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淡忘的国情逻辑和社会主义底色

徐俊忠 来源: 2018.02.10 09:22:59

 

    党的十九大不仅把“乡村振兴”列为战略问题,而且把它写入新修改的党章,可见中央对这个问题的重视。我相信只要中国共产党真正重视,中国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农村发展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对农村问题的重视,主要是把农业作为国家的一个基础产业来认识。十六大、十七大时,党提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思路。“带”与“促”的思路是基于城乡、工农关系失衡的判断。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三农问题”讲话,许多提法突破了这种既有思想,更多地把乡村作为相对独立于城市的文化单元和发展单元。依据这一逻辑,十九大顺理成章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开始重新塑造社会主义中国应有的城乡和工农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来源

 

今天,我们应该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的框架下,思考“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问题。遗憾的是,一些农业领域领导和学者的思维基本上仍然局限于农村即是农业、农业唯有依靠资本的范畴。其实,这种认识偏离了国情逻辑和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要求。

最近,我阅读了习近平的博士论文,看到他从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许多思想的重要来源和具有的基本底色。在这篇博士论文中,习近平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主张“要走组织化的农村市场化发展路子”。它的基本思想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主体,他们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参与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 “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我国城乡差距很大,小农经济的历史文化传统积淀深厚,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不高,许多农民不懂和不适应市场经济,如果硬将农民推向市场,让农民去自生自灭,只能使许多农民呛水淹死。” “只有将农民充分组织起来,才能使农民尽快安全、顺利地进入国内外市场,并能够有效地降低进入市场的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因此,“引导、组织农民安全、顺利地进入市场,应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同时也是当前政府对农村市场经济建设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他的期待是:“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组织化水平很高、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的农村市场化发展路子。”

这篇论文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中国的农村市场化建设必须探索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从城市和农村共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发展路子”。中国有近九亿农村人口,如果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城市不可能容纳吸收这么多农村人口。习主席非常明确地指出:“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允许在农村市场化建设中出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沦为城市贫民和贫富两极分化问题的发生。”

与此相关,习主席还提出农村要发展好农业,但不应该仅仅发展农业,还需要因地制宜地积极发展多种产业,走好“农村市场化”与“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共同发展的路子。他说,“农村工业化是现代工业在农村不断发展和就业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从农村内部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城市化则较多的是研究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的发展”。这一思路就是强调要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发展多种产业,包括“种养加销”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激活农村各种财富的源泉,使农村成为一个发展产业的广阔天地,实现农村“在地工业化”,进而实现“在地城镇化”,从而创造城市、农村“共同吸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发展路子”所需的条件。

上述这些重要的思想,强调农民在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农民的组织化意义,强调党和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的责任,强调农村发展多种产业,实现农村“在地工业化”和“在地城市化”,进而避免农村在市场化过程中衰败破落,农民涌进城市沦为城市贫民的消极前景,使农村成为农民可以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在这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它最基本的底色。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论述中,农民的主体地位、党的领导,以及以“产业兴旺”代替新农村建设时提出的“生产发展”,以“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代替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思维下形成的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提法等等,也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们的重要来源。

 

注重国情逻辑和社会主义价值追求

 

我们在阅读中注意到,习近平的博士论文的参考文献中,引用毛泽东著作的部分主要来自《毛泽东选集》二至四卷。但习近平的这些观点非常吻合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关于中国农村发展的构想。毛泽东批评有些同志,尤其有些经济学家“左”得要命,把商品生产等同于资本主义,强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生产。习近平则全面论证了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的伟大意义。毛泽东认为中国农村应该走农民组织起来的路,搞“工农商学兵”,大力发展社队企业。习近平强调组织农民对于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的伟大意义,并进一步强调农村必须走“种养加销全产业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化道路,这意味着农村的产业布局要搞好农业,但不应局限于农业,而应该是发展多种产业的广阔天地。毛泽东在读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中国应该借助社队企业的发展,在农村走“在地工业化”,进而实现“在地城市化”的道路,从而避免重蹈西方城市化发展的覆辙。习近平同样反对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提出要走好“农村市场化”和“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同步发展的路子。

这些内容的一致性,反映了两位领袖都深入思考国情,非常自觉地立足于国情,也执着于中国自己的农村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内在逻辑要求。要把握战略性、全局性问题,特别要防止偏离国情和偏离“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底色。

                                             (编辑  王蕴)



*  徐俊忠,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5年04期

总期号:311期

2025年03期

总期号:310期

2025年02期

总期号:309期