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从苹果手机产业链看制造业回流美国的现实性

贾涛 来源:《经济导刊》2017年07期 2017.08.30 17:06:21

 

    特朗普在竞选时曾经承诺,将把苹果iPhone的制造岗位转回美国,当选后也承诺以减税来吸引苹果公司等大企业将制造转回美国。

2016年底,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玻璃大王”曹德旺表示,计划在美国投资10亿美元建厂,主要是中国企业税负较高,引发热议。一些报道也反映近年来中国制造业成本飙升、甚至已接近美国。那么,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上是否还具有成本竞争力,美国制造企业回归国内有无可行性?本文以苹果公司为例,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目前苹果公司产业链倚重中国,回迁困难

苹果公司是全球著名的高科技公司,其代表性产品iPhone手机引领世界进入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其产品设计美观、精密,集成了最新的电子科技成果。苹果的产业链是全球布局的,例如iPhone 6在美国加州设计,元器件(零部件)全球采购,在中国组装生产,产品运回美国分销、全球发售。一个企业若能够打入苹果产业链,是对其实力的肯定,而中国企业的重要性正日益增加。

大陆企业占据越来越多的供应链份额

近年来,苹果公司每年都公布前200家供应商名单(含生产地点),这些供应商大致占其全球产品的材料、制造和装配采购支出的97%。在2016年苹果公布的前200家供应商名单中(每家可能在世界多点生产),总共有793家工厂入榜。其中位于中国大陆(含香港)的有346家,排名第一;位于日本的有126家,排名第二;位于美国的只有69家,排名第三。具体见表1

1  苹果公司2016年前200家供应商前15大生产区域

数量排名

生产地点

厂商数量(家)

1

中国大陆(含香港)

346

2

日本

126

3

美国

69

4

中国台湾

41

5

韩国

28

6

马来西亚

23

7

菲律宾

19

8

泰国

19

10

越南

18

11

新加坡

11

12

德国

10

13

墨西哥

9

14

巴西

6

15

英国

6

(资料来源:综合苹果公司发布的榜单及相关报道整理)

 

     从上表看,中国大陆的生产厂超过第2-10名的供应商数总和(343家)但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外资或台资企业。

    2016年,200家供应商按企业品牌所属国家(地区)排列前四强的分别是:美国50家,日本41家,中国台湾43家,中国大陆28家(其中香港公司7家)。美、日、台湾地区占据较强的优势。2017年,苹果公司所公布的前200家供应商排列中,前4强的数量发生了变化:美国46家,日本41家,中国台湾39家,中国大陆35家(其中香港公司7家)。不难看出,中国大陆企业比上年多了7家,而美国和台湾地区各减少4家,这说明中国大陆企业的进步速度比较快。

目前中国大陆企业不仅给苹果公司提供模具(成都宏明双新)、散热组件(双鸿科技)、印刷电路板(汕头超声)、连接器(立讯精密、朗威尔等)、功能件(安洁科技)、包装(裕同包装)、曲面玻璃(伯恩光学、蓝思科技)等手机精密零部件,也开始提供电子零部件如电池(德赛电池、欣旺达)、充电器(国泰达鸣)、线性马达(金龙控股)、麦克风(华殷磁电)、声学元件(歌尔声学)、无线通讯模块(海华科技)、天线(信维通信)等等,充分反映了中国企业的追赶与进步。

大陆企业的价值链份额仍然较小

2016年,电子业界著名的市场调研机构IHS Markit有关iPhone 732G,型号A1778)的价值链分析报告显示,目前价值较高的零部件主要掌握在美日韩及台湾地区企业手中,直接物料与制造成本合计220.8美元,物料成本为215.8美元,而制造成本仅5美元(占比2.26%)。具体如下表:

             2  苹果公司iPhone 7的成本拆解

事项

主要厂商的国别来源

金额(美元)

占比

总的物料和制造成本

 

220.80

100%

制造成本(组装、测试等)

中国生产

5.00

2.26%

物料成本

全球采购

215.80

97.74%

物料的分解

 

 

 

处理器(CPUA10

台积电代工

26.90

12.18%

基带、功率放大器、射频器

美国、日本

33.90

15.35%

电池

中国(惠州德赛)

2.50

1.13%

蓝牙、无线宽带等

美国

8.00

3.62%

摄像头

日本(索尼)

19.90

9.01%

显示屏

韩国(如三星)

39.00

17.66%

电器元件(天线、连接器、麦克风、线路板、扬声器等)

中国为主

16.70

7.56%

胶合逻辑(glue logic)

美国

1.30

0.59%

机械件

中国为主

18.20

8.24%

存储芯片

韩国

16.40

7.43%

电源管理

美国

7.20

3.26%

用户界面(音频解码芯片、电子罗盘等)

美欧

14.00

6.34%

包装盒内容(充电器、线缆、包装盒等)

中国为主

11.80

5.34%

(资料来源:根据IHS Markit 2016年拆解报告计算出主要厂商的国别来源和各项占比)

iPhone7为例,苹果手机主要在中国组装(主要是富士康的代工厂,在巴西还有一个组装厂、产量很小),因此制造成本的2.26%留在中国。在总计220.80美元的物料(零部件、元器件)采购成本中,尽管中国大陆企业开始向高端走,但总额仅为49.20美元,只占总成本的 22.28%。占据物料成本大头的显示屏、处理器、摄像头、存储芯片、基带等,仍掌握在美日韩及台湾地区企业的手中。

新一代苹果手机的供应链中,中国大陆企业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高。为纪念iPhone手机上市十周年,苹果公司将于2017年推出3款新iPhone手机,有可能使用OLED显示屏、双摄像头、3D2.5D曲面玻璃、以及无线充电等创新技术。中国大陆企业的价值链份额有望进一步上升。

苹果新一代手机拟全面采用OLED显示屏。按照苹果的惯例,它要选择一两家备用的供货商,中国大陆的京东方有望进入。目前,京东方已经进入苹果公司供应链,为其Mac系列笔记本电脑提供液晶显示屏。京东方在成都的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已封顶,预计2017年年中投产;另一条AMOLED生产线已在绵阳开工建设;两条生产线投资均为465亿元、设计产能均为48K/月。京东方继韩国三星公司之后,成为全球第二大OLED显示屏的供应商。

苹果新一代手机还将全面采用双摄像头。2016年,中国深圳企业欧菲光公司全面收购了索尼在广州开设的摄像头厂——华南厂,该厂一直以来为为苹果公司提供摄像头,这意味着欧菲光公司已成功进入苹果供应链。

无线充电技术也是苹果新一代手机的亮点。已经为苹果提供天线系列产品的中国信维通信,有望进一步提供无线充电线圈等产品。

采用无线充电及5G时代无线信号的传输新方式,使得玻璃或陶瓷将取代金属成为苹果手机的新外壳材料。在这方面,香港的伯恩光学和深圳的蓝思科技已经进入苹果供应链,它们将赢得更多份额。

苹果公司难以回归美国制造

综合分析,目前苹果公司供应链严重依赖中国大陆企业及其他企业的在华工厂,不太可能回归美国制造,即便是组装环节搬回美国也不太可能。理由有三:

第一,解决就业看无必要。目前美国的失业率已经低至4.5%,回到了金融危机之前的最好水平,没有那么大的动力回迁企业、增加就业岗位。

第二,价值量看无太大必要。一部售价约500美元的苹果手机,其物料与制造成本仅220多美元、制造环节仅5美元,即使全部拿到美国组装、年产10亿部,其价值量仅50亿美元。而苹果手机的设计、操作系统、APP、品牌、市场营销等高价值环节一直在美国。组装生产如迁回,势必会增加不小的成本。

第三,从生产条件上看无法实现。有海外研究报告称,为苹果组装产品的大陆富士康工厂,有13万员工和8700名工程师。在中国完成组装工作只需要半个月,而在美国则长达9个月,中国大量低成本且有一定技术的劳动力是苹果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况且大量元器件供应商都在中国,从产业配套的角度看,搬回美国后生产组装成本势必增加,效率和质量还将不可避免地下降。

综上所述,中国大陆依旧是苹果产业链的最佳选址,苹果公司新一代产品的供应链可能更加依赖中国。

                  中国制造业成本接近美国了吗

曹德旺赴美国投资玻璃厂,是否表明中国制造业正在失去成本竞争力?

20148月,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研究报告《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The Shifting Economics of Global Manufacturing》),估算了全球出口份额最大的25个经济体的整体制造业成本,其中美国为100,中国为96

        

1 各国制造业成本比较

从图1细分的成本构成看,2014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于美国,但电力、天然气成本已明显高于美国,总成本水平接近美国。该报告预测,2015年,美国的低成本州生产将和在中国一样划算;到2018年,美国制造的成本将比中国便宜2-3%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等成本大幅攀升

曹德旺在投资办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之一、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研发国。作为上游配套企业,趁美国汽车市场“触底反弹”的良机抢滩登陆,这是曹德旺在全球布局产业的一部分。玻璃生产比较特殊,能源成本和运输成本占比大,在美国办厂不仅可以使用相对便宜的天然气能源,而且还紧靠市场便于节约运输成本。

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的人工成本确实上涨很快。

  2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人工成本快速上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图2可以看出,2008年,城镇私营就业单位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是16445/年, 2015年涨到38948/年,是2008年的2.4倍。城镇非私营就业单位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更高,从2008年的24404/年涨到2015年的55324/年。

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国际比较

国外学者George Dorgan 2014年的一份研究中指出,从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看,截至2011年的数据,英国、法国、德国及北欧等发达国家为25%-35%;金砖国家平均水平约13%,印度在12%左右,中国只占7%左右。[1]2017年初,美国国会研究局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2]2015年,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平均用工成本与发达国家(如美国)相比仍然有优势,但高于印度,接近墨西哥。该文所引用的美国Conference Board公司所作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跨国比较研究,发现到2015年,中国的制造业人力成本相比东南亚国家,的确已经较高,中国已是菲律宾的两倍多。国别比较具体数据如表3

  3  各国制造业平均的单位小时用工成本的比较(单位:美元)

国家

2000年的单位小时用工成本

2015年的单位小时用工成本

德国

25.09

42.42

美国

24.95

37.71

日本

25.03

23.60

韩国

9.62

22.68

巴西

4.34

7.97

墨西哥

4.70

5.90

土耳其

3.352003年)

5.81

中国

 

4.93

菲律宾

0.99

2.16

印度

 

1.86

(资料来源:https://www.conference-board.org/ilcprogram/compensation

注:这里的单位小时用工成本,不仅包括支付给员工的工资,还包括员工福利、保险等。中国和印度2015年数据为英国经济学人集团(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所估计。)

 

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使得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越来越不具备成本优势。近年来,不少鞋帽服装生产等劳动力密集产业纷纷从中国迁移到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随着中国劳动力、环保等成本进一步攀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将是难以阻挡的趋势。

苹果公司产业链日益倚重中国,恰恰反映了中国近年来产业优势的变迁。不少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的产业优势,已经从“劳动力红利”过渡到“工程师红利”,进而将过渡到“科技红利”。如华为等科技型企业的成功,主要靠大量薪酬相对较低的工程师集中研发攻关。今天有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依靠在科技研发上的努力争取国际竞争优势,华为参与5G国际标准的制定;京东方在面板方面已经赶上并超越日本和台湾地区企业,在技术与市场份额上正直追韩国企业。

中国在营商环境、企业运营成本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

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17年《Doing Business》报告中,对中国营商环境进行了评价,排名有所上升,但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仍排第78位,还需进一步改善(参看附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土地成本高企、大城市房价飙升,不仅使暴利的房地产业对实体产业形成挤压甚至替代,大城市的高房价还使年轻人看不到希望,这将极大损害我国的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活力。

国际著名咨询公司普华永道每年公布《机遇之都》系列研究报告,选择30个国际大都市,从3方面10个维度考察这些大都市的商业吸引力与活力。具体包括:(一)衡量全球化和知识型世界中城市愈发依赖的工具:(1)智力资本和创新,(2)技术成熟度,(3)门户城市;(二)评估城市生活质量:(1)交通和基础设施,(2)健康、安全和治安,(3)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环境,(4)人口结构特征和宜居性;(三)衡量城市的经济效能,(1)经济影响力,(2)宜商环境,(3)成本。

《机遇之都》2016年报告给出的排名如下:1、伦敦;2、新加坡;3、多伦多;4、巴黎;5、阿姆斯特丹;6、纽约;7、斯德哥尔摩;8、旧金山;9、香港;10、悉尼;11、首尔;12、柏林;13、芝加哥;14、洛杉矶;15、东京;16、马德里;17、迪拜;18、米兰;19、北京;20、吉隆坡;21、上海;22、莫斯科;23、墨西哥城;24、约翰内斯堡;25、圣保罗;26、波哥大;27、里约热内卢;28、雅加达;29、孟买;30、拉各斯。尽管北京在综合排名中位列第19位,上海位列第21位,但在“成本”维度方面,北京排名倒数第1,上海倒数第2该报告专门指出,“有5座城市的房租可承受能力排在中低名次(伦敦、纽约、旧金山、北京和上海)。这预示着这些城市将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也难以获取城市所需的关键实践技能。”

综上所述,特朗普所期望的制造业回迁美国,难度很大,中国制造企业迁美仅是少数个案。其理由,一是当前美国的就业已较为充分,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使其得到很大份额的利润,缺乏足够的回迁动力。二是企业的布局需要综合考虑成本、市场等因素,且各行业、各企业的成本结构差异很大,为节约总成本而进行全球化采购/生产,是企业的理性选择。第三,可能选择迁到美国的企业,将是美国本土的要素或价格较低(如能源)、或有竞争优势(如研发设计)的行业。第四,美国蓝领工人的岗位更应该担心被自动化和机器人所取代。

具体到苹果手机,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电子信息业的元器件全球供应更依赖亚洲(尤其中国),新一代苹果手机的生产组装和元器件供应可能更加依赖中国。

关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前景,应该正视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逐渐失去,劳动密集产业逐渐向东南亚等地转移的趋势。中国企业正面临向产业链与价值链的高端攀升,中国下一步的发展必须致力于超越“人口红利”,向“工程师红利”和“科技红利”迈进。

 

 

附表:世界银行《Doing B usiness 2017》报告对各国营商环境的排名

 

 

 


附录:中美制造业成本的对比

201691,凤凰国际智库刊发《一位浙江老板对比了中美制造业的真实成本》[3] 一文,该文被各大网站转载,摘要如下:

    浙江省慈溪市江南化纤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同行中最早开拓海外市场的企业,一直位居国内同行出口的前二位。目前公司500名员工,5条自动化生产线,年产10万吨。

去年,“江南化纤”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投资办厂,成为首家在美国建立再生聚酯短纤维制造工厂的中国企业,一期计划投资2500万美元,二期投资2000万美元。该公司老板认为,去美国投资办厂,主要原因是国内综合成本连年攀升,颇感吃力。下面为该企业在中美创办相同规模企业的部分成本对比数据:

1)土地成本:国内地价是美国地价的9,且美国是永久性产权,我们是50年产权。如2000年浙江慈溪工业用地价格是18万元/亩,现在一些县城工业用地已高达100万元/亩;目前美国地价仅2万美元/英亩,相当于2万元人民币/亩。

2)物流成本:国内物流成本是美国的2倍,因为中国油价高,还有世界少有的过路费、过桥费。

3)银行借款成本:国内最便宜的(正规)借款年利率6%是美国年利率(2.5%)的2.4。如果资金来自年利率超过10%的银行理财产品、年利率15%的私募基金、甚至是年利率20%的民间高利贷,企业就更加不堪重负。

4)电力/天然气成本:国内能源成本是美国的2倍以上。美国除夏威夷外(海岛地区),其他州的电价都不贵,如德州电价折合人民币才2毛钱。

5)蒸汽成本:国内用热电厂蒸汽,按每吨消耗蒸汽1.6吨、单价190/吨计算,单位生产成本304元,折合49.0美元,美国用天然气锅炉自制蒸汽,按天然气价格14.52美元/吨,单位生产成本23.23美元,国内比美国高1.1倍。

6)配件成本:国内设备性能略差,工人操作习惯不良,每吨单位配件成本约100元,折16.13美元,美国生产线设备性能较好,工人操作习惯好,每吨单位配件成本5美元,国内比美国高出3.2

7)税收成本:在中国,各种税收把企业压得喘不过气。美国的州政府看重就业,常给予企业优惠的税收政策,比如房产税优惠30年有效,如果公司达产,30年内将给予3000万美元的税收减免。

8)清关成本:在美国投资办厂无需支付进出口清关成本。国内企业原料均进口,进口不算内陆运费、关税、增值税、仅各类手续成本约3500/柜,每柜按20吨装计,为175/吨,折合22.58美元/吨。国内企业成品出口不算内陆运费,仅各类手续成本约1600/柜,每柜按20吨装计,则为80/吨,折合12.9美元/吨。如果加上运费等,成本还要大幅增加。

9)人工成本:美国劳动力成本是中国的2.57,但美国自动化程度高,用工少。国内两条月总产量为4500吨的生产线用工250人,美国设备改进,同产能两条生产线用工180人。按目前国内工资上涨趋势,如考虑5年工资再翻倍、10年工资翻两番计算,那么中国在人工成本上也占不到任何优势。

10)折旧成本:同产能设备及土地厂房,国内生产线投资9000万元人民币、美国生产线投资2500万美元、按15年折旧、年产50000吨计,分别计算吨折旧成本:国内为120/吨,折19.35美元/吨;美国33美元/吨,高出国内1.7倍。

11)厂房建设成本:美国厂房建设成本是国内的4倍,但10年以上二手厂房价格根据年限则是新厂房的1/8-1/2,而且普遍性能良好。

以上各项,不少是中国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如土地成本高、借贷利率高且借贷难、税负重等等。我们确有许多待改善之处。

(编辑  季节)



*贾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青年学会副秘书长。

[1] 参看George Dorgan, Labor Costs to Total Expenses, Global Comparison, February 23, 2014

[2] 参看Marc LevinsonU.S. Manufacturing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January 18, 2017.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R42135, www.crs.gov.

[3]《一位浙江老板对比了中美制造业的真实成本》,http://pit.ifeng.com/a/20160901/49877318_0.shtml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9月

总期号:304期

2024年08月刊

总期号:303期

2024年06月刊

总期号:3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