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人民公开课: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

本刊编辑部 来源:《经济导刊》2017年10期 2017.11.06 09:43:2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如果不深入理解中国制度形成与变革的路径,我们就不可能理解今天的选择。要开启中国的未来,必须深刻理解中国的过去。对中国传统文明中包含的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教训,我们必须加以深入的研究,对于中国革命的光辉遗产,我们必须一代一代地继承,弘扬下去。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只有全面、科学地理解我们走过的光荣而艰辛的道路,才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if !supportFootnotes]-->[1]<!--[endif]-->

为了不辜负这个时代,深入总结历史经验,进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后不久,在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在京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部分专家学者,共同为北京8所高校的同学开设了“名家领读经典: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市级思想政治公开课。

课程设置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这就是:探索我们的时代与过去的时代,我们时代的斗争与过去时代的斗争,比较起来究竟有哪些不同特点,这是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课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深受广大青年学生的欢迎,课程讲义很快辑录成册,《人民公开课》一书正式出版。以下摘编了该书出版学术研讨会部分专家的发言。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研究和理论创新

孔丹(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首先,我代表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祝贺北京市教工委,你们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忠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精心组织了“名家领读经典北京市公开课”,为全国提供了好经验。

《人民公开课》这本书的作者,多数是中信基金会的资深研究员,基金会对他们的学术活动一直积极支持。他们以深邃的学养,在世界上发出中国声音。他们教书育人,在中国大地上传播思想和知识的正能量,是中国学术思想的中坚。祝贺浙江联合出版集团和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好书。

中信基金会自成立以来一直积极配合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围绕社会科学各领域的重大问题,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开展深入的专题研究。这种央企兴办的社会智库,在我国国内尚属唯一的一家。我们把中信基金会的宗旨概括为:坚持实事求是、践行中国道路、发展中国学派。

中信基金会按照其宗旨,一直在关注并支持有关中国发展道路的学术研究,组织了中国道路出版工程,编辑出版与中国道路有关的理论研究成果,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的系列丛书,把中国道路丛书作为长期的理论基础建设,目前已出版20本。《人民公开课》的核心内容是13位名师解读“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文化。”所以我们都有共同的使命,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研究和理论创新,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办成了许多多年来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情,解决了许多多年以来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阶段,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年代。

首先,习近平同志是具有世界眼光的马克思主义者。像亚投行的设立,“一带一路”的推进,都体现出支配世界500年的资本主义体系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我们迎来了一个新的世界。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加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以及反对贸易垄断,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论述,西方国家不得不平心静气接受这些解决问题的中国方案。这个解决问题的方案,今天是由中国这样一个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提出来的。

习近平同志是一个非常务实,高度重视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者。《国际歌》里说“要为真理而斗争”,习近平同志能够把理想付诸坚定的行动,这从全面从严治党、强力反腐和我们的军改等等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把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思想理论问题,他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都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我们要建成全面小康,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还要建立一个团结合作的人类共同体,要做这些事情,我们不仅是要畅想,更是要实干。我们既要全面深化改革,又要全面依法治国。习近平同志说,这是鸟之两翼,车之两轮。

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观。《摆脱贫困》一书是他在福建工作时的一本著作。扶贫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一项重要的任务。摆脱贫困的基本方法,就是要走分工合作而不是恶性竞争的道路,通过壮大集体经济,提供公共服务,走共享共富的道路。中国虽然已经消灭了绝对贫困,我们现在还要迅速地去消灭相对贫困。随着我们工作的开展,许多像贵州唐约这样的村庄将会在中国大地上不断涌现,中国基层农村正在继续探索一条新型合作化道路,这是一个方向。

我个人认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了第四个历史时期,这是一个全新的时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期”。习近平同志说不忘初心,初心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今天正像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那样,我们愿意公开向世界说明我们的意图,我们的主张,我们的道路。我想这也是《人民公开课》这本书的意义,是它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 

续写21世纪的《共产党宣言》

朱善璐(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理事长):今天这个会的规模不是很大,但从会议的宗旨和主题来看,它是能够放射出光芒的一个会。

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中有一句话,就是我们在这个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应当进一步地放射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我也相信这个光辉一直在所有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人的心中。

我也是知青那一代,是在黑龙江的黑土地成长起来的。我在那里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有幸被北京大学录取。回想自己人生历程,一直是在追求一个理想、一个目标,也就是把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国家民族的目标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我们可能正在经历中国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阶段。到2020年还有3年,小康社会将全面实现。小康最早是什么人提出来的?《礼记》或《诗经》写到小康和大同。写书前一定先有概念,从西周再往前追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自有文明历史以来就存在的小康理想,将在我们这一代实现。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讲了三个历史阶段:五千年是中华民族史,五百年社会主义史,三十年新中国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对我们今天正在做的事情和这五千年文明的关系,总书记做了纲领性的阐述,现在做的事情是史无前例的,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我们今天的改革和发展,正在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应该说是中华民族从没有过今天这样的波澜壮阔、深刻广泛的革命、变革、发展,这样空前的人民民主,这样空前的一个创新和推进。我们今天是在和平的条件下进行建设,我们希望尽可能避免战争,但是如果逼到我们没有办法的时候,我们也得捍卫自己国家的领土、主权和尊严。

曾经有人讲过,不论如何伟大的时代,身处这个时代的多数人并不了解这个时代的伟大。五十年、一百年后的人回头看,说那个时代有一位习近平,有个中国共产党。到那个时候看这段历史,它对世界的影响,可能比现在看得更清楚。但我们在座的人,应该现在就看得很清楚。比如这个时代的英雄和时代的引领者就具有穿越时空的思维和洞察力。

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封建专制向民主的彻底的转变。孙中山没能彻底实现的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咱们接着做成了,把全民族从帝国主义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我们现在做的事是史无前例的。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的少有的几个伟大时代,我们赶上了这个伟大时代,应该自豪。

2014年,习近平到北大讲话,他说要系好人生的第一个扣子,讲了自己下乡当知青的情况。他讲到当时为了借一本书,跑了30里地。这让我们感触很深。我认为《人民公开课》是一个标志性的事情,从中能看出我们党和我们国家当前的发展趋势。一滴水能反映出整个的光辉。虽然它表现出来的,是学者教授们用他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把这个真理讲出来。这个真理我们党一直在讲,从毛主席开始就讲,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在接续,这个工作正在做,让真理的光辉继续放射出来,而且做到了与时俱进。

在浙江出版集团和中信的支持下,出版了这本书,让这些学者的思想更广泛地传播,可喜可贺。它虽然只是书海中的一本书,但它能折射出光芒,所以值得认真地读。这个期间,这个公开课得到了北京市委各级领导的重视,也得到了不少学者的支持。

总书记在“7.26”讲话中,讲到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要勇敢地探索新的实践,要实现新的理论突破。这是两大任务。党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再次把理论突破的重要历史任务提出来。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说,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完成了近代以来那么多政治力量都办不成的事,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此指导自己的实践。其它政党则没有做到。北大是中国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大学,李大钊是信仰、践行、传播的第一人,包括北大的部分师生最早参与了共产党的发起。北大是中国近代史以来,和国家命运联系最紧密的一个大学。美国的、德国的、英国的大学,没有一个大学可以和自己本民族的命运联系如此紧密。全世界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大学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四家,其中日本是早稻田大学,河上肇;第二个是李大钊。当时这是列为大学课程的。总书记到北大时,去北大图书馆看了李大钊那个唯物史观课的一张考试卷子,李大钊给判了95分。他看了19个人发起马克思研究会那个启事,那张纸都黄了。总书记看了非常感慨,他说,看来源头在这里。他在北大讲话的时候说,我们要到上海的石库门,到南湖的红船,还要到北大来看一看。今天共产党已经执政这么长时间了,北大的传统不能丢。北大有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和“学术自由”,北大还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民族富强而奋斗。这两个精神加在一起,构成了北大精神。

总书记提出了理论创新这个时代性的要求,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新起点和新阶段这个重大历史判断。在这个新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应该为理论创新做出自己贡献。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是在续写21世纪的人类社会的《共产党宣言》。

不久前在金砖五国会议上我们所表达的理念,就是要发展中国家的穷苦百姓都应该得到利益。这就是共产党人解放全人类的思想。无产者不仅要解放自己,还要解放全人类,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情怀,是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依据这些纲领性的思想,做出学理性的研究。我们应该有所作为,做好理论创新,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也为这个时代、为咱们党从事这个事业贡献出力量。 

名家上讲台,解读治国理政大道理

寇红江(北京市委教工委宣教处处长寇红江):北京高校历来具有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良好传统与工作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为了提高理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增强“三进”工作的效率,我们创办了“名家领读经典”课程,委托首都地区在青年学生中声望高、影响大的名师大家,作为这门课的授课人。这么多名师大家为首都大学生共上一门思想政治课,是很了不起的。

一年来,已经有43位名师大家走上讲台,以宽广的视角眼光、深邃的历史视野、明确的问题导向,为20所高效的1300余名青年学生讲述思政课,引导青年学生通过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和相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坚定四个自信。

这件事能够这么顺利地推进,并取得这么好的成效,和市委教工委的历任领导和北京大学党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韩毓海老师在整个过程中是总协调人,做了大量的工作,令人非常感动。北大有更多的老师,不仅具有一个教师应有的良心和职业道德,他们在政治思想方面也是坚定的。我们这个课有三个非常突出的特点:

一是名家上讲台,解读治国理政大道理。各位老师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坚持人民立场,从传统治理经验、革命建设实践、理论热点问题、学术研究前沿等不同的视角,共同解读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历史基础、现实逻辑和全球价值。让学生明白这个大道理,是我们开设这门课的核心目标。

二是学生有舞台,共抒建功立业大梦想。这门课留了一个作业,叫“写给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封信”,要求学生在聆听名家授课和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经典书目的基础上,以书信体的方式汇报学习读书的思想和认识。学生的作业中字字句句洋溢着信仰,集中表达了青年学子奋发有为,报效国家,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的决心。

三是高校筑平台,形成思政工作大格局。这门课由北京市委教工委牵头建设,由20所思想政治工作基础厚实的高校一起参与,20所高校均成立了由校领导牵头的课程建设工作组,将课程列入公共选修课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采取划分片区,轮流承办的工作机制,由各高校选派思政课的骨干教师和优秀辅导员担任班主任,组织带领学生在不同高校上好这门课。

这门课开设一年来,受到各方关注和诸多好评,主流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选课的学生和随堂听课的老师们的反响非常强烈。例如瞭望智库微信号登载了这些老师的讲课内容和文章,篇篇都是10+。我们现在在很多课堂上,大学生抬头率不高,但是在这门课上,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都聚精会神听课,这也是非常难得的。

感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在最短的时间内,以高超的策划水平和过硬的编辑质量,将各位名师大家在课程里讲述的真知灼见汇聚出版,形成了这本《人民公开课》。我们大家共同的付出得到了肯定。这个事情再次地充分说明,高水平的理论教育,一心为党、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专家学者,永远会受到青年学生的喜爱,也永远会受到广大人民的尊敬。 

理论界和出版界的重要政治任务

朱勇良(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副总裁):为落实中央指示精神,切实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北京市委教工委组织在京部分著名社科专家学者,为北京市各所高校的学生开设了“名家领读经典”——中国共产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现代化的市级公开课,全新解读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和中国文化,引导大学生正确了解中国国情,准确把握中国道路选择,探索中国长治久安之道。“名家领读经典”公开课一时盛况空前,得到巨大的反响和好评。作为“名家领读经典”公开课的成果结晶,《人民公开课》的出版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这不仅是高校思政课改革的一个创新,也为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思想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读本。

我们有机会、有荣光参与这一伟大盛事。《人民公开课》的编辑出版,是浙江出版人继续服务大局、发挥作用的一个具体行动。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通过在座各位领导、专家、媒体记者的宣传推介,《人民公开课》会成为2017年最有份量、最有影响力的畅销主题图书。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因此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好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非凡成就,是当前理论界和出版界的首要政治任务。     

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潘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遇到了很多新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党内腐败问题在蔓延。经济建设欣欣向荣,可是社会矛盾在积累。群众变得一盘散沙,人和人之间几乎没人可相信了。如果人心涣散,国家和社会靠什么来维系?应该说,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就是伟大的,但是所有的成就都伴随着成本的付出。走到一定程度后,成本就会超过成就,所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就得改革,就有否定之否定。当然历史不可能倒退,而是在新的高度上借鉴历史的经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形成了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我们党这些宝贵的经验,应该传给年轻一代,发扬优良传统,用来解决新问题。

关于理论联系实际。没有实践作基础的理论是空虚的,没有理论的实践则是盲目的。理论只有在实际中检验和推进,同时不能回避必要的争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前30年,我们党确实在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改革开放后又形成了一套理论,到今天确实有必要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理论创新的任务,这对于我们学界来说是重要的一件事情。

当前对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考验是重新收拾人心,这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理论创新。在今天,贬低国家和集体、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自由的思潮,以及在文化领域的政策,在农村中私有产权固定化的倾向,最近30年来逐渐积累起来的自由主义话语和法律系统,目前还不在我们的理论反思的视野之内。但理论探讨是不应该有禁区的。 

共产党人把全体人民凝聚为命运共同体

卢周来(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年轻的一代甄别和坚守一些正确的这些价值观念。

社会上不少人对政党、国家和人民这些宏大的观念都不感兴趣了,只信自己。但是,民族国家这个观念确实是鲜血换来的。2014年为纪念甲午战争120年,我曾经组织拍摄过一个短片《甲午祭》,这个过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中国在甲午战争中为什么失败?有很多说法,比如说晚清政府腐败、体制落后等等,总结最深刻的是毛泽东,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日本帝国主义之所以敢欺负我们,是因为中国社会是一盘散沙。

这里介绍两个历史细节。第一个,18941121日,日军占领旅顺后在全城大屠杀,最后留下处理尸体的是一帮中国人。而日军军需供给的骡马队所需人力,是占领九连城后招聘的当地中国人。当地居民把这当成大好事,有人为了当上民夫,甚至去贿赂招工的买办。他们完全没有民族国家的概念。

第二个,当时冯玉祥是驻保定府武英殿军营里的一名士兵,他那个部队当时开拔去天津大沽口参战。当时他写了一段日记,说军队走出保定府城外半里多,看到同营官兵的父母兄弟妻子们,手连着手站在路边哭着送行,从早晨到正午,啼哭哀嚎,声震云霄。不知就里的人,绝对想不到他们是上前线保卫国家。他感慨道:为民族争生存、为国家争荣耀的所谓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在他们心中淡漠到如此地步。那个时候,兵不是兵,民不是民,兵没有为国捐躯的责任感,民竟然自愿为敌国军队充劳役。甲午一败,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时才知道,没有国家,他自己什么都不是。

甲午55年之后,毛泽东和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军队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今天的一些网络媒体拼命诋毁抗美援朝,我希望他们读一下基辛格《论中国》的书。书中说:中国在东亚和世界的声望,实际上是那一仗打出来的;那一仗为中国奠定了民族复兴的一个心理基点。在我看来,抗美援朝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怎么把国家、政党和人民拧成了一股绳,真正成为一个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完成了社会的改造,把国家民族的观念完全树立起来了。但是现在,这些观念正在被一些奇谈怪论悄悄瓦解,这种论调在年轻人中间影响非常广。所以,我们有责任帮助年轻人来甄别和梳理,并且坚守一些最基本的正确观念,这非常重要。

人民公开课讲得好,一是讲课的这些老师的立场和态度是很正确的。最近有人讨论传播和宣传的区别,说美国的好莱坞大片之所以能渗透人心,是因为美国人对传播学的技巧运用的好。所谓传播学,首先要了解受众需要什么,要把听众、观众和读者很当回事,而不是宣传部长端着架子讲。

问题不在于名词概念的区别。在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人的宣传是非常有效的。民族、国家、政党的观念是在血与火的实践中历练出来的,也是共产党所造就的。但说到传播学是要把人当回事,这里头包含了一个道理,就是共产党人的宣传始终要把我们的受众当回事。

在我们这个课程中,尽管这些学者都有名气,但是他们真是把学生当回事。学者在讲台上很亲和,讲的是学生们关心的问题,回答学生们的提问不厌其烦。这是《人民公开课》受欢迎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有厚重知识的支撑。一个是厚重的历史资源,金一南教授不仅课讲得好,他写的《苦难辉煌》可以说是中国最畅销的书之一。同样是讲党史,同样是介绍共产党的奋斗历程,论述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经验、中国制度是怎么来的。但是他用很多深厚的历史的细节来支撑它。第二,具备现代学识素养。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学生中有很大的市场,但要不具备深厚的历史知识和理论功底,你就反驳不了。 

为年青人提供他们渴望和满意的知识和思想

韩毓海(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人民公开课》所有的课我都听了。咱们的学生写了600多份作业,我读这些作业非常感动,对这个教学产生的效果也感到震撼。

有一个交通大学的学生在作业中说,通过老师们的讲课,我知道了什么是国家。我们过去认为,国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跟它没有联系。她家在汶川,地震时家里四口人死了,只有她和奶奶被解放军从废墟里救出来。她是羌族的女孩子,后来考上了交大,还在伦敦的一个科技比赛上获了奖。她说如果没有国家,自己不会有今天。

还有一个中国人民大学的女生,来自陕北梁家河村,习近平插队的村子,她详细写了总书记当年怎么建设沼气设施的情况。她说,总书记跳在冰河里,干在前头,最后腰都受了伤。当地老百姓说,你看是让人家来接受再教育的,其实是教育了咱们。

这个课为什么这么受欢迎,能把学生们的注意力从手机上夺过来,让他们来听一听关于我们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大问题?我认为,课堂上讲什么是最关键的。人民大学的大教室能容纳近千人,潘维老师和金一南老师是在那讲的。金一南老师讲课时吴副书记也在那里听,他说自己流了好几次泪,学生们更不用说了。金老师讲到杨靖宇将军,说杨靖宇基本上是被周边的人,包括他最信任的部下和警卫员把他出卖了。最后他在山上碰到一个老百姓,他请这个农民到屯里给他买点吃的。那个农民说,你投降吧,现在日本人不杀投降的了。杨靖宇说:老乡,如果中国人都投降了,那还有中国吗?金老师说,你要是讲理性,理性的原则是趋利避害,那就根本不能解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胜利,甚至都不能解释中国革命,甚至都不能解释为什么要成立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需要精神的力量。什么是精神力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追日,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再一个例子,潘维老师在讲课中说,我当年在美国伯克利大学学习,同学中有台湾名嘴陈文茜,陈文茜过生日请我们去,她门口有一辆车。陈文茜告诉他,这是她爸送她的生日礼物。潘老师当时说,我爸怎么不送我个生日礼物呢。而今天在伯克利旁边造的新桥,就是中国人过来造的。当时他在美国买了一个电吹风是中国制造的,很快就用坏了,从没有把头发吹干过。30年前的中国是什么?现在的中信在世界500强中排172位。他说我刚来北大时月薪只有2000元,每周要上十几节课。从毛泽东开始,新中国是这四代人干出来的,所以我觉得非常光荣。他接下来说,同学们,未来我们还要再翻两番,责任就在你们身上,你们所遭受的挫折和压力不会比我们少一分,你们所获得的荣光不会比我们少一毫。他是脱稿讲的,全场掌声雷动。

所以我的感觉是,我们思政课,应该向青年学生们提供他们渴望和满意的知识和思想。如果说同学们不满意,问题主要还在于老师。全世界都有思政课,但是过去我们不很重视什么人在讲。问题不单是培养什么人,而且是什么人在培养。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保证国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孔丹在总结发言中说:张文木教授谈到教育要革命,我是高度认同的。确实,在那个时代,毛主席出于对我们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的长远考虑,做出了这样一个命运攸关的重大决策。当然他的教育革命思想,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展开以后,出现了很多超乎他意向的情况。但是他的初衷、他的战略思维是正确的,应该说经过历史的反复之后获得了成功。这在以习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的身上得到了体现。在我看来,他所说的中国梦,应该是扎根于、发轫于陕北的乡土,没有他那段经历,就扎不下根。世界观的形成,知识的积累,也来自对知识的渴求和系统的读书经历。

张文木教授讲到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样的教育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教育,是涉及到国家命运的教育。当然,这种方式使我们这些人中断了知识学习的连续性。但是在当前的中国,在我们国家民族命运站在一个历史新起点的时候,提出这个问题的意义就非同一般,这是关系国运的问题。如果共产党因为自身腐败而垮掉,中国必定遭遇最悲惨的命运。我们的制度的优越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经济的发展速度让全世界羡慕,但是从上到下的腐败也触目惊心。毛主席当时最不放心的,就是怕共产党变质。如果党没有资格领导中华民族的复兴,就要亡党亡国。

应该说,赖有毛主席的战略思维,赖有这样一个历史的过程,在新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中央和这样一个核心,我们重新开始发扬党的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我认为这是一个幸运。有这样的一个条件,我们就可以创造新的历史。所以对教育要革命这件事我高度认同。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开头做的一件事是《中信大讲堂》,这和《人民公开课》是相通的。当然,我们党的宣传部门所做的工作,包括思政课的工作,还有很大改进的空间,需要更紧密地联系实际,更好地掌握学生们的特点。和学生们沟通应该是有条件做到的,因为年轻学生有他们的人生追求。

我记得我在北大讲课时说,你们不要跟我们比,我们和你们的时代不一样。但是有一条,你不能只想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而应该为社会进步做出你的奉献。将来你要进入社会,要做工作,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作为人生追求。我们不能放弃我们这一代人言传身教的责任。要坚持通过各种方式,做出我们的努力。包括这次的《人民公开课》,应该可以跟我们的高等教育的正常课程结合起来,我觉得是非常好的。

基于我们国家发展的事实,我们可以对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充满自信。但是必须认真对待现存的很多问题,比如分配的问题,环境的问题,党的建设的问题,我们的国际战略实施的问题等等。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把教育不仅仅看作获取知识、获取敲门砖的途径,而是让这一代人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那么我们将来的事业才有希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要让他们把使命真正承担起来。我觉得这种政治自觉是战略性的,而不是技术性的。我们有责任把它延续下去,扩展下去。

(编辑  苏歌)

<!--[if !supportFootnotes]-->

<!--[endif]-->

<!--[if !supportFootnotes]-->[1]<!--[endif]--> 习近平20165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新华社,2016-05-17.

相关阅读

本刊编辑部

《经济导刊》是中国中信集团主管,面向全国及海外公开发行的中央级大型中文类核心期刊。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