶持的企业,在专项实施10年后相继陷入了破产重组的困境,该事件在业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就包括对专项实施效果的质疑。

    关于沈、大两机的破产重组。现在业界从不同角度分析,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多数人更多地注意到了这两个企业的共同点,特别是其盲目做大,大而不强的共同问题点,但是却忽略了两者的重要区别。事实上,从本世纪初开始,这两家企业在产权制度和业务模式方面走出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在产权制度方面,大连机床早在2004年就通过管理层收购(MBO)的方式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而且一步到位就实现了管理层绝对控股的目标,国有股权只保留了20%;沈阳机床集团则不然,尽管在其旗下控股了两家上市公司,但其本身却始终是100%的国有股权。在业务模式方面,大连机床是多元化经营,除了以机床为主的机械制造业外,还涉足酒店服务业、房地产业,甚至还一度试水金融服务业。多年来大连机床的营业收入报表中,机械制造业所占比例一直是50%多一点;与大连机床不同,沈阳机床走的是专业化经营的道路。虽然其历史上也积累了一些非主营业务,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脱困过程中,还一度涉足房地产、食品饮料,甚至包括生物医药和影视广告等产业,但是从本世纪初开始,沈阳机床确立了集中资源做好主业的经营方针,并且下了很大的力气,花费了相当的成本,在几年时间内,把非机床业务全部剥离出去,从此沈阳机床成为一家主业特别突出的企业集团,直至破产重组前,一直都没有偏离专业化经营的方向。

尽管两者具有这些重要的区别,但最后结局还是殊途同归,相继走向破产重组。两个企业的破产案例已经把一些不容回避的尖锐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如果说沈阳机床的国有体制僵化落后,效率低下,那么已经私有化多年的大连机床照样不行;如果说大连机床的多元化经营模式带来资源分散,主业不突出,那么多年坚持专业化道路的沈阳机床也不行。

 

新型举国体制下的战略思考

 

以上事实表明,在新的环境条件下,需要反思机床工业的发展道路,需要在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重新明确战略思路,找出科学发展路径。那么方向在哪里?答案只能是新型举国体制。

   新型举国体制没有现成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路数。要把握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关系,或者说,把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但是具体层面究竟该怎么搞?进一步具体到当前的机床工业领域又该如何搞?大家都还处于积极探索的过程中,这里说的大家,不仅是指机床行业,也包括国家有关政策主管部门,即便是强势进入机床领域的通用技术集团,也不一定能够做到心有定数,可能同样处于积极探索的过程当中。

可以肯定的是,新型举国体制不是单纯依靠重大科技专项就能搞好的;也不能指望依靠国家巨额信贷支持来彻底解决问题;实践反复证明,那些理论教条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纸上谈兵的花架子,不可迷信;近年来的某些实践结果还表明,并不是把重点骨干企业和研发机构收归央企就能解决问题。原则上讲,搞好新型举国体制就是要把握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一方面,在切实需要政府出手的地方,政府要真正承担起责任,理直气壮地当好主角,并且要下足功夫;另一方面,要将其它方面的事情统统都交给市场,政府自己则甘当配角,做好服务。

显然,找准那些切实需要政府出手的地方是关键中的关键,即选准发力点是真正的关键。一般来讲,发力点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国家战略必需的目标;第二,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和环节。就机床工业领域而言,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就是高档数控机床及核心技术,还可以进一步缩小范围,即战略关键领域所需的高档数控机床及核心技术,这就是需要政府理直气壮地发挥主导作用的领域和环节,将除此以外的所有领域和环节都可以放心地交给市场。

04专项十余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即便是在找准了发力点,并且资源投入力度已经足够大的情况下,也并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这里除了专项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之外,也有专项本身能力局限性的问题,即单纯依靠研发环节的国家支持是不够的,必须综合施策,多管齐下。

鉴于以往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专项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具体建议:

第一,要认真做好顶层设计,这是专项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之一;

第二,要最大限度地聚焦,牢牢抓住主要矛盾,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防止资源分散,项目碎片化,这是专项暴露出来的另外一个突出问题;

第三,要下决心打通最后一公里,这是着眼于弥补专项本身局限性所造成的不足。要把发力点从研发环节扩展至更为薄弱的市场应用环节,这一环节已经成为高档数控机床发展道路上的死亡区,而且市场机制完全失灵,必须依靠政府力量实现突破;

第四,要建设(重建)新型的技术研发体系。解决基础性、长远性的问题,解决机床工业头重脚轻根底浅的根本性问题。根据机床工业的产业特点,我建议采用双主体的体系结构,即核心骨干企业和专业研发机构并行且相互补充的体系结构。

                              (编辑  季节)   

 



* 陈惠仁,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原常务副理事长。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