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时候不能放弃科学技术创新
改革开放之后的一段时间,我们在科技体制和政策思路方面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自主创新的原则有所动摇了。
1978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后,特别是在工业方面,越来越强调引进国外资金、引进消化国外技术。有资深人士如此回忆:“为了实现经济建设的这些跃进目标,当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同志认为,仅仅依靠中国自身的力量不行,要利用国外资金,大量引进国外先进设备。”① 应该说,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折。
到20世纪80年代,国家大幅缩减科研经费;而此时国际上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在这个背景下,王大珩等四位著名科学家向中央递交了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报告,这是中国在当时情况下密切跟踪世界科技前进步伐的努力。该报告在这种情况下被批准,后来制定了国家863计划。
这个时期,我们在科技政策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在创新上满足于跟随,二是很少把技术做到底。这些问题一直延续至今。
关于跟随模式,比如在科研选题方面,美国干什么我们才能干什么,如果美国还没有开展,这个课题根本不可能立项,因为没有立项的理由。基础研究薄弱,亦步亦趋跟着外国人走是一个重要原因。直到今天,跟随模式还很有市场。科技研发很少把技术做到底。每一次上科研项目都强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核心软件、特别是底层软件全是人家的,自己只满足于在这个基础上做应用开发。机床数控系统是这样,很多信息系统也是这样。一旦被人卡了脖子,后悔认错都来不及。这种发展模式,造成了我国技术路线和创新体制的不彻底。
有人从经验总结:凡是可以依靠引进技术的工业领域,技术进步就步履蹒跚;凡是不可能引进技术,只能依靠自主开发的工业领域,技术进步就成就显著。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很多领域是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比如半导体集成电路,早在1975年,我们就研制成功DRAM3动态随机存储器。1979年后,我们在引进大潮中放弃了继续研发。目前中国每年进口2000多亿美元芯片,芯片已经超过石油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项目。
又比如民用干线飞机,我国“运10”早在1980年就实现首飞,但由于随后和美国人合作组装飞机,民航干线飞机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到2008年,我国才重新开始进行民航飞机的自主研制,重建民用航空产业链。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定,重提自主创新。
船用低速柴油机曲轴也是一个典型例子。早在1958年,上海沪东造船厂和上海交大等单位就联合研制成功43/82型大马力船用柴油机;后上海造船厂研制的76/160型柴油机曾为新中国出口的首艘万吨轮配套。1978年后,我们先后引进瑞士、德国船用发动机厂商的生产专利许可证授权生产,自身在这方面的研发陷入停滞,已有型号的产品系列停产。到本世纪初,我国已成为第一造船大国,但发动机曲轴产能严重不足,大部分依靠进口,成为造船工业的瓶颈。2007年,大连大重试制成功大型曲轴6S50MC-C型,2012年,沪东船厂重机公司重启低速柴油机研制。2018年12月,大连华锐船用曲轴公司研制的22000标箱集装箱船用曲轴下线出厂,总长23.5米,重量488吨。这些例子生动折射出我国70年来在工业技术领域曲折的发展历程。
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现代化
今天中美贸易战是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所导致的结果。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GDP总量已经达到美国的63%(见图1)。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和工业实力接近美国,为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美国必然要对中国全力打压。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这个阶段,今后必然是中美矛盾和冲突的多发期。现在国内不少人认为,中国离开美国不行,其背后的关键问题是:是否相信中国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现代化?这是决定我们在国际博弈中采取什么方针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图1 中国、俄罗斯和日本与美国GDP的对比(1960~2017)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结构主要还是依靠传统产业。越来越多产品呈现大型化、高端化势头,像特高压电网、高铁、大型船舶等。150万吨级乙烯装置、百万千瓦超临界发电机组、光伏新能源等等,中信重工的大型水泥磨机也是世界最大的。其他国家在此前一段时期也曾经垄断过技术,但它们都停在某一个位置上。中国最有可能在大飞机、集成电路、半导体显示等这些原来处于短板的工业领域实现突破,主要就是依托本国的庞大市场和巨大的经济规模,以及多样性的产业结构。只要我们坚持自主开发,最终在技术上领先是可以预期的。
我们不能就技术谈技术,因为世界上没有一种技术可以在没有市场的条件下生存。高通60%的销售额在中国,如果禁售高通,它肯定破产。根据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力》中提出的“五力模型”,中国的市场规模实际上赋予中国一项权力,即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增强利用知识的工业能力
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知识是全球化流动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关起门来独自创新。
所谓自主开发的含义,是要自己做产品开发。一个国家为什么要做科学研究?因为人的知识是全球流动的,这种流动不涉及创新。在任何情况下,我们要努力吸收国外的先进科学成果,我们在前30年被封锁的情况下还要到处寻找外国资料作为参考。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完全关门的创新。
自己动手做科学研究是要增强利用知识的工业能力。只有自己做研究,才能理解人家做的是什么东西,这是我们讲自主创新、自主开发的本意,并不是说要拒绝学习国外科学知识。核心问题在于:在全球知识流动的条件下,我们自己有没有利用这种知识的能力。如果我们要讲能力,它必然是组织性的,它只能是内生的。我们自己不干就没有这种能力,这种能力是买也买不来的。这才是自主创新的核心问题。自主创新不等于自我封闭。
到底采取兼容战略还是替代战略?在具有网络效应的市场上,在技术上是可以选择的。所谓市场网络效应就是,一个产品在网络条件下的价值是α+β,其中,产品的用户β越多其价值越大,这样就形成一种网络价值。当后进者产品的价值α小于β的时候,后进者只能采取兼容战略,即和主导者的产品兼容,这样自己的风险小,但获利也小。在另外一种情况下,当α大于β时,后进者可以采取不兼容战略。虽然这样研发投入大、风险大,但最后可能获利也非常大。典型的例子是苹果手机,虽然跟其他厂商不兼容,但由于产品性能优越、赢得了大量用户,最后甚至把诺基亚等产品挤出市场。中国现在也遇到类似的问题,有人说我们离不开美国,必须和美国兼容。我认为,只要依托本国市场、坚持自主创新,同时坚持进入国际市场,不封闭自己,坚持与世界交流,中国就可以采取不兼容战略,挑战美国的技术霸权。
(编辑 宋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